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是二战的「受害国」吗?

回答
关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身份定位,存在着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讨论。简单地说,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既是发动战争的主要轴心国之一,也是承受了战争巨大损失的受害者。因此,称日本为“受害国”并非完全错误,但必须在更广阔的、包含其侵略行为的背景下理解。

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 日本作为战争的加害者和侵略者:

这是理解日本在二战中地位的 首要和最重要的方面。日本是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发动者,其侵略行为给中国、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以及美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侵华战争: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便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直至1945年战败。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731部队)、强征慰安妇等,造成数千万中国人民死亡,无数人流离失所,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太平洋战争: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正式将美国卷入战争,随后又大举进攻东南亚各国(如印度支那、马来亚、缅甸、菲律宾等)和太平洋岛屿。这些地区的国家也遭受了日军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资源掠夺和奴役: 日本在占领地区进行残酷的资源掠夺,并将当地人民强征为劳工、士兵或慰安妇,剥夺其人权和尊严。

因此,从国际法和历史公正的角度来看,日本首先是战争的加害者和侵略者,其行为对其他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二、 日本作为战争的承受者和损失方(受害的一面):

尽管日本是侵略者,但作为战争的发动国,日本国民也同样承受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损失。这包括:

原子弹轰炸: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数十万平民死亡,幸存者(被称为“核爆受害者”或“Hibakusha”)长期遭受健康问题和歧视。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给日本国民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和对核武器的极度恐惧。
大规模的战争伤亡: 日本在战争中死亡的士兵和平民人数高达数百万。虽然远不及被其侵略的国家造成的伤亡,但对于日本本国而言,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也造成了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
国土遭受破坏: 日本本土在战争后期遭受了美军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
战后占领和政治改革: 日本战败后,被盟军(主要是美国)占领了七年,经历了强制性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旨在防止日本再次成为军事威胁,但也意味着日本失去了主权,并在很大程度上被外部力量塑造。
对战争的心理创伤和反思: 许多日本人对战争的惨烈后果有着深刻的记忆和反思。特别是对原子弹轰炸的经历,成为了日本国民集体记忆中“受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日本推动世界和平、禁止核武器的重要理由。

三、 “受害国”说法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将日本简单地称为“受害国”存在很大争议,原因在于:

模糊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 如果只强调日本的损失,可能会忽视或淡化其作为侵略者的责任,甚至可能被用来为侵略行为辩护。这对于那些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叙事的主导权: 日本政府和部分国民倾向于强调自身在战争中的“受害”经历,尤其是在国际场合(如呼吁核裁军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转移焦点或逃避责任的方式。
受害的性质不同: 日本的“受害”主要源于其自身发动的战争的军事后果(如原子弹轰炸、本土被炸),而其他亚洲国家遭受的“受害”则是直接由日本的侵略和暴行造成的。两者在性质和根源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结论: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是 发动侵略的加害者,也是 战争后果的承受者。因此,从 遭受原子弹轰炸、国土被毁、国民伤亡 等方面来看,日本确实 承受了战争的巨大痛苦和损失,可以被视为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

然而,将日本简单地、孤立地定义为“受害国”,忽略其作为侵略者的责任和罪行,是片面且不公正的。 历史的真相需要全面看待,日本的战争经历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既有其对外扩张带来的罪恶,也有其国民为这场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

理解日本在二战中的身份,关键在于 承认其作为加害者的历史责任,同时也要认识到战争对所有参战方国民都会带来痛苦和损失。 在讨论日本的战争经历时,重要的是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和公正性,不回避其侵略责任,也不否认其国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苦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A实施抢劫杀人,被B反杀,我们可以说A是抢劫杀人的受害者吗?

一个道理。日本是不是受了苦?日本当然受了苦。但是这种苦是日本自找的。日本当然不能被称为是二战的受害者。

——————————————————————————————

日本是“受害国”这种说法,是日本人自己发明的。日本为什么要发明这种说法呢?

这并不难理解。

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就需要国民对这个国家有足够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往往要建立在对本国历史的认同之上。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令人极度羞耻的过去,国民会对身为本国国民而感到羞耻,那么对于这种身份的认同也就大大削弱了。

对于德国、日本这种曾经犯下巨大罪行的国家,历史始终是难以绕过去的一个难关。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成长起来,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领袖,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的时候。历史问题必须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德国采用的策略是:承认自己的暴行,承认自己的错误,彻底反省,对那段时间德国所采用的思想、方针、行动进行彻底的唾弃。在很多国家,宣扬纳粹思想是合法的,但是在德国,这是犯罪。这种彻底的、决绝的与自己的历史切割让所有其他国家相信,这个国家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我曾经在网上见到一个德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争吵,吵什么呢?美国人说斯大林和希特勒、苏联和纳粹德国都一样邪恶,德国人立刻站出来说,你这是胡扯,纳粹德国比苏联邪恶多了。我从没有在网上见过一个德国人为纳粹辩护过哪怕一句话。这并不是说为纳粹辩护的德国人不存在,只是说,这种德国人即使存在,恐怕也是极少数。

从德国的种种言行可以看出,德国是经过了彻底的反省和切割。它的人民以那一段历史为耻。德国人的自我认同,包含着对那一段历史的否定。一个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痛改前非,他同样会具有自信。德国的国民相信这个国家在再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他们仍然可以认同现在的这个德国。

