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和吐蕃打仗为何败多胜少?其原因是什么?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高海拔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性: 吐蕃主体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气候寒冷干燥。吐蕃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早已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强大的抗寒、抗缺氧能力。他们可以轻松地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作战,而唐朝士兵则普遍难以适应这种环境。
地形优势:易守难攻 青藏高原地势险峻,山峦叠嶂,河谷纵横。吐蕃军队熟悉地形,能够利用有利地形设伏、阻击,给唐军造成巨大的后勤和行军困难。唐朝军队一旦进入吐蕃腹地,就如同进入了对方的主场,很容易陷入被动。
坚固的防御工事: 吐蕃在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烽火台、城堡和堡垒,这些工事不仅能够提供预警,还能有效地抵御唐军的进攻,成为唐军前进的巨大障碍。

唐朝的军事劣势:不适应高原作战
生理上的不适应: 唐朝士兵主要来自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他们不习惯高原缺氧、寒冷的环境。长途跋涉进入高原作战,士兵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呕吐、胸闷,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肺水肿和脑水肿,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甚至非战斗减员的情况非常普遍。
后勤补给的巨大挑战: 唐朝与吐蕃的战场,很多时候是在吐蕃的境内,距离唐朝的核心统治区遥远。高原地区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补给线极长。唐朝军队需要消耗巨量的物资,包括粮食、草料、兵器、医药等,这些物资的运输和供应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吐蕃的袭扰,补给线很容易被切断,导致军队饥寒交加,士气低落。
骑兵优势受限: 虽然唐朝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但在高原崎岖的地形上,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吐蕃军队在高原上同样拥有强大的骑兵,并且他们更擅长在复杂地形中进行骑兵作战。

二、 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差异

吐蕃的战略:袭扰与消耗
游击战和伏击: 吐蕃军队擅长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和伏击,他们能够神出鬼没地打击唐军的侧翼、后勤补给线,消耗唐军的兵力和物资,打击唐军的士气。
目标明确的攻坚: 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吐蕃也会集结优势兵力,集中力量攻打唐朝的军事重镇或战略要地,如河西走廊的某些军事据点。
不求速胜,以逸待劳: 吐蕃军队的战略思想往往是“以逸待劳”,他们不急于与唐军进行大规模正面决战,而是通过消耗战和袭扰战来削弱唐军的实力。

唐朝的战略:以汉制番的矛盾与局限
“攻势防御”与“长驱直入”的风险: 唐朝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往往采取“攻势防御”的策略,试图通过主动进攻来夺取战略主动权,甚至希望“长驱直入”直捣吐蕃腹地。然而,这种策略对唐军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未能成功,往往会陷入被动。
对边疆环境的认知不足: 在唐朝初期,对吐蕃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吐蕃军队的作战风格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导致一些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出现失误。
兵力调动与兵源问题: 唐朝兵力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调集大量士兵到边疆作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成本。同时,唐朝的兵源主要来自关内和中原,其身体素质和适应性与吐蕃人存在天然的差距。

三、 唐朝内部的因素影响

中央集权削弱与边疆将领的自主性: 唐朝中后期,中央集权逐渐削弱,边疆将领往往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突发情况,但也可能导致地方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掣肘,影响朝廷统一指挥和战略部署的有效执行。一些边疆将领也可能因为个人野心或指挥失误而导致战败。
国内政治动荡与经济压力: 唐朝内部频繁发生的战乱,如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割据,极大地消耗了唐朝的国力,削弱了其在边疆的军事投入和后勤保障能力。当国家内部不稳定时,对外战争的胜算自然会大打折扣。
外交政策的摇摆: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并非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也有和亲、通好时期。然而,当国内政治因素或边疆局势变化时,唐朝的外交政策也会随之摇摆,有时甚至会因为政治考量而放弃一些军事上的机会。
士气与军纪问题: 在长期的高原作战和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唐朝士兵的士气容易受到影响。一旦出现失败,军纪松弛等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

四、 具体战役的例子说明

虽然难以一一列举所有战役,但一些经典的败仗更能说明问题:

漠北战役(如唐高宗时期): 唐朝在对吐蕃的早期战争中,虽然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在试图深入吐蕃腹地时,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例如在某些战役中唐军因水土不服和补给困难而撤退或损失惨重。
唐玄宗时期的一些边境冲突: 即使在唐朝国力鼎盛的开元盛世,唐朝在与吐蕃争夺河西走廊、安西四镇等地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唐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在地形和适应性上吃了亏。
唐朝中后期: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吐蕃趁机扩张,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中,如夺取了唐朝的安西、北庭等战略重地,这对唐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总结来说,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之所以“败多胜少”,并非完全因为唐朝军队的战斗力不如吐蕃,更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军队难以适应吐蕃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后勤补给压力。 吐蕃军队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以其熟悉的地形、强大的生理适应性和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消耗了唐朝的实力。加上唐朝内部的政治因素影响,使得唐朝在与吐蕃的长期消耗战中,难以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甚至在很多关键的较量中处于劣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军队没有胜利过,唐朝在河西走廊等地区也曾多次击败吐蕃军队,并占据过优势。但是,当战争进入吐蕃高原腹地时,唐朝军队的劣势就会被极大地放大,从而导致了“败多胜少”的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处,武国卿《中国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一,638.8 吐蕃20万攻打松州,击败唐朝都督韩威。 败1

