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最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文官官职等级名称是什么?

回答
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文官官职等级名称体系复杂且层层分明。理解这一体系需要从几个核心概念入手:品级、职、位、散官。

核心概念

1. 品级(官阶): 这是最基础的等级划分,以数字“一品”到“九品”来区分,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品级直接决定了官员的薪俸、待遇和在朝堂上的站位等。
2. 职(官职/职务): 指具体的官署名称和职位职责。例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职是官员实际工作的部门和岗位。
3. 位(官位/官衔): 是指官员的授官名称,通常是封赠或因功德而获得的荣誉性官职,不具备实际的行政职务。例如,“太子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等。位也带有品级,但与实际职位相分离。
4. 散官: 指没有具体实际职务的官阶,通常是为酬劳功勋或满足官僚体系的晋升需求而设立的。散官也可以授予已经离职或去世的官员。

在武则天时期,尤其是前期,为了巩固统治,她对官制进行了不少改革和调整,例如设立了殿试、改革了科举、设立了“铜仪”、“银仪”等,但总体上仍继承了前朝的官制框架。以下将主要按照品级和职来详细介绍文官官职等级名称。

文官官职等级名称(武则天时期)

唐朝文官官职分为九个品级(一品至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正、从。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品级下都有对应的实际职务,很多职务的设置是层层递进的,越往上品级越高,权力越大。

正一品 (Prime First Rank)

无具体职务的官位:
开府仪同三司(Kai Fu Yi Tong San Si): 极高的荣誉性官位,拥有相当大的尊崇,但无实际行政事务。
最高行政职位(非常罕见,且往往带有虚职化倾向):
三公(San Gong): 司徒、司空、太尉。在唐朝,三公通常是最高的荣誉性官职,授予极少数德高望重或地位极显赫的人物,实际掌权者往往是宰相。
尚书令(Shang Shu Ling): 名义上是最高行政长官,但由于唐高祖李渊曾为尚书令,此职很快虚化,之后很少设置实际掌权的尚书令。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Tai Zi Tai Shi, Tai Zi Tai Fu, Tai Zi Tai Bao): 属于东宫官职,但地位极高,往往由重臣兼任。

从一品 (SubPrime First Rank)

无具体职务的官位:
特进(Te Jin)、光禄大夫(Guang Lu Da Fu): 也是荣誉性官位,仅次于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 (Prime Second Rank)

重要行政职位:
尚书左右丞相(Shang Shu Zuo You Cheng Xiang): 这是唐朝最核心的宰相职位。通常由尚书省的尚书令(如果设置)或侍中、中书令等共同担任,拥有实际的行政决策权和领导权。在武则天时期,中书令、侍中常被授予实际宰相权力,一人可能兼多职。
门下侍中(Men Xia Shi Zhong): 掌管审议政令,权力极大,是宰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书令(Zhong Shu Ling): 掌管草拟诏令,也是宰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御史大夫(Yu Shi Da Fu): 监察百官的最高长官,权柄不小,但与行政决策权稍有区别。

从二品 (SubSecond Rank)

高级行政职位:
尚书(Shang Shu): 尚书省的各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最高长官。正三品。
侍郎(Shi Lang): 尚书各部侍郎,是尚书的副职。正三品。
殿中侍御史(Dian Zhong Shi Yu Shi)、给事中(Gei Shi Zhong): 殿中侍御史是监察系统的高级官员;给事中是中书省的官,负责草拟诏令的辅助和监督。正四品上。
国子祭酒(Guo Zi Ji Jiu):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掌管教育。正四品上。
太常卿(Tai Chang Qing)、光禄卿(Guang Lu Qing)、卫尉卿(Wei Wei Qing)、太仆卿(Tai Pu Qing)、大理卿(Da Li Qing)、鸿胪卿(Hong Lu Qing)、司农卿(Si Nong Qing)、少府监(Shao Fu Jian): 分别是九卿的属官,掌管礼仪、宴享、宫廷守卫、车马、司法、朝会礼仪、农桑、皇室财政等重要事务。正三品。

