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傀儡国或扶植上台的政权逆袭成功的事迹?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

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但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事情总有例外,而且这些例外往往能改变整个局势。

朝鲜王朝的“逆袭”:从明朝的“盟友”到独立的王国

咱们先拿朝鲜王朝来说道说道。很多人可能觉得朝鲜一直都是中国的“小弟”,但回溯历史,最初的朝鲜王朝,也就是李氏朝鲜,它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明朝的鼎力支持。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元朝末年,高丽王朝内部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当时有个叫李成桂的将军,他原本是高丽的将领,因为拒绝参与对明朝的战争(当时高丽内部也有亲元和亲明两派),加上在国内声望很高,最终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

这时候的朝鲜,刚刚摆脱了元朝的控制,但国内的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新王朝的合法性也需要外部承认。而当时的明朝,刚赶走元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但也非常多疑的皇帝,他可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不稳定的邻居,更不希望看到一个潜在的敌对势力。

于是,明朝就扮演了“扶植者”的角色。李成桂主动向明朝朝贡,请求册封。明朝皇帝很高兴,承认了这个新王朝,并且还赐了国号“朝鲜”。更重要的是,在朝鲜王朝建立初期,国内还存在一些反对势力,甚至是前朝遗老遗少,明朝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帮助李氏政权巩固了统治。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是你搭了一个新公司,但股东方(明朝)不仅给了你启动资金,还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帮你压制了竞争对手。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明朝永远的恩人”这个剧本演下去。朝鲜王朝在明朝的庇护下,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政治制度、文化都高度汉化,所以与明朝的联系非常紧密,也形成了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但是,一旦稳定下来,朝鲜自己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学习明朝的制度,也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国际体系里“玩”。虽然表面上对明朝毕恭毕敬,但内心里,他们当然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独立自主。

真正的“逆袭”体现在几次关键时刻:

1. 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这是朝鲜王朝“崛起”的最高光时刻,也是对明朝“扶植”关系的一次深刻考验。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入侵朝鲜,朝鲜军队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危急关头,明朝派出了庞大的军队援助,最终击退了日军。
为什么说这是“逆袭”?
对明朝的“忠诚”得到了回报,但也改变了力量对比。 朝鲜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战斗力,虽然主要靠明军取胜,但朝鲜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让他们在战后获得了更大的国际声誉和自信。
朝鲜国王和官僚层展现出了战略眼光。 在战争期间,他们并没有完全依赖明朝,而是积极动员国内力量,与明军配合。更重要的是,战争结束后,朝鲜统治者非常懂得如何利用这场战争的“功劳”来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也巧妙地处理与明朝的关系,避免被明朝进一步控制。
在战争后期,明朝因为远征耗费巨大,对朝鲜的干预和控制反而有所减弱。 这给了朝鲜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2. 后金(满洲)的崛起与朝鲜的“选择”:明朝末年,关外崛起了一个新的强大力量——后金(后来的清朝)。后金不断蚕食明朝的疆土,战争不断。此时,朝鲜再次面临抉择。
为什么这是“逆袭”?
朝鲜起初是明朝的坚定盟友。 当后金第一次进攻朝鲜时,朝鲜的国王李珦(光海君)采取了“两面派”的策略,表面上迎合后金,暗地里却在准备与明朝联合。但后来,亲明派(西人党)发动政变,推翻了光海君,扶持了仁祖。仁祖坚决倒明,甚至与后金结盟。
最终,朝鲜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但这是在明朝已经衰弱,并且朝鲜自身也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内部权力斗争后做出的“选择”。
在清朝统治下,朝鲜王朝反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尽管名义上是藩属,但清朝对朝鲜的控制方式与明朝不同,更侧重于外部安全和形式上的朝贡。朝鲜王朝内部并没有因为被征服而彻底崩溃,反而利用清朝的秩序,进一步梳理了内部制度,巩固了统治。
更绝的是,朝鲜在清朝时期,一直保持着对明朝的“文化认同”和“朝贡关系”。 尽管是清朝的藩属,但他们依然在政治和文化上标榜自己是“小中华”,继续祭拜明朝皇帝的牌位,这在政治上是一种非常巧妙的“精神上的逆袭”。他们一边臣服于强大的清朝,一边又保持着对“正统”的追溯,这让他们的统治更加具有合法性和民族凝聚力。

