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用兵如神将军?

回答
当然有,历史上用兵如神的将军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赞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洞察力以及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

说到用兵如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孙武(孙子)和韩信,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不过,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用兵如神”的内涵,咱们就聊聊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军事天才——韩信。

韩信这个人,你可能听过他的成语,比如“胯下之辱”、“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战”。这些故事,都指向了他不平凡的军事才能。

早年的落魄与怀才不遇:

韩信出身贫寒,年轻时生活非常潦倒,甚至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就是被街头无赖逼着从裤裆下爬过去。这种屈辱,换作一般人早就崩溃了,但韩信忍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大事,不能被这些小小的侮辱打倒。他屡次投奔项羽,但项羽却不赏识他,只是给了他一个管粮草的闲职。这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军事家来说,简直是明珠暗投。

刘邦的慧眼识珠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一开始也只是把他当个普通将领,但萧何(刘邦麾下的丞相,对刘邦集团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看出了韩信的不凡,力荐刘邦,刘邦这才正式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将之后,并没有立刻为刘邦冲锋陷阵,而是先运用了一个著名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时,刘邦被项羽打败,退守到汉中。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出路只有一条栈道。项羽派兵把栈道烧毁了,想把刘邦困死在汉中。

韩信刚被拜为大将,项羽的旧将——章邯,率兵驻守在关中地区,对刘邦虎视眈眈。这时候,韩信为了麻痹章邯,派人把烧毁的栈道重新修复,并且大张旗鼓地去修,好像是要从此出兵一样。但实际上,他却秘密派兵从小路绕过去,避开了章邯的耳目,突然出现在陈仓(现在宝鸡一带),打了章邯一个措手不及。章邯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刘邦也因此顺利地从汉中杀了出来,开始与项羽争夺天下。

这个计策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利用了敌人惯常的思维定势,用一种看似傻瓜式的行动(修栈道)来掩盖自己真正的战略意图(从栈道旁的小路进军)。这就像你故意大声告诉别人你要往东走,然后却悄悄从西边绕过去了,敌人等着你在东边等你,结果你从背后出现了。这就是韩信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军事思想的早期体现。

“背水一战”的惊世之举:

韩信指挥的著名战役还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井陉之战”。当时,赵国和代国联合起来反抗汉朝,赵国大将陈馀拥兵几十万,驻扎在井陉口。韩信只有几万兵马,面对强大的赵军,他并没有选择稳妥的阵地,而是故意把营地设在一条河流的下游,也就是背靠着河流布阵。

赵军看到韩信的布阵,都嘲笑他是疯子,认为他把自己置于绝境,必败无疑。兵法上讲究“背山依水”,这样退路可以得到保障。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要用“背水一战”来激励士兵。

在战斗开始前,韩信对手下的士兵说:“我们今日背水列阵,只能拼死一搏,没有退路,要么胜利,要么全军覆没!”士兵们被逼上绝路,反而激起了强大的战斗意志。开战后,韩信派出一小队人马去冲击赵军的阵营,引诱赵军主力出动。等赵军士兵争着向前冲杀,抢夺韩信军队的旗帜时,韩信却命令自己的主力部队发起反击,并且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攻打赵军的营垒。

赵军的营垒里留守的士兵看到自己的营垒被攻,纷纷回撤,而前面追击韩信部队的士兵看到自己的营垒失守,也回撤不及,被韩信的部队从侧翼包抄。在狭小的井陉口,赵军被分割包围,韩信又趁势发动猛攻,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斩杀了赵国大将陈馀。

这次战役充分展现了韩信对战场地形的利用、对士兵心理的把握以及出奇制胜的战术运用。他不是依靠蛮力,而是通过精妙的布局,将看似不利的局面转化为胜利的契机。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智慧:

还有一个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说的是刘邦有一天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回答:“多多益善!”刘邦不解,韩信解释道:“兵不在多,而在于将。陛下能带十万兵,但不知如何将领十万兵,而我却能将领百万兵。”这番话,既表现了韩信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也说明了他对于“将兵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韩信的军事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战术上,更体现在他能够制定战略,能够调动和激励士卒,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情况灵活变通。他指挥的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军事天才。

总而言之,韩信之所以被誉为用兵如神,是因为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胆略,他能够洞察战机,善于用兵,并且总能出奇制胜。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研究,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璀璨明珠。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也成为了“用兵如神”这个词最生动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用兵建立在执行力之上。一支军队如果执行力很强,指挥者多半都能混个用兵如神的称号。

