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究竟有多大关系?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同时期东方强大的唐朝,以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就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相互作用。

一、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机遇与挑战并存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其内部因素。伊斯兰教的兴起,不仅统一了此前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更赋予了他们共同的信仰、目标和身份认同。先知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们卓越的领导能力,将宗教热情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地理和外部环境也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当时,地中海世界的主要力量——拜占庭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都因长期的战争而精疲力竭,国力空虚。这为阿拉伯军队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 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经济与文化的交融

丝绸之路,这条绵延万里的古代商业贸易通道,在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物质商品流通的动脉,更是文化、技术和思想交流的桥梁。

经济驱动与财富积累: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活动。新生的帝国控制了中亚、西亚和北非的关键节点,使得商队能够更安全、更顺畅地往来。从东方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以及来自西方的贵金属、玻璃制品、纺织品等,都在丝绸之路沿线汇聚。这些贸易活动为阿拉伯帝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支撑了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家建设。例如,伊拉克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巴格达等城市因此繁荣昌盛。
技术与知识的传播: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媒介。阿拉伯人在与东方,尤其是与唐朝的交往中,吸收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例如,造纸术、印刷术、数学(阿拉伯数字和代数概念的传播)、天文学、医学等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从东方传入阿拉伯世界,对阿拉伯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拉伯人对这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使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在数学、天文学领域,他们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唐朝。
文化碰撞与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汇聚了波斯、印度、中亚、希腊等多种文化。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使得伊斯兰文化与这些多元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阿拉伯人并非简单地压制原有文化,而是采取了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吸收了许多波斯、希腊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伊斯兰教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阿拉伯帝国特色的璀璨文明。

三、 唐朝的影响:机遇与竞争并存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与阿拉伯帝国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间接的“助推力”: 如前所述,唐朝的强大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积极经营,为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唐朝对中亚的控制,使得丝绸之路保持畅通,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发展经济和进行贸易的机会。同时,唐朝自身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手工业,也为阿拉伯提供了大量吸引人的商品。
直接的军事对抗: 尽管存在贸易和文化交流,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并非完全和平相处。两国最直接的冲突发生在 怛罗斯之战(公元751年)。这场战役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当时为阿拔斯王朝)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直接较量。尽管战前唐朝取得了对西突厥和周边小国的胜利,声势浩大,但由于后勤补给困难、部分盟友倒戈以及阿拉伯军队的强悍,唐朝军队最终战败。

怛罗斯之战的影响: 这场战役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唐朝: 唐朝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日衰,更无力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抗衡。
对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成功巩固了在中亚的统治,进一步向东方扩张,并将造纸术等中国技术带回了阿拉伯世界。可以说,怛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向东方文化输出的重要节点,也是东方技术向西方传播的关键转折点。
对丝绸之路: 怛罗斯之战后,虽然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下降,但丝绸之路并未因此中断,反而继续发挥着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作用,只是中亚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文化与技术的单向输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唐朝在某些方面(如军事技术、帝国治理体系)可能对阿拉伯帝国有所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在文化和技术层面,尤其是那些被视为“东方瑰宝”的技术,如造纸术,其传播路径更多是从中国流向阿拉伯。这并非唐朝主动输出,而是阿拉伯人通过贸易、战争等途径主动学习和吸收的结果。

四、 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

阿拉伯帝国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落,原因复杂多样,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联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内部的离心力: 帝国疆域过于辽阔,民族、宗教和地方势力众多,随着早期征服热情减退,各地封建割据的势力逐渐抬头。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各地王公贵族各自为政,税收和兵源的供给也难以保证。
经济结构的失衡: 尽管丝绸之路带来了繁荣,但帝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赖农业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重视不够。对外贸易的衰退,以及各地封建经济的抬头,也削弱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外部的挑战: 随着唐朝的衰落,东方对阿拉伯帝国的压力减小,但新的外部力量开始崛起。例如,突厥人的崛起,对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构成了新的威胁。到了后期,十字军东征的出现,更是对阿拉伯帝国在中东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 随着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贸易线路的控制以及后来的封建割据,陆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性受到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凸显。然而,海上贸易也并非一成不变,其主导权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易手。

