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哪个对人类文明的艺术和建筑方面贡献更大?

回答
谈到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人类文明艺术和建筑的贡献,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两者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遗产,而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说谁的贡献“更大”,这本身就有些主观,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在哪里。

阿拉伯帝国:连接东西的桥梁,知识与美学的融合

阿拉伯帝国,尤其是在其黄金时代(大约公元8世纪至13世纪),扮演了连接古代文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熔炉。

艺术方面的贡献:
伊斯兰书法艺术的巅峰: 如果说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代表阿拉伯帝国,那一定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对偶像崇拜的禁忌使得视觉艺术转向了非具象的领域。阿拉伯书法,特别是库法体(Kufic)和苏勒斯体(Thuluth),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些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含义和审美价值。精美的古兰经手抄本,宫殿、清真寺墙壁上装饰性的铭文,都将文字升华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伊斯兰艺术风格,都深受其影响。
装饰艺术与图案的创新(Arabesque): 由于宗教限制,阿拉伯帝国在装饰艺术上独辟蹊径,创造了被称为“阿拉伯式”(Arabesque)的复杂几何图案和藤蔓纹饰。这些图案没有中心,可以无限延伸,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和安拉的永恒。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陶瓷、金属制品、织物、地毯以及建筑装饰中,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影响了从印度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
金属制品、陶瓷与玻璃工艺: 阿拉伯帝国继承并发展了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工艺传统。他们的金属制品(如铜器、银器),常常带有精美的雕刻和镶嵌,无论是日常用具还是仪式用品,都充满了艺术感。陶瓷方面,萨拉森釉(Sgraffito)和lustreware(彩釉)等技术的出现,使得陶瓷器皿拥有了独特的光泽和色彩,成为当时贸易中的珍品。玻璃器皿的制作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医学插图与天文学图谱: 尽管在宗教艺术上有所限制,但在科学领域,阿拉伯帝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他们翻译、保存并发展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科学知识,并在医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这些科学著作中,出现了一些精美的插图,如药用植物的描绘、天文仪器的绘制、星象图等,这些也构成了早期科学插画的宝贵遗产。

建筑方面的贡献:
清真寺建筑的标准化与发展: 阿拉伯帝国奠定了清真寺建筑的基本模式,即一个宽敞的祈祷大厅,通常是多柱式(hypostyle hall),以及朝向麦加的米哈拉布(mihrab)壁龛。而宣礼塔(minaret)的出现,也成为清真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穹顶与拱券的精巧运用: 阿拉伯建筑师们对穹顶和拱券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不仅继承了罗马的拱券技术,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马蹄形拱(horseshoe arch)、尖拱(pointed arch)等形式,这些拱券不仅是结构上的创新,更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例如,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中层叠的马蹄形拱,极具视觉冲击力。
庭院与喷泉的融合: 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建筑,如宫殿和清真寺,都包含着宽敞的庭院,通常有中央喷泉。这不仅是为了提供阴凉和水源,也营造了一种宁静、冥思的氛围,是伊斯兰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美的装饰: 阿拉伯帝国时期建筑的装饰尤为突出。除了上述的马赛克和书法,石雕、砖雕、木雕也广泛应用于建筑内外,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几何图案和植物纹饰。阿尔罕布拉宫就是这些装饰艺术的集大成者,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宫殿与城市规划: 阿拉伯帝国时期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如巴格达的“黄金圆城”、萨迈拉的宫殿等,它们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体现。

奥斯曼帝国:宏伟的集大成者,拜占庭遗韵的继承与发展

奥斯曼帝国,从14世纪建立到20世纪解体,历时六百余年,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艺术和建筑风格深受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波斯以及其统治下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辉煌。

艺术方面的贡献:
伊斯兰陶瓷与瓷砖艺术的新高峰: 奥斯曼帝国在陶瓷艺术方面,特别是伊兹尼克瓷砖(İznik tiles)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瓷砖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从传统的几何图案和阿拉伯式纹样,发展到描绘花卉(特别是郁金香、康乃馨、风信子)、植物、鸟类等具象元素。它们被广泛用于清真寺、宫殿和公共建筑的内外墙装饰,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视觉风格,如蓝色清真寺内部大量的伊兹尼克瓷砖,堪称杰作。
精湛的金属工艺与珠宝: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在金属制品方面的优良传统,并在珠宝、武器、餐具等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技艺。其工艺品常镶嵌宝石,造型华丽,体现了皇室的奢华与品味。
织物与地毯艺术: 奥斯曼帝国是丝绸、棉织品和地毯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地毯艺术,尤其是“土耳其地毯”(Turkish carpets),以其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编织技艺闻名于世,成为重要的艺术品和贸易商品。
奥斯曼书法与细密画: 在书法方面,奥斯曼继承了阿拉伯的书法传统,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如屈曲的迪瓦尼体(Divani script),常用于官方文件,优雅而庄重。虽然奥斯曼帝国也遵循伊斯兰教对人形描绘的限制,但在宫廷中,细密画(miniature painting)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用于描绘历史事件、宫廷生活和传说故事,展现了与波斯细密画不同的写实风格和叙事性。