所以,你可以看到,朝鲜王朝从一个被明朝扶植建立的国家,到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再到面对新的强大势力时做出“选择”,最终在成为清朝藩属的情况下,反而强化了自身的民族认同和统治稳定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逆袭”。它不是推翻宗主国,而是在新的格局下,以一种更独立、更自主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一个更具“反叛”色彩的例子:越南的阮朝与法国

再来一个更典型的,可能更符合“逆袭”语境的例子——越南阮朝与法国。

法国殖民越南,那绝对是典型的“扶植”和“殖民”关系。法国人在19世纪中期开始侵略越南,他们直接或者间接扶持了一些越南的反对派或者地方势力,但最终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他们击败了越南的阮朝,最初可能想扶持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但很快就发现,直接统治更省事。

然而,即使在法国的严酷殖民统治下,越南的民族主义和反抗精神从未熄灭。阮朝的末代皇帝(或者说,阮朝的继承者们)以及其他的民族主义者,一直在寻找机会。

“逆袭”这个词在这里可能有点不准确,因为法国殖民者确实是胜利者。但如果我们把“逆袭”理解为“在被压迫和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斗争,最终摆脱控制,实现独立”,那么越南后来的历史就充满了这种精神。

法国的“扶植”起点: 法国人最初是想通过控制皇帝来控制越南。他们扶植了一些亲法的大臣,试图让阮朝成为一个虚君,而实权掌握在法国人手中。
抗争的种子: 即使在法国人控制下,越南的知识分子、皇室残余势力、农民起义等,从未停止过反抗。他们有的是流亡海外,有的是在国内组织武装斗争。
二战时期的变化: 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越南,法国殖民者被迫与日本合作,但同时,越南的民族主义力量,特别是胡志明的越盟,却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壮大。
战后的“反击”: 二战结束后,法国企图重新控制越南,但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已经成为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他们发起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最终在奠边府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迫使法国签订了日内瓦协议,越南获得了独立(虽然南北分裂,为后来的越南战争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法国人是以“扶植”或“直接殖民”的方式上台的,但他们最终被越南人民(以胡志明为代表的民族解放力量)所驱逐,越南实现了独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压迫者的逆袭”。虽然最初的阮朝政权是被法国打败的,但越南民族独立运动的精神,可以说是“逆袭”了法国的殖民企图。

总结一下这些“逆袭”的共同点:

1. 宗主国/扶植者的战略失误或衰弱: 无论是明朝后期的衰弱,还是法国在二战中的境遇,一旦扶植者自身出现问题,被扶植者/被统治者就有机会。
2. 被扶植者/被统治者的韧性与自主性: 就算是被扶植,这些政权或民族也从未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和生存能力。他们会学习、会适应,并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
3. 国内的复杂性: 很多时候,“逆袭”的发生,也与被扶植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等因素有关,这给外部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也给内部的反抗力量提供了土壤。
4. 外部环境的变化: 国际格局的变化,新的强权崛起,往往是“逆袭”的重要催化剂。

所以,“傀儡国”或“扶植政权”并非注定只能听命于人,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数”,让这些曾经的“棋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棋手”。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永远不会是单调的线性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半个成功的例子吧....

1532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在卡哈马卡活捉了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后,索取了大量的赎金,并在索取到了赎金之后就勒死了阿塔瓦尔帕...

皮萨罗捉住印加皇帝 by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但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怎么能瞬间就被西班牙人统治呢,广大印第安人当然是不支持的。所以在1533年,皮萨罗就硬点了图帕克·瓦尔帕为印加皇帝。但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图帕克·瓦尔帕不久便去世了。

所以皮萨罗到了库斯科后,就钦点了新一位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的弟弟,曼科·印卡·尤潘基。曼科也不是谦虚,说他一个庶出的王子,怎么就变成萨帕·印卡(皇帝)了呢,然后皮萨罗同志就说,我们征服者都研究决定了。曼科就说:“吼啊!”他天真的以为这帮西班牙人能帮助他夺权,让他时来运转。

但西班牙殖民者的贪婪很快就显露了。一开始曼科觉得西班牙人钦点自己上位,得知恩图报,所以为皮萨罗等人提供了黄金和女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但皮萨罗等人过于贪婪,曼科提供的东西根本无法填补他们的欲望。所以皮萨罗和他的手下对曼科进行了虐待,以此要挟他交出更多的黄金。

