问题

唐朝灭亡高句丽得到辽东半岛后,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怎么失去的?

回答
唐朝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这本是中华王朝版图的再次完整。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属也并非一成不变。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的,最终的失去,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谈唐朝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这需要理解“实际控制”的含义。单纯的疆域名义上的划定,和真正能够派遣军队驻守、征收赋税、有效管理民众,是两码事。

唐朝对辽东的实际控制,从最鼎盛时期算起,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初步收复与经营(668年670年代): 唐高宗时期,唐朝在薛仁贵等名将的指挥下,灭亡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治所在高句丽故都平壤。此时,唐朝对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是有着牢固控制的。安东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唐朝对这片土地的有效管辖。

新罗崛起与边界调整(670年代7世纪末): 然而,唐朝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也埋下了隐患。高句丽灭亡后,其故地并非完全服帖。更关键的是,唐朝为了消灭高句丽,曾与新罗结盟对抗百济和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唐朝为了稳定局势,曾许诺将辽东部分地区给予新罗。但随着唐朝国力相对衰退,以及新罗内部政治斗争和外部扩张欲望的滋长,情况发生了变化。
新罗的野心: 新罗在灭百济和协助唐灭高句丽的过程中,实力大增。他们并不满足于唐朝划分的势力范围。
唐朝的战略调整: 随着朝鲜半岛北部局势的变化,以及唐朝在中亚、北方面临的压力,唐朝的战略重心也开始发生转移。过度耗费兵力在朝鲜半岛北部维持统治,也变得不再那么划算。
边界的模糊: 此时,唐朝与新罗的边界开始出现模糊。虽然名义上辽东属于唐朝,但新罗军队开始越过原定的界限向北扩张。唐朝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是有心无力,或者说是战略上不愿意再投入过多的资源去对抗曾经的盟友。

渤海国的崛起与实际控制的削弱(8世纪初9世纪): 这才是唐朝对辽东半岛失去“实际控制”的关键时期。
渤海国的建立: 高句丽故地的一部分,在原高句丽贵族大祚荣的领导下,于公元698年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唐朝东北部的一个重要政权。
渤海国与辽东的关系: 渤海国的疆域,很大程度上就覆盖了原高句丽的辽东故地,包括辽东半岛。渤海国并非唐朝的藩属国,虽然与唐朝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朝贡关系,但它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行政体系。
唐朝的无奈: 面对渤海国的崛起,唐朝虽然在名义上仍视其为边疆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已经难以对辽东半岛实施有效的管理。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其管辖范围实际上不断被压缩,最终从平壤撤回,直至销声匿迹。到了8世纪初,可以说唐朝已经基本失去了对辽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因为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了渤海国的核心区域。渤海国控制了这片土地,并以它为中心发展。

那么,唐朝是如何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的?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军事失败或政治条约。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

1. 新罗的扩张与唐朝的战略失误:
扶植新罗的后遗症: 唐朝为了灭高句丽,大力扶持新罗。但在灭亡高句丽后,唐朝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与新罗的关系,也没有预见到新罗日益增长的野心和实力。
“安东都护府”的空心化: 唐朝曾试图通过安东都护府来管理朝鲜半岛和辽东地区。但随着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的实际管辖范围不断被蚕食,最终形同虚设。尤其是在新罗与唐朝因为百济故地和浿江等地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后,唐朝对新罗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
边界的默许: 尽管唐朝曾试图维持对辽东的控制,但出于各种战略考量,特别是避免与新罗发生正面冲突,唐朝对新罗越界扩张的行为,在很多时候选择了默认或容忍,这也为后来渤海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 渤海国的崛起:
民族独立运动: 渤海国的建立,是高句丽故地人民反对唐朝统治和寻求民族独立的体现。大祚荣的成功,表明唐朝已经无法完全掌控这片土地。
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 渤海国位于高句丽故地的核心区域,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军事实力,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唐朝的潜在干涉。
唐朝的应对不足: 唐朝虽然也曾与渤海国发生过军事冲突,但未能将其彻底征服或压制。渤海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存在,并且牢牢控制着辽东半岛。