正三品 (Prime Third Rank)

重要行政职位:
尚书(Shang Shu): 各部尚书。
九卿的卿: 如上所述。
侍御史(Shi Yu Shi): 御史台的高级监察官。

从三品 (SubThird Rank)

高级行政职位:
侍郎(Shi Lang): 各部侍郎。
给事中(Gei Shi Zhong): 中书省的给事中。

正四品 (Prime Fourth Rank)

中高级行政职位:
郎中(Lang Zhong): 尚书各部的具体主管官。
员外郎(Yuan Wai Lang): 郎中的副职或辅助官员。
散骑常侍(San Qi Chang Shi)、谏议大夫(Jian Yi Da Fu)、给事黄门侍郎(Gei Shi Huang Men Shi Lang): 主要在中书、门下、侍中等机构,参与议论、草拟诏令等。
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的郎中、员外郎: 尚书省各部下属的具体执行官。
九卿的少卿(Shao Qing): 九卿的副职。

从四品 (SubFourth Rank)

中高级行政职位:
员外郎(Yuan Wai Lang):
殿中侍御史(Dian Zhong Shi Yu Shi):
国子司业(Guo Zi Si Ye): 国子监的副职。

正五品 (Prime Fifth Rank)

中级行政职位:
员外郎(Yuan Wai Lang): 仍有许多员外郎。
御史(Yu Shi): 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
秘书少监(Mi Shu Shao Jian)、著作郎(Zhu Zuo Lang)、起居舍人(Qi Ju She Ren): 秘书省的官员,负责典籍、著作、起居记录等。
大理寺的少卿、丞(Da Li Si Shao Qing, Cheng): 大理寺的副职和具体执行官员。
各州刺史(Ge Zhou Ci Shi): 是地方最高长官,品级根据州的大小而定,大州刺史为正三品,中州为从三品,小州为正四品或从四品。但这里列出的是与中央官职相对应的品级。

从五品 (SubFifth Rank)

中级行政职位:
郎中(Lang Zhong): 仍有许多郎中。
起居舍人(Qi Ju She Ren): 秘书省的官员。
县令(Xian Ling): 大县的县令可达正五品,小县则品级较低。

正六品 (Prime Sixth Rank)

中下级行政职位:
员外郎(Yuan Wai Lang):
县令(Xian Ling): 一般县的县令。
都督(Du Du): 军事职务,但在地方上也有行政职能。
别驾(Bie Jia): 州级的辅官。

从六品 (SubSixth Rank)

中下级行政职位:
录事参军(Lu Shi Can Jun): 州、郡、县的书记官,地位较低但数量庞大。
司马(Sima): 州、郡的副职。

正七品 (Prime Seventh Rank)

初级行政职位:
主簿(Zhu Bu): 州、郡、县的书记员和行政助理。
参军(Can Jun): 军事或行政单位的佐官。
县丞(Xian Cheng): 县令的副职。

从七品 (SubSeventh Rank)

初级行政职位:
主簿(Zhu Bu):
录事(Lu Shi): 较低级的书记官。

正八品 (Prime Eighth Rank)

基层行政职位:
尉(Wei): 县的军事长官(县尉)或司法官。
功曹(Gong Cao)、仓曹(Cang Cao)、户曹(Hu Cao)、兵曹(Bing Cao)、刑曹(Xing Cao)、水曹(Shui Cao)、仓曹(Cang Cao)、工曹(Gong Cao): 州、郡、县的各类职能官吏,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

从八品 (SubEighth Rank)

基层行政职位:
功曹、仓曹等:

正九品 (Prime Ninth Rank)

最低级行政职位:
小吏(Xiao Li): 如县尉、主簿下属的办事人员。

未入流 (Below the Ninth Rank)