建筑方面的贡献:
拜占庭式的穹顶与清真寺的融合: 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建筑贡献之一,就是成功地将拜占庭的中心穹顶(central dome)建筑技术与传统的伊斯兰清真寺结构相结合。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拜占庭的杰作,在奥斯曼时期被改建为清真寺,成为了奥斯曼建筑师们学习和模仿的典范。他们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巨型穹顶清真寺,如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和蓝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这些建筑不仅体量宏伟,而且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光线充足,通过大量的窗户和精美的瓷砖、壁画装饰,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宏伟的集会式建筑(Külliye): 奥斯曼帝国还发展出一种集会式建筑(Külliye),通常围绕着一座主要清真寺,包含其他功能性建筑,如神学院(madrasah)、医院(darüşşifa)、施粥场(imaret)、图书馆、土耳其浴(hammam)等。这种建筑群体现了伊斯兰教关于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的理念,也是奥斯曼帝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标志性成就。
土耳其浴(Hammam)的普及与建筑化: 土耳其浴在奥斯曼帝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成为重要的公共设施。精美的土耳其浴建筑,通常拥有高耸的穹顶、精美的瓷砖和石雕装饰,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
军事与民用建筑: 除了宗教建筑,奥斯曼帝国在建造城堡、要塞、桥梁、喷泉、宫殿(如托普卡帕宫)等方面也表现出高超的技艺。这些建筑往往坚固实用,同时也不乏艺术装饰。

谁的贡献“更大”?

要直接比较谁的贡献“更大”,确实有些困难,因为它们在不同领域各有千秋:

基础性的开创与融合: 阿拉伯帝国在建立伊斯兰艺术和建筑体系方面,扮演了更为基础和开创性的角色。它吸收了古代文明的精华,融合东西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如阿拉伯式图案)和建筑模式(如多柱式清真寺、马蹄形拱)。可以说,阿拉伯帝国为后来的伊斯兰艺术和建筑奠定了基础,其影响范围更广,延续时间更长。它在书法艺术、装饰图案的哲学内涵上,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境界。

宏大的集大成与创新: 奥斯曼帝国则是在阿拉伯帝国奠定的基础上,将其推向了更加宏伟和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建筑领域,它巧妙地融合了拜占庭的技术,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巨型穹顶清真寺,并在集会式建筑(Külliye)和城市规划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理念。奥斯曼帝国在陶瓷瓷砖艺术上的成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色彩与图案表现力。

总结来说,

如果你更看重原创性、基础性的奠定、哲学理念的融入以及对后世无数风格的启蒙,那么阿拉伯帝国的贡献可能更显突出。它在连接古代文明、传播知识、定义伊斯兰视觉艺术的早期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更看重规模、宏伟性、技术的集成与发展、以及在某些特定艺术形式(如瓷砖、巨型穹顶建筑)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奥斯曼帝国的贡献也同样令人敬佩。它将伊斯兰建筑艺术推向了新的巅峰,并在城市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两者都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璀璨的珍珠,阿拉伯帝国是那颗孕育了独特光芒的母体,而奥斯曼帝国则是将这光芒放大、塑造得更为壮丽的雕塑家。它们共同丰富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和建筑宝库,是我们今天回望历史时,依然会为之惊叹的伟大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我最近在翻译一本奥斯曼社会生活史,这里就着重讲讲奥斯曼帝国的艺术。

不过说在前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况且二者本身就伊斯兰艺术方面也可以看做一种承继关系。

伊斯兰艺术包括清真寺艺术、古兰经和宗教文物,以及穆斯林国家中的世俗艺术,以清真寺最引人注目。此外,宗教文字所呈现的书法艺术也相当受到尊崇,如宗教建筑物中《古兰经》书法装饰。伊斯兰艺术不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都在强调真主独一的崇高性及禁止偶像崇拜。换言之,伊斯兰艺术专注物体和精神的诠释。对穆斯林来说,美感是永恒神圣的象征。

一言以蔽之,伊斯兰艺术专注于物体外在型式与内在精神的诠释,目的在传达神的独一性本质。

奥斯曼帝国堪称伊斯兰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其艺术呈现多元文化元素,也受到邻国文化的影响,远从中国、伊朗、埃及、叙利亚及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注入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虽然艺术普遍存在于穆斯林世界,但奥斯曼人钟爱艺术,对伊斯兰文化有重大贡献。

