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和明朝都是军人世袭制,为什么唐朝最后藩镇尾大不掉,而明朝就没有很强的地方割据势力呢?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

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军人世袭制”是有些片面的,或者说需要限定范围。唐朝的军事制度是一个复杂演变的过程。在唐初,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军人平时务农,战时参战,军事力量分散在各地。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疆域的扩张,府兵制逐渐难以应对需求,国家开始大量募兵,并设立了节度使来统领边镇军队,负责军事、财政和行政大权。正是这些节度使及其继承者,成为了后来藩镇割据的根基。这些节度使的权力很多时候是靠军功和个人威望累积起来,并逐渐出现了“以子代父”、“以子弟任职”的情况,虽然不完全是法律上的世袭,但实际效果上已经非常接近了。

明朝的军事制度则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深谙元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其军事力量的失控。因此,他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套更为集权、也更为精密的军事控制体系。

唐朝藩镇尾大不掉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节度使权力过大且权力来源的模糊性: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了应对北方边患,设立了大量的节度使,他们不仅掌握着军队,还兼理了当地的财政、司法和行政。这种“军政合一”的模式,赋予了节度使巨大的权力。更关键的是,节度使的权力来源往往是军功和对军队的实际控制,而非完全由朝廷任命和制约。一旦地方军事力量强大,朝廷的任命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

2. 财政权力的旁落: 节度使控制了地方的税收和财政,这使得他们有财力供养军队,甚至可以拒绝向中央上缴赋税。当朝廷的财力不足以支撑强大的中央军队时,地方节度使的财政自主性就愈发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差距。

3. 军事力量的地域性与军队对长官的忠诚: 唐朝后期,军队越来越倾向于效忠于自己的长官,而非虚无缥缈的皇帝。节度使亲自招募和训练士兵,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度使个人的能力和恩威。这种军队的“私有化”,使得朝廷难以通过简单的人事调动来削弱节度使的势力。士兵们更愿意追随能够带他们打胜仗、能够保证他们生计的节度使。

4. 中央控制力的衰弱与政治体制的弊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昏庸等因素也加剧了中央权力的分散。当皇帝无法有效控制朝廷命官时,更遑论控制手握重兵的地方长官。

5. 地理因素: 唐朝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难以迅速调集军队进行镇压。节度使们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地利优势,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中央的干涉。

而明朝之所以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军事势力,其制度设计和策略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兵将分离”与中央集权: 这是明朝军事制度的核心。朱元璋废除了唐宋以来节度使或地方官员掌握军队的模式,实行“兵将分离”。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兵部直接管理,并设五军都营作为中央的军事指挥机构。将帅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长期统军,更不可能形成世代统兵的局面。士兵的来源也经过了严格控制,例如卫所制度,士兵本身有土地,但服从军令,而且军队的驻扎和调动是朝廷统一安排的。

2. 严酷的军法和监察体系: 明朝对军队的纪律要求极为严苛,设立了督抚、监军等制度,对将领的军事行动进行监察。一旦出现违抗军令、拥兵自重的情况,轻则严惩,重则满门抄斩。这种高压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军阀的滋生。

3. 财政集权与对地方财政的监控: 明朝在财政上实行高度集权,地方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要上缴中央,由中央统一调配。这使得地方官员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来供养强大的地方军队。虽然明朝也存在漕运和地方税收,但其支配权基本在中央。

4. “文官治军”的倾向(有限的): 尽管明朝设立了武将,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落在了文官手中,如内阁大臣和派遣的监军太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将的独立性,也使得军事力量的扩张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当然,这种“文官治军”也带来了效率问题,但其政治目标是服务于集权统治。

5. 对地方官员的轮换和制约: 明朝的地方官员,包括总督、巡抚等,任期相对不固定,并且会进行轮换。同时,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制约,防止任何一个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例如,总督和巡抚的权力并不绝对,很多时候需要与总兵、提督等武将配合,而这些武将的调动和任免又受到朝廷的控制。

6. 都司、卫所制度的实际操作: 虽然都司、卫所制度在明朝中后期逐渐败坏,但其初衷是为了将兵权分散化,士兵效忠于国家而非个人。士兵的家属往往也留在军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士兵的流动性和对长官的绝对依附。

总结来说,唐朝藩镇尾大不掉,是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财政、军事一体化,中央控制力衰弱以及制度上的漏洞所致。而明朝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军事势力,则是通过彻底的“兵将分离”,严酷的军法监察,财政集权以及对地方官员的制约来实现的。

明朝虽然也有总兵、提督这样的地方军事将领,但他们的权力受到中央军委(兵部、五军都营等)的严格约束,并且任职和调动都需要朝廷批准。即使出现能力出众的将领,朝廷也会通过轮换、加强监军等方式来防止其尾大不掉。可以说,明朝的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对地方军事力量抱有更深的警惕,并采取了更为严厉和细致的管控措施。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世袭”这个表象,而在于权力结构、制度设计以及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方式。唐朝的制度在演变过程中,未能有效遏制地方军事势力的扩张,最终导致了分裂;而明朝则通过更彻底的集权和更严密的管控,基本避免了类似的问题,尽管这种集权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就是因为地方割据势力而亡的。后金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

