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飘了好几天,出现的答案暂时还没涉及到几个重点,我就冒出来,作为这个现象多年的关注者说两句。
01,这就是前十年里那句“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韩国”在大地上的回响了吧。
这句话被说到烂,和“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起,算是当时的【时代精神】了吧。不用我说这后面的潜台词。 那些受了那些年奇文影响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选择建筑形式的时候,既要梦回大唐,又想跟自己“土爆”的过去做出切割,能做出什么选择,不言自明。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些年才用建筑的形式显露出来,大多数人类改变一次观念耗的时间比你我想象得长得多)
况且,大陆这几年风向转变,对这个问题有了新认识,可是还有台湾香港这两个转变缓慢,价值观殊异却在汉字文化圈里占有不相称地位的存在。
前几年聂隐娘这部电影就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顾问在设计晚唐的视觉形象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唐朝的建筑文化就是现在日本的建筑文化”(没错,阿城,从此你在我心中就落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看到这种论调在对岸还有市场我就起鸡皮疙瘩...
(折叠区原状陈列了一个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样本)
02,关键词【志莲净苑】
这个明显仿照平等院凤凰堂的案例,在当年的香港作为一个尝试,是非常成功的,确实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原来寺院还可以这样”的大门。
然而贡献仅限于此。被翻来覆去在内地仿效,就是原地踏步,不思进取了。
我们的内地,更早的案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明明已经指出了一条不同的仿唐道路,但是这些新设计师的视而不见,就很有意思了。
除了这两个风格以外明明还有更多探索的方向,但是今天连西安的芙蓉园都上了金鸱尾,就只能让人感叹想象力之缺乏了。
03,就来自纯粹的无知了。
不说那些细部的差异,之前的答友说的非常到位。
就是连最明显的色彩问题上面,日本所谓的素雅,也是朱白彩画全部剥落以后的结果而已。
《说说大红大绿的唐代建筑彩画》, 眉爷当年的一篇雄文,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一定要读完。此文明确地cover了这个问题的一切部分,读完这个就有一个明白的判断了。
更何况当代大多建筑师是驾驭不住色彩的...
又是吐槽刺客聂隐娘时间。服饰顾问跑到中亚布哈拉找大唐。内地博物馆的精华全被无视了,你觉得当代中国土,行行我放弃了,你去正仓院也好啊,求你了!
拿着中国宋寺剥落的柱子说土,破,拿着日本江户剥落的柱子说wabi-sabi,这就又是价值观的绝症了。
(没错,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楚,就这么几条,我来就是点破一下,主要来嘲讽和吐槽的)
我只想说别嫌弃自家土,土土的东西里面,古风很多。比你想象的要多。
海对面是人家的东西,移花接木可以,启发一下就行,直接不懂就抄来只能说是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