总结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丝绸之路为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唐朝的强盛与衰落,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和与东方文明的互动。怛罗斯之战更是两国历史交汇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重塑了中亚的政治格局,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交融。

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方文明的借鉴,而其衰落则与内部的治理问题、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唐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命运紧密相连,也与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国际画卷。理解这段历史,就是理解一个王朝的起伏,也理解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世界文明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是不是,在说为什么。

个人观点: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有关系,和丝绸之路没啥关系。

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9世纪中叶,哈里发政权已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公元750年,波斯奴隶阿布.穆斯林打败了哈里发麦尔旺二世的军队。阿布.穆斯林的胜利使得麦尔旺二世匆匆逃离了大马士革。自摩阿维叶成为叙利亚总督,建造这座辉煌的宫殿以来,伍麦叶家族的白色旗帜从这里扩散到遥远的马格里布和西班牙。阿巴斯家族的黑旗从呼罗珊一路袭来,阿布.阿巴斯.萨法赫登上了哈里发的宝座。埃及总督杀死了逃亡的麦尔旺二世,阿巴斯王朝建立。

早在阿巴斯王朝创建之初,倭马亚家族的后裔就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割据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年—1236年),由于服色尚白,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现了什叶派的伊德里斯王朝。在经历了哈伦.拉希德,马蒙的统治后,阿巴斯王朝渡过了最繁华,最强盛的时代。他们夺取了桑给巴尔群岛,教训了东罗马帝国,出兵高加索。

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和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势力,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获得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马蒙死后,这个国家的将军们,乃至于铜匠和奴隶纷纷用武力夺取了一方霸权。阿塞拜疆,木鹿城,巴士拉等地的农民们,突厥牧人,黑奴发起了反对宫廷的起义,虽然他们被相继镇压。但为了筹集军费,剿灭起义军,哈里发的奴隶侍从们在各地纷纷划地为王,他们自称“埃米尔”。艾格莱卜王朝,图伦王朝的埃米尔们仅仅向哈里发支付了军费便可以做一地的藩王。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中央政权。

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875年)。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868—905年)。东方各省继塔希尔王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萨法尔王朝(867-903年)、萨曼王朝(874-999年)。909年,什叶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先后征服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973年迁都开罗,由于服色尚绿,中国史书称为“绿衣大食”。

此外,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国在这一时期忽生忽灭。

10世纪以后,帝国四分五裂,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名存实亡。由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于934年占领法尔斯的都城设拉子;945年其弟艾哈迈德进入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克非成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尔柱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

民众起义

广大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发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封建主与广大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朝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869年3月,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871年,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哈里发穆耳台米德派军征讨,剿抚两计并用。由于阿里在起义后未能及时兑现当初的允诺,义军力量被削弱。883年,黑奴起义在坚持了14年之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人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

876年,已经从帝国口中腐蚀了整个伊朗高原和中亚的铜匠叶尔孤白决心打倒哈里发,他集结了自己领地上的数十万大军杀向巴格达,但在代尔.阿古勒被摄政王穆瓦法克亲王击败。这是第一个敢于公开取代哈里发权威的波斯军阀。

从穆塔西姆开始,哈里发越来越不信任波斯人,他从中亚招募一些突厥奴隶组成效忠于他的禁卫军。禁卫军们是奴隶,却享有出将入相的权力,为了让自己远离巴格达的贵族,他把首都迁到了萨迈阿。他的孙子穆瓦台基勒发现这些奴隶禁卫军逐渐压倒了主人。穆瓦台基勒试图重新征集阿拉伯部落的子弟,但奴隶们在他的儿子指挥下,刺杀了他。就这样,哈里发变成了突厥奴隶的橡皮图章。

人民起义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更趋活跃。9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934年,来自里海山区的德莱木人在首领阿里,哈桑,艾哈迈德三兄弟的率领下自称“埃米尔”。他们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又在945年趁着巴格达的内乱攻入了宫廷。哈里发认同了他们的权力,委任他们代行国政。

德莱木人最终征服了两伊放大部分土地。而在帝国的东方,阿富汗加兹尼的统治者马哈茂德的铁蹄深入了印度次大陆,他威服波斯。哈里发授予他“苏丹”的称号,意思是“有权力的人”

