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唐朝在军事方面是不是弱与汉朝跟明朝?

回答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单从这几个数字上看,似乎唐朝在军事上不如汉朝和明朝。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要评判一个朝代的军事实力,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面对的内外挑战、军事制度、军队战斗力以及战略战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九迁”和“六陷”的表述。

九迁天子:这指的是唐朝在历史上,为了应对各种危机,都城曾经多次变动。最典型的例子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往四川,之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这可以说是第一次的“天子迁徙”。而后,随着战乱的持续,都城的确有过多次的转移和不稳定,尤其是在藩镇割据时期,中央的控制力减弱,皇帝的安全和都城的安定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六陷国都:这通常指的是都城长安(或洛阳)被攻破的次数。比如安史之乱中,长安和洛阳都被安禄山部攻陷;黄巢起义也曾攻占长安;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都曾导致都城陷落。

对比汉朝和明朝的军事状况:

要得出唐朝是否比汉朝和明朝军事弱的结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汉朝和明朝在国都稳定性和军事上的表现。

汉朝:西汉在早期经历了匈奴的威胁,文景之治时期国力相对保守。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可以说是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开疆拓土,对匈奴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尽管都城长安非常稳固,几乎没有经历过被攻陷的事件。然而,汉朝的军事强大主要体现在对外扩张和对内平定叛乱(如七国之乱)上,其统治后期也曾出现过黄巾起义这样的农民起义,但都城并未陷落。

明朝: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军事革命,朱元璋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推翻了元朝。在明初,明朝的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北伐蒙古,南征安南(虽然最终放弃),郑和下西洋也展示了其海军实力。明朝的都城北京(以及早期的南京)也相对稳定,虽然经历过内乱(如瓦剌也先曾逼近北京,但最终未攻陷),也面临过农民起义(如李自成攻占北京),但整体而言,其都城相对唐朝而言,稳定性的表现似乎略好一些。

唐朝在军事方面是否就一定弱于汉朝和明朝?

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这个结论过于片面。

唐朝的“九迁”和“六陷”确实触目惊心,但这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唐朝军事力量的特点。

1. 历史环境的差异:
唐朝的强盛期与衰落期:唐朝的前期,尤其是开元盛世,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朝的军事扩张达到了顶峰,东征西讨,威震四方,与汉武帝时期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色。但唐朝的衰落也相当迅速和彻底,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瓦解,藩镇割据成为常态。这种分裂的局面是导致都城动荡和天子迁徙的重要原因。
汉朝和明朝的外部压力:汉朝后期虽然也面临黄巾起义等内忧,但其主要外部威胁——匈奴,在汉武帝之后逐渐衰弱,虽然北方仍有边患,但尚未达到让都城被长期威胁的程度。明朝则长期面临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但明朝的都城北京地理位置相对优越,防御也修建得相当坚固。

2. 内部政治结构的腐蚀:
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这场由内部将领发动的叛乱,直接动摇了中央政权。叛乱的性质是军事力量的失控和中央对地方将领的依赖性过强,这与汉朝和明朝在面对重大内部危机时,中央集权相对更强的状况有所不同。
藩镇割据的长期影响: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上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镇割据局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对地方的控制力几乎为零。这种“军阀政府”的模式,使得首都的安全极易受到地方军阀的威胁,都城陷落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后果。这是一种政治腐朽和军事权力失衡的表现,而非单纯的军队战斗力低下。

3. 军事制度的演变:
府兵制的衰落与募兵制的兴起: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军事力量强大且成本较低。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府兵制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虽然提高了军队的专业性,但也导致了军事实力的增长与中央的脱节,藩镇力量的膨胀正是募兵制在地方泛滥的结果。
汉朝和明朝的兵役制度:汉朝和明朝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兵役制度的调整,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程度,尤其是在其稳定时期,通常要优于唐朝中后期。

4. 面对的敌人类型:
唐朝的外部敌人:唐朝北方的突厥、吐蕃、回纥等民族,在不同时期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在唐朝内部出现动荡时,这些外部力量往往会乘虚而入。
汉朝和明朝的外部敌人:汉朝面对匈奴,明朝面对蒙古和后来的女真(满洲),这些敌人也都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唐朝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四面皆敌,且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更为直接和频繁。

为什么唐朝的都城会如此频繁地陷落?