奥斯曼艺术整合了中东各区域的艺术元素,如1514年奥斯曼在东安纳托利亚打赢萨法维战役及收复埃及、叙利亚和圣城麦加、麦地那,到塞里姆一世统治下帝国疆域扩大,接纳许多伊朗和阿拉伯艺术家、知识分子。

15世纪末和16世纪,各艺术领域都在发展,建筑、书法、手绘画、纺织品和陶瓷特别重要。除了伊斯坦布尔外,各城市也是艺术和商业中心,比较著名的有伊兹尼克的陶瓷、布尔萨的丝绸和纺织品、开罗的地毯、巴格达的艺术作品。尽管各地区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仍可以在从巴尔干到高加索、从阿尔及利亚到巴格达,以及从克里米亚到也门等地区,看到16世纪奥斯曼文化的艺术传统,像是半球形圆顶的建筑、细长的铅笔形尖塔和封闭型圆顶门廊的皇宫。

17世纪初,奥斯曼的书籍制作和建筑保留其传统文化,继续创作许多系列的文本,如传记、旅行账户、家谱和地理,这些作品多被后人继续阐述,发光发热。17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退开始影响其艺术发展。苏丹被迫减少宫廷工房所雇用的艺术家,然而书法是少数仍维持高水平的艺术,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开始推展文艺复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郁金香时期,因为在装饰上开始普及郁金香风格,这是一种新的花卉风格,也就是用叶子和云彩带来装饰。这种艺术风格在奥斯曼帝国流行许多年,在纺织品、照明和建筑中也常找得到这种风格的装饰。这个时期到19世纪末的建筑特色,可从艾哈迈德三世所修建的托普卡帕宫看到,其以华丽的装饰、造型和植物雕刻来建构。

建筑

奥斯曼建筑文化确立于16世纪的安纳托利亚地区,表现在清真寺、陵墓与伊斯兰学校,以及苏非中心。苏非中心与清真寺或陵墓连结形成一种复合式建筑“学院”(külliye),这些建筑物后来发展出以圆顶为中心点的架构。

此外,建筑风格也源自拜占庭基督教艺术,以圣索非亚大教堂为代表,是奥斯曼后期建筑结构的依据,即同时使用石头与砖块建造,以及三角穹圆顶的结构。而意大利建筑对早期的奥斯曼建筑艺术也有影响,如布尔萨的几个清真寺,不论在正面外观、窗户、大门与屋顶都能找到与意大利建筑特色相似的风格。

奥斯曼清真寺建筑都相当明确且具有逻辑性,每一个建筑元素在整个组合中层次分明,在这些建筑里的每个物品都附属于中心壮丽的圆顶,纤细且众多的尖塔则形塑整个建筑的外观结构。同时,周围天井所形成的开放空间使建筑物不至于被周遭城市建筑淹没。

虽然清真寺及学校建筑群是最典型的奥斯曼建筑,但也有许多非宗教性质的建筑如澡堂、驿站与宫廷建筑。一般来说,穆斯林藉由外观亮丽辉煌的伊斯兰建筑表达信仰,建筑物的尖塔都朝向象征天堂的天空;而清真寺的内部以精致的瓷砖和庄严且美丽的伊斯兰书法与几何图形装饰,象征神的独一性与无垠天堂。任何人只要走进清真寺,就可感受到神圣空间的宁静与和平。

书法

穆斯林对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抱持极大敬意,因为书法是传递古兰经文最重要的方法,而阿拉伯语正是《古兰经》的语言。由于伊斯兰神学家不鼓励造型艺术、人物画、动物画,书法也就成为主要的伊斯兰艺术型式。伊斯兰文化对外的传播产生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书法流派与风格,奥斯曼人也创造了数种阿拉伯文书写体并把它艺术化。几世纪以来,伊斯坦堡已成为伊斯兰书法艺术的中心,与伊朗的伊斯法罕书法艺术相辉映。

穆罕默德二世相当重视精致艺术,尤其是书法,在其统治期间赞助大批书法家抄写书籍,至今依然留存在宫廷图书馆中。

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花押(Ṭuğrā,音译“图格拉”)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独有的书法签名或印章,这种花押会附加在所有的官方文件和信函上,同时也作为苏丹统治的象征铸造在钱币上。

花押的构造有严格规定,一般需包含以下几部分:

sere - 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名字,写在花押的底部位置。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写法,奥尔汗一世的时候,只是写上“奥尔汗,奥斯曼之子”,以后也有加上敬语和祈祷语的。
beyze - 在阿拉伯语中是“卵”的意思,也就是位于花押左部的两道环线,有一种解释认为这两道环线表示的是奥斯曼帝国国境的两座海洋,外侧的大环线代表的是地中海,内侧的小环线代表的是黑海。
tuğ - “旗杆”是在中央位置的三道垂直线,代表独立的意思。
zülfe - “风”是穿过“旗杆”的S形曲线,阿拉伯文字的书写方式是从右向左的,表示风由东向西,结合“旗杆”以象征奥斯曼帝国的前进历程。
hançer - “宝剑”是位于右边的展延线,代表权力和威望。