二,638.9 牛进达突袭吐蕃,斩首千余。 胜1

松州战役,唐朝胜

三,670.8 薛仁贵于河口击败吐蕃。 胜2

四,郭待封2万人于乌海遭遇吐蕃20万,大败。 败2

五,大非川之战,论钦陵40万人击败薛仁贵5万唐军 败3

大非川战役,吐蕃胜

六,677.5吐蕃攻破扶州临河镇。 败4

七,678.7 李敬玄于龙支击败吐蕃 胜3

八,678.9 李敬玄率军18万与论钦陵战于青海,刘审礼被俘。 败5

九,680.7 黑齿常之以3000骑击败吐蕃3万人,斩首两千余。 胜4

十,吐蕃攻占安戍城。 败6

十一,681.5 黑齿常之于良非川击败吐蕃。 胜5

十二,682.10 娄师德与吐蕃战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胜6

青海战役,平局

十三,689.5 寅识迦河之战,唐军大败。 败7

十四,692.10 唐军大败吐蕃,重夺安西四镇。 胜7

十五,694.2 王孝杰于冷泉,大岭击败吐蕃6万军队。 胜8

十六,694.3 素罗汗山之战,唐军大败。 败8

收复安西四镇之战,唐军胜

十七,700.7 港源谷之战,休璟六战六捷大败吐蕃。 胜9

十八,702.10 陈大慈四战四捷,大败吐蕃军1万,斩首千余。 胜10

十九,714.10 武街之战,唐军10万击败吐蕃军10万,斩获数万。 胜11

武街战役,唐军胜

二十,716.2 孙仁献与松州城下击败吐蕃。 胜12

二十一,717.7 郭知运于九曲地区大败吐蕃。 胜13

二十二,722.8 张思礼率4000唐军联合小勃律斩获吐蕃数万人。 胜14

二十三,722.1 王君瑱追及击败吐蕃。 胜15

二十四,722.9 吐蕃攻占瓜州。 败9

二十五,赵颐贞挫败吐蕃对安西的攻势。 胜16

唐军在吐蕃方向军队增至11.6万人

二十六,728.1 赵颐贞于曲子城击败吐蕃。 胜17

二十七,728.7 渴波谷之战,唐军大败吐蕃,攻克大莫门城。 胜18

二十八,728.8 杜宾客率4000弩手于祁连城下大败吐蕃,斩首五千。 胜19

二十九,729 唐军于大同军击败吐蕃。 胜20

三十,729.8 李祎攻拔石堡城。 胜21

三十一,731 崔希逸于青海湖西击败吐蕃,斩首两千余。 胜22

三十二,732.3 吐蕃进攻河西,被崔希逸击败。杜希望攻拔新城。 胜23

三十三,732.7 杜希望攻拔河桥,吐蕃3万人迎战被击败。 胜24

三十四,732.9 安戎城之战,唐军大败,战死数千人。 败10

三十五,739.8 吐蕃进攻白草军,安人军,被萧嵩击败。 胜25

三十六,740.3 唐军里应外合攻破安戎城,吐蕃守军尽数阵亡。 胜26

三十七,741.6 吐蕃40万大军进攻安人军,臧希液率军5000将敌击败。 胜27

三十八,741.12 吐蕃攻占石堡城。 败11

唐军于吐蕃方向增兵至18.7万

三十九,742.12 唐军击败吐蕃3万军队,斩首5000余。 胜28

四十,743.8 唐军攻拔洪济城。 胜29

四十一,744 皇甫惟明再次击败吐蕃。 胜30

四十二,王忠嗣于青海,积石击败吐蕃。 胜31

四十三,747.7 高仙芝率万骑攻拔9000吐蕃军驻守的连云堡,斩首5000俘虏千余。胜32

四十四,749.5 哥舒翰攻拔石堡城。 胜33

四十五,吐蕃攻克龙驹岛。 败12

四十六,753.5 哥舒翰攻拔洪济城,大漠门等城。 胜34

四十七,756 吐蕃攻拔唐军石堡城等多城。 败13

四十八,760 吐蕃攻占廓州。 败14

四十九,763.7 吐蕃进占河西陇右之地。 败15

五十,763.10 吐蕃攻占泾州。 败16

五十一,763.10 吕月将率2000精兵于盩厔之西击败吐蕃。 胜35

五十二,吐蕃进攻盩厔,吕月将部全部战死。 败17

10.9~10.21吐蕃进入长安

五十三,763.11 凤翔之战,唐军击败吐蕃,斩首千余。胜36

五十四,764.9 严武击溃吐蕃7万军队,攻占当狗城。 败18

五十五,764.10 白孝德于宜禄击败吐蕃,严武攻占盐川城。胜37

五十六,765.3 浑瑊于奉天与吐蕃激战200余回合,斩首6000余人。 胜38

五十七,765.10 白元光与回纥联军于灵台大败吐蕃。 胜39

五十八,767.10 路嗣恭于灵州城下击败吐蕃,斩首2000余人。 胜40

五十九,768.9 白元光击溃吐蕃2万军队,李晟率千骑奇袭定秦堡。 胜41

六十,773.10 灵武守军击破吐蕃军万余。 胜42

六十一,宜禄之战,唐军大败,战死三四千人。 败19

六十二,马璘于吐蕃战于盐仓,又败。 败20

六十三,浑瑊于山隘截击击败吐蕃,马璘袭击吐蕃辎重,杀敌数千。 胜43

唐军于吐蕃方向增兵至23万

六十四,775.1 崔宁于西山击破吐蕃数万人,斩杀数万,俘虏数千。 胜44

六十五,李抱玉于义宁击败吐蕃,马璘于百里城击败吐蕃。 胜45