但交个屁啊,就是死宅都知道再怎么交都没有用。所以曼科准备了一次逃跑行动,但是失败了。随之而来的是丧心病狂的征服者们把曼科关进了监狱。广大印第安群众听闻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的angry!群情激愤,就连西班牙骑兵的铁骑继续前进也阻挡不了。于是征服者被迫释放了曼科。而曼科也很识相的表示配合西班牙人行动,要离开库斯科去参加一个宗教仪式,以此来取得黄金给予西班牙人。


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给你卖命呢?曼科出城之后火速摆脱了西班牙人的控制,迅速集结起了一支十万余人的大军围攻库斯科,大军从1536年5月6日开始围城,一度攻占了绝大多数的城区,但西班牙人始终坚守在库斯科的一处军事要塞中,印加军队久攻不克,而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也在印加军队中迅速爆发,数万人病死,随着第二年3月西班牙援军的到来,曼科被迫撤围。

之后曼科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的兄弟基佐·尤潘基率领,进攻西班牙人的大本营利马。起初基佐·尤潘基这一路高歌猛进,消灭了五百人左右的西班牙征服者和数千西班牙人的土著盟军,但最终还是兵败利马城下,全军覆没,基佐·尤潘基也战死。而曼科的主力部队则转进到奥扬泰坦博,并打退了西班牙人的进攻,之后又撤到了比尔卡班巴并将此地建设为了帝国的新首都。


印第安军队和西班牙人战斗的场景

之后的发展也似乎符合一个龙傲天的节奏。西班牙殖民者分赃不均爆发了内讧,双方分成了两派互相内斗,曼科抓住了这个机会讨伐了若干个之前倒向了西班牙人的部落,将摇摇欲坠的帝国又拉出了一条生路,印加皇帝的控制区虽然不如以往,但仍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后,曼科同志很明智的看到了西班牙人的优点,接纳了一批内斗中失败的西班牙人到比尔卡班巴,想通过这帮人学习一个,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甚至于让自己的王后亲自为这些西班牙人准备食物(这可是无上的殊荣)。

然后这帮西班牙人就杀掉了曼科,想通过杀掉曼科获得投名状,免去自己“叛乱”的罪行...但他们杀掉曼科之后并没有成功逃跑,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么逃出比尔卡班巴周围的丛林...

曼科死后摇摇欲坠的帝国终于崩塌了,印加皇帝自此真正意义上的变成了“比尔卡班巴领主”。或许曼科同志活着的话也不能阻挡印加帝国灭亡的历史必然,但至少,形式上,或许曼科能给印加文明保存一丝火种?不过历史没有必然....

user avatar

人们经常说亚洲有一位小国的大政治家,那就是李光耀先生,其实大家可能忘了,亚洲还有一位经历比李光耀还要坎坷的小国的大政治家,甚至被人称之为小国曹操的。谁呢,就是柬埔寨的现任首相洪森。

洪森跟李光耀很相似,李光耀是36岁就当了新加坡的总理,洪森更早啊,洪森可是33岁就出任了柬埔寨的总理,李光耀干了一辈子总理,虽然中间那段叫资政,但大家都明白,实际控制人是李光耀。


洪森可也一直当了几十年的柬埔寨总理,李光耀在死后,基本上完成了传子部署,现在的新加坡总理可是他儿子李显龙。洪森也没有错啊,现在很多人都说了,2018年的柬埔寨大选马上就到了,可以推定的是,洪森至少还能再干十年柬埔寨的总理,十年之后,洪森肯定会完成他的传子部署。


而细究起来呀,洪森的人生经历那真是比李光耀坎坷的多得多,怎么说呢?洪森出生于1952年柬埔寨的一个贫苦家庭,可是洪森早期的人生经历,简直跟朱元璋一模一样。大家记得么,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出身于八级贫户了,没有吃没有喝,只能当寺院里当个和尚。

洪森也是这样,因为家穷,很小的时候就到了庙里,去当了一个寺工,一边做寺工一边积攒了一些人生经验。朱元璋当年可是从和尚参加了义军,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天下;洪森15岁离开了寺庙,就投身了红色高棉的部队中,15岁啊,那真是一个娃娃兵童子军,15岁的洪森就加入到了部队中,因为作战英勇,一级一级很快就升了上去。


