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是唐朝赐给的国名,既然赐给当然也可以收回。我们能不能继续称呼为倭寇或者倭奴?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名是否是唐朝所赐,以及我们能否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

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日本”这个国名是如何被确立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并非唐朝“赐予”的国名,而是日本自身选择并主动启用的国号。

在古代,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当时可能自称为“大和”或其他称谓,但具体名称在不同时期有所模糊)曾使用过一些被中国人称呼的名称。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倭”或“倭国”。这个称呼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的史书记载,例如《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汉时有怪鸟,是谓倭。”。

“倭”这个字在中文里通常带有“矮小”、“屈服”等贬义的色彩。虽然最初的记载可能只是一个音译或者描述性的称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当日本开始积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试图展现自身国家形象时,这个称谓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根据日本史书记载,大约在7世纪末到8世纪初,日本发生了重要的政治变革,包括了大化改新等,旨在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律令国家,并积极学习中国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并寻求一个更符合其国家地位的称谓。

根据日本的《日本书纪》等史料的记载,日本国号的改变与遣唐使的活动密切相关。当时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政治、文化和技术。在与唐朝的交流中,日本主动启用了“日本”这个国号。

关于“日本”这个名字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日本本国的称谓,即“日出处”或“日之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位于中国东面,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太阳是从日本方向升起的。因此,“日本”这个名字很可能是日本根据自己地理位置和自我认知而选择的。

在公元670年左右,日本开始使用“日本”作为自己的国号,并在之后的遣唐使交流中向唐朝通报了这一变化。唐朝接受了这个国号,并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日本”。所以,与其说是“赐予”,不如说是“承认”或“接受”日本自行选择的国号。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赐予外国国号的情况(例如赐封某某国王等),但对于一个国家自主选择的国号,更常见的是接受和承认。

关于收回国名和使用“倭寇”、“倭奴”的讨论

既然“日本”是日本自身选择并为唐朝所承认的国号,那么从法律和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中国无权“收回”日本的国名。 国家名称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自我标识,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其他国家无权干涉或剥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呢?这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

1. 历史称谓的演变与含义变化:
“倭”: 最初如前所述,可能只是一个音译或描述性称谓。但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下,“倭”常常与“矮小”、“卑微”等负面含义联系在一起。
“倭寇”: 这个词特指明清时期在中国沿海活动的日本海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地理和行为描述,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直接指向那些进行海盗活动的具体人群,而不是指代整个日本民族或国家。
“倭奴”: 这个称谓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确实存在,例如《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提到日本的前身“邪马台国”的统治者“卑弥呼”时,曾用过“倭奴国”的说法。这个词带有明显的侮辱性和歧视性色彩,直接将整个日本民族或国家贬低为“奴隶”或“卑贱者”。

2. 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尊严: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交往的根本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使用带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称谓来称呼其他国家或其国民,是严重违反国际交往准则的行为,会极大地损害国家间的关系,并可能引发外交冲突。
即便在古代,虽然国力强弱和外交话语权有所不同,但一个国家名称的启用和接受,也标志着国际交往中的一个新阶段。继续使用带有贬义的旧称谓,是对对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漠视。

3. 历史语境的恰当性:
历史上的称谓是否可以被今人沿用,需要考虑其历史语境和今时今日的社会文化背景。
称呼历史上活跃在日本沿海、进行掠夺活动的群体为“倭寇”,在描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群体时是恰当的。例如,在研究明朝的海防史时,提及“倭寇”是必要的。
然而,如果泛泛地将现代日本国家或日本人民称为“倭寇”,则是不恰当且具有侮辱性的。因为现代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国民并非都是海盗,也不能用过去的历史标签来概括整个现代国家。
同样,“倭奴”这个词,其本身的歧视性含义就非常明显,即便在古代也是一种政治或文化上的贬低。在现代社会使用,更是带有强烈的恶意和挑衅意味。

为什么不应该继续使用“倭寇”或“倭奴”来称呼现代日本?