六十六,776.1 崔宁击败吐蕃,突厥,吐谷浑,氐,羌联军20万,斩首1万。 胜46

六十七,777.10 崔宁于望汉城击败吐蕃。 胜47

六十八,777.12 崔宁击破吐蕃十余万人,斩首8000余。 胜48

778吐蕃4万众击灵州,2万众击盐,庆州,2万众击银,麟州,万余击泾州,全被击退。

六十九,779.10 李晟于大渡河击败吐蕃和南诏,后者追崖达八九万。 胜49

七十,786.8 王佖率军3000于汧城大败吐蕃。 胜50

七十一,786.10 野诗良辅与王佖大败2万吐蕃军,攻拔摧沙堡。 胜51

七十二,786.11 吐蕃夺盐,夏,银,麟四州。 败21

七十三,787.9 吐蕃攻占华亭,连云堡。 败22

七十四,788.11 韦皋于清溪关击败吐蕃4万军队。 胜52

七十五,789.10 韦皋于嶲州谷登谷大败吐蕃,斩首两千余,斩杀乞藏遮遮。 胜53

七十六,792.6 吐蕃俘虏唐军屯田军千余。 败23

七十七,792.8 韦皋俘虏吐蕃大将论赞热。 胜54

七十八,793.5 韦皋大败吐蕃,攻拔堡栅五十多所。 胜55

七十九,794 韦皋于峨和城,通鹤军击败吐蕃。 胜56

八十,796.6 曹高仕于台登城击败吐蕃。 胜57

八十一,798冬,唐军于盐州西北击败吐蕃。 胜58

八十二,800.4 灵州军于乌兰桥击败吐蕃。 胜59

八十三,801.9 韦皋于雅州击败吐蕃,斩首万余,俘虏6000余人,降敌3000户。攻拔城7座,军镇5座,焚毁堡寨150个。 胜60

八十四,802春,西川军于维州击败吐蕃10万人,斩杀过半,俘虏论莽热。 胜61

雅州战役,唐军胜。

八十五,819.10吐蕃15万人围攻盐州,史奉敬率朔方兵2500于背后大败吐蕃。 胜62

851年,张义潮率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归唐,歼灭吐蕃十余万人。吐蕃内乱,论赞热传首长安。 胜63

唐与吐蕃的战争,持续近二百年之久,历大小86战,唐军63胜23败,胜率73.26%

你是只了解高宗武后时期,才会觉得唐军败多胜少吧?除了论钦陵时代,吐蕃根本没有人可以和唐军抗衡。安史之乱后趁虚用几十年时间吞并了西域,在川陕还不是照样不敌中晚唐的代代名将。

user avatar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下图是我当年根据《中国战典》这本书上以及后来看的其他资料补进去的唐蕃交锋记录,我统计了唐蕃以及双方的附庸势力交锋共103次,其中唐蕃双方直接派兵交锋的战役共计96次,唐朝取得了61胜11和24负的战绩,可能每个人对于战役结果的判定标准不同,会有偏差,但我敢保证大体上的数据和这个结果是差不多的。

题主只是看到了高宗武周和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一些败仗,而忽略了其他时期唐朝的胜仗而已。

从这张图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双方在战争时期,每次大规模的交手,一年或两年之内仅有一次,这也反映出了双方交手的地域后勤和补给的困难程度,事实上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西北变为如今这般不毛之地,与唐蕃百年的国战有很大关系,本就不宜耕种的地区再加上连年战乱导致生态位破坏,相比中原地区极难恢复;再比如吐蕃虽然败多胜少,但是由于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缘优势,在整体的战争期间是保持着战略进攻的态势的;另外,名将也是决定双方战争战役胜负的一大因素,吐蕃的论钦陵、尚结赞,唐朝的黑齿常之、哥舒翰、韦皋这些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结果的走向。

user avatar

你确定是唐败多胜少?

补:这还不算《全唐文》、《敦煌出土文书》的记载,这两加起来唐军胜的次数又得多出数个出来

user avatar

我看了一些回答,觉得以后大家也不要去嘲笑大宋对外胜率70%了,大家都知道大宋对外战争胜负率槽点在哪里,怎么换了大糖也开始拿胜负率说事。安史之乱后,丢了河西陇右,白居易“今日边防在凤翔”难道是讽刺朝廷,年年征发山东防秋兵的成本算了吗?从德宗时期清水会盟到穆宗长庆会盟,唐吐蕃边界线,是缩了还是往外扩了……还是说要把中晚唐开除糖籍,搞清楚上述几个问题关键挺重要的。

user avatar

别误会,败多胜少还能接着打,这才说明国力强盛,反而外战胜率极高说明该国实力较差。

这个逻辑是非常简单的,两国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长期处于进攻态势的一方胜率肯定较低,因为他们需要不断攻城掠地,直到被阻挡下来。