3. 唐朝国力的相对衰退和战略重心的转移:
安史之乱后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唐朝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无力也无意再投入过多的资源去维持对遥远且已经部分独立的辽东半岛的控制。
北方与西部的压力: 唐朝在中后期面临着来自北方突厥、回鹘以及西部吐蕃的巨大压力。战略资源的分配不得不向这些更直接、更紧迫的威胁倾斜。
对辽东的战略价值评估变化: 随着渤海国的独立和新罗的强势,辽东半岛的战略价值在唐朝眼中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其本身控制力已经不稳固的情况下。

总结来说,唐朝对辽东半岛的实际控制,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随着渤海国的崛起而基本丧失。 这并非因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由于唐朝自身战略的调整、对新罗扩张的未能有效约束,以及以高句丽故地人民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的强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安东都护府的撤销,以及辽东半岛成为渤海国的核心领土,标志着唐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彻底结束。之后,直到辽朝的兴起,辽东半岛才又一次纳入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baby民以食为天

那么抽空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早就看到了........今天看到四年前做的地图下面有关于渤海占地辽阳的评论,觉得不回答不舒服,但是在评论里长篇大论又不能明义,故此借地权且作答)。

开宗明义:

答:

“实际”:瓯脱?经济?军控?这里以瓯脱为“实际”含义范围的上限,以军控为中限,以设立机构为下限。经济不算。

“失去”:从狭义上来说,没有丢失过。从广义上来说,丢失过,时间当在821(最上限)—885(中限)——908(最下限)。

“怎么”:唐以辽西治辽东,辽西弱则契丹渤海强,契丹更为大胆,先于渤海高丽,终有此地。

逐点解释:

1、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前)渤海已经占据辽东半岛。(×)

有人认为,渤海在玄宗时即已占领辽东半岛,否则不可能跨海进攻山东蓬莱(海南丢子狂怒)。

《旧唐书·渤海传》:“(开元)二十年,武艺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刺史韦俊。”

但这个观点还是有瑕疵(chi,大橙子狂喜)的。

首先,唐开元时在旅顺是有兵的,而且旅顺是个重要的粮食集中地。

《开元水部式》:安东都里镇(今天的旅顺口)防人粮,令莱州召取当州经渡海得勋人谙知风水者,置海师二人、舵师四人,隶蓬莱镇,令候风调海晏,并运镇粮。——转引自《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辛时代

其次,海贼不等于海军,这次更像是袭击而非是舰队作战(存在舰队学说狂怒)。

这个问题可参阅《关于渤海国历史的三个问题》,赵哲夫。文中将海贼和渤海的袭击路线都做了分析,这里特用图片形式引用如下:


2、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前),唐仍然在辽东设置羁縻州(√),且势力压过渤海(√),所以唐此时控制辽东,从外交和政治的角度来说,应该如此(√)。

首先,羁縻州设置的依据:

成书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的《唐六典》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说明这个时期安东都护府在辽东地区仍然管辖着羁縻州。《旧唐书•地理志》载有安东都护府所管羁縻州:“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底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天宝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转引自《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辛时代

其次,势力压过渤海:

《续日本纪》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758)十二月戊申条记载:“平卢留后事徐归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县兼四府经略判官张元涧,来聘渤海。且征兵马曰:今载十月,当击禄山,王须发骑四万,来援平贼。渤海疑其有异心,且留未归。”——转引自《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辛时代

“且征兵马曰”,五个字说明了唐对渤海的态度。当然渤海转变态度,翻脸不认人则是另说了。但从后向前推,安史之乱唐尚且如此,开元天宝年间想来态度应当更加强硬吧。

第三,.....应该如此云云:

为什么说应该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辽阳市区内原辽东城遗址内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渤海时期的莲花纹瓦当,瓦当的花纹、制作方式、烧造的色泽、质地、瓦当的厚度和使用的方法,以及莲花纹的花瓣特点等,均与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渤海古城和遗址中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辽阳市出土的渤海时期的莲花纹瓦当,能否就是渤海国时期所烧制的建筑饰件呢? 如果从已经在黑龙江流域和图们江流域发现的渤海国时期同类的莲花纹瓦当上分析,显然辽阳市发现的渤海时期的莲花纹瓦当就应该是渤海人在渤海国时期烧造的制品。如果能够确定这一点的话,那么在公元 8 - 10 世纪渤海国人曾经占有过辽阳地区。——引自《东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城-辽阳城》,王禹浪

