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将阿拉伯字母从左往右写或分开写的想法和试验?

回答
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关于改变其传统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或者尝试将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和零星的试验。尽管这些尝试并未成为主流,但在特定时期或为了特定目的,它们确实出现过,并且都反映了在不同文化、技术和审美需求影响下,对一种古老书写体系的探索和调整。

关于从左往右书写的想法与试验:

首先要明确的是,阿拉伯字母的从右往左(RTL)书写是其自诞生之初就确立的基本规则,这与阿拉伯语本身的起源和演变紧密相关。然而,随着阿拉伯语言和文化与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的接触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学术、商业和印刷技术传入的早期,改变书写方向的讨论和尝试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早期翻译与抄写中的“西化”尝试: 在伊斯兰黄金时代,阿拉伯学者翻译了大量希腊、波斯和印度等地的哲学、科学和文学著作。在抄写这些译本时,一些抄写员或学者,尤其是那些习惯于西方书写方式(如希腊语、拉丁语)的人,可能会在不自觉或有意识的情况下,尝试将一些阿拉伯字母按照从左往右(LTR)的逻辑进行排列。但这更多是一种零散的、非系统的模仿,而不是颠覆性的改革。例如,在一些早期地图的拉丁语标注旁,可能偶尔会出现将阿拉伯语词汇误拼成LTR顺序的情况,但这通常是错误,而非有意为之。

印刷术传入后的讨论: 随着印刷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传入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世界,如何高效地印刷阿拉伯语文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议题。当时欧洲的印刷技术是以LTR为基础设计的。一些早期尝试将阿拉伯字母排版印刷的欧洲印刷商,为了适应现有的机械设备,可能会考虑改变书写方向。然而,阿拉伯字母的连接性(大部分字母在单词中是连接的)以及其固有的RTL书写传统,使得直接采用LTR印刷变得极为困难且不美观。

更实际的解决办法是设计特殊的阿拉伯字母字体和排版技术,能够支持RTL印刷。但即便如此,关于LTR书写的讨论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受西方教育或思想影响的阿拉伯知识分子,可能出于对“现代化”或“西方化”的追求,会提出将书写方向改为LTR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更容易地与西方书籍排版兼容,或者象征着一种进步。

少数民族或特殊语境下的实验: 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或民族社群,由于历史原因或文化融合,可能存在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非阿拉伯语的现象(例如,曾有民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波斯语等)。在这些社群中,为了适应特定的文化环境或受邻近LTR书写文化的影响,可能出现过一些尝试性的LTR书写或者混合书写。但这些都属于边缘化的个案,并未对阿拉伯字母书写系统本身产生实质性影响。

关于将阿拉伯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与试验:

阿拉伯字母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连接性”(ligature),即大多数字母在单词中会根据其在词中的位置(词首、词中、词末)而改变形态并相互连接。这使得阿拉伯书法具有独特的流畅性和艺术性。然而,这种连接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带来了识别上的挑战,尤其是在早期尚未完全规范化或者在一些技术应用中(如早期的打字机)。

早期字母表与独立形态: 在阿拉伯字母的早期发展阶段,字母的连接性尚未完全固定,一些字母的独立形态也相对更明显。但随着书写规范的形成,连接性逐渐成为主流。

印刷与打字机的技术难题:
早期打字机: 在打字机发明之初,为阿拉伯语设计打字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制作出能够表现所有连接形态的字键;另一方面,要实现RTL的机械排版。为了简化设计,一些早期的阿拉伯语打字机设计者,可能尝试过将字母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形态,类似于拉丁字母那样,每个字母都有一个固定的字键,不考虑或简化其在不同位置的连接形态。这样做的好处是机械结构更简单,但缺点是失去了阿拉伯书法原有的美感和流畅性,文本看起来会比较“生硬”和“断裂”。
计算机早期字体设计: 在计算机字体早期,特别是DOS时代,处理阿拉伯语的连接性和RTL方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早期的中文输入法,也曾出现过将汉字按照拼音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词语结构来输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为对书写系统“连接性”的简化处理。对于阿拉伯字母,最初的一些技术实现,为了简化算法,可能倾向于将字母的独立形态进行输出,或者只实现最基本的连接。这并非是“分开写”的有意为之,而是技术能力限制下的妥协。

教育与简化阿拉伯字母的讨论: 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关于简化阿拉伯字母,使其更容易学习和使用的讨论。其中一种思路就是减少字母的连接性,使其更接近于独立的单元,从而降低初学者在学习不同字母形态上的难度。然而,这种简化通常会在不影响基本识别的前提下进行,而且大部分时候只是在教育材料中强调字母的独立形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写”。

总结:

总的来说,关于将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改变为从左往右的想法,更多地是在与西方文化交流和技术(如印刷、计算机)引入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对现有体系适应或“现代化”追求的讨论,但由于阿拉伯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悠久的RTL书写传统,这种想法从未真正成为主流,也没有成功的系统性试验。