而防守方不管丢了多少地,只要挡下来就算赢了一局,同一座城在被打下来之前可以刷出无数个胜场,但最终丢掉这座城的时候仅仅算作输了一次。

这就是为什么汉唐外战胜率都比两宋低,因为只有挫宋这种东西可以做到被人压着打几百年,在反反复复的防御战中刷了些胜场,于是胜率就显得高了。

当然了反例也有,比如明朝和后金的战争就是后金作为进攻方胜率更高,却因为国力差距太大,胜利无法立即转化为摧枯拉朽的态势,在以战养战的状态下坚持打了几十年。

唐和吐蕃就是前面的情况,吐蕃仅仅是依靠着地利顽强的活着而已,要论国力盛唐够打三个吐蕃,但是架不住藏族人民拥有强大的肺活量,打不过就缩回青藏高原,任你国力再强也不能终结比赛。

其实我国所有能跟汉人王朝打拉锯战的少数民族都是这种情况。

汉人依靠农耕区的生产力优势形成了巨大的国力优势,正面硬刚是没人能一直压着汉人打的,反之汉人只要胜利一次就把你彻底溶没了。

但是蒙古人有无法耕种的草原,满族人有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区,藏族人有难比登天的青藏高原,正面打不过就回老家苟着发育,几百年后回来接着皇城PK,说不定就把汉人老家给拔了。

汉人没办法完全消灭马背上的民族,没能力深入雪地消灭长白山里的渔猎民族,也登不上青藏高原,这才是“败多胜少”的大前提。

相比之下南方的少数民族就没有这个运气,出生点刷的不好,被汉人依靠大平原农耕区的生产力碾压了上千年,居住地越来越少、南迁西迁到处跑,要不是西南有片鸟不拉屎的雨林,南方怕是早被刷干净了。

话又说回来,中华文明过去的辉煌也离不开北方少数民族的贡献,中华文明圈相比印度、玛雅之流的一大优势就是天生自带对手,被迫进行了上千年的军备竞赛,进步对于古代王朝来说是求生本能一样的刚需。

感谢长白山,感谢蒙古高原,感谢青藏高原,正是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所在地的民族每次输给汉人都能保住本钱,缓口气回来接着打,所以我们的文化不像印度人那样吃口饱饭就趴窝混日子。

危机意识是什么?就是一翻开历史书,字里行间都写着再不努力就要有人南下揍你了

user avatar

1、吐蕃赢多负少是典型的瞎掰

巨唐跟吐蕃来来回回打了103次。

上面是 @哈哈 截图。

其数据是来自《中国战典》这本书上以及后来看的其他资料补进去的唐蕃交锋记录,唐蕃以及双方的附庸势力交锋共103次,其中唐蕃双方直接派兵交锋的战役共计96次,唐朝取得了61胜11和24负的战绩,每个人对于战役结果的判定标准不同,会有偏差,但总体就是这个结果。

2、为什么会认为吐蕃赢得多

唐朝跟吐蕃以及阿拉伯帝国,挺有意思的,三者都是公元600年后突然崛起。

在早期,尤其是李二凤年代,唐朝是爆锤吐蕃,松赞干布直接喊了李二凤为爸爸。

认为吐蕃吐蕃厉害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第一、大唐没有打下拉萨,但是吐蕃占领过长安几天。

说一个有意思的生理现象。唐朝的士兵打不下拉萨,因为那个地方的海拔高,容易缺氧。

吐蕃打下长安后,很快就走了,因为他们会“醉氧”。

第二、吐蕃很长一段时间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这个原因也是大食同唐朝结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得广州成为了一个繁华的都市。


user avatar

安史之乱前一百年的唐吐百年战争年表:

1、时间:公元638年

地点:松州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50000VS吐蕃200000

结果:吐蕃战败投降,成为唐朝附属国

影响:松州之战后吐蕃正式投降,成为唐朝附属国。此后几十年间吐蕃是唐朝领土,并且为了制衡吐谷浑,唐朝一直扶持吐蕃。

之后吐蕃和吐谷浑爆发战争,吐蕃吞并唐朝属国吐谷浑,于是唐朝宣布土鳖为叛国者,命令薛仁贵领5万大军前去拉萨灭了吐蕃。

+++——————————————————————————————————

苏定方

隋末苏定方是刘黑闼部下,归唐后很是沉寂了一阵子,直到贞观初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苏定方才重新被启用,任匡道府折冲

刘黑闼和唐朝作战的过程中先后攻陷唐朝大量州县,击败唐军包括李世绩(即说唐演义里大名鼎鼎的“牛鼻子道人”徐茂公,不过正史上的徐茂公并非道士军师,而是作为善使长槊的猛将存在)、李神通(李渊堂弟)、罗艺、薛万均(后讨伐吐谷浑、高昌,封左屯卫大将军)在内的诸多初唐名将,连作为后世演义小说里罗成原型的骁将罗士信也死于和刘黑闼的洺水围城战,其他诸如李玄通等唐朝将领更是死伤无数,那么在攻城略地里“每有战功”的苏定方肯定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一个上府折冲都尉在唐代也不过是领一千二百兵的四品官,对于从小到大征战无数的苏定方来说未免格局太小。但是,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短短四年后,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之战里,苏定方率领二百弓骑兵作为李靖军的前锋,在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率先发现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帐,当机立断的苏定方领兵驰杀,颉利可汗仓皇逃窜,李靖随后赶到,一举击垮东突厥汗国的指挥中枢,奠定了唐对东突厥战争胜利的基础。