从这一点上来看,稍微退后一点来说,渤海虽然没有实现对辽东的军事政治控制,但至少社会经济上是渗透进去的。

P.S. 至于《册府元龟》中的记载,《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认为:


3. 安史之乱后——晚唐,唐并未丢失辽东,而是以辽西治辽东。(≈√)

1). 安史之乱后唐无乐浪、玄菟,与辽东无干(≈√)

《渤海国据有辽东史事考》(佟薇、韩宾娜)认为:

关于渤海曾占据辽东,有诸多史料可证。贞元末年唐宰相杜佑曾言: “安东府则汉之辽东郡也,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地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② 综合考察 《通典》的记载,唐代宗、德宗统治时期,“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菟……今皆在东夷也”③。显然,根据文献所示,此时包括辽东地区在内的东北诸郡,已经尽被 “东夷”所占,而此处东夷主要指渤海与新罗。在 《旧唐书·地理志》中更是极为明确地记述了唐朝对辽东之地的丧失情况,其云: “今举天宝十一载 (752年)地理。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在此处为了与汉朝时期的地理做以比较,旋即做注曰:“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④ 已然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唐朝辽东之地后来丧失的事实。那么,问题的关键点便回到了究竟是哪一股势力在趁着唐朝势衰之际,占据了辽东地区。从诸多其他文献的记载来看,当为渤海无疑。

这里有一个空间扩大化的问题,说出的结论自然有些问题。

从上述引文来看,除《通典》中提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之外,其它两则的共同点都指出:“玄菟、乐浪”非在唐土。那么好,我们有请谭图(东西两汉):

我们至少可以确认的是,玄菟、乐浪大体上不涉及辽东(从上文杜预的话来看,“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地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上图东汉的玄菟郡为第三玄菟郡,详情请见《玄菟郡建置沿革及其特点述论》(赵红梅):

根据《续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时期的玄菟郡辖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高显、侯城、辽阳 6 县。唐李贤注云: “《东观书》: 安帝即位元年( 永初元年,107 年) 分三县来属。”即高显、侯城、辽阳三县由辽东郡改隶玄菟郡。

第四玄菟郡虽然更为内卷,但也无辽阳(辽东郡):

东汉末,公孙度盘踞辽东,玄菟郡郡治再次西迁。关于玄菟郡的第四个治所,有学者指出: “从《三国志》等记载,玄菟郡在‘辽东北二百里’的方位和历年来沈阳东上伯官屯汉、魏古城的出土文物观察,并参考魏晋以来从‘玄菟’到‘新城’的交通地理来看,东汉末公孙度时代最后迁置的‘玄菟郡’和侨治的高句丽县,应在今沈阳东 20 公里的浑河南岸上伯官屯古城无疑。”[2]可谓的论。

那么乐浪郡呢?我并不清楚,但可以说这个地方并未得到重视,只是在契丹占据辽东之后,高丽才北上:

918 年,高丽建国,太祖王建迫于契丹兵临鸭绿江口的压力,向辽纳贡③。与此同时,王建于太祖二年(919 年)跨过大同江并修建平壤城,开始北进,随即与辽发生了冲突。在 918 年—925 年之间,辽与高丽很有可能在鸭绿江口或以南某地发生了军事摩擦,并以辽取胜告终。④——《辽朝东南部边疆治理问题研究》,武宏丽

如此看来,谭图关于渤海的标识(820年的?)也符合上面的说法:

再加上一点《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的论证罢:

