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和明朝都是军人世袭制,为什么唐朝最后藩镇尾大不掉,而明朝就没有很强的地方割据势力呢?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

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军人世袭制”是有些片面的,或者说需要限定范围。唐朝的军事制度是一个复杂演变的过程。在唐初,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军人平时务农,战时参战,军事力量分散在各地。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疆域的扩张,府兵制逐渐难以应对需求,国家开始大量募兵,并设立了节度使来统领边镇军队,负责军事、财政和行政大权。正是这些节度使及其继承者,成为了后来藩镇割据的根基。这些节度使的权力很多时候是靠军功和个人威望累积起来,并逐渐出现了“以子代父”、“以子弟任职”的情况,虽然不完全是法律上的世袭,但实际效果上已经非常接近了。

明朝的军事制度则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深谙元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其军事力量的失控。因此,他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套更为集权、也更为精密的军事控制体系。

唐朝藩镇尾大不掉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节度使权力过大且权力来源的模糊性: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了应对北方边患,设立了大量的节度使,他们不仅掌握着军队,还兼理了当地的财政、司法和行政。这种“军政合一”的模式,赋予了节度使巨大的权力。更关键的是,节度使的权力来源往往是军功和对军队的实际控制,而非完全由朝廷任命和制约。一旦地方军事力量强大,朝廷的任命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

2. 财政权力的旁落: 节度使控制了地方的税收和财政,这使得他们有财力供养军队,甚至可以拒绝向中央上缴赋税。当朝廷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强大的中央军队时,地方节度使的财政自主性就愈发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差距。

3. 军事力量的地域性与军队对长官的忠诚: 唐朝后期,军队越来越倾向于效忠于自己的长官,而非虚无缥缈的皇帝。节度使亲自招募和训练士兵,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度使个人的能力和恩威。这种军队的“私有化”,使得朝廷难以通过简单的人事调动来削弱节度使的势力。士兵们更愿意追随能够带他们打胜仗、能够保证他们生计的节度使。

4. 中央控制力的衰弱与政治体制的弊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昏庸等因素也加剧了中央权力的分散。当皇帝无法有效控制朝廷命官时,更遑论控制手握重兵的地方长官。

5. 地理因素: 唐朝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难以迅速调集军队进行镇压。节度使们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地利优势,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中央的干涉。

而明朝之所以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军事势力,其制度设计和策略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兵将分离”与中央集权: 这是明朝军事制度的核心。朱元璋废除了唐宋以来节度使或地方官员掌握军队的模式,实行“兵将分离”。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兵部直接管理,并设五军都营作为中央的军事指挥机构。将帅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长期统军,更不可能形成世代统兵的局面。士兵的来源也经过了严格控制,例如卫所制度,士兵本身有土地,但服从军令,而且军队的驻扎和调动是朝廷统一安排的。

2. 严酷的军法和监察体系: 明朝对军队的纪律要求极为严苛,设立了督抚、监军等制度,对将领的军事行动进行监察。一旦出现违抗军令、拥兵自重的情况,轻则严惩,重则满门抄斩。这种高压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军阀的滋生。

3. 财政集权与对地方财政的监控: 明朝在财政上实行高度集权,地方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要上缴中央,由中央统一调配。这使得地方官员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来供养强大的地方军队。虽然明朝也存在漕运和地方税收,但其支配权基本在中央。

4. “文官治军”的倾向(有限的): 尽管明朝设立了武将,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落在了文官手中,如内阁大臣和派遣的监军太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将的独立性,也使得军事力量的扩张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当然,这种“文官治军”也带来了效率问题,但其政治目标是服务于集权统治。

5. 对地方官员的轮换和制约: 明朝的地方官员,包括总督、巡抚等,任期相对不固定,并且会进行轮换。同时,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制约,防止任何一个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例如,总督和巡抚的权力并不绝对,很多时候需要与总兵、提督等武将配合,而这些武将的调动和任免又受到朝廷的控制。

6. 都司、卫所制度的实际操作: 虽然都司、卫所制度在明朝中后期逐渐败坏,但其初衷是为了将兵权分散化,士兵效忠于国家而非个人。士兵的家属往往也留在军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士兵的流动性和对长官的绝对依附。

总结来说,唐朝藩镇尾大不掉,是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财政、军事一体化,中央控制力衰弱以及制度上的漏洞所致。而明朝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军事势力,则是通过彻底的“兵将分离”,严酷的军法监察,财政集权以及对地方官员的制约来实现的。