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大唐西部边陲烽烟四起,已近古稀之年的唐朝名将苏定方披挂上阵,于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翻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两大世界屋脊,在青海孟达天池中亚伊塞克湖先后击败吐蕃和葱岭诸国军队,征程直线距离超过6500公里,苏定方的征途一万三千里。(乌海之战(存疑):大论东赞驻吐谷浑。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东如与唐廷苏定方交战,达延战死,且以八万败于一千。)

公元667年,苏定方在青海击败吐蕃名将禄东赞,并致其死于乱军之中。又一路追击到吐蕃首都啰些(今拉萨),一把火烧毁布达拉宫(存疑)。原文的记载如下:

"吐蕃禄东赞兴师十万众入寇,生羌十二州为其所破。定方闻之,率兵八千鏖击,大破杀其众,斩首九万二千余,敌遁还者仅八千,禄东赞亦受创而亡。其子论钦陵踉跄遁走。定方复大发兵,进袭吐蕃,抵布达拉宫,纵火焚之。是岁,定方卒,年七十六。"

+++——————————————————————————————————

2、时间:公元670年

地点:大非川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50000VS吐蕃400000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唐军势如破竹,因为副将擅自出击丢掉辎重,于是薛仁贵议和撤军回来,吐蕃宣布独立 。

结果:唐朝不败的神话打破,全国各地各民族都爆发反抗汉人暴政的民族独立浪潮,战后吐蕃趁唐朝四处镇压时占领安西四镇。

+++——————————————————————————————————

大非川之战解读:

李治让薛仁贵领5万大军(3万战兵+2万后勤)进攻吐蕃。

薛仁贵让副将领2万后勤留守营地。薛仁贵领3万战兵出击,与号称几十万的吐蕃军队会战,斩首数万。

然后副将是贵族之子 ,想抢军功,贸然进攻,导致后勤丢失。

然后唐朝将军们的祖师爷李靖立下过规矩,你就是百战百胜了没有死一个人。一旦后勤丢了,也必须无条件撤军。于是薛仁贵马上和吐蕃谈判,吐蕃也刚好借坡下驴,于是唐军撤军。

类似的例子还有怛罗斯之战。高仙芝也直接撤军。

怛罗斯之战唐军战兵14000,后勤6000.

后勤丢失后已经丧失补给的战兵翻越葱岭回去居然还剩下4000人。算上路上嗝屁的,唐军战时基本没有任何建制损失

这里补充一下,大非川之战前唐军从来没有在野战输过,大非川之后,唐军永远不可战胜都神话被打破,吐蕃独立

于是西突厥,东突厥,高句丽,契丹,铁勒,百济,新罗~所有的国家都起义,赶走汉人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的浪潮席卷整个唐朝。

+++——————————————————————————————————

3、时间: 公元675年

地点:安西四镇收复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从各地独立运动镇压后抽出手来进军西域,重新夺回西域。

这里补充一下

大非川之战前唐军从来没有在野战输过,大非川之战败了后唐朝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吐蕃,铁勒,东突厥,西突厥,契丹,高句丽,新罗,百济.........全国各地爆发了民族独立的浪潮。唐朝一个个镇压,最后只有吐蕃取得了民族独立,其他的最后全部失败。大非川之战吐蕃的主将就感叹,他这辈子最大的功劳就是让吐蕃从唐朝手里独立出来。

4、时间:公元678年

地点:青海湖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18万VS吐蕃?

结果:唐朝镇压完所有起义后最后对吐蕃动手,18万唐军全线进攻吐蕃,在青海湖被吐蕃(论钦陵)击退,唐朝撤军,吐蕃取得民族独立。

省略。。。。

5、时间:公元681年

地点:良非川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因为吐蕃赞普在良非川屯驻军队,唐朝大将黑齿常之领兵进攻,击溃吐蕃,俘获物资,吐蕃撤军

6、时间:公元694年

地点:冷泉及大岭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与后突厥联军6万

结果:吐蕃与后突厥联合造反,在冷泉及大岭之战被唐军击溃

7、时间:公元696年

地点:素罗汗山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吐蕃兵败撤退,唐朝追击到高原上的素罗汗山时遭到吐蕃援军伏击,唐朝战败撤军

+++——————————————————————————————————

小知识:

吐蕃宰相论钦陵于大非川之战打败唐军薛仁贵与之约和而还。

699年,吐蕃赞普捕杀论钦陵党羽2000余人,论钦陵兵溃自杀。钦陵是个什么水平

前面被苏定方的队伍吊打死了爹非常狼狈,借着薛仁贵受猪队友所累成功使得吐蕃从唐帝国的藩属关系独立,后面也是唐朝的心腹大患直到被赞普猜疑被杀,其亲族投奔了唐朝

这货算是吐蕃大将里战绩最好的一个了,遗憾的是被赞普猜疑最终被杀

谁叫他这么不幸早年碰上苏定方的部队,苏老爷子的部队是当时唐军战斗力里数一数二的强悍,碰上硬茬子只能认倒霉,不过,这货就是苏定方徒弟裴行俭也不敢小瞧的,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裴行检说过钦陵主政,未可图也,他们家在吐蕃权力太大了

+++——————————————————————————————————

8、时间:公元700年

地点:洪源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吐蕃扣边,唐朝陇右军出击,双方展开六次会战唐朝六战六捷,歼灭吐蕃军队,将尸体堆成京观

9、时间:公元714年

地点:大来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10万

结果:吐蕃欲出高原,被唐军堵截,歼灭与俘虏吐蕃军队数万人

10、时间:公元717年

地点:九曲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进攻吐蕃,吐蕃大败后遣使求和

11、时间:公元722年

地点:小勃律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4000VS吐蕃?