关于安东都护府和渤海的分界,《通典》夹注中有 12 条关于“今安东(都护)府”的记载,其夹注补入的基本上是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而所谓“今”的时间概念当在《通典》的编纂期间内,即 766 年至 801 年,属于唐代宗、德宗时期。从这些记载可知,安东都护府虽然仍然辖有辽东地区,但玄菟故地和乐浪故地已经丧失。《三国史记》引《古今郡国志》载:“渤海国南海、鸭渌、扶余、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⑦至于南海、鸭绿、扶余、栅城四府,《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强盛时期,“以秽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柵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领沃、睛、椒三州。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绿府,领神、桓、丰、正四州。”“扶余故地为扶余府,常屯劲兵捍契丹,领扶、仙二州。”①
稽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汉幽州刺史部地图和唐朝渤海地图,《三国史记》和《通典》的记载是基本吻合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时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限于西汉辽东郡故地,它与渤海以长城线为界,这条界线贯穿于今天铁岭东部——抚顺中部——本溪中东部——丹东东部。如泊汋口就是安东都护府和渤海交界处重要的口岸。贾耽《道里记》载:“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②泊汋口在今天辽宁丹东市九连城附近的大蒲石河口。

2)辽从渤海手中夺取了辽阳(√and×)

之所以有这个(√and×),是因为辽金记载的渤海辽阳/辽东可能存在一些定位问题。

仍是《渤海国据有辽东史事考》:

《资治通鉴》载:“(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924年))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⑤ 《旧五代史·契丹传》载:“案巴坚 (阿保机)深著辟地之志,欲收兵大举,虑渤海踵其后, (同光)三年 (925年),举其众,讨 渤 海 之 辽 东。”⑥ 《契 丹 国 志》 载:“东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时为黑水靺鞨二种依附高丽者……太祖之兴,始击之,立其子东丹王镇 其 地,后 曰 东 京。”⑦ 《辽 东 行 部 志》载: “唐季不能勤远略,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传国十余世。当五代时,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竟灭 其 国, 于 是 辽 东 之 地 尽 入 于 辽。”⑧《辽史·地理志》载: “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 此 置 安 东 都 护 府, 后 为 渤 海 大 氏 所 有。……太祖建国,攻渤海……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⑨ 《金史·地理志》记:“辽阳府……本渤海辽阳故城,辽完葺之,郡名东平。” 以上诸多记载都说明了契丹是从渤海处夺得辽东地区,那么显然,在契丹崛起之前,长期据有辽东地区的便是渤海国。

然而,在此之前,契丹已经入主了辽东。

《辽史·太祖本纪》:(二年)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楼。筑长城于镇东海口(908年)。三年春正月,幸辽东。(909年)(九年)冬十月戊申,钓鱼于鸭渌江(915年)。四年春正月丙申,射虎东山。二月丙寅,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916年)。

那么,这里有一个来自《辽史·地理志 东京辽阳府条记事谬误探源》(姜维公)的说法,认为《辽史》中的渤海辽阳其实是显德府:

5.将渤海中京显德府“迁到”辽阳
在《辽史·地理志》中关于渤海的记载很多,兹选二条加以说明:(1)“东京辽阳府… …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大氏始保挹娄之东牟山。武后万岁通天中,为契丹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辽水自固,武后封为震国公。传子祚荣,建都邑,自称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中宗赐所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号改元,拟建宫阙,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辽东盛国。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号中京显德府。”
第一条中错误比较多,如渤海王首次得到忽汗州都督一职,是始于玄宗,《辽史》记载始于中宗;《新唐书·渤海传》称渤海为“海东盛国”,《辽史》记载为“辽东盛国”。尤以“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号中京显德府”一句错误最为严重,“忽汗州”最初指今吉林敦化的敖东城,“故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渤海中京显德府“其治所被中外学者公认在今吉林省和龙县八家子乡北古村的西古城”。①可以说,故平壤城、忽汗州、中京显德府是三个地方,却被《辽史·地理志》撮合到一起了。

除此之外,在《东丹国迁徙问题研究》(顾婉彤)中,作者开篇点题:

“辽东”在历史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辽东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全部、吉林省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一带的广大地区,狭义辽东则指辽河以东、辽阳以南地区②。本文根据东丹国南迁史实,结合研究需要,选取广义概念用之。

作者又说:

辽太祖在辽东地区修筑长城并建立镇海口的同时,还在辽东地区修筑三座州城,分别为东平府、沈州和辽州。东平府为原安东都护府所在地,具有很好的城址基础,“安史之乱”后,都护府内迁幽州②,此城废弃。至唐末,对辽东地区控制衰弱,耶律阿保机趁机进入此地。神册三年(918 年)春,耶律阿保机到达辽东地区,并勘察“辽东故城”③。次年,辽太祖再次修葺“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改为东平郡”④,并设防御使,用以安置军队。数月后,辽太祖再次亲自到东平郡检查修建情况。
沈州是辽太祖在辽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基地⑥,位于东平府西北(今沈阳市老城区⑦),为进攻渤海做准备。沈州应为唐代建立,金人王寂《辽东行部志》记载,“沈州,在有唐时尝为高丽侵据,至高宗,命李勣东征,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领辽东。其后,或治故城,或治新城,实今之沈州也。”

作者提出,是契丹开始建筑城市以捍辽东,成为面对渤海的封锁线:

可见,东平府及沈州、辽州建立后,鸭绿江口的辽东长城及镇海府等军事设施得以巩固。辽朝形成了一条以辽阳府为中心,北有辽州、沈州,东南有镇东海口长城的一条弧形防线,为进攻渤海做出了准备。同时,辽太祖还注重对辽东地区经济的开发,“专意于农”③,并在修筑东平的时候,还“铸铁凤以镇辽州” ④,并有铁凤城的称号。

对此,渤海发动了进攻:

在辽太祖积极建设辽东的同时,渤海国面对契丹势力的不断渗透,也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天赞三年(924 年)夏,渤海军队趁契丹修葺辽州,并无防备,于是发动进攻“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⑤,使得双方矛盾更为激化。可见,辽太祖出于扩展契丹势力、并为进攻渤海国做准备的目的,在辽东极力扩张势力,并围绕东平形成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初步占领。

除此之外,《全辽文》的《耿延毅墓志铭》:

当李唐末,会我圣元皇帝(阿保机)肇国辽东。

这里直接从李唐转到契丹,并未提到渤海。

3)唐以辽西治辽东(?√?)

我就直接上论点吧,具体情况可见《唐代安东都护府行政级别与废置时间问题探析》(辛时代):

笔者对安东都护府的行政归属作简明梳理,平卢军跨海进入山东半岛后,原平卢节度的一些地方行政职能已经丧失, 其治下的卢龙军、平卢防御、本军营田使等,应包括安东都护府,皆由幽州节度调整置领。安东都护府直接管辖辽东地区。

4. 821-885-908时间何来?

以下内容来自《唐代安东都护府研究》(辛时代):

821年:唐穆宗《处分幽州德音制》:“上帝念我,赉予忠贤,尽献提封,恢缵旧服,使辽阳八州之众,重睹开元之仪者,则予侍中总之力也。……又念八州之内,九赋用殷,庆泽旁流,所宜沾贷,其管内八州百姓,并宜给复一年,仍令给事中薛存庆往彼宣慰,亲谕朕怀。”

850年:《全唐文•授幽州留后张允伸充节度使制》(大中四年,850)记载:“幽州节度留后检校左散骑常侍张允伸,性禀诚明,才推倜傥。……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假机谋以董杂俗,资刑赏以靖朔邻。由是锡钺之正名,授喉舌之显秩。……可检校工部尚书幽州节度使。

860年:《资治通鉴》:“咸通(860—874)末,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

885年是唐王朝连形式上的统一都不可得的开端点。(个人意见)

908年:(二年)冬十月己亥朔,建明王楼。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辽史·太祖本纪》)。



以上是我自己在作图时参考的材料,一家之言,错漏百出,惭愧惭愧。

user avatar

@洛林 大佬珠玉在前已经写了中晚唐辽东归属的问题,我从古人记载角度补充几个有关辽东失陷的侧面材料

一、玄宗时代的安东都护们

有唐一代明文记载的的最后一任安东都护是肃宗时代的侯希逸,时值安史之乱期间。安东都护在玄宗朝长期由平卢节度使兼任(或者说平卢节度使由安东都护兼任)。前有臧氏家族出身的左羽林大将军臧怀亮(开元十二年死),中有薛泰,后有玄宗十三皇子颖王,直到安禄山起兵叛乱才改任剑南节度使。

