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末不能像唐初一样把天下再从头打一遍呢?唐末和唐初有何区别?

回答
唐末和唐初,虽然都经历了动荡和变革,但其根本原因、社会基础、政治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使得唐末无法复制唐初那样的“从头再打一遍”的辉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区别和原因。

唐末无法像唐初一样“从头打一遍”的原因分析:

简单来说,唐末“从头打一遍”的条件和唐初完全不同,唐初的成功是建立在强大的中央集权、相对统一的思想基础、精锐的军队和战胜外敌的经验之上,而唐末这些基础都已崩塌,甚至走向反面。

1. 中央权力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最根本原因)

唐初: 唐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从隋末混乱中统一全国的战争。李渊父子以关中为基地,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击败了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全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进行战争。
唐末: 安史之乱后,虽然中央政府名义上依然存在,但中央集权的根基已然动摇。藩镇割据成为常态,军阀们拥兵自重,各自为政,甚至拥有独立的财政和人事权。皇帝的命令在很多地方已经无法有效传达和执行。到了唐末,黄巢起义更是将这种分裂推向极致,各地的节度使和地方豪强纷纷起兵,争夺地盘和权力,中央政府几乎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一个强大且能够调动全国资源的中央政府来“从头打一遍”。即便有某个将领能够镇压一部分叛乱,也难以获得全国性的支持和认可。

2. 社会经济基础的破坏与恢复能力的下降

唐初: 隋朝的灭亡留下了满目疮痍,但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文景之治般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人口增长,农业生产繁荣,商业活跃,国家财政充裕。这种经济基础为对外战争和内部征伐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唐末: 安史之乱本身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之后有所恢复,但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税收和资源无法集中到中央,使得中央财政长期处于困境。黄巢起义更是对华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摧毁了原有的经济秩序。长期战乱和人口流离失所,使得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恢复能力大打折扣。即使有少数地方实力派能够取得局部的胜利,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力量来重塑全国的经济秩序。

3. 军队的性质与战斗力对比

唐初: 唐初军队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职业化、精锐化军队。府兵制使得士兵拥有土地,能够自给自足,并且有相对稳定的训练和组织。在李世民、李靖等名将的指挥下,唐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漠北,威震四方,建立了赫赫武功。
唐末: 府兵制在安史之乱后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但由于军饷发放不及时、指挥系统混乱等问题,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大不如前。许多军队成为了军阀的私有财产,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军阀的利益,而非国家。更重要的是,唐末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虽然英勇作战,但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且内部整合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与唐初精锐军队相匹敌的力量。

4. 政治思想与思想统一性的缺失

唐初: 唐朝建立在隋朝灭亡的教训之上,统治者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更加重视民心和政治合法性。儒家思想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融合,重新成为主流,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思想基础。虽然佛教等思想也广泛传播,但儒家思想在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唐末: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和战乱,各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文化。思想的统一性大大削弱。黄巢起义等农民起义虽然有其社会诉求,但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和思想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反抗情绪的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英雄人物”出现,也难以在思想层面整合全国,赢得广泛的民心支持,从而发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争”。

5. 对外战略与内外环境的差异

唐初: 唐初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是突厥等游牧民族。唐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击败了东突厥和薛延陀,将疆域拓展到西域,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天可汗”威名。对外战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权,也为国内带来了稳定和繁荣。
唐末: 唐末虽然也面临外部势力的威胁(例如契丹等),但国内的混乱和分裂已经远远压过了外部威胁的重要性。主要的斗争焦点在于内部各个地方势力之间的争夺。而且,唐朝在外部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无法像唐初那样通过大规模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或巩固统治。