这个作战,真的不是儿戏,很多人一讲起作战都感觉很轻松,我跟大家讲战争绝对是残酷的,你能想象到吗,今天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当年在作战中,还失去过一只眼睛,他今天的一只眼睛是失明的呀。


那么洪森为什么被称之为小国的大政治家,被称为小国曹操的呢?很简单,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各方力量。我们说了洪森参军,参的是红色高棉,红色高棉这个组织,咱们就不细讲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信我,因为这个组织实在是故事太多了。


洪森本来是红色高棉的一个高层官员,但是当他发现红色高棉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已经在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他突然选择跟他们几个朋友,逃离了红色高棉,逃到了越南去。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后来越南侵入了柬埔寨,在柬埔寨扶植起来一个亲越南的傀儡政权,可是这个傀儡政权有谁来当政呢?由洪森来当政,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说,洪森是柬奸,洪森儿皇帝呢?但跟过往很多儿皇帝不同的是,洪森是切切实实的利用了,各方势力的矛盾,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之下,生存下来了。

他是红色高棉的人,可是他可以叛逃红色高棉拉越军过来,成为越军傀儡下的总理;他是越军的人,在越军占据柬埔寨期间,跟越南方面磨合得很不错,可是到了80年代末,越军撤离柬埔寨之后呢,洪森却没有跟着越军而撤,为了缓和国内局势,洪森亲自到北京,来接回了西哈努克亲王。据他自己讲,在这次接亲王过程中,洪森还跟亲王建立了义父义子之样的关系。

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越南撤离柬埔寨之后,柬埔寨那个国内关系也是一团乱,几大国际势力还在虎视眈眈看着,国内红色高棉也没有彻底解决,除了洪森之外还有几个反对派,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下,洪森还是牢牢地把握着政权。


还有一件事情,体现了洪森的政治智慧,当时新成立的柬埔寨政府,西哈努克亲王的长子拉那烈亲王,是第一首相,洪森只是第二首相,但是这个第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政府的全部权利。甚至洪森发动政变,直接驱逐了拉那烈,这样一场政变,如果放到别的国家,恐怕早就演化成科索沃南联盟了,可是在洪森的努力之下,没过多长时间,整个政局又被稳定了回来,拉那烈被请回来当了有名无实的国会议长。


从此以后这十几年,又由洪森牢牢地掌握住了柬埔寨的政权,柬埔寨从几十年之前战火纷飞的状态,到今天经济蒸蒸日上的状态,可以说洪森功不可没。更关键的一点,洪森是一个绝对有大智慧眼光的人。洪森有一句名言,说中国永远在这里,美国以后在不在这里不好讲,所以在政治上,洪森是坚定的站在中国一方。


