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是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唐僧该不该杀?

回答
九九八十一难,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取经之旅,是唐僧师徒四人修行悟道的必经之路。每一难都充满了挑战,考验着他们的慈悲心、智慧和毅力。然而,如果最后一难的任务是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这便触及了最根本的道德底线,也与佛家“不杀生”的戒律背道而驰。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八十一难”的本质。这些磨难并非简单的物理伤害或妖魔鬼怪的阻碍,而是对心灵的锻造,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的检验。它们往往以各种象征意义出现,比如贪婪、嗔恨、愚痴,或是对名利的诱惑,对生死的恐惧。每一难的化解,都需要唐僧师徒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甚至是牺牲。

现在,让我们假设这“最后一难”的设定确实如此:唐僧必须亲手杀死一个无辜的婴儿,才能取得真经。这无论如何都与佛法的慈悲为怀相悖。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绝不可行的。 佛教最根本的戒律之一就是不杀生,即不伤害任何有情众生。婴儿更是最脆弱、最无辜的生命,杀害这样一个生命,是对佛陀教诲的根本背叛。佛法强调的是度化众生,是普度众生,而不是造业。即使是为了“更大的善”——取得真经,也无法成为杀生的理由。因为杀生本身就是罪恶,它会带来无尽的恶果,与取经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果唐僧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他可能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两难。他可能会思考: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是不杀生,是慈悲,是度化。如果为了达成目标而违背这些核心原则,那么所达成的“目标”还有意义吗?是否已经偏离了佛法的正道?
这是否是魔障的考验? 佛经中常说,魔障会以各种诱惑和扭曲的形式出现,来动摇修行者的道心。这“最后一难”是否就是一种极端的魔障,目的是让唐僧在原则和结果之间做出一个“不可能”的选择,从而导致他道心崩溃?
是否有其他的解决之道? 作为被佛祖选中的人,唐僧并非孤立无援。他有孙悟空的智慧和能力,有猪八戒的勤恳(虽然时常偷懒),有沙僧的忠诚。如果杀死婴儿是唯一的途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真经”本身就是建立在罪恶之上的?这与如来佛祖慈悲为怀的形象也相悖。

唐僧的性格特点,也决定了他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尽管他有时显得懦弱,但他的善良和慈悲之心是贯穿始终的。他会对杀死无辜的生灵感到极度不适和痛苦。他更倾向于用智慧和佛法去化解危机,而不是诉诸暴力,尤其是对无辜的生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假设性的“最后一难”?

更可能的情况是,这并非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杀戮”。在《西游记》的叙事中,磨难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这个“杀婴之难”,或许象征着:

对内心执念的斩断: 也许是斩断唐僧心中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极度看重,对尘世情感的眷恋,或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执念”就像一个无辜的生命,需要被“牺牲”或“放下”,才能真正走向解脱。
对自我的彻底否定: 修行到最后,可能需要放弃小我,才能成就大我。这个婴儿,可能象征着唐僧过去的某个“自我”,他需要彻底放下,才能完成最终的蜕变。
一种极其艰难的“选择”: 这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选择,比如他必须放弃某种他曾经非常珍视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是“杀死了”他的一部分,才能继续前行。

回到问题本身:唐僧该不该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

从任何符合佛法精神的解读来看,答案都是:不该,也绝不应该。

如果真的到了这个地步,那这已不再是取经,而是被引入了歧途。唐僧应该做的,是运用他的智慧和师徒的力量,寻找化解之道,哪怕这意味着他无法取得那“被扭曲了的真经”。因为,真正的佛法,绝不会要求一个无辜的生命作为其终极的祭品。

或许,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修行者最严峻的考验:在极端压力下,你是否还能坚守原则?你对佛法的理解,是否流于表面,还是已经深入骨髓?