这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

中央集权的分崩离析:如前所述,藩镇割据使得中央失去了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地方军阀为了争夺权力,可能直接威胁首都,或者削弱中央抵御外敌的能力,使得首都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政治腐败和军事指挥失灵: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大为下降,无法有效地调动和指挥军队。
内部的武装力量失控: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黄巢起义,都反映了内部的武装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挑战中央政权的程度。

结论

唐朝在军事方面,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是完全不输于汉朝和明朝的。 唐朝的文治武功同样辉煌,对外扩张的疆域甚至超过了汉朝。然而,唐朝的“九迁”和“六陷”更多地暴露了其政治体制在后期的严重衰败和中央集权的瓦解,而非单纯的军事实力弱于汉明。

可以说,汉朝和明朝的都城相对稳定,是因为它们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中央集权能够更好地维持,或者军事力量的失控程度没有唐朝后期那么严重。当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地方武装力量可以随意挑战首都的安危时,都城陷落就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用“天子九迁,国都六陷”来判断唐朝军事弱于汉明,是一个片面且模糊的说法。唐朝的军事军事在早期是强大的,后期虽然因政治原因导致都城动荡,但其军队在面对外敌时,依然有许多英勇的战役。重要的是要看到唐朝军事力量的起伏,以及这些起伏背后的深刻的政治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子九迁,国都六陷。

这话都快成梗了,可问题答主你不想想是哪六陷么?

真正陷入异族之手也就广德元年一次。

讨论朝代军事总不能算内部斗争吧,不然明朝多占便宜,天天都有农民起义可以刷战绩。


单论对外军事,唐略优于汉,远强于明。

除了东北、西南两方面稍逊,唐对外战绩,各民族、异国对唐王朝的宗藩体系的臣服膜拜远胜于明。

唐王朝给了少数民族来长安上学的名额,来的可都比


东北方面,太宗削弱高句丽,高宗征服之,武后失之。

玄宗迫于武后对外战争的连续失利,被迫给予东北地方更多自治权,造成安史之乱,以至终唐之季,幽燕近乎独立。

明朝确实长期有力控制了辽东。

唐朝长期对南诏的战争都没取的太好的战果,明朝将云南内地化,在云贵改土归流。

但是西、北两个方向,唐朝战果远远胜过。

高宗之际,唐已经在西域郡县制了。

而明九边,位置都不知道缩到哪里去了,而且边民屡屡收战火袭扰。

而唐代,即便到了武宗、宣宗之际,对北方异族都是压制态势。

user avatar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二在自己快嗝屁之前还能把叛变独立的灭国的,还一个就是清朝了。明朝就算了吧,明末那德行在中国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初学者开局了,哪怕挫宋,完颜构要是有明末那状况估计都乐疯了,结果还能玩崩了,被一个总人口30万人,初衷只是占个东北的后金给打成那个德行,送人送钱送装备,估计皇太极拿着都手抖,没见过这么大方的,基本操作堪比常总统了。

user avatar

兵士贵精不贵多,读书重记不重繁。

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既而以其权重不便,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后,天下大乱,至于唐亡。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考隋、唐地理之广狭、户口盈耗与其州县废置,其盛衰治乱兴亡可以见矣。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呜呼,盛极必衰,虽曰势使之然,而殆忽骄满,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唐朝武德超强,毕竟是唯一一个曾经在漠北西域收税的朝代。回纥可汗臣服唐朝,强盛的吐蕃也和唐朝结为甥舅。