以功最拜羽林卫大将军,复以本官兼安东大都护府都督摄御史中丞平卢军节度使支度营田海运大使——《左羽林大将军臧公神道碑》
开元十五年遥领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安禄山叛除蜀郡都督剑南节度大使——《册府元龟·卷二八一》

在此期间,安东都护府有多名副都护实际负责。其中比较出名有和颜杲卿一起策划起事讨伐安禄山不幸殉难的贾循(开元末到天宝初),安西都护府出身的名将马灵察(即夫蒙灵察,天宝六年之后)

 開元八年六月二十日敕。單于安北等大都護。親王遙領者。加副大都護一人。准從三品。總知府事——《唐會要》卷七十三

在此期间,安东都护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平卢节度使打击辽北松漠都督府一带的契丹等部落势力,开元初期臧怀亮的弟弟臧怀恪去平卢一带(估计是看他哥)曾经遭遇胡骑袭击,臧怀恪一战成名(此公打仗极猛,最出名的是他墓志是颜真卿写的);开元晚期的都护(副都护)裴旻曾经配合平卢节度副使乌知义出击,打出了平卢大捷。

二、安史之乱时期的安东乱局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后原来归属其管辖的安东都护府也陷入危局,进而大乱。先是马灵察被安禄山部将、原平卢节度副使、伪平卢节度使吕知诲杀害。但安东诸将并不愿意附逆,在将军刘客奴指挥下杀掉吕知诲,刘客奴接任平卢节度使(并且改名刘正臣)、安东将王玄志任安东副都护。

天宝十五年,刘正臣随即南下攻打河北,结果被史思明击败而还,被王玄志毒杀。安禄山任命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被王玄志和侯希逸连兵击斩。乾元元年王玄志兼任平卢节度使。当年年底,王玄志病死在任上,部将李正己(日后的平卢淄青大使)攻杀王玄志子,推举其姐夫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加安东都护。

换言之,从天宝十四年开始,平卢安东不仅孤悬叛军之后、多次与其发生交战,而且内次连续发生变动,周围尚有各部胡人骚扰,说是内忧外困、四面楚歌也不为过。

三、平卢镇南下和安东都护废止

等到侯希逸接手平卢安东的时候,周边生存环境已经非常差了。

既数为贼所迫,希逸率励将士,累破贼徒向润客、李怀仙等。既淹岁月,且无救援,又为奚虏所侵——《旧唐书·侯希逸传》

为了摆脱困境,侯希逸率领部众两万人南下青州,另起淄青的炉灶,放弃平卢安东。由于侯希逸主力南下,平卢安东等地大乱,估计高句丽势力就是在这一时期侵占辽东的,安东都护府也在上元年间废除。

会侯希逸叛,辽海侧近军郡守将皆弃走,拯独不弃军,军乱,害及拯——《唐故使持节万州诸军事万州刺史赐绯鱼袋刘君墓志铭》

补记、关于小高句丽的传说

有关小高句丽,还涉及一位名人

狄公曾经上《请罢安东表》,有一句是这么写的:

臣请罢薛讷,废安东镇。三韩君长,高氏为其主,诚愿陛下存亡继绝之义,复其故地,此之美名,高於尧舜远矣

按唐书所载,其言“不见纳”,不过这时候才是神功年间,等到圣历年间突厥大南下之后政策是不是有了转变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给你推荐一篇论文——《渤海国据有辽东史事考》作者是佟微和韩宾娜。

至少在大中四年*(850)以前,辽东都是归卢龙节度使管辖的:

《全唐文·授幽州留后张允伸充节度使制》(大中四年,850年)载:“幽州节度留后检校左散骑常侍张允伸……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

但是在宣宗大中十三年 (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此后的藩镇割据,出现了“无藩不乱”的局面。唐末农民战争和藩镇的叛乱从外部和内部给唐廷巨大的打击,持续的战乱导致唐朝更加无力管理周边民族,辽东之地应于此时被渤海所据。

user avatar

已经有大佬作答,本回答可以作废了。


对东北亚特别是南满了解不多啊,稍微谈几句等唐史大佬补充。

先说我了解的:唐朝辽东如何被渤海国占据,资料颇少,争议颇大,至今应该也没有定论。

一、唐朝辽东是否被渤海所据?