日本是完全另一个样子。

美国为了与苏联对抗以及日本稳定,保留了过去的官僚体制,而没有像在德国那样对战争时期的官僚体系进行彻底的清算。因此大量的旧官僚、旧精英都没有受到大的损伤。

评论中的朱迪(实在不知道怎么@ ,选择页面里没有他)提到了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 (施佩尔和希特勒 影评)

)。实际上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的反省程度并不如日本。但是,由于大量旧官员和旧军人没有得到清算,日本的极右翼反而在较好的反省氛围中死灰复燃了。

因此,到近年来,日本对待这段历史的选择是回避。很多问题模糊化,甚至采用“战争受害国”这种说法来回避本国曾经犯下的错误。这就让肯定侵略、为暴行辩护的思想有了生存的空间。

有人说日本那个为侵略行为正名的教科书其实使用范围很小,但是我敢说,如果为纳粹正名的教科书出现在德国,恐怕不但教科书会被禁止发行,而且编写者很可能会被政府起诉。这就是德日的差距。

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就是从当年把甲级战犯排位移入靖国神社而开始的。有人问为什么日本人不能把甲级战犯牌位移出靖国神社。就有网友回答说,靖国神社是私人机构,不归政府管,他们怎么做都是宗教自由律。然而我要说的是,如果是在德国,有人胆敢以宗教理由或言论自由来保护朝拜、祭奠纳粹战犯的行为,那么恐怕不但社会舆论会大肆抨击,这些人还会面临严肃的司法起诉。

日本的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彻底的反省,也没有彻底否定那一段历史,更没有像德国那样在文化上、制度上杜绝回到军国/纳粹主义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在国际上是受人尊敬的一员,而日本始终被历史问题烦扰。

日本是不是道歉了呢?是的,而且无数次道过歉。但是这没用啊。每次道歉以后,总有日本政要会去参拜靖国神社,总有日本人试图为侵略战争、暴行辩解。然后呢,其他国家就会怀疑“你这道歉是真心的么?”所以其他国家才会一次次要求确认日本的态度,每次要求确认,日本政要就要为二战道歉。道完歉,然后政要又去参拜,其他国家就又要确认。来来回回无数次,外国认为日本虚伪,日本认为外国无聊。

有人问,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是人家内政啊,而且那里面供奉的是为人家国家战死的英灵,参拜有什么不对的呢?

对于日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错。但对于外国就是另一回事了。日本有权去参拜,中韩也有权因此而愤慨、施压、打击。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日本社会对当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反省是真的,日本不会再回到那个年代也是真的,但是日本的作为让其他国家能产生什么想法呢?其实日本这些年对外做的努力很多,结果呢,为了自尊心而回避的历史问题、纵容的支持侵略的思想,让很多努力都白费了。只能说,日本当年就没彻底清算,而之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在为这一点不断付出着代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身份定位,存在着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讨论。简单地说,日本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既是发动战争的主要轴心国之一,也是承受了战争巨大损失的受害者。因此,称日本为“受害国”并非完全错误,但必须在更广阔的、包含其侵略行为的背景下理解。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韩国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议题,也解释了为何韩国与奥地利在二战中的历史认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韩国在二战前后的历史背景、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深远影响。韩国在二战前的地位:被日本吞并的国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韩国在二战期间并非日本的一.............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日本的二战教科书如何描述战争,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它不是一个单一答案可以概括的,因为日本的教科书体系,包括内容、审批和编写方式,都经历过多次变动,并且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整体而言,日本的教科书在描述二战时,更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在某些方面则相对含糊或回避: 日.............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好,我尝试以一个二战前夕的日本人的视角来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我会如何思考和行动。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视角,旨在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思潮,不代表任何历史评价或立场。我叫佐藤健一,今年三十五岁,在东京一家小工厂做职员。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勉强糊口。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常听到的就是“国家”、“未来”.............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二战是日本军政府的错误,日本人民无罪”这一观点是理解二战日本历史和政治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但同时也是一个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论断,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辩证的看待。支持“日本军政府是罪魁祸首,日本人民无罪”的论点及其理由: 军国主义的政治结构: 天皇的象征性地位与军部的实际权力: 在.............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要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最终落入了苏联手里,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由美国主导的占领,那如今的日本,估计会是另一副截然不同的模样。别的不说,光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对外姿态,恐怕都会是现在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样子。首先,咱们得聊聊这政治上的大变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被强力推行了民主化.............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日本为何常被形容为“濒临死亡的帝国主义”。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而是背后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深刻的矛盾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审视日本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首先,我们得看到日本当时经济上的困境,这其实是很多问题的根源。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工.............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如果真走到“PK”这一步,那画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得承认,这俩国家在战前都是轴心国的一员,勾勾搭搭,互相“捧场”。但真要摆开架势打一场,那可不是简单的“同盟”变“仇敌”,而是俩体系、俩思路、俩实力的直接碰撞。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勃.............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锡兰海战:一场惨胜,日本海军最不该有的“胜利”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广袤海面上,日本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锡兰海战。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的“胜利”告终,重创了英国舰队,令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能力大打折扣。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昭和前期的日本陆军,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其战斗力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后,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顶峰。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剧变,这头猛兽逐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最终走向了覆灭。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战前:现代化的引擎,扩张的野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便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