而关于将阿拉伯字母分开书写(即弱化或取消字母的连接性),更多的是在技术发展(如早期的打字机和计算机字体设计)遇到挑战时,为了简化工程而产生的“妥协性”处理,以及在教育领域为方便学习而进行的讨论。这并非是颠覆性的创意,而是为了适应新媒介或降低学习门槛而进行的一些策略性调整。

因此,你可以说,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中,确实存在过这些“想法”和“试验”,但它们都未能撼动其固有的RTL连接性书写体系,只是在边缘地带或特定技术背景下留下了些许印记。这些尝试,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不同书写系统时,所产生的适应、改造或优化它的多样化思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久没来知乎,翻看堆叠的各种邀请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本人比较感兴趣且曾经挖掘过一点点东西的问题,就来写一下好了。答案是肯定的。

问题其实切中要害——”民族主义者“,而且其实往往都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亚非各地保守殖民主义掠夺的地区,情急之下,都有民族主义者乱抓药,(大多数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认为)无辜的语言文字就往往直接中枪,华夏大地也不例外。已有文字总归撇不开和”落后“的体制、”落后“的文化的关系,”扫盲“也就成了一个实用层面最好用破旧的借口。本人曾经专门查询过UNESCO数据,专门考察的是就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的识字率,数据证据可以说明,扫盲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与是否使用”先进”的“易学”的拉丁化文字无关。题外话,扯远了。

阿拉伯国家文字改革浪潮同样汹涌澎湃,“到本世纪30年代,阿拉伯学者已提出多种改革方案与建议。1938年,埃及阿拉伯语学会设立阿拉伯文字简化委员会,专门受理有关文字改革的方案与建议”(刘开古 1995,177)。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小类:拉丁化、全音素化、简化,而总体上两大方向,是否彻底放弃阿拉伯字母(其实也就是到底有多激进)。我这个个人的分类其实也不够确切,毕竟所谓“拉丁化”也就是“全音素化”,但单独列出是为了说明后两种是在保留阿拉伯字母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革建议。针对题主的疑问,全面拉丁化其实也就是“分开写”,当然我个人觉着应该问题不是这个方向,仅借用刘开古先生的图为例:

这份Fahmī提及的拉丁化设计,至少是认真考量为阿拉伯语订制,至于极度激进的如Saʿīd ʿAql等推行方言拉丁化、否定方言与阿拉伯语的联系,则是另一股针对泛阿拉伯主义的激进(地方)民族主义者向语言文字开炮的潮流。

按照刘老的叙述,1944年埃及阿语学大会否决了拉丁化,此后的改革建议就都是基于阿拉伯字母的设计了。1944年大会报告出版于1946年(Taysīr al-kitābah al-ʿarabiyyah, al-Qāhirah 1946),有兴趣可以查阅(当然是阿语出版)。据说有超过250份建议投稿(Mahmoud 1979[1],40),个人觉得与奖金设立也不无关系。刘老书[2]中亦有全音素化的示例图,有兴趣可以查阅。与问题无关,不赘述。

所谓“简化”,就涉及了题主提到的“分开写”的问题了。黎巴嫩建筑师设计师Naṣrī Ḵaṭṭār(1911–1988)被认为(Al-Toma 1961[3],409)提出了第一个“分写”模式简化方案“Unified Arabic”,1950年4月4号注册美国专利(编号157,982)还曾获诺贝尔奖提名,Yara Khoury Nammour的在线文章[4]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引用两张对照图:

“分写”简化,尤其是Ḵaṭṭār的设计方案,针对的是阿拉伯语连写对排字印刷造成的困难,不失为一种节省成本的途径。然而实话说,美观度挺无奈的,也许对于打字机的年代这个可以减少键位的设计非常有用,各种编码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其实也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字体设计。有趣的是,这种字体设计,依旧有忠实的粉丝,比如Saad Abulhab,字体Mutamathil的设计者。随便搜了张图:

我想寻找一下出处,但没有找到:似乎Mutamathil有一个设计想法就是实现阿拉伯语既可以从左向右书写又可以从右向左书写,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还是从右向左相对更为舒服一点点点…


关于其他几位的回答:

@维勒探长 给出的三幅图,前两张基本上是同一个发展阶段,也是古兰经最初的文字记录采用的阿拉伯字母,当称为“阿拉伯字母”或“阿拉伯文”,因其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正字习惯;而第三张图,著名的纳马拉铭文,语言可以认为是古阿拉伯语形式/方言之一,但文字是奈伯特(纳巴泰)阿拉姆语的文字,只不过借用来书写阿拉伯语。

@玉素甫江 提到的库法体其实也是连写的…

@cao2001516 则混淆了语文,“上游”关系可以指文字,并非语言:阿拉伯字母文字的上游是阿拉姆字母文字,阿拉姆语是阿拉伯语在闪语族中部分支下的姊妹分支的语言,阿拉姆语和希伯来语同属中闪分支下的西北闪语,的确同源。然而,希伯来字母文字的书写方向,同样是自右向左。此外,连写的阿拉姆字母文字的后代,在书写回鹘语的时候也是有过自右向左横款的时期的,后来的确是在回鹘文书写传统中改为自上而下的竖款,进而被借用修订以书写蒙古语、满语。