明朝虽然也有总兵、提督这样的地方军事将领,但他们的权力受到中央军委(兵部、五军都营等)的严格约束,并且任职和调动都需要朝廷批准。即使出现能力出众的将领,朝廷也会通过轮换、加强监军等方式来防止其尾大不掉。可以说,明朝的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对地方军事力量抱有更深的警惕,并采取了更为严厉和细致的管控措施。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世袭”这个表象,而在于权力结构、制度设计以及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方式。唐朝的制度在演变过程中,未能有效遏制地方军事势力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分裂;而明朝则通过更彻底的集权和更严密的管控,基本避免了类似的问题,尽管这种集权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就是因为地方割据势力而亡的。后金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

首先来讲,关外由于耐寒水稻没有发现,所以粮食产量很低,整体来讲以军镇为主,这样对于中央来说是个经济投入大于经济产出的地方。而自从迁都之后,东北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帝国首都的安全。同时朱棣在北征失败后为了自己整个支系的统治稳固,出兵重创了朵颜三卫,也就是现在赤峰通辽地区,这里的蒙古雇佣兵在靖难之役可是为朱棣出了大力,虽然有时不太老实,但是如此级别的惩戒战争完全是没必要的。后果是朱棣得到了在朝廷以武功立威,但是却永久的失去了赤峰通辽这个屏障,因为当时辽泽还存在,导致通向东北的道路只有渤海湾一条,就像现在印度的东北七邦一样,一旦走廊被阻断,这个地区就有丢失的可能。


辽泽虽然春夏沼泽遍布,难以通过,但是秋天一旦天气变冷,沼泽就变硬,可以通过,而冬天正是草原困难,牧民出来抢劫的时期。失去了察哈尔地区的明朝直接面对蒙古部落的抄掠,几任总兵都很被动。

在李成梁来了之后,改变了这个现状。首先他改良战法,将大兵团作战,改为小股精兵作战,战术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招反而打的各族部落无法招架,同时他善于使用手腕平衡各部落实力。经过几十年的经营,辽东已经变为汉族与各族部落混居,利益绑在一起的状态,而且完全听命于李家,虽然他仅仅是个总兵,但是权力非常大,而且坐得稳,朝廷几次想换掉他都不成功。再加上明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淮。李家也充分利用这点,笼络人心。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李如柏消极怠工的做法,以及之前几次征缴,努尔哈赤都得到精确情报也说明了,李家和努尔哈赤利益共同体的事实。

后金军本身就是明朝边军,或者说是李家的雇佣军。他们深谙明朝军队的战术,尤其是辽东骑兵的家丁作战方式的弱点,那就是适合治安惩戒战争,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与现在灯塔国军队异曲同工)。基本都是利用楯车阻挡明军的火器(楯车的装甲是由厚木板,各种动物的皮,还有铁片组成,对注重火炮,但是炮弹大部分都为霰弹的明军简直就是59式空降二战战场一样),同时与明军骑兵对冲,辽东骑兵一旦冲击受挫,就会逃跑。剩下的步兵就只有被宰的份。

这点到和同时期欧洲的手枪骑兵思路相同,都是使用火器来对敌方进行抵近射击,欧洲的全甲手枪骑兵甚至在二马一错蹬之际,利用欧洲骑士老爷甲重速度慢动作也慢,不讲武德,将手枪顶着老爷的胸打,直接将刚刚装备真正意义上板甲的骑士老爷们扫入历史垃圾堆。辽东铁骑也是有近身肉搏的战斗意愿,但是面对同样装备防弹性能好的绵甲,而且更不要命的后金骑兵,就开始打小算盘了。其实可以看到在战略战术上,东西方选择的是同一条道路。而中央的党争导致对辽东的战略规划朝令夕改,同时对辽东汉人充分不信任(以熊廷弼为首)导致中后期更是大量辽东边军加入。

实际上沈阳失守,明朝就应该完全放弃东北,转而以袭扰为主。在失地,失民心的基础下,辽东没有任何价值。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朝廷中成为党争的话题,谁敢说放弃辽东就是政治不正确,问题最后严重到皇帝只能偷偷和谈,被发现了只能弃车保帅,在这种严重缺乏弹性的外交策略下,成为帝国的一大放血点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这点又和中国议题在美国很像,反华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反华。拜登团队谈完不算也是这种情况导致的,他不敢给中国一点让步,哪怕这让步是对美国更有利的,所以他期望中国哪怕在口头上让一下,只是中国这次优势太大,绝对不可能首先让步)

所以与其说是民族矛盾,不如说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后金实际上绝对的女真人并不占绝对多数,很多是辽东汉人,比如佟氏。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后金的叛乱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翻版,原因极其相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