结果:吐蕃规划西出高原路线,被唐朝从西面堵截,斩首吐蕃军队数万

12、时间:公元728年

地点:渴波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进攻吐蕃,连续打歼灭战,吐蕃军队逃入山区

13、时间:公元728年

地点:大莫门城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持续进攻,史料记载(吐蕃)败军哭声环绕山谷

14、时间:公元729年

地点:青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进攻吐蕃,吐蕃大同军被摧毁

15、时间:公元729年

地点:第二次青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运用雄厚国力不需要等第二年,直接同一年再次发动进攻,一举拿下石堡城后乘胜追击拓地千里。第二年吐蕃遣使求和

备注:哥舒翰指挥8万唐军强行攻坚,直接不计伤亡攻击,8天拿下石堡城,11天彻底扫清吐蕃残余军队。8万人11天直接战斗阵亡6万人

16、时间:公元738年

地点:第三次青海会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持续战略进攻,吐蕃继续收缩

17、时间:公元742年

地点:大岭军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30000

结果:唐朝继续战略进攻,摧毁吐蕃大岭军防线,斩首5000

18、时间:公元742年

地点:第四次青海会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为了不让吐蕃喘息,唐朝用压倒性的国力同年再次发动第四次青海会战。一举摧毁吐蕃渔海军与及游弈军吐蕃王子琅支都被斩首

19、时间:公元746年

地点:第五次青海会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继续进攻,吐蕃连战连败

20、时间:公元746年

地点:积石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同年第五次青海会战结束后唐朝马上增兵发动积石之战。彻底将吐蕃赶出吐谷浑,唐朝重新控制吐谷浑

+++——————————————————————————————————

插一句题外话,唐朝这样年年烧钱,军费支出不过2成,每年还有结余(约5%))

+++——————————————————————————————————

21、时间:公元747年

地点:苦拔海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拿下吐谷浑后唐朝依旧不让吐蕃有任何喘息,第二年马上发动苦拔海之战三次合战均击败吐蕃。

+++——————————————————————————————————

备注:哪怕打到现在战事都发生在青海和中亚唐朝连吐蕃本土的边都没有挨到,哪来的国力被耗得差不多。

不要用宋式思维去思考唐朝,吐蕃这种超级国家。特别是补充一点,安史之乱前这段时间虽然唐朝在西线和东线连连获胜,但是吐蕃也发兵南下,沿着雅鲁藏布江南下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打进南亚,一举拿下恒河流域和孟加拉平原,恒河流域和孟加拉平原,你看看哪怕穷成这样现代依旧可以承载大几亿人口的富庶地区。你就知道为什么吐蕃可以几次满血复活的原因了

吐蕃那一代人真开挂了,跟大唐和阿拉伯硬刚!

+++——————————————————————————————————

22、时间:公元747年

地点:积石军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继续用开挂国力装B,同年再次发动进攻,出击吐蕃积石军驻地,积石军骑兵5000人被斩首

23、时间:公元748年

地点:第六次青海会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第二年唐朝再次发兵进攻(吐蕃:你丫的是永动机吗!!!),彻底击败吐蕃在青海的势力,一举拿下青海

24、时间:公元750年

地点:中亚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与西域诸国联军?

结果:吐蕃东进无疾而终后发动西出高原战略,鼓动突骑施,萨毗国,朅师国等唐朝附属国造反,唐朝出兵镇压,吐蕃主将,突骑施可汗,萨毗国国王,朅师国王挂在长安..............

25、时间:公元753年

地点:洪济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唐朝持续进攻,吐蕃继续后撤

26、时间:公元753年

地点:大莫门等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同一年唐朝继续进攻,九曲之地皆被拿下

27、时间:公元753年(同年发生的还有之前的洪济之战、大莫门等之战。)

(时间:对不起还是公元753年,开挂就是这么叼)

地点:大勃律之战

双方兵力:?VS?

结果:安西都护府表示不能总是你东线的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刷战功呀,我丁伟,啊不,我安西军也来给他祝寿一下,安西出兵进攻西线,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灭了吐蕃附属国大勃律国。

+++——————————————————————————————————

以上是中唐唐土战争的百年战争战役前半段。

唐吐二百年战争前一百年战争就这么结束了,双方总共发生大型会战28次(有一次我没记下来),整体上前一百年唐朝战略进攻吐蕃,吐蕃取得了3次防御战胜利。

安史之乱后唐吐战争又持续了100多年,接下来的100年的战争也是分成三个阶段:唐朝战略防御,唐朝战略包围,唐朝战略进攻。吐蕃除了安史之乱后趁机拿下陇右地区以及长安半月游外,全部 败仗。而且严格意义上说包括前面那几次压根就没和唐军打过....

+++——————————————————————————————————

29、时间: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地点:陇右地区

双方人数:略

结果:吐蕃乘乱占领陇右地区

——————————————————————

按理这也没有发生主力会战,原本不打算写的,为了给某些人一点面子我就加。

呀,我吐蕃又打赢了唐军了,你看都没有唐军来和我打,肯定是被我吐蕃天生职业战士吓跑了。。。

——————————————————————

30、时间:763年

地点:长安

双方兵力:唐朝没人VS吐蕃20万

结果:朔方军和朝廷闹矛盾,故意放吐蕃进长安,然后仗都没打,吐蕃听说唐朝官军要来长安了,吓得跑回高原....