最低级别官员或办事人员:
一些低级杂职、杂役人员。

武则天时期的一些特点和补充

1. 宰相制度的复杂化: 武则天时期,宰相的构成非常灵活。除了传统的门下、中书的要职外,她常常会“量地为相”,即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任命一些官员(如尚书省的尚书、侍郎,甚至一些将军)进入宰相之列,参与政事堂议事。这使得“宰相”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而是一种行政议事 group。常见的宰相头衔包括: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丞相、御史大夫等,有时也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表示他们与宰相一起议事。
2. 科举制度的推动: 武则天非常重视科举,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中不少人通过科举进入了中低级官僚体系,并逐步晋升。她的科举改革,如增设“殿试”,大大提高了皇帝对选官的直接控制力。
3. 设立新官职: 为适应政治需要,武则天时期也增设了一些官职,如 “铜仪”、“银仪” 等,这些更多是仪仗或特定场合的官职。她还设立了“检校”(代理)制度,用来提拔有才能但资历尚浅的官员担任重要职务。
4. 官名与品级的对应并非一一对应: 很多官职的品级会根据其所在的机构、权力大小以及地域而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官职在中央和地方,或者在不同级别的州郡,品级可能不同。

总结来说,唐朝文官的官职等级名称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以“品”为核心,通过具体的“职”来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责。武则天时期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了这一体系,为后来的唐朝官制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其高度集权和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朝官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虽然比起宋朝是小巫见大巫,但想搞明白也很令人头疼。

在这里,先举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杜甫因为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一定会不厌其烦地介绍杜甫此时活的很惨,在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幕府中当一个节度参谋,同时又是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读到这,可能很多人会纳闷,杜甫不是在成都当参谋吗,怎么又能到工部去当官?

事实上,参谋和员外郎居然还只是老杜官名的一部分,人家此时的官名全称应该叫:

剑南西川节度参谋,宣义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老杜此时官居六品,虽不是芝麻小官,却也就是一般中低层干部,官名居然长达24个字,然而这种长度在唐朝官场压根就不算什么。这就是唐朝官制的复杂之处,如若不明所以,看起来那就是一团浆糊,理也理不清。

鉴于杜甫同志的级别比较低,还有好多类型的官没他事。我们这里挑一位在官场档次比较高的朋友,看看他的官职:

故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

这是唐朝德宗、宪宗朝,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镇赫赫有名的节度使刘济的墓志铭上的官衔,代表了他一生最终所担任的官衔。看到这可不要晕倒,这种又臭又长的官衔在唐朝高级官僚中屡见不鲜。赠太师是他死后朝廷的赠官,我们可以不用理他。下面我就肢解一下这串官名,它们可以分为五类:

使职: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职事官: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勋官:上柱国;

封爵:彭城郡王。

使职、散官、职事官、勋官、封爵,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唐朝职官的五种类型。下面,我就一个一个来讲清楚,这些不同类型的官是什么含义。

一、使职与职事官

从职官角度来说,唐宋时期是一个“使职差遣化”的时期。什么叫“使职差遣”?简单来说,就是“官不是官,职才是官”:旧有的官成了没有实权的、表示身份地位等级的;而没有等级和待遇的临时派遣的使职,才是拥有实际权力的官。

简而言之,就是把权力和等级待遇分开了。

我们都知道唐朝政府以精妙整齐的三省六部制闻名于世,在唐初,三省六部制确实能够在律令制下有条不紊地管理整个国家,整齐而明晰。然而对于唐朝这么一个持续膨胀的超级帝国来说,太齐整、规则制定的太具体,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太死板而不灵活。到了高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对于很多事情已经运作不灵,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分管的官僚可以负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朝廷从中央官员中指派一个人,去临时负责这个事务,叫XX使,这就是使职差遣制开始转化的开端。到后来,朝廷觉得这是个良方,有事就派使去,渐渐的,使职越来越多。比如如雷贯耳的节度使,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使职,最开始用来取代行军制度,作为大军区司令员指挥边境作战的,而节度使等使职下属的幕僚,当然也都是使职。到了安史之乱后,因为天下大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朝廷索性把事情都派给使职去做,于是使职就遍布唐朝国家机器的各个领域。