不符合事实: 现代日本是一个正常的、主权独立的国家,其国民的职业和身份多种多样,绝非都是从事非法活动的“寇”。
违反国际交往准则: 侮辱性称谓会破坏国家间的互信和正常交往。
历史概念的滥用: 将历史上的特定群体或行为标签,随意泛化到整个现代国家,是对历史的曲解和滥用。
政治不敏感性: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使用此类称谓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道德和道义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以贬低和侮辱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总结

“日本”这个国名并非唐朝“赐予”,而是日本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自主选择并向唐朝通报后被接受的。中国无权也无理由“收回”这个国名。

至于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倭寇”是特定历史时期对侵扰中国沿海的海盗行为的称谓,而“倭奴”更是带有严重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现代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都应被尊重,使用此类带有侮辱性的历史称谓,不仅不准确,而且是对他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严重侵犯,会严重损害国家间关系。

历史的称谓应该被放在历史的语境中理解,而不是被随意挪用和泛化,以表达政治上的不满或民族情绪。我们应该以一种成熟、理智和尊重的态度来处理与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且不论历史上是不是赐名。

且不论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唐朝比如何。

“我们”是谁?你确定你有资格参与决定这个?

user avatar

你好像不是唐朝人吧

user avatar

说是赐名,得给出处吧?

算是最早的《史记正义》说是武则天赐名,照搬大量原始史料的《旧唐书》只是指恶倭名,最晚的《宋书》则变成唐太宗觉得倭字不美赐名,一下子就三个说法。

日本最早来源可能是《隋书》小野妹子在给隋炀帝的国书自称“日出处“,然而同期史料正式国名仍然是倭国,有点用后世朝鲜之名推出箕子也叫朝鲜一样不靠谱,至多是一种改名追溯。一般认为是689年飞鸟净御原令第一次和701年大宝律令正式才改名为日本。

唐朝百济裔将军祢军曾经664年、665年出使日本,而那时日本由天智天皇主政,当时日本仍称倭国。最近2011年在中国西安发现祢军的墓志(卒于 678 年),祢军墓志石碑是制作于公元678年,志文中提到“日本”,是目前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记载“日本”汉字的的古物。然而这里的“日本”是形容当时朝鲜半岛不久前灭亡的国家百济,为地理形容词。在祢军墓志中有写道,“于时日本余噍,据扶桑以逋诛”是以日本形容百济 ,扶桑形容倭国。

另旧唐书分倭国传和日本国传,日本志一说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然而现实与此相反。很可能这里指的日本旧小国是百济渡来遗民故国和迁入的关东地区聚居地。

总结即为中国史料理解有误,将日本同期一系列的改好名(可理解为改汉字雅名)单拉出改国名理解为恶旧名(然而倭之名到今天甚至日本右翼都在使用)。同时名字来源很大可能也不是赐名,赐名说法非常不统一,只可能是自己改,而自己改的协助者最可能是百济渡来遗民。