事实上辽东是否被渤海占领也是存在争议的。王小甫在《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一文中认为辽东地区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唐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故地,即西京鸭渌府。王绵厚则认为渤海国极盛时期南界也只到达“长岭府”扶余府”和“泊汋口”一带属境,并未控制辽东,直到唐亡后辽东才被契丹夺取。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史料中有不少辽东被渤海控制的记载。

《通典》:
“安东府则汉之辽东郡也,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地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乐浪、玄菟...今皆在东夷也
《旧唐书》:
“今举天宝十一载(752年)地理。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汉地东至乐浪、玄菟,今高丽、渤海是也。今在辽东,非唐土也。

显然这些记载已明确告诉我们,唐朝的辽东失陷被”东夷“占领了。

那么这个”东夷“指谁呢?我们再看未来哈喇契丹攻略辽东是在和谁争夺:

《契丹国志》:
东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时为黑水靺鞨二种依附高丽者.....太祖之兴,始击之,立其子东丹王镇其地,后日东京。”
《辽东行部志》:
“唐季不能勤远略,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传国十余世。当五代时,契丹与渤海血战数
十年,竟灭其国,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
《辽史》:
“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 ...太祖建国,攻渤海....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
《金史》:“辽阳府.....本渤海辽阳故城,辽完葺之,郡名东平。”
《资治通鉴》:
“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
《旧五代史》:
“案巴坚(阿保机)深著辟地之志,欲收兵大举,虑渤海踵其后,(同光)三年(925年),举其众,讨渤海之辽东。

以上诸多记载全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契丹得到的辽东并不是无主之地,而是从渤海国处夺取的。

友邦的记载也可以作为佐证:

日本记载渤海国使者的《中台省致日本太政官牒》称:“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续日本后纪·卷十八》也有“贡篚相寻,想辽阳而如近”;日本著名诗人大江朝纲答和裴璆的诗作中有“一从分手指辽阳”之句。

虽然到此时证据链条其实并不完全完整,但是说渤海夺取了唐之辽东,后又被哈喇契丹占据,应该是不会错的。

二、渤海何时夺取辽东?

很不幸,这是一笔烂账糊涂账....

北韩学者孙英钟认为渤海建国时就占有了辽东,713年大祚荣改国号为”渤海“,可见已经把势力延伸到渤海湾,并被唐朝承认了。

有的学者,比如孙正己认为渤海直到大彝震后期,或公元835年张建章聘渤海之后才占有辽东。

关于辽东的废弃,需要明确一下安东都护府的存废问题。

《新唐书》:
“安东,上都护府。总章元年(668年)......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上元三年(676年)徙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677年)又徙新城。圣历元年(698年)更名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 705年)复故名。开元二年(714年)徙于平州,天宝二年(743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

看起来好像都很清晰。《资治通鉴》又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庚午,以安东副大都护王玄志为营州刺史,充平卢节度使”,安东副大都护是安东都护府内的官职,乾元元年还存在这一官职,似乎说明安东都护府并未在至德时废置。

从这些记载看,安东都护府的内徙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上元三年(676)二月起,已开始从半岛后撤;及至从开元二年(714)移治于平州之时起,已事实上开始逐步放弃辽东了。唐朝这样做,可能是从武周营州之乱后对东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狄仁杰神功元年(697)上“请罢安东”的建议:

“……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戌四镇,东戌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开守西域,事等石田,费用不支,有损无益,转输靡绝,杼轴殆空。越碛逾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方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以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其所以然者,皆为远戌方外,以竭中国”;因“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

不过,新唐书中却还要与其相矛盾的记载:

《新唐书》引贾耽所著《皇华四达记》载:

“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也, ....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

吉瑟斯!此时大概已经是贞元十年(794)以后了,怎么又出来一个安东都护府?