所以这位刘济先生的使职这么长,其实核心指责就是:幽州节度使,他是幽州镇的头头,所以幽州镇的各种事务也都由他来负责,于是就兼任了一大堆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职。这也是每一个唐朝节度使和观察使的惯例。

然而,使职的本义还是临时的差遣,相当于特派员,只办事,所以他本身没有官品,级别都没有,待遇什么的就更别想了。叫一个官员光办事,不给待遇,想想也不可能。那怎么办呢?所有的使职都会兼任一个有官品有待遇的职事官,表示他的级别和待遇,也就是阎步克先生所讲的“品位”。

那职事官又是什么?顾名思义,职事官就是办事的官,也就是中央各部门的编制岗位,比如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九寺五监官员,御史台御史等等,全是职事官。在唐朝开始的时候,使职不多,事情都是职事官来办。但是渐渐的,我们说了,官员的行政事务都被使职抢走了,权力是一定的,他把蛋糕都分走了,职事官手里就没权力了。到后来,职事官大都成了空头支票,只有级别待遇,没事干,和使职正好相反,成了纯粹的身份标识。

于是正好,使职和职事官互补一下吧!凭藉一个使职的重要高低与否,他也对应地带着级别相当的职事官衔,但这个职事官前多带着“检校”一词。比如刘济的职事官是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个很了不得,司徒是正一品大员,那是因为幽州镇作为国家最强大的藩镇,幽州节度使自然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对中央特别听话,朝廷也乐意拉拢他。最顶级的藩镇节度使可以带检校三公、检校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这样一二品的职事官,但大部分节度使的职事官是尚书、御史大夫一级,而观察使的职事官往往就到了御史中丞一级了。

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杜甫的“剑南西川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是什么意思了。老杜干的是剑南西川节度参谋的事情,但这个使职没级别和待遇,所以需要给他“检校”一个“尚书工部员外郎”,来表示他本人是从六品上。

当然,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中晚唐的使职差遣制并没有发展到北宋早期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职事官的权力还未被使职侵蚀,还是有自己的工作的。比如掌握各部实权的除了户、礼部侍郎外的侍郎,还有九寺五监(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的诸多事务性官僚,台谏监察官,以及中书门下两省大部分官员。但是一个职事官既有实权,又往往作为京衔而被使职所带,则是更常见的现象。

二、散官

散官不是散架的官,也不是闲散的官,散官是一个纯纯粹粹地代表官员身份高低的“品位概念”。

好比我们今天的官员,他的职位可能是某科科长,某局局长,某司司长,而他的级别则可能是正科级、正处级、正厅级。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职位和级别是分开的,一个主任科员有可能高配处级,一个副司长也可能低挂着处级,职位决定你干什么事情、你的权力,级别则决定你在官场的排序和待遇。

这个散官,就是个纯粹的级别概念。唐朝散官无正一品,从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到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共29级。散官用来表示官员的级别待遇,特别是官服颜色和俸禄,每级都有不同的待遇差别。还有上朝的班次排序,也是按散官品位高下来决定的。

看到这肯定会纳闷了?刚才不是刚说了,职事官是用来表示官员身份高下的,怎么又冒出来一个散官?

这个问题,就得分时段解决。刚才说过,在唐朝初期,使职不多,职事官做事,那么这个时候,散官就用来表示身份高下,职事官反而在更多时候只表示权力大小。所以初唐时期,文官都觉得做到从三品的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以上,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但是唐朝后期,使职泛滥,职事官成了身份象征,还要散官干啥?唐朝人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散官的概念越来越淡化,除了领一份属于散官的工资外(唐朝官员收入,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唯一的意义就成了:决定一个官员的官服颜色。

不同官员穿什么衣服,那是要根据品级来定的,这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唐朝官员,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五品穿绯红色,六七品穿绿色,八九品穿青色。而这个决定衣服颜色的品,不是职事官的品级,而是散官的品级。