6. 人才的断层与政治腐败

唐初: 唐太宗以其知人善用而闻名,任用了一批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贤能大臣,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开明开放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四方人才。
唐末: 随着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的加剧,中央政府的选官制度形同虚设,贤能之士难以进入政治核心。许多有才能的人要么依附于某个藩镇,要么隐居山林,难以形成能够力挽狂澜的政治集团。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器运转失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唐末与唐初的根本区别总结:

| 特征 | 唐初 | 唐末 |
| : | : | : |
| 中央集权 | 强大,皇帝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调动全国资源。 | 衰弱,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权威名存实亡。 |
| 社会经济 | 稳定恢复,财政充裕,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 破坏严重,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恢复能力低下。 |
| 军队性质 | 以府兵制为基础的职业化、精锐化军队,战斗力强,忠诚度高。 | 以募兵制为主,战斗力参差不齐,忠诚度低,常为军阀私有。出现大量缺乏训练的起义军。 |
| 政治思想 | 儒家思想为主导,社会思想相对统一,易于获得民心支持。 | 思想割裂,各地形成独立政治文化,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和思想整合力。 |
| 对外环境 | 面对主要的游牧民族威胁,通过对外战争成功巩固了统治并拓展了疆域。 | 国内分裂是主要矛盾,外部威胁相对次要,且已无往日威慑力。 |
| 人才与政治 | 知人善用,政治清明,人才济济。 | 政治腐败,人才断层,贤能之士难以施展。 |
| 战争性质 | 以统一国家、巩固中央集权、对外征伐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战争”。 | 以地方势力争夺地盘、农民起义反抗压迫为主要特征的“分裂战争”或“内乱”。 |
| “从头打一遍”的可能性 | 存在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整合全国力量,发起大规模的统一或对外战争。 | 不存在能够整合全国力量的中央政府,即使地方实力派获胜,也只是割据政权的更迭,难以实现全国性的“重塑”。 |

结论:

唐初的“从头打一遍”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经典模式,它建立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健康的社会经济基础、精锐的军队和相对统一的思想之上。而唐末则是一个由盛转衰、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其社会经济基础被严重破坏,中央集权荡然无存,军队素质低下,思想文化割裂。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不具备唐初那种“从头打一遍”的条件。唐末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进入了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泽东在点评古代皇帝时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也就是说,在毛泽东眼里,上下几千年,皇帝里最能打的也就是李世民而已。

然后你问为什么唐末不出一个李世民……

李世民要是哪个乱世都能出那么三两个,还至于得到毛泽东的这个评价么?

user avatar

唐朝的中兴在昭宗时期已经是镜花水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从经济上来说,黄巢之乱彻底搅乱了东南,而东南一代的钱粮赋税,是帝国中枢的血线,有了东南的钱粮,帝国无论是养神策军威慑天下,还是收买河朔藩镇换取臣服,都还有转圜的余地,但是黄巢之乱之后,东南也沦为了战场,一个个文官节度使或被杀或被逐,上位的武将节度桀骜不驯,东南钱粮断绝,昭宗拿什么养兵,拿什么去威慑藩镇呢?

从政治上来说,在乱世当一个大帝国的皇帝并不是优势。因为大帝国的皇帝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去真的培养军事才能——可能明武宗对军事的天然兴趣是一个异数——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皇帝作为大帝国的最高行政首脑,更擅长的是政治,也就是用人。

帝国的君权的维系,靠的是从思想上创造出「代天牧守万民」的合法性和帝国本身的制度惯性。简单的说,当你周围的其他人都对皇帝表示服从的时候,即便是你心里不服气,但是依然也应该表示服从——不然的话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周围服从者的攻击。这个时候,帝王最需要的也确实是用人的才能——因为皇帝有很大的把握,他用的人不敢背叛——即便是背叛了,背叛者的手下也会因为制度惯性而首鼠两端,束手就擒。一言蔽之,在政权有了坚强的合法性后盾的情况下,政治才能确实是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

但是当这个大帝国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而威权旁落之后——就如同唐僖宗在位时期,四处播迁,对手下节度使的控制越来越小,那么政治才能其实就不再是决定因素了。这个时候名义上的「打天下」甚至于都是没意义的,京西北那三个藩镇: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除了王行瑜是一直在外镇为将,不是皇帝直系之外,另外两位可都是天子近臣:

李茂贞是神策军指挥使出身,就是天子禁军中走出来的节度使,应该是皇帝的铁杆吧?但是一旦封为节度使,照样凌刻朝廷,逼杀宰相;

韩建先跟随杨复光,后跟随大宦官田令孜,号称「随驾五都」之一,而一旦为镇国军节度使,扣留天子,残杀亲王的事情也没有少做。

在德宗、宪宗乃至于懿宗时期,把外镇节度使换成神策军出身的节度使,还可以看做是皇帝扩大自己势力的行为,然而到僖宗和昭宗时期,『讨伐藩镇』已经成为了一个伪概念:讨伐了不听话的节度使,总要换上听话的,然而换上听话的、乃至于神策军的军官,不久之后又会变得桀骜不驯。究其原因,就是在朝廷中枢没有了足够的震慑,也没有了足够的神圣性支撑的情况下,别人为什么要从实质上「服从」朝廷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打。这一点,在宪宗时代,吐突承璀以神策兵讨王承宗的时候,幽州的将领谭忠就把唐宪宗的算盘看的很清楚,对魏博田季安说:「往年王师取蜀取呉,算不失一,是宰相谋也。今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付中臣,不起天下甲而出秦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上自为谋,以夸服臣下……」

说白了,在宪宗时代,藩镇已经坐大,只用「天下之甲」,也就是号令其他节度使去讨伐,打下来并不是真正自己的,只有用天子亲军——神策军,天子近臣——宦官去打天下,打下来才更有震慑效果,才能更好的「夸服臣下」。而到昭宗时代,连神策军的军将派出去,都会不听话,这个时候还能依赖的,也就是亲族子女了。

无论是汉初、唐初、宋初还是明初,开国皇帝别的不敢说,但一定是个足够优秀的军事统帅——逐鹿中原,无论别的什么方面,比如文学、政治手腕、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个人魅力……多么出众,说到底,如果军事不行,是根本没有机会逐鹿天下的。

现在有很多文字特别喜欢强调什么「领导自己不会没关系,会用人更重要」,其实这才是鸡汤——对开国皇帝而言,没有任何君权神圣的光环加成,只是普通上下级的关系,并且因为是草台班子,这个上下级关系还很脆弱。如果只会用人而自己不能打,你靠什么去制约你用的人呢?你用来制约你用的人的那个人又怎么一定就忠心了呢?自己可以不是己方最强大的将领,但是自己一定要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军事统帅,这是开国君主的底线。

昭宗面临的局面,就是形同大一统,实际上是分裂的诸侯割据。而昭宗在历史上虽然评价说「英杰」,但是纵观历史,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实际上的一线军事统帅能力。所以昭宗应该没有能力自己做马上天子,统一天下的能力。而如果要用外臣去打——又回到了之前的循环,官小的时候或许还听话,一旦封了节度使,马上有样学样了,这样用人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如果非要开一个脑洞,那么这个脑洞可以从昭宗痛定思痛,以亲王典禁军」的时候。历史上,这个阶段以禁军被解散,诸王被韩建杀死而夭折。如果昭宗诸子中有一个太宗一样英武的儿子,反杀了韩建。那么昭宗皇帝最最好的结局——如果真的能让大唐中兴的话,就是做一个中兴的傀儡了。当时河东李克用从未主动和唐廷翻脸,所以可以利用李克用和朱温纠缠的时机,用有限的禁军,和杀了韩建之后华州的资源,来讨伐京西北藩镇。以弱胜强打几个大仗,先灭掉李茂贞、王行瑜等等,让「三辅弭兵」。然后徐图巴蜀,稳定后方,像汉高祖一样,据有巴蜀,图谋天下,由着自己的儿子再把天下打一遍。

大唐开国史 https://www.zhihu.com/video/1209727951320760320

等地盘打的差不多了,昭宗往太上皇的位子上一座,乖乖的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自己颐养天年,生儿育女,岂不美哉?没准还能看到耶律阿保机跳个舞什么的,

这也是我能想到的唯一昭宗可能翻盘的希望了。

user avatar

其实唐末的昭宗是有这个想法的,只是他的举动太着急,反而引起了各方警觉,失去了机会。

要了解当时的局势,首先要知道唐末的局势是怎么失控的?