如果这个“杀婴之难”真的以一种字面上的方式出现,那么,唐僧不杀,并拒绝取经,反而是对佛法最深刻的捍卫。这样的选择,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是比取得任何“真经”都更宝贵的修行。他可能会因此遭受责罚,但他的道义和佛心将得以保全。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最终都是可以通过智慧和慈悲来化解的,它考验的从来不是修行者有多么狠心,而是他有多么坚定的信仰和多深的慈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吃了一城人的大鹏,作了如来的护法。

金鱼精每年吃一对童男童女,村民们还大拜金鱼精的主人。

黄袍怪吃人随便,只被罚俸几天。

蜈蚣精毒翻多少路人,作了护法大神。

这就是名著,不像三流小说一样,主角不是高大上做什么都是正义的,主角的对手也不一定是该死的坏人,最后恶人也不一定得恶报,真实地描绘了这个复杂的世界。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那灵山佛陀心胸狭隘,西天菩萨施虐成狂,滥设刑狱,暴虐疯狂,远超商纣王。

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顶撞父母扒皮,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者抽筋,生前不肯愚忠受死,死后还要百般折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只因口舌是非,便要拿磨碾碓捣,大车碾压,骨肉成泥。

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却把缺斤少两**肠,商人小贩绑冰山,撕扯人皮掀。

那十八层地狱,层层都是神仙菩萨食人场,阎罗小鬼拿来逞威风,看那如来佛祖,只把白骨骷髅莲花坐,身披人皮袈裟说善良。手托金砵石磨碾,食得人油血肉肥脑肠。那四大菩萨将谛听放来撕咬大块血肉,坐下青狮白象人骨剔牙,千手千眼似妖魔,观十八层地狱以为乐。

这三界仙神,都换了画风去,一个个人面前宝相庄严,人背后里,却换了克苏鲁邪神画风,无可名状,血肉痴愚。"

user avatar

1、孙悟空可以吹口仙气让他变成正常人,并且身体强健长命百岁。

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象个脱胎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2、那就没有理由杀他,根据佛教的理论,这是他的报应,佛教从来不会阻止未发生的人间灾难。西天路上所有被妖魔侵害的受害者都被认为是命中注定的。

西游记有个默认概念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奎宿叩头奏道:“万岁,赦臣死罪。那宝象国王公主,非凡人也。他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臣私通。臣恐点污了天宫胜境,他思凡先下界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臣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因此如果未来这个孩子要成为十恶不赦的坏人,说明他上辈子有无数人一起联手杀他,所以这辈子那些当初联手杀他的人都会变成他的迫害者。

至于人类身体,天然就不允许唐僧在取经路上伤害的。

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3、孙悟空一把捏死或者八戒沙僧一把捏死

好猴王,按落祥光,径至洞门外观看。只见有两个小孩子(黄袍怪和百花羞的孩子),在那里使弯头棍,打毛球,抢窝耍子哩。一个有十来岁,一个有八九岁了。正戏处,被行者赶上前,也不管他是张家李家的,一把抓着顶搭子,提将过来。。。却说八戒、沙僧,把两个孩子拿到宝象国中,往那白玉阶前螟下,可怜都掼做个肉饼相似,鲜血迸流,骨骸粉碎。慌得那满朝多官报道:“不好了,不好了!天上掼下两个人来了!”八戒厉声高叫道:“那孩子是黄袍妖精的儿子,被老猪与沙弟拿将来也!”


出题目的没搞懂原著逻辑。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题主描述,帮你再加点细节。

场景一:

唐僧面前出现了一个黑如煤炭的婴儿,

孽镜台上显示,这个孩子如果长大会被卖到异国他乡,在皮鞭和折磨下劳作到死,连他的的妻子子女也会成为商品,一代接着一代,永远做奴隶。

如果现在杀死这个孩子,他有机会转生到东土大唐成为一个普通人。

唐僧会不会下手?

场景二:

唐僧面前出现了一个白肤的男孩,

孽镜台显示,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对人类发动大屠杀,包括但不限于割人类头皮,把人类的皮趴下来做长筒靴或者灯罩,要么就是把活人做成肥皂……因他而死的人类超过百万,而且他的影响还将持续无数年。

如果现在杀掉这个孩子,他有机会转生到东土大唐成为一个普通人。

唐僧会不会下手?

场景三:

唐僧面前出现了一个婴儿,

孽镜台显示,这个婴儿长大之后行善积德,然而被族人出卖陷害而死,死后思想依旧传播,功德无量,但是他的思想后来成为迫害佛教徒及其它信仰的基石,因他而死或者被迫害的佛子不可计数。

如果现在杀掉他,他有机会转生到东土大唐成为一个普通人。

唐僧会下手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