最耳熟能详的例子莫过于白居易在《琵琶行》结尾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按理说,江州司马,从五品下,白居易应该穿绯红色官袍,为什么会穿最低级的青袍?全是因为白居易职事官升得快,散官官阶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的散官才是从九品下将仕郎,只能穿青色官袍。

我在最开始写杜甫官职的时候,最后面还跟着一个“赐绯鱼袋”,这又是什么意思?鱼袋,是用来装官员身份证鱼符的。原来唐朝皇帝为了表达对大臣的奖赏,可以特别赐一个官员穿比他高一级颜色的官袍,这就叫“赐X鱼袋”。比如杜甫同志的散官官阶是宣义郎,从七品下,按规定只能穿绿色官袍,但被“赐绯鱼袋”后,他就有资格穿四五品散官才能穿的红色官袍了。对于散官较低而担任刺史或藩镇核心幕僚以上重要官员来说,被“赐X鱼袋”是司空见惯的事。比如唐宪宗朝的名相李绛,被提拔为宰相的时候,散官才是正六品上的朝议郎,只能穿绿色官袍。想想看,一国宰相如果穿着还不如底下的办事员,成何体统?这种情况下赐绯已经不够了,要赐紫才可以。当然皇帝很快升了李绛的散官官阶。

但总的来说,到中晚唐,散官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一个花架子而没什么实际意义,大家都不当回事,封起来也就特别泛滥,满大街都是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还有刘济的开府仪同三司也不怎么罕见。

三、勋官

《木兰辞》里面有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个策“勋”,直的就是勋官。唐朝的勋官直接继承自北朝系统,但凡拥有军功的人,都可以封为勋官,后来文臣也可以封勋官,从最低级的一转武骑尉到最高级的十二转上柱国,共十二转。最高的上柱国被视为正二品。

这个勋官在北周隋朝,还是比较像样子的,声望和待遇都不低,甚至到初唐,上柱国也不是那么好得的。但是众所周知,唐朝人都是战争狂,从太宗朝开始就天天打仗,到了高宗时期更是四面开炮,跟突厥吐蕃契丹,各个方向都不停,无数大唐男儿前仆后继上了前线,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有功的将士动辄以万计,国家除了表示表示物质性的赏赐外,也要用勋官搞搞精神激励,但是这仗一直打,军功就一直积累,大唐王朝冒出几万上柱国来,其他勋官就更多。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有几万二品官?还都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士兵白丁。于是勋官很快就变得一文不值,最多是法律规定有勋官的平头老百姓有资格纳妾,有点地位的文臣更是人人上柱国,权当记在一长串官名里壮壮声势,图个乐,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封爵

爵位,恐怕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谁也知道公侯伯子男,自周有之,封个王爷了不得。但是历代的爵位体系都不尽相同,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郡王嗣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品级对应正一品到从五品上不等。

唐朝的爵位,特别是在武职系统里,意义远不及其他王朝。像汉朝,封侯是了不得的,既有等同于一个县的食邑,又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明朝的伯爵,已经是高贵的不得了的世袭贵族了,勋贵个个不可一世。但是唐朝,对爵位确实看的比较随便,其他王朝甚少封异姓王,而唐朝的异姓郡王一抓一大把,特别是到中晚唐,因为战争过于频繁,大将封个郡王再正常不过,公爵就更是泛滥。从理论上来说,每级爵位都有封邑,但那都是逗你玩的,只有加了“食实封”,才意味着你的封爵可以给你带来租税收入,但这个收入也不过是几百户而已。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上承魏晋南北朝的余绪,社会风气还是非常看重门阀的,人们也喜欢夸口自己姓氏的郡望,所以如果封爵,前面官名多是被封人姓氏的郡望。比如刘济被封为彭城郡王,彭城刘氏在唐朝属于刘姓中数一数二的门第,和广平刘氏、中山刘氏并驾齐驱,名臣辈出。但事实上,这也只是惯例而已,刘济先生本人和彭城刘氏没有半毛钱关系。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唐朝各种不同类型的职官。对于异常复杂的唐朝官制来说,我提到的其实也只是最基础不过的东西,冰山一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