直接原因,是以朱温为代表的军阀势力过强。

朱温干掉了唐朝,自立为帝。但是,与此同时,自认为也是唐朝皇族的晋王李克用(其实是赐姓),拼命想推翻朱温。李存勖终于推翻朱梁以后,自己去做了唐朝皇帝,于是被称为后唐。后唐覆灭后,最后的皇族李从益还一度被拥立。虽然这个时候,这些所谓的李唐皇族已经和真正的李唐皇族不是一回事了。但是后来北宋建立后,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传统:除了太宗、高宗这样的特殊称号外,似乎刻意不与唐朝重复。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武则天代唐时定国号为周。五代的最后一朝,国号也是周。恍惚间让人觉得武周代唐是必然的事件。

整个过程中,朱温并没有压服一切的绝对优势,天下也并没有彻底丢失唐朝的人心。

那么朱温是怎么崛起的呢?

黄巢起义。

黄巢为什么起义?

因为屡试不第。

黄巢为什么屡试不第?

因为腐败。

黄巢参加科举考试那年,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当时的主考官、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崔沆公然作弊、录用了亲族崔瀣,一时舆论哗然,骂他们是“沆瀣一气”。当年六月,屡试不第的黄巢率领兄侄六人武装反唐。六年后的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统率大军攻克唐朝首都长安,杀崔沆,并将窝藏崔沆者夷三族。

这就是唐朝的腐败。公然作弊,以至于连黄巢这样有能力六年克唐的人才都会被埋没。

黄巢从科举失利到攻破长安,只用了六年!

其实还有更狠的。

唐朝不是被朱温取代的吗?朱温是怎么取代唐朝的呢?他在唐昭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的时候将唐朝皇室杀了个精光,然后开始动手对付朝臣,并在谋士李振的建议下,将朝臣们杀了投进黄河。当时,朱温杀了唐朝的左仆射裴枢、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至此唐朝名存实亡,两年后朱温就称帝了。

那么,提出这个建议的李振是什么人呢?

他是唐朝大将李抱真的曾孙。

李抱真(733年—794年),本姓安,字太玄,河西人,唐朝中期名将,是唐高祖时期开府仪同三司安修仁的玄孙,是唐玄宗、肃宗、代宗时期的大将李抱玉的从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抱真任昭义节度使。次年破叛镇田悦。“四镇之乱”时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击败幽州节度使朱滔,因功获授检校司空。在唐德宗贞元十年去世。

李振这样一个开国功臣家族出身的谋士,却要出主意灭掉唐朝全部的重臣。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

唐僖宗咸通乾符年间,李振屡试不第。

这就是唐僖宗时期的唐朝:

六年克长安的民间俊杰黄巢参加科举都考不中;

世代忠良的核心人才李振参加科举都考不中。

那么能够被录用的人是谁呢?是“崔卢王郑”这样的世家大族子弟。

而这些人真的愿意重振唐朝吗?并不愿意。他们只顾着挖唐朝的墙角。

那些愿意为唐朝效力的民间人才黄巢、愿意为唐朝效忠的功臣之后李振,全都要靠边站。在这种情况下,试问僖宗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唐既不唐,故天下弃之。

但是实际上,唐朝因为均田制等制度,以及藩镇的不得人心,还是有不少人支持的。

在此之前,唐朝屡次中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武则天篡唐,祸乱天下,唐玄宗中兴之后,重振唐朝;

安史之乱,天下崩解,唐代宗勉力经营,唐德宗也曾打算重振天下;