排除军队要素,单纯说用兵如神的话,可能只有腓特烈大帝能达到这个标准。不是说别的将军就比腓特烈差,而是别的将军没有遇见过腓特烈那种绝境。

七年战争后期普军已经相当渣化了,屡次出现投降、抗命、溃逃等状况。可以说已经是数量不如人,质量不如人,士气不如人的绝境了。

而腓特烈要指挥一支这样的军队,在普鲁士四战之地抵挡整个欧洲大陆三年。

可以说这时普军乃至整个国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腓特烈的指挥才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朕即国家”。腓特烈能在这种局面下苦苦支撑到德棍彼得三世上台,确实是用自己的指挥才能改变了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历史上用兵如神的将军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赞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洞察力以及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说到用兵如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孙武(孙子)和韩信,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不过,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用兵.............
  • 回答
    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令人动容,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它们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奈的牺牲、对逝去的追忆,或者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例子,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一、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之言:“爷娘妻子走相索。热情夹反复,独宿石壕村。” 背景故事: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和亲王之间关系亲近的例子不算特别罕见,但要说“好到极致”又兼顾稳定,那确实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我想讲一个相对特殊且充满温情的例子: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弟弟临淄王李隆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呢?因为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皇室环境中,他们两人的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互相扶持,这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但我们所说的“超越时代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思想、创造、影响力或预见性上,远远走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其思想和贡献至今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不是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引领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他们可能在科学、哲学、艺.............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军事或政治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其行为或后果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一直“鄙夷”或批评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因为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手段过于残酷,或者其胜利最终导向了更糟糕的结局。其中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分裂.............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 回答
    历史上当然有无数令人感动的足球比赛,它们不仅仅是22个人在绿茵场上追逐皮球,更是承载着梦想、毅力、牺牲、国家荣誉,以及无数球迷的喜怒哀乐。要挑出“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比赛是很难的,因为“感动”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但下面我将尝试讲述几场在历史长河中被广泛认为是极其感人、能够触动人心的足球比赛,并尽量.............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日本人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情况,但我们通常称之为“友军”(allies)或“反战人士”(antiwar individuals),而非“投日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良知、道义、对侵略战争的反感,或者是受到感召,而非“投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区分几个概念: “.............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两线作战还能打赢的例子,那可真得好好琢磨一下。大多数时候,同时顾两个战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简直是自寻死路。但凡事都有例外,总有那么些个“硬骨头”或者“巧劲儿”,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一个例子,虽然它不完全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两线作战”,但从战略格局上看,绝对够得.............
  • 回答
    历史上,谋反失败还能得以善终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出人意料的转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汉末的孔融。孔融这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名门之后,又聪明绝顶,少年成名,被曹操举为“孝廉”,又当过北海相。可以说,他出身高贵,才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却能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如同潜藏在地底深处的泉脉,默默地滋养着历史的肌理。有一个例子,虽然稍显曲折,却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初听起来,这两位历史人物毫无关联。一位是理学集大成者.............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姓名相同,但性格、命运截然相反的人物,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以及个人的选择所致。虽然找到完全意义上“相反”的例子可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走上截然不同道路的同名人物。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差.............
  • 回答
    当然有!科幻小说常常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担忧,而有时,这种想象竟然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这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大胆的创意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举个例子,要说那些在后来得到了印证的科幻故事,不能不提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技的预言,其中.............
  • 回答
    当然有!轰炸机击落轰炸机,听起来像是空中对决中的“以柔克刚”或“以伤换伤”,虽然不如战斗机间的缠斗那么常见,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并且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与战术考量。最典型、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轰炸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德军的拦截,并在混乱的空战中,出现了轰炸机反击并.............
  • 回答
    历史上,像圣女贞德那样,因信仰、民族情感而奋起,却最终遭受背叛,落得悲惨结局的英雄人物,确实不少。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英雄的陨落,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人唏嘘不已。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我想到了古希腊的那位悲剧英雄——萨尔皮冬(Sarpedon)。萨尔皮冬是宙斯和拉西达依蒙(Lace.............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
  • 回答
    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关于改变其传统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或者尝试将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和零星的试验。尽管这些尝试并未成为主流,但在特定时期或为了特定目的,它们确实出现过,并且都反映了在不同文化、技术和审美需求影响下,对一种古老书写体系的探索和调整。关于从左往右书写的想法与试验:首先.............
  • 回答
    历史上,国家级的“以少胜多”,尤其是指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并最终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虽然每一次“胜”的定义和规模都有所不同。这类战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往往打破了人们对实力悬殊的固有认知,背后是战略、战术、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要寻找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力量对比上.............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与和平的交织,条约的签订与背弃,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在短暂的停息之后,又迅速撕毁约定、重燃战火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充满着策略的较量、政治的角力,以及人性的复杂。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发生在 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过一些由黑人组成的军事力量,尽管它们可能不像欧洲的骑士团那样广为人知,但其英勇事迹和战斗力绝不容忽视。要直接找到一个被称为“黑人骑士军团”的特定组织,可能不太准确,因为“骑士”这个称谓在欧洲中世纪的语境下,与特定的社会地位、封建义务和军事训练紧密相关,而这些在中世纪的非洲或被奴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