PS:前面说哈里发已经是橡皮图章,什么是橡皮图章?上面的哈里发就是。

帝国灭亡

塞尔柱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东部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909年,伊斯玛仪派的教长艾布.阿卜杜拉拥立一位自称法蒂玛后裔的赛义德.侯塞因为哈里发。他们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马格里布,突尼斯和西西里。穆仪兹哈里发的将军昭海尔.绥基利攻下了埃及,在开罗开创了一个和巴格达分庭抗礼的什叶派朝廷。他们甚至夺取了穆斯林最重要的三个圣城————麦加,麦地那和古突兹(耶路撒冷)。

1055年,更强大的一支突厥游牧部落塞尔柱人统一了中亚,他们的战士在伯克(突厥酋长的封号)图格鲁克的率领下征服了伊朗。哈里发卡西姆为了摆脱德莱木人的控制,向他们求援。当年,图格鲁克率领十万塞尔柱大军杀向了巴格达。他们在城外和德莱木人展开决战。德莱木人不愧是西亚最优秀的步兵,他们顽强善战,纪律严明,依靠盾墙和手中的三尖矛抵御了塞尔柱骑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关键时刻,图格鲁克的骑射手们不断袭扰他们的缝隙,使之疲惫,最终,塞尔柱人踏着德莱木人的尸体冲进了巴格达。

这些来自草原的蛮族被巴格达的财富所震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丽的城市,在掠夺一番之后,瑟瑟发抖的卡西姆哈里发授予图格鲁克“苏丹”的封号,并封他为“东方和西方之王”。塞尔柱将军用刀剑架空哈里发,把他变成了一个宫廷中的教主,而不是君王。

其后的哈里发虽然也预谋着反对阿尔斯兰,马利克沙和桑贾尔苏丹,却统统失败。12世纪末,随着大塞尔柱帝国被罗姆,赞吉,古尔的臣子们分割,哈里发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他们甚至有了和花剌子模沙作对的勇气。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伊斯玛仪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等排除异己的恐怖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掠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但突厥语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然而,谁也笑不到最后。13世纪,更加强大的敌人从蒙古高原滚滚袭来。

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而他的孙子旭烈兀在1257年9月21日进入了末代哈里发穆斯台妥木的领地。作为千千万万穆斯林的教长,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

他率领蒙古军队洗劫了波斯、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穆斯台妥木拥有光荣的家史,高贵的血脉,他绝不会臣服于眼前的蒙古异教徒。他出动巴格达最后的精锐,七万大军在底格里斯河阻击旭烈兀。但真主最终抛弃了他,他的军队被淹没在滚滚的底格里斯河水之下。

PS:好像人类历史上,谁信奉真主,真主就抛弃谁,就像无敌舰队从不无敌老被击沉一样。

蒙古人攻进了城市,他们对巴格达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于1258年摧毁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屠杀,被屠杀人数约为9万人(《多桑蒙古史》中记载为80万人)。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刀,在1258年2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哈里发穆斯台妥木和他的儿子,大臣们走进了蒙古人的营帐。他们进入被密封的袋子里,随着战马发出惊恐的嘶叫,辉煌的阿拉伯帝国彻底终结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则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称号,一直被继承下去。哈里发首先是处于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领袖。直到1924年,哈里发制度最终才由凯末尔废除。