唐德宗败于藩镇、唐顺宗意外中风以后,唐宪宗也力图中兴、重新镇服河朔三镇;

唐穆宗、唐敬宗贻误国事,幸而时间不长,随后的唐文宗力图消灭宦官,唐武宗又成功实现再次振兴;

在此之后,唐宣宗虽然与武宗等人嫌隙极深,而且重用“牛党”,但是他致力于法治,有“小太宗”之称。

一直到唐宣宗死后,掌握禁军的宦官发动政变,没有按照唐宣宗的意图立新君,反而杀了朝臣,立了唐懿宗。唐懿宗死时只有四十出头,宦官立了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唐僖宗时期,唐朝的天下完全变成了蛀虫们狂欢的时代。唐僖宗自己也是个马球皇帝,二十七岁就死了。

其实一直到了这个时期,唐朝还是有人在做着最后的努力。

唐僖宗之后,他的弟弟唐昭宗,力图重振天下,甚至铲除了内部的敌人、重建了禁军。但是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无力取得像样的胜利。在李克用、朱温等大帅的威胁下,唐昭宗在军事上接连遭遇失败,最终因为他实在太有威胁,还被军阀囚禁。一直到后来,因为朱温产生了更大的威胁,军阀们担心唐昭宗被朱温夺去,才放唐昭宗回到了长安。然后唐昭宗又被宦官们政变囚禁,最后再次被军阀囚禁,最后在军阀混战中,唐昭宗被送给了朱温,至此再无生路。

唐昭宗的一些举动,也是符合题目所说的“把天下再从头打一遍”的想法的。只是唐昭宗在即位不久就急于出征四川。然后又半途而废,急于抓住军阀混战的机会参与关东军阀混战,导致主力被歼灭。此后又和关中军阀爆发战争,再次被击败。最终暴露了横扫天下之心的唐昭宗失去了重金招募的“十万大军”,失去了身边可靠的心腹大臣,失去了人身自由。

要说起来,唐朝和此前的东汉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唐朝的君主们几乎一有机会就试图东山再起。这应该和唐朝皇帝大多是成年皇帝有关(唐僖宗是唐朝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十二岁。唐昭宗的儿子唐哀帝被朱温强行立为皇帝时也有十三岁)。东汉的皇帝大多没有机会活到成年。像汉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去世时竟然也不过三十二三岁。唐昭宗即位时都已经二十一岁了。唐朝的中宗、穆宗、敬宗虽然烂,但是在位时间都很短。唐懿宗虽然在位长,但是初期也努力过一段时间。全盘都坑的只有一个唐僖宗在位较长。而他恰恰是年幼即位的。就是在唐僖宗时期,唐朝走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很多人讲,唐末在制度上已经走到了末路。其实制度崩溃是一回事,重新打天下是另一回事。唐昭宗当时重整军队,就相当于开始了重新打天下。相比于其他军阀,他还有天子的便利,未必就没有胜算。如果他不急于参加军阀混战,过早暴露自己的雄心,而是慢慢训练他的军队,那么他也未见得就会被打到被囚禁乃至被送给朱温囚禁的地步。

后来的五代、乃至宋朝,在制度上的改革也并不是多么有效。像宋朝就号称不抑兼并,照样还是统一了大部分江山。这也说明均田制崩坏并没不会阻止统一。毕竟,均田制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崩坏了。早在唐玄宗时期就停发了折冲鱼符,以募兵为主力。制度上的问题很重要,但是旧的制度崩坏了并不等于说现实就完全无法运行。现实永远是要运行的,不论你给不给制度。在当时的历史上,柴荣可以说是五代乃至宋初唯一一个值得期待的皇帝。五代时期最有效的改革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所做的。柴荣也是建立了一支精锐的禁军。从柴荣之后,要一直要等到朱元璋,中国的传统中原王朝才会第二次建立勇猛善战的中央军。北宋初期的禁军当然也很能打,但是你问他们怎么来的,他们就会告诉你是他们的太祖皇帝奉周世宗的旨意参与组建的。可以说,唐昭宗的思路大体上也是对的。柴荣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亮点。