最后倭系称号本非贬称(否则不会今日在日本自称继续使用):一些音系研究认为是流水声,其中一个指代称号濊在释义即为水繁多,高句丽语泉/渊称呼于乙也近似上古音倭叫法。不过在此的基础很可能还是要归到第一人称wa/a,水义项应是认知此族群的延伸。现今中韩用作贬义恐怕也不到一千年,难以与三千年的源头自古以来(逸周书有秽人,上古音等同倭);至于窝的白读恐怕更晚,闽南语倭寇仍然是跟韩语一致的於廢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名是否是唐朝所赐,以及我们能否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日本”这个国名是如何被确立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并非唐朝“赐予”的国名,而是日本自身选择.............
  • 回答
    这把刀到底是中国唐代的还是日本的?这可是一个让不少刀剑爱好者着迷的问题!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它身上到底藏着哪些秘密。首先,咱们得从整体轮廓上看。 刀身曲线: 唐刀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比较直,或者说只有非常轻微的弧度。它的刀身从刀根到刀尖,线条流畅,但整体上更倾向于直线型。而日本刀呢,尤其是.............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唐可可和钟岚珠,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来说,绝非陌生。她们是《Love Live! Superstar!!》这部动画中的重要角色,而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中国角色的塑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改变了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体现。那么,唐可可.............
  • 回答
    你提出的“中国仿唐建筑几乎全是日式建筑”这一说法,并非全然准确,但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性,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层面:1. “仿唐建筑”的定义与认知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仿唐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建筑风格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日本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说到“唐朝遗风”,许多人会联想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庄重、典雅,以及平安时代初期那种模仿唐朝盛世的贵族气象。然而,当我们深入到日本文学,尤其是平安时代中后期乃至之后的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与中国宋朝文学相似的“婉约”气质。这其中的联系,并非简单的一脉相承,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日本剑术是否大量借鉴唐朝双手剑技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绝对,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互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唐朝的双手剑技术,以及更广泛的唐代刀剑形制和武术理论,对日本的早期剑术发展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大量借鉴”这个说法.............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
  • 回答
    高晓松的那句“日本整个继承了唐朝这些东西”,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断,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有其道理,但要说“整个继承”可能就有些夸张了,更准确地说,是日本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从唐朝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 回答
    日媒称“日本申请将两份佛教史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唐朝史料”,这一举措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文化、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意义: 一、 文化与历史层面的意义1. 强调日本与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渊源和传承: 佛教东传的历史.............
  • 回答
    古代日本大和政权向唐朝学习,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深刻而有远见的文化挪用与制度建设。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年轻的、充满潜力的国家,遇到了一个强大而繁荣的邻居,于是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取经”之旅。缘起:打破旧格局,渴求新秩序在接触唐朝之前,日本列岛上的社会结构.............
  • 回答
    威斯布鲁克在日本打比赛时,穿着唐装出场,这事儿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大家的反应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精彩得很。首先,咱得说说这“唐装”是个啥概念。 现在咱们常说的唐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改良的,融合了一些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立领、盘扣这些,是清末民初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为了跟西装区分开来,创造出的一.............
  • 回答
    家里只能收藏一种刀剑,这个选择题可真是让刀剑爱好者们心痒痒,也颇有几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意味。要在日本刀、唐仪刀、清剑、清刀、苗刀这几位“选手”里挑一个,我的心可能会倾向于日本刀。这不是说其他刀剑不优秀,它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如果只能选一个,日本刀在综合考量下的吸引力对我来说.............
  • 回答
    中国唐代建筑与日本古建筑,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其早期建筑风格便是仿照唐制,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它们在细节、理念乃至精神气质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就像一对兄弟,虽然血脉相连,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聊聊这些.............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在日本的演员们,从他们的知名度和在本土电影电视界的地位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级。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演艺圈,尤其是电影界,演员的“级别”并非像某些国家那样有明确的官方认定,更多的是基于其职业生涯的积累、作品的质量、商业价值以及大众的认知度。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维.............
  • 回答
    锋芒何在?钢材匮乏的日本刀为何名震天下,唐刀却香消玉殒?提起名刀,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那线条优美、寒光凛冽的日本刀。它们不仅是武士精神的象征,更是工艺美学的结晶,被誉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上的日本,特别是早期,其铁矿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甚至可以说颇为匮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强大.............
  • 回答
    在《Love Live! Superstar!!》中,唐可可(Tang Keke)这个角色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其中存在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或片面化解读。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唐可可这个角色的塑造,从设计之初就带有明显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身份定位,存在着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讨论。简单地说,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既是发动战争的主要轴心国之一,也是承受了战争巨大损失的受害者。因此,称日本为“受害国”并非完全错误,但必须在更广阔的、包含其侵略行为的背景下理解。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