首先来讲,关外由于耐寒水稻没有发现,所以粮食产量很低,整体来讲以军镇为主,这样对于中央来说是个经济投入大于经济产出的地方。而自从迁都之后,东北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帝国首都的安全。同时朱棣在北征失败后为了自己整个支系的统治稳固,出兵重创了朵颜三卫,也就是现在赤峰通辽地区,这里的蒙古雇佣兵在靖难之役可是为朱棣出了大力,虽然有时不太老实,但是如此级别的惩戒战争完全是没必要的。后果是朱棣得到了在朝廷以武功立威,但是却永久的失去了赤峰通辽这个屏障,因为当时辽泽还存在,导致通向东北的道路只有渤海湾一条,就像现在印度的东北七邦一样,一旦走廊被阻断,这个地区就有丢失的可能。


辽泽虽然春夏沼泽遍布,难以通过,但是秋天一旦天气变冷,沼泽就变硬,可以通过,而冬天正是草原困难,牧民出来抢劫的时期。失去了察哈尔地区的明朝直接面对蒙古部落的抄掠,几任总兵都很被动。

在李成梁来了之后,改变了这个现状。首先他改良战法,将大兵团作战,改为小股精兵作战,战术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招反而打的各族部落无法招架,同时他善于使用手腕平衡各部落实力。经过几十年的经营,辽东已经变为汉族与各族部落混居,利益绑在一起的状态,而且完全听命于李家,虽然他仅仅是个总兵,但是权力非常大,而且坐得稳,朝廷几次想换掉他都不成功。再加上明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淮。李家也充分利用这点,笼络人心。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李如柏消极怠工的做法,以及之前几次征缴,努尔哈赤都得到精确情报也说明了,李家和努尔哈赤利益共同体的事实。

后金军本身就是明朝边军,或者说是李家的雇佣军。他们深谙明朝军队的战术,尤其是辽东骑兵的家丁作战方式的弱点,那就是适合治安惩戒战争,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与现在灯塔国军队异曲同工)。基本都是利用楯车阻挡明军的火器(楯车的装甲是由厚木板,各种动物的皮,还有铁片组成,对注重火炮,但是炮弹大部分都为霰弹的明军简直就是59式空降二战战场一样),同时与明军骑兵对冲,辽东骑兵一旦冲击受挫,就会逃跑。剩下的步兵就只有被宰的份。

这点到和同时期欧洲的手枪骑兵思路相同,都是使用火器来对敌方进行抵近射击,欧洲的全甲手枪骑兵甚至在二马一错蹬之际,利用欧洲骑士老爷甲重速度慢动作也慢,不讲武德,将手枪顶着老爷的胸打,直接将刚刚装备真正意义上板甲的骑士老爷们扫入历史垃圾堆。辽东铁骑也是有近身肉搏的战斗意愿,但是面对同样装备防弹性能好的绵甲,而且更不要命的后金骑兵,就开始打小算盘了。其实可以看到在战略战术上,东西方选择的是同一条道路。而中央的党争导致对辽东的战略规划朝令夕改,同时对辽东汉人充分不信任(以熊廷弼为首)导致中后期更是大量辽东边军加入。

实际上沈阳失守,明朝就应该完全放弃东北,转而以袭扰为主。在失地,失民心的基础下,辽东没有任何价值。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朝廷中成为党争的话题,谁敢说放弃辽东就是政治不正确,问题最后严重到皇帝只能偷偷和谈,被发现了只能弃车保帅,在这种严重缺乏弹性的外交策略下,成为帝国的一大放血点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这点又和中国议题在美国很像,反华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反华。拜登团队谈完不算也是这种情况导致的,他不敢给中国一点让步,哪怕这让步是对美国更有利的,所以他期望中国哪怕在口头上让一下,只是中国这次优势太大,绝对不可能首先让步)

所以与其说是民族矛盾,不如说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后金实际上绝对的女真人并不占绝对多数,很多是辽东汉人,比如佟氏。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后金的叛乱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翻版,原因极其相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旗装”,并非直接继承明朝军服,也非模仿唐朝服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更多的是在满族固有的服饰基础上,融合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服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定型。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服饰”和“军服”的概念。服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日常穿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明朝皇帝面对逼宫,常常会将矛头指向“阉人干政”,一纸“诛杀宦官”的诏令便能煽动一部分人的情绪,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而到了唐朝,尽管杨贵妃兄妹权势滔天,其家族也权倾朝野,但围绕着他们的风波,却似乎与高力士这位权势熏天的宦官无关,他甚至在之后依旧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道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确实经历了一段频繁的政变时期,而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之后,却相对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它们分别从政治制度、权力继承、社会基础以及王朝自身的“性格”等方面,解释了这一历史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唐朝“政变”的根源。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但他上位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将中国历史上四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并列,塑造了他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明祖”朱元璋身上,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个疑问: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开创了一个庞大王朝的皇帝,真的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三位“祖”相提并论吗?要回答这.............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单从这几个数字上看,似乎唐朝在军事上不如汉朝和明朝。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要评判一个朝代的军事实力,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面对的内外挑战、军事制度、军队战斗力以及战略战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九迁”和“六陷”的表述。 九迁天子:这指的是唐朝在历史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唐朝与明朝的军事制度差异甚大,各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而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与明朝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整体而言,与唐朝的某些原则和发展方向在精神层面更为契合。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时期。唐朝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演变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前期,以府兵制为核心。这是一种带有浓厚.............
  • 回答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是否能征服贞观年间的唐朝或者永乐年间的明朝,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军事力量、政治格局、经济基础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双方进行一番细致的对比。一、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巅峰时期大约在13世纪初至中期)首先,我们要明确成吉思汗的蒙.............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在边疆政策上未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大规模占领蒙古地区,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差异1. 唐朝的扩张意图 唐朝(618–907年)在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边疆的扩张具有强烈的军事野心。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