————————————————————————

来,这段我也帮你记上,免得说我故意黑吐蕃,不写吐蕃“一路攻城拔寨”,“打”进长安的战绩

————————————————————————

唐朝战略防御

前面说了,安史之乱前一百年是唐朝战略进攻,吐蕃战略防御。

而接下来的安史之乱结束到唐朝建立反吐蕃军事联盟前这段几十年时间,则是吐蕃战略进攻,唐朝战略防御的阶段。这阶段发生的主要会战报如下

31、时间:公元765年

地点:灵台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10万

结果:趁安史之乱后唐朝最虚弱的时候吐蕃发兵攻唐,唐军斩首5万,俘虏吐蕃军队万人

32、时间:公元773年

地点:潘源之战

交战双方:唐朝?VS吐蕃?

结果:吐蕃再次大举攻唐唐军斩首上万

33、时间:公元776年

地点:剑南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吐谷浑,氐人,党项等蛮族联军20万

结果:吐蕃集结有史以来最大的野战军远征唐朝唐军斩首万余级

34、时间:公元777年

地点:第二次剑南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10万

结果:第二年吐蕃再次发兵剑南,唐军斩首8000

35、时间:公元779年

地点:蜀之战

交战双方:唐朝?VS吐蕃南诏联军10万

结果:吐蕃联合南诏合力攻唐,李晟领兵抵御,吐蕃南诏十万联军全军覆没

备注:南诏本来是唐玄宗扶持起来抗吐蕃的,谁料这货反水了跟吐蕃反大唐,后来大唐又把南诏招安过来一起对付吐蕃,还取得了不小成绩。

36、时间:公元786年

地点:陇州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

结果:吐蕃发兵攻唐,李晟领兵抵御,大破吐蕃唐朝开始战略反攻,收复失地

+++——————————————————————————————————

唐朝铁壁合围

以上这几十年时间是安史之乱后,吐蕃战略进攻,唐朝战略防御的阶段吐蕃发动数次大规模远征,损兵十几万。

泾原兵变时,唐朝向吐蕃借兵平叛。然后此时虽然西域已经隔绝,但是西域各国依旧效忠唐朝,吐蕃要拿下还是要动兵戈。于是以此为条件,要求唐朝承认西域各国独立,然后唐朝表面答应,然后和吐蕃说要双方举行正式的领土交接仪式拖时间

安史之乱后,李泌 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战略。

公元785年4月,唐朝皇帝大使杨良瑶从长安出发前往广州,8月大使团带着唐朝皇帝的礼物从广州扬帆出海

一路过马六甲海峡,途径锡兰山,天竺进入波斯湾,在底格里斯河入海口登陆后,沿着河流逆流而上直达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

一个月后正式签订巴格达条约,以唐朝为主导,带回鹘,天竺,南诏联大食建立反吐蓄军事武装联盟,从东南西北四个防线的对吐蓄铁壁合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政治上五国结盟,彻底孤立吐蕃

军事上包围吐蕃,五国合力出击,让吐蕃腹背受敌。

经济上五国联合封锁吐蕃,唐朝重开帝国大道连接至尊参天大道,修建黄金城,让丝绸之路直接从长安出发北上回鹘,到黄金城后再向西走新月草原直达阿拉伯。直接让丝绸之路改道,不从吐蕃占领的新疆河西中亚走,吐蓄别指望从丝绸之路上收一分钱税,直接贸易上彻底锁死吐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开始吐蕃在东线布置超过20万人军队,唐朝只能采取收拾,联盟签订后,各盟国陆续发兵攻打吐蕃,吐蕃分兵后疲于奔命,东线只剩下不到8万军队。于是唐朝马上集结大军,多路并进,战略反攻。

汉朝最后也是联合乌孙,东胡,丁零,西羌,斯基泰人这样玩死匈奴;

北周也是这样联合北齐,突厥,波斯玩死柔然;

唐朝联合西突厥,薛延陀,契丹对东突厥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最后掐死东突厥

唐朝联合回纥,同罗,仆古,南突厥对薛延陀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最后掐死薛延陀

唐朝联合契丹,奚,靺鞨,新罗南北夹击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掐死高句丽

唐朝联合回鹘南北夹击掐死后突厥

唐朝联盟黠戛斯掐死回鹘...........

唐朝联合回鹘,阿拉伯,印度,南诏掐死吐蕃

算上来唐朝好像就没独立灭过大国.....

+++——————————————————————————————————

唐朝战略反攻

37、时间:公元789年

地点:州台登谷之战

双方兵力:?VS?

结果:唐朝韦皋发兵攻吐蕃,斩首吐蕃大兵马使吐蕃军跳崖及溺死者数不胜数,无法有效记载斩首数

38、时间:公元792年

地点:维州之战

双方兵力:??

结果:韦皋继续发兵攻吐蕃,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39、时间:公元793年

地点:西山之战

双方兵力:?

结果:韦皋第二年再发兵击吐蕃,收复西羌之地

40、时间:公元793年

地点:夏州之战

双方兵力:?

结果:唐朝同年继续战略反攻,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41、时间:公元801年

地点:雅州之战

双方兵力:?