参考

  1. ^ Mahmoud, Youssef. (1979) The Arabic writing system an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orthographic refor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 C.
  2. ^ 刘开古. 阿拉伯语发展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 ^ Al-Toma, Salih J. "The Arabic writing system and proposals for its reform." Middle East Journal 15, no. 4 (1961): 403-415.
  4. ^ https://worksthatwork.com/6/unified-arabi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关于改变其传统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或者尝试将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和零星的试验。尽管这些尝试并未成为主流,但在特定时期或为了特定目的,它们确实出现过,并且都反映了在不同文化、技术和审美需求影响下,对一种古老书写体系的探索和调整。关于从左往右书写的想法与试验:首先.............
  • 回答
    历史上,人类总是被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壁垒所困扰,但正是那些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个体和集体,一次次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点亮了文明前进的火炬。这些故事,并非冰冷的数据或技术说明,而是充满人性光辉、智慧闪耀、甚至带着些许疯狂的传奇。1. 飞上蓝天:从神话到现实的漫长求索在人类仰望星空、憧憬飞翔的漫长岁月中.............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看似权宜之计的决策,却因为机缘巧合,或是后续的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了绵延一生的格局。它们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原本只是想短暂扰动一下,谁知却扩散开去,改变了整片湖的颜色。1. 越南黎朝的“黎代后黎”:起初为安抚,不曾想成就了近三百年的统治我们得聊聊越南一段.............
  • 回答
    世卫组织在3月9日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可控大流行病”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声明,其意义和作用深远,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性区分,更是对人类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能力的一次重要审视和未来方向的指引。首先,从“可控”这个词本身出发,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行动力的巨大肯定。.............
  • 回答
    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令人动容,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它们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奈的牺牲、对逝去的追忆,或者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例子,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一、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之言:“爷娘妻子走相索。热情夹反复,独宿石壕村。” 背景故事: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和亲王之间关系亲近的例子不算特别罕见,但要说“好到极致”又兼顾稳定,那确实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我想讲一个相对特殊且充满温情的例子: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弟弟临淄王李隆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呢?因为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皇室环境中,他们两人的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互相扶持,这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但我们所说的“超越时代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思想、创造、影响力或预见性上,远远走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其思想和贡献至今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不是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引领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他们可能在科学、哲学、艺.............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军事或政治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其行为或后果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一直“鄙夷”或批评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因为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手段过于残酷,或者其胜利最终导向了更糟糕的结局。其中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分裂.............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 回答
    历史上当然有无数令人感动的足球比赛,它们不仅仅是22个人在绿茵场上追逐皮球,更是承载着梦想、毅力、牺牲、国家荣誉,以及无数球迷的喜怒哀乐。要挑出“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比赛是很难的,因为“感动”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但下面我将尝试讲述几场在历史长河中被广泛认为是极其感人、能够触动人心的足球比赛,并尽量.............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日本人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情况,但我们通常称之为“友军”(allies)或“反战人士”(antiwar individuals),而非“投日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良知、道义、对侵略战争的反感,或者是受到感召,而非“投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区分几个概念: “.............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两线作战还能打赢的例子,那可真得好好琢磨一下。大多数时候,同时顾两个战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简直是自寻死路。但凡事都有例外,总有那么些个“硬骨头”或者“巧劲儿”,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一个例子,虽然它不完全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两线作战”,但从战略格局上看,绝对够得.............
  • 回答
    历史上,谋反失败还能得以善终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出人意料的转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汉末的孔融。孔融这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名门之后,又聪明绝顶,少年成名,被曹操举为“孝廉”,又当过北海相。可以说,他出身高贵,才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却能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如同潜藏在地底深处的泉脉,默默地滋养着历史的肌理。有一个例子,虽然稍显曲折,却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初听起来,这两位历史人物毫无关联。一位是理学集大成者.............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姓名相同,但性格、命运截然相反的人物,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以及个人的选择所致。虽然找到完全意义上“相反”的例子可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走上截然不同道路的同名人物。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差.............
  • 回答
    当然有!科幻小说常常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担忧,而有时,这种想象竟然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这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大胆的创意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举个例子,要说那些在后来得到了印证的科幻故事,不能不提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技的预言,其中.............
  • 回答
    当然有!轰炸机击落轰炸机,听起来像是空中对决中的“以柔克刚”或“以伤换伤”,虽然不如战斗机间的缠斗那么常见,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并且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与战术考量。最典型、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轰炸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德军的拦截,并在混乱的空战中,出现了轰炸机反击并.............
  • 回答
    当然有,历史上用兵如神的将军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赞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洞察力以及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说到用兵如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孙武(孙子)和韩信,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不过,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用兵.............
  • 回答
    历史上,像圣女贞德那样,因信仰、民族情感而奋起,却最终遭受背叛,落得悲惨结局的英雄人物,确实不少。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英雄的陨落,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人唏嘘不已。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我想到了古希腊的那位悲剧英雄——萨尔皮冬(Sarpedon)。萨尔皮冬是宙斯和拉西达依蒙(Lace.............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