于是有学者便以此为依据认为贞元年间唐朝大概又重建了安东都护府,并做出了其沿袭表:

但是,,,怎么说呢这个说法也有牵强的地方:也许人家指的只是一度作为安东都护府治所的故襄平城是这条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的座标而已呢?更何况藩镇割据下的唐朝真的能大老远绕开两蕃伸出手去重建安东都护府么?

同样道理的还有贾耽的《边州入四夷道理记》所载:

“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城(在今浦石河口附近),得渤海之境”

以此认为在贞元末年之前渤海的边境还在泊汋水一线而不可能入据辽东——不过这种指的恐怕只是交通路线上的进入渤海核心区,未必能作为辽东归属的证据....

从《册府元龟》看,开元十五年四月唐朝之封予渤海宿卫王子大昌勃价为“襄平县开国男”,“襄平”即今辽阳,从这里看似乎此时渤海就已经占有了辽阳,并且已经被唐朝承认了其对辽东的占有。

然鹅同时却还有一些矛盾: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代诗人李益在被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聘为从事期间,曾作过《送辽阳使还军》。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唐穆宗颁下《处分幽州德音》:“使辽阳八州之众”《全唐文·授幽州留后张允伸充节度使制》(大中四年,850年)载:“幽州节度留后检校左散骑常侍张允伸......况辽阳甲兵之雄,幽都控驭之远。”

那么以上这些究竟是文学修辞还是就实指辽阳说明唐朝仍然能控制辽阳呢?

反正我不想管了(摊手)

另外大概是被这个给绕疯了,我们的老朋友日野君大开脑洞,搞出了一套渤海崛起之前辽东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高句丽国“,由高句丽灭亡后的遗民所建立....


面白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半岛,这本是中华王朝版图的再次完整。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属也并非一成不变。唐朝对辽东的控制,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的,最终的失去,是内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谈唐朝从什么时候“实际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这需要理解“实际控制”的含义。单纯的疆域名义上的.............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关于杨玉环是否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凶手”,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以及杨玉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早已存在的积弊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是一个历经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其兴盛与衰落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走了近三个世纪,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点,但其实,唐朝的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为什么”,那不如说是它自身积累的矛盾,在时势的裹挟下,一点点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碾碎。安史之乱:盛世.............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唐朝的灭亡与西汉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体现在宗室力量的存续和其在乱世中的作用上。西汉末年,尽管王莽篡汉,但刘氏宗室遍布天下,虽然内部有分歧,但有相当一部分宗室成员在汉朝覆灭后,利用其血脉合法性和潜在的政治资源,重新集结力量,最终建立了东汉。而唐朝,在经历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后,宗室的境遇则.............
  • 回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衰败的时期,直到公元907年才被朱温所灭,这期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说起来颇有些让人唏嘘。这并非说唐朝在这段时间里仍然保有盛世的国力,而是其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使得王朝的生命力得以苟延残喘:一、 残余的王朝权威与地方势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句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句,确实常常引发人们对其中意象的解读。尤其“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常常让人联想到神秘莫测的水中生物。那么,这句话是否能说明鱼龙到了唐朝还没有灭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鱼龙”的意象解读:首先,.............
  • 回答
    汉朝在征服北匈奴后,确实没有像唐朝那样在漠北设立常设的都护府,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条件、战略考量以及对“统治”理解的不同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汉朝当时面临的整体形势。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北匈奴西迁,主力被消灭。这是一个.............
  • 回答
    唐朝覆灭,那曾经叱咤风云的皇族后裔,并非销声匿迹,只是他们的身影,如同褪色的壁画,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去向也变得复杂而多元。想要细致地描绘他们的踪迹,需要我们拨开纷繁的史料,去寻访那些零星的记载,去感受那时代的变迁。一、乱世中的分流:散落与隐居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烽火烧遍大地,各地的藩镇割据也愈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的“假设”和“如果”。我们不妨来仔细推敲一下,如果唐庄宗李存勖真的成功为父报仇,射杀了契丹的开创者耶律阿保机,这对后唐的命运以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唐庄宗李存勖继位时,五代十国的局面已经形成,梁、唐、晋、汉、周轮番登场,战.............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