结果:唐朝继续战略反攻,收复失地,在韦皋领兵下大破吐蕃,一路高歌猛进,千里之地皆光复,唐军收复大城市7座,军镇5座,中小城堡150座,斩首10000,俘虏6000,吐蕃3000户移民投降

42、时间:公元802年

地点:第二次维州之战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10万

结果:韦皋发兵再次进攻吐蕃,吐蕃大相论莽热领兵来据。唐军斩首七万,俘虏论莽热(吐蕃宰相)。

43、时间:公元819年

地点:盐州

双方兵力:唐朝?VS吐蕃15万

结果:吐蕃最后的挣扎之战吐蕃最后一次组织大军与唐朝会战,被唐军大败,从此吐蕃再无和唐朝正面对抗的实力

44、公元820年吐蕃请和

45、公元821年长庆会盟,吐蕃正式称臣,重新约为甥舅之国

+++——————————————————————————————————

此时回鹘开始不老实了,唐朝于是和吐蕃结盟,唐吐战争告一段落,唐朝开始收拾回纥

公元 840年,唐朝灭回鹘,848年最后的回鹘可汗挂在长安

+++——————————————————————————————————

46、公元849年,解决完回鹘后第二年唐朝马上发兵攻吐蕃,唐朝收复秦,安乐,原州等地,

同年张义潮领归义军取十州归唐河西走廊与新疆光复

于阗(对没错就是于阗,哥舒翰是于阗公主之子)组织中亚各国驱赶吐蕃驻军,宣布改旗易帜,中亚光复

47、公元866年,吐蕃最后可以控制局势维持统一的大相论恐热被斩首挂在长安,最后一支可以维持吐蕃统一的吐蕃军队被唐朝击败俘虏后发配岭南种植园沦为奴隶

于是(史料原话):————拓跋怀光杀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吐蕃随后解体.........

最后在被包围和封锁下吐蕃爆发大起义,最后的一支军队被唐朝击败后流放岭南,最后一个可以控制局势的大相挂长安后,吐蕃彻底炸成了无数个一盘散沙的庄园。之后千年吐蕃地区虽然开始慢慢整合,但是当初炸得太散了,直到PLA进藏时都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吐蕃的强盛,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好奇,为何他们会选择在东方的唐朝战场上挥洒汗水,而不是将目光投向南方那片富饶的恒河流域?这其中固然有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复杂因素交织,绝非简单的“喜好”就能解释。我们得先捋一捋当时的吐蕃,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吐蕃,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强悍帝国,他们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要评价唐朝与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用“谁更强”来概括,因为这涉及到时间节点、战场性质、兵种构成以及双方的战略战术等诸多复杂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比较。首先,从整体国力和军队规模来看,唐朝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 回答
    暮色中的雪域雄狮:唐末吐蕃的风貌唐朝末年,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原王朝的辉煌正在褪色,而远在青藏高原的吐蕃,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宛如一头潜藏已久的雄狮,在暮色中调整着它的呼吸,蓄势待发。一、 辉煌余烬下的权臣角逐:达磨统治的动荡不安唐朝末期,吐蕃正处于达磨(朗达玛)的统治之下。这位末代赞普的.............
  • 回答
    唐朝时期的吐蕃,说句实在话,能跟大唐掰腕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放到当时那个世界格局里看,吐蕃绝对算得上是一号响当当的狠角色。要问为啥他们这么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概括的,得从他们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军事实力以及与唐朝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去拆解。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生存之道首先,吐蕃人的地盘,.............
  • 回答
    关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将吐蕃描绘成一个强大到“吊打”唐朝的帝国。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军事冲突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说法的来源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吐蕃在唐朝时期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帝国,吐蕃在赞普的领.............
  • 回答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尤其是在西北边疆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唐朝是否有能力征服吐蕃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唐朝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与优势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与吐蕃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军事实力: 唐朝拥有.............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唐朝和汉朝,哪一个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哪颗星辰最亮,答案往往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定论。不过,若要细细掰扯开来,从历史的深度、对后世的影响力以及文明的辉煌度来看,汉朝和唐朝都各自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很难简单地说谁就一定比谁“更第一”。汉朝:奠基者与精神脊梁谈到“第一”,很.............
  • 回答
    唐朝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那个时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生动写照。这种关系复杂而多面,既有官方层面的外交与贸易,也有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与军事冲突,贯穿了从唐朝初年到萨珊王朝灭亡的近一个半世纪。一、 早期接触与初步往来:相互的尊称与好奇唐朝建立之初,萨珊王朝已是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拥有悠.............
  • 回答
    要直接断言唐朝和同时期欧洲哪边生活水平更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的维度非常广阔,而且两地的差异性巨大。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并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考察的是哪个阶层的人。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生活维度来仔细比较一下:1. 物质丰富程度与消费能力: 唐朝: 唐.............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同时期东方强大的唐朝,以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就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相互作.............
  • 回答
    要比较唐朝时期的高句丽和宋朝时期的辽国哪个更强大,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它们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都有显著差异。简单地将两者并列比较,可能会忽略很多重要的细微之处。唐朝时期的高句丽高句丽在唐朝时期,虽然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独立政治实体的国家,但它正.............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人会拿现在的中国和唐朝相提并论,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说能比吗?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比。如果说综合国力、影响力、社会风貌,那当然是不能简单地“能”或“不能”来回答的,更像是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辉煌,各有千秋。打个比方,你想比较的是一辆现代化的电动汽车和一匹健壮的战马。它们都能带你前进,都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