PS:和唐朝的关系?关键词:突厥,突厥奴隶、突厥牧民、突厥禁卫、塞尔柱突厥。突厥从哪里来的?介个,问唐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同时期东方强大的唐朝,以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就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相互作.............
  •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进程,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其根本原因,我们需要审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以及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它们如同滚滚黄沙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最终塑造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一、 统一的精神旗帜:伊斯兰教的诞生与传播首先,也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如果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中“直接灭亡”,而不是在长达数个世纪的缓慢衰落和部分地区的失地后,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那么其历史形象确实很有可能发生显著的改变,甚至变得更加积极和强大。让我们详细分.............
  • 回答
    烈火与刀锋的交锋:怛罗斯之战的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强大的中华帝国——大唐,正值盛世,疆域辽阔,影响力辐射四方;而在西方,一场新兴的宗教力量——伊斯兰教,催生了一个横跨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军事力量如同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当这两股巨大的力量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
  • 回答
    萨珊波斯帝国覆灭前后,拜占庭与波斯之间关于抵抗阿拉伯扩张的联合或合作,与其说是并肩作战,不如说更多的是在复杂的政治棋局中,各自出于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短期、有限的互动。这并非是基于共同价值观或战略的牢固联盟,而是两国在面临共同的、日益增长的威胁——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时,一种权宜之计下的相互利用或默许。.............
  • 回答
    阿拉伯帝国从波澜壮阔的巅峰走向如今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局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简而言之,其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演变过程:一、 黄金时代:辉煌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7世纪 13世纪) 伊斯兰教的兴起.............
  • 回答
    谈到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人类文明艺术和建筑的贡献,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两者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遗产,而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说谁的贡献“更大”,这本身就有些主观,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在哪里。阿拉伯帝国:连接东西的桥梁,.............
  • 回答
    沙特阿拉伯与古代阿拉伯帝国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继承关系,但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政府继承”或“疆域完全延续”。要理解这种关系,我们需要剥离现代国家概念,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说的“古代阿拉伯帝国”。通常情况下,这指的是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建立的一系列庞大帝.............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将中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与科学进步联系起来,似乎那里理应孕育出现代科学。然而,要理解为何阿拉伯帝国最终没能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科学发展本身的特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现代科学”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阿拉伯帝国征服前后,埃及的税负究竟是怎样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税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征服前:拜占庭统治下的埃及在阿拉伯人到来之前,埃及长期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埃及,虽然依然是罗马帝国后期和拜占庭帝国重要的.............
  • 回答
    阿拉伯帝国(7511258年)是人类历史上科学、哲学、医学和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非波斯裔的阿拉伯学者在这一时期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一些非波斯裔的伟大科学家及其成就,按地区和贡献分类: 一、埃及与北非地区的科学家1. 阿尔哈兹恩(Alhazen,965–1040) 背景:出生于埃及的巴.............
  • 回答
    要回答“阿拉伯帝国有没有正式国号?”这个问题,得先把“阿拉伯帝国”这个概念说清楚。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做“阿拉伯帝国”的官方名称,大家习惯上这样称呼的是在公元7世纪到13世纪间,从阿拉伯半岛崛起,先后由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统治的广袤的伊斯兰世界。关于“阿拉伯帝国”的“正式国号”严格.............
  • 回答
    要理解阿拉伯王国如何演变成庞大的伊斯兰帝国,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的简单扩张,而应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驱动力。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他的教诲如同一颗种子,最终催生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故事的开端,是在七世纪初期,阿拉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探讨阿拉伯帝国早期文献中与希腊罗马文明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领域,早期阿拉伯学者的工作为我们理解这两大文明的交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要寻找“一手”文献,意味着我们要追溯那些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大致是公元8世纪至10世纪)由阿拉伯学者创作,并且直接探讨或吸收了希腊罗马知识的作.............
  • 回答
    关于波斯、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是否比现代中东“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如何定义“好”。这三个帝国都是在中东地区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强大文明,它们各自的统治时期都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同时也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东。波斯帝国(尤其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文明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在军事上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从长远来看,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对于阿拉伯人如何评价唐帝国军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史料、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来推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拉伯方面的史料中关于怛罗斯之战.............
  • 回答
    两河流域文明的终结,并非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征服与文化融合。用“终结”这个词来形容,可能过于简化了其复杂的演变。但如果一定要追问是哪股力量对其原有的独立性造成了最根本的动摇,可以说,波斯帝国确实对其原有的独立政治实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阿拉伯人的征服则标志着其旧有文化主导地位.............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78世纪面临着来自阿拉伯哈里发国空前严峻的挑战,这段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在陆地和海上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努力,成功地抵御住了这些入侵,并最终得以幸存和延续。.............
  • 回答
    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撤离”,而非传统的“战败”。要说它是不是“最憋屈”,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憋屈”了。毕竟,历史上帝国们的兴衰,哪一次不是充满了曲折与无奈?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投入巨大、目标宏大、但最终收获与投入不成正比,并且以一种仓促、混乱且被动的方式收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