有关阿拉伯书法艺术可以看我之前这个回答:

当西方文明对伊斯兰世界产生冲击时,伊斯兰音乐、绘画与装饰艺术逐渐衰微,但书法艺术却持续发展,原因有三:欧洲艺术中没有可与伊斯兰书法相比而取代的;书法艺术师徒制的传承并未断层,因此书写技术和美学观念得以相传;书法艺术具有自我创新的能力。

奥斯曼人的书法发展至今有5世纪,到了19、20世纪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有一句谚语在伊斯兰国家广为流传:「古兰经,降示于麦加,吟诵于埃及,书写于伊斯坦布尔。」正是在伊斯坦布尔,古兰经的经文才最终以书写艺术闻名于世。

湿拓画(浮水染)

奥斯曼绘画艺术中以湿拓画最具特色,是在黏稠的水上泼洒、涂刷颜料,再把完成的水面纹样转移到纸上的艺术。湿拓画的特殊器具有笔刷,用马鬃毛束于直挺的玫瑰枝条上;深托盘,材质是毫无木结的松木;天然色粉,用以调配颜料,成分是各种颜色的干燥泥土;牛胆汁与黄蓍胶。湿拓画发明于13世纪的突厥斯坦,后来传到中国、印度、波斯,以及安纳托利亚。

15世纪,中东地区发明多种不同的湿拓画,其中一种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流行,称为ebru,这个词由“ebr”转化而来,“ebre”意为“成脉络状的或者水印的”、“ebri”意为“像云的”或“多云的”,最后被同化成土耳其语中的“ebru”,阐释为“装饰者制作的上面有不同种设计图案的水纸”,也有“浮水染色技法”之意。大理石纹看起来确实就像天上的云一样,现在人们则称之为“湿拓画”。

这种新技术不再使用让墨汁浮在清水上的做法,改用油质或胶彩调和而成的颜料。为了使这些比较重的颜料顺利浮起,在滴加颜料开始制作之前必须在水中加入一种浓稠介质,不仅可以防止颜料下沉,也使工艺师更能掌控颜料的移动。在颜料滴在水面上后,便用羽毛、笔刷或梳齿来创造精巧细致的花纹。

然而,知道湿拓画做法的人屈指可数,湿拓画师傅吝于分享他们的知识,配方和技法也成了严加守护的机密。而不同湿拓画师傅训练学徒时必须小心谨慎,以防止秘传技术曝光。

奥斯曼书法家与艺术家使用湿拓画来装饰书籍、法令文献、官方信函与文件,也让新的型式与技巧更趋完善,使奥斯曼帝国在几百年来一直是湿拓画艺术的中心。现存最早的奥斯曼湿拓画纸张是存放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1519年以前制作的《奇物志》,另一件早期(1537年)的作品,是阿利菲《马球集》中的湿拓画艺术,现存于托普卡帕宫博物馆。

陶瓷器

陶瓷器在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中就扮演重要的角色。奥斯曼帝国的瓷器与瓦片艺术在伊斯兰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根源最远可以追溯到8、9世纪的维吾尔人,之后的发展则受到卡拉汗国、塞尔柱苏丹国时期艺术的影响。1071年时,随着塞尔柱突厥人把他们的艺术带进了安那托利亚,开启了一段由安那托利亚塞尔柱苏丹国所孕育的强力发展时期。

突厥的传统陶瓷器因为硬度、色彩和设计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这些特色也伴随着突厥文明的多次变革而延续不断,从青铜器时代到拜占庭时期,一直到奥斯曼帝国时期。16世纪的中后期是奥斯曼帝国陶瓷器艺术最盛大的发展期,随着蓝白瓷一起发展的白色瓷器更在1549年达到了颠峰。

奥斯曼陶瓷艺术发展的最终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其作品起于1557年在伊斯坦布尔落成的苏莱曼清真寺里的「三把手灯」。这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发展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以蓝白瓷器为主,其独特的设计和上色在全球的磁砖、瓷器艺术中独占一席之地。艺术家在装饰上所使用的不同色彩,也因为多样的色调而区分出了7种类别。

奥斯曼帝国最兴盛的伊兹尼克的工坊在17世纪初便步向衰颓没落,作品色彩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器皿本身的质量以及所有吸引人的特质都逐渐消失,奥斯曼的陶瓷器艺术品制作水平也就落后于欧洲了。

先介绍到这儿。有新内容再补充。

最后推荐一个奥斯曼帝国历史、军事、文化和艺术的领先信息门户网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