当然,柴荣不是只有军制改革一个招数的,他还做到了少有的清查田亩的工作,并且果断灭佛。

所以,可以说,唐朝并不是没有打算再打一次天下,只是唐末的唐朝皇室没有做到罢了。

唐昭宗还是太年轻了。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

我们还能再打一次天下吗?毕竟,我们自古以来的强大,也是世人看在眼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末和唐初,虽然都经历了动荡和变革,但其根本原因、社会基础、政治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使得唐末无法复制唐初那样的“从头再打一遍”的辉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区别和原因。 唐末无法像唐初一样“从头打一遍”的原因分析:简单来说,唐末“从头打一遍”的条件和唐初完全不同,唐初的成功是建立在强.............
  • 回答
    明朝(1368年—1 DEALINGS)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兴衰与汉、唐等朝代相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为何未能达到汉、唐的强盛程度: 一、明朝的强盛与局限性1. 洪武、永乐时期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在边疆政策上未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大规模占领蒙古地区,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差异1. 唐朝的扩张意图 唐朝(618–907年)在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边疆的扩张具有强烈的军事野心。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教义的根本,也牵涉到我们对唐僧这个角色的理解。我明白你想刨根问底,想把事情说得透彻,也想听到更自然的、不那么“机器人”的回答。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和人发生关系”,这在佛教里,特别是对于像唐僧这样的修行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戒律,是一种对情欲的克制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社会价值分配和商业运作的一些根本性东西。说实话,唐家三少能赚那么多钱,而一线科学家却相对收入不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两者所处的赛道、运作模式、市场机制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差异的综合体现。咱们就一点一点捋捋清楚。首先,得明确“唐家三少”和“一线科学家”这.............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名是否是唐朝所赐,以及我们能否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日本”这个国名是如何被确立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并非唐朝“赐予”的国名,而是日本自身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很多人看《西游记》,都会好奇,唐僧明明有那么多徒弟,为什么偏偏选中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懒惰、好色、又爱耍小聪明的家伙,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还收了个“坐骑”——白龙马。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骑上去的,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唐僧取经,这事儿可不是普通的一趟旅.............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西游记》的核心主题之一:信仰的坚韧与使命的担当,以及唐僧个人性格的复杂性。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找地方躲起来写经书确实是一种“捷径”,但唐僧之所以“真的去了”,原因远比这要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坚定的信仰与对佛法的极致追求: 核心驱动力: 唐僧选择西.............
  • 回答
    通天河畔的这场际遇,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颇有意味的片段。唐僧师徒来到这里,遇见了通天河的灵感大王,他以“吃人”为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恐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落在了另一位关键人物——通天河神龟身上。这位神龟,虽然没有直接现身,却通过他饲养的许多小妖怪,向唐僧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唐僧能替.............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明白的。咱们得从头捋捋。你问唐僧为啥不飞着去西天?嘿,这就像问孙悟空为什么不直接把妖怪们一个个都打死,非得弄出那么多麻烦事儿一样,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首先,这“飞”字,咱们得看是什么“飞”。要是说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那对唐僧来说,别说飞了,估计连站.............
  •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关于唐僧为何不直接让孙悟空的金箍棒变长送到西天取经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疑问,也挺有意思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孙悟空的“法宝”有多厉害,还得结合故事的整体设定、人物性格以及更深层次的寓意。首先,咱们得明白金箍棒的性质和用途。这玩意儿虽然能大能.............
  • 回答
    要说唐僧为什么一开始不信悟空的话,这事儿就得从头捋。你得明白,唐僧不是天生就怀疑孙悟空,他之所以一开始那样,是出于他本身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首先,咱们得说说唐僧这个人。他是金蝉子转世,那是何等尊贵的一个身份?在佛教里,他是佛祖的二徒弟,身份高贵,心性纯净。从小在寺庙长大,接受的.............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