题主,唐代河朔与关中矛盾激烈,安史在当地当成圣人崇拜,河朔三镇在藩镇大帅手下日子也比以前好。

user avatar

不是,事实上是三个王朝都被大大低估了,无脑朝代粉的互撕掩盖了汉唐明太多的亮点

user avatar

两次看到这玩意了,我蛮喜欢唐朝的,但我很烦唐吹

题目本身就是垃圾营销文的套路,然后你在这里放暴论我就不说了,我看了一下痕迹……特么是认真的

你说这个的时候我不得不提示你一下,突厥最强盛的时候是南北朝时期,突厥曾经有言:我中原有两个孝顺儿子,这是在北周和北齐对峙时代,而六陷国都、成都被掠、南境不安是常态;

还有一个错误,突厥当时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是一个联盟,里面的薛延陀、回纥部落其实已经称汗了,而且和唐朝暗通取款,突厥对这些部族统治恐怕还不如汉唐明对周边朝贡国的控制力,李绩三万唐军北征突厥确实非常值得夸耀,你也不能忽略其他部落的功劳

再给你个热知识,西汉末年,匈奴已经分裂成了南北两方,在西汉的打击之下南部成了西汉边境的附附属政权,而北匈奴经过打击一蹶不振,在东汉明帝章帝时代才有所恢复,但之后就被窦宪干了;虽然鲜卑、乌桓这些都在汉朝北境有威胁,但远远不如匈奴,况且大唐也有契丹、室韦、靺鞨、突厥、回鹘等等北虏问题

在提醒你一个热知识,倭寇成为祸患是在嘉靖年间才开始再次爆发的,而且成为祸端也不是因为土木堡而是因为宁波争贡,北方蒙古和明朝也不是攻伐为常态,而是进贡于劫掠并存,北方蒙古此时已经分裂成了无数小部落,和汉鲜卑一样,而不是大唐的契丹哈,比如兀哈良三卫和瓦剌就经常进贡明朝获取封号,而鞑靼中的土默特在成化年间就经常挨打,弘治正德年间比较猖獗,但在嘉靖之后的隆庆年间,俺答封贡做了明朝的附属政权,南倭北虏是明朝常态那纯粹是你的个人想想而已


此外这句话槽点满满

代宗复授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与贼将薛嵩、田承 嗣、张忠志等分河朔而帅之。既而怀恩叛逆,西蕃入寇,朝廷多故,怀仙等四将各 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朝廷初集,姑务怀安,以是不能制。
史臣曰:国家崇树籓屏,保界山河,得其人则区宇以宁,失其授则干戈勃起。 若怀仙之辈,习乱河朔,志深狡蠹,忠义之谈,罔经耳目;以暴乱为事业,以专杀为雄豪,或父子弟兄,或将帅卒伍,迭相屠灭,以成风俗。斯乃王道浸微,教化不及。惜哉蒸民,陷彼虎吻!其间刘总,粗贮臣诚,然而杀父兄以图荣,落鬓发而避 祸;未旋踵而暴卒他境,斯谓报应之验与!
赞曰:国法不纲,贼臣鸱张。虽曰父子,凶如虎狼。恶稔族灭,身屠地亡。蠢兹伏莽,污我彝章。

这叫“从来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user avatar

要不要我来帮恁好好推演一下汉,晋,和明面对的对手的实力,从装备,素质和人口来对比一下巨糖面对的对手? @Hello Everyone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你应该拿出吐蕃,高句丽和回鹘强于晋宋和明面对的对手的证据,我就拿明面对的蒙古,满清和日本来说,巨唐面对的对手恐怕是不如的。而满清的话,满清起家就有战兵十万,具装骑兵四万,后来都可以做到二十人一门炮,你巨唐面对的对手哪一个能这样?我就不提明面对的蒙古可是有黄金家族血脉认同的统一体了,其凝聚力是你巨唐面对的对手可以比的?而满清更是个吞并内蒙且把半岛整成了附属国的超级大国,如果你觉得恁巨唐面对的是国家,而宋明面对的是部落,那就没必要谈了。

希望你能拿出自己结论的证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