我们看了东南亚有很多小国,是非常排斥华侨的,可是洪森上台之后,大力推动尊华的政策,怎么尊呢?允许搞华文教育,允许搞华文电视台,给华人华侨非常高的政治待遇和政治礼遇,因为洪森明白,在东南亚这么多小国林立政局复杂的状态下,不背靠中国,你就永远得不到一个政治上的安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
  • 回答
    如果曹丕选择了模仿日本武士集团的模式,建立一个类似幕府的政治实体,将刘氏皇室变为虚君,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熟知的王朝更迭与文化演进。这绝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认同的根本性颠覆。首先,政治制度的演变将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 .............
  • 回答
    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令人动容,一听就让人落泪的话,它们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无奈的牺牲、对逝去的追忆,或者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例子,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一、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之言:“爷娘妻子走相索。热情夹反复,独宿石壕村。” 背景故事: 这是唐代安史之乱时.............
  • 回答
    历史上皇帝和亲王之间关系亲近的例子不算特别罕见,但要说“好到极致”又兼顾稳定,那确实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这里我想讲一个相对特殊且充满温情的例子:唐玄宗李隆基与他的弟弟临淄王李隆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呢?因为在那个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皇室环境中,他们两人的关系能够长时间保持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互相扶持,这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但我们所说的“超越时代的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思想、创造、影响力或预见性上,远远走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前面,其思想和贡献至今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对后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不是被时代所局限,而是引领时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时代。他们可能在科学、哲学、艺.............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军事或政治上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其行为或后果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后世一直“鄙夷”或批评的人物。他们常常是因为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手段过于残酷,或者其胜利最终导向了更糟糕的结局。其中一位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分裂.............
  • 回答
    历史上确有因言获罪甚至被杀害的例子,但“话多被打死”的说法可能过于直白和笼统。更准确地说,是 因说了不该说的话、触犯了统治者的权威、泄露了秘密或传播了不满情绪而被处死的人。这类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往往与政治斗争、言论压制和权力维护有关。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历史时期来讲述这类事件,希望能更详.............
  • 回答
    历史上当然有无数令人感动的足球比赛,它们不仅仅是22个人在绿茵场上追逐皮球,更是承载着梦想、毅力、牺牲、国家荣誉,以及无数球迷的喜怒哀乐。要挑出“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比赛是很难的,因为“感动”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但下面我将尝试讲述几场在历史长河中被广泛认为是极其感人、能够触动人心的足球比赛,并尽量.............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日本人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情况,但我们通常称之为“友军”(allies)或“反战人士”(antiwar individuals),而非“投日的抗日英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良知、道义、对侵略战争的反感,或者是受到感召,而非“投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区分几个概念: “.............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两线作战还能打赢的例子,那可真得好好琢磨一下。大多数时候,同时顾两个战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简直是自寻死路。但凡事都有例外,总有那么些个“硬骨头”或者“巧劲儿”,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一个例子,虽然它不完全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两线作战”,但从战略格局上看,绝对够得.............
  • 回答
    历史上,谋反失败还能得以善终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而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出人意料的转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汉末的孔融。孔融这个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名门之后,又聪明绝顶,少年成名,被曹操举为“孝廉”,又当过北海相。可以说,他出身高贵,才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却能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令人惊讶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如同潜藏在地底深处的泉脉,默默地滋养着历史的肌理。有一个例子,虽然稍显曲折,却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初听起来,这两位历史人物毫无关联。一位是理学集大成者.............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姓名相同,但性格、命运截然相反的人物,这往往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以及个人的选择所致。虽然找到完全意义上“相反”的例子可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鲜明对比,甚至可以说是走上截然不同道路的同名人物。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差.............
  • 回答
    当然有!科幻小说常常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担忧,而有时,这种想象竟然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印证。这其中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大胆的创意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举个例子,要说那些在后来得到了印证的科幻故事,不能不提儒勒·凡尔纳这位“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技的预言,其中.............
  • 回答
    当然有!轰炸机击落轰炸机,听起来像是空中对决中的“以柔克刚”或“以伤换伤”,虽然不如战斗机间的缠斗那么常见,但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并且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与战术考量。最典型、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轰炸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德军的拦截,并在混乱的空战中,出现了轰炸机反击并.............
  • 回答
    当然有,历史上用兵如神的将军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赞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洞察力以及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说到用兵如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国的孙武(孙子)和韩信,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不过,为了更生动地展现“用兵.............
  • 回答
    历史上,像圣女贞德那样,因信仰、民族情感而奋起,却最终遭受背叛,落得悲惨结局的英雄人物,确实不少。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英雄的陨落,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人唏嘘不已。如果非要找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我想到了古希腊的那位悲剧英雄——萨尔皮冬(Sarpedon)。萨尔皮冬是宙斯和拉西达依蒙(Lace.............
  • 回答
    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关于改变其传统从右往左书写方向,或者尝试将字母分开书写的想法和零星的试验。尽管这些尝试并未成为主流,但在特定时期或为了特定目的,它们确实出现过,并且都反映了在不同文化、技术和审美需求影响下,对一种古老书写体系的探索和调整。关于从左往右书写的想法与试验:首先.............
  • 回答
    历史上,国家级的“以少胜多”,尤其是指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并最终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虽然每一次“胜”的定义和规模都有所不同。这类战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往往打破了人们对实力悬殊的固有认知,背后是战略、战术、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要寻找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力量对比上.............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与和平的交织,条约的签订与背弃,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确实存在过一些在短暂的停息之后,又迅速撕毁约定、重燃战火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充满着策略的较量、政治的角力,以及人性的复杂。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发生在 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