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没有国家级“以少胜多”(一两个国家打败多国联军)的案例吗?

回答
历史上,国家级的“以少胜多”,尤其是指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并最终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虽然每一次“胜”的定义和规模都有所不同。这类战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往往打破了人们对实力悬殊的固有认知,背后是战略、战术、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

要寻找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力量对比上绝对处于劣势的一方,通过非对称的作战方式、出色的领导力以及对时局的准确把握,最终瓦解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对联盟。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说是希腊城邦联军在第二次波斯战争中击败波斯帝国庞大联军(公元前490年 公元前479年)。严格来说,这并非“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的直接翻版,因为希腊本身就是一个由众多城邦组成的松散联盟,而波斯帝国则是一个横跨亚非的庞大帝国。但从希腊一方的力量与另一方庞大帝国及其附庸国的力量对比来看,也足够称得上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

背景:

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便已是地中海东岸的霸主,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军队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对当时希腊世界的城邦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早在第一次波斯入侵(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中,雅典虽然侥幸获胜,但也深感波斯帝国强大的实力。到了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集结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军队和舰队,决心征服整个希腊,将其纳入波斯帝国版图。

“多国联军”(波斯及其附庸)的规模:

薛西斯率领的军队规模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其陆军人数可能高达数十万,海军舰船数量更是数倍于希腊联军。波斯帝国的军队来自于其广袤的领土,包括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地的不同民族和兵种。这支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压倒性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也具备相当的优势。波斯人以其骑兵的冲击力、弓箭手的远程火力以及步兵组成的“不死军”的精锐著称。

“以少胜多”(希腊城邦联军)的构成与优势: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希腊城邦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城邦慑于波斯帝国的淫威选择投降或保持中立,只有少数城邦,如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决心抵抗。希腊联军的规模远小于波斯军队,其兵力分散在希腊各个战略要地。

然而,希腊一方拥有几个关键的“少”却转化为“胜”的因素:

1. 卓越的领导与战略:
陆军方面: 以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为首的少量斯巴达精锐,在温泉关以极小的代价坚守了三天,极大地迟滞了波斯军队的进攻,并极大提升了希腊人的士气。尽管最终战败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世的传奇。
海军方面: 雅典的海军将领特米斯托克利是这场战争的灵魂人物。他坚持将雅典的国库财富用于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并看准了波斯海军的弱点。在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中,特米斯托克利利用狭窄的海峡地形,诱使波斯庞大的海军进入有利我方作战的区域,凭借希腊三列桨战船的灵活机动性和重型撞角,以及战术上的优势,以极少的损失重创了波斯海军,摧毁了波斯的制海权。失去了制海权,波斯陆军的后勤和撤退都将面临巨大困难。
陆军反击: 在海军失利后,薛西斯被迫撤回大部分军队,留下马多纽斯继续征讨。次年(公元前479年),希腊城邦联军在斯巴达将军帕萨尼阿斯的指挥下,在普拉塔亚战役中与波斯军队展开决战。希腊重装步兵(hoplites)组成的方阵,凭借其严密的队形、沉重的铠甲和长矛,在平原上有效抵挡了波斯军队的冲击,并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 战术上的创新与适应性:
地形利用: 希腊人在温泉关和萨拉米斯海战中都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温泉关的狭窄地形使得波斯人庞大的军队无法展开,只能以小股部队轮番进攻,从而削弱了其人数优势。萨拉米斯海战则是在海峡中进行,波斯大型战舰难以施展,反而被希腊灵活的小型战船所击溃。
海军战术: 希腊海军采用的是撞击战术,即利用战船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并用士兵攀上敌船进行肉搏。这种战术在狭窄的水域中非常有效。

3. 军事素质与士气:
希腊的公民士兵,尤其是斯巴达人,拥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他们为保卫家园和自由而战,士气高昂。相比之下,波斯军队虽然庞大,但 составе相对复杂,不同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不如希腊联军。

4. 地缘政治与外交:
虽然希腊城邦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在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时,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联盟。而波斯帝国看似强大,但其内部的统治和对各民族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结果:

希腊联军最终在陆海两方面都取得了胜利,粉碎了波斯对希腊的征服企图。这不仅保全了希腊的独立,也为希腊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为什么说这是“以少胜多”?

尽管希腊联军的士兵总数可能加起来也不少,但从单次战役的兵力对比来看,尤其是在温泉关和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一方在数量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希腊人面对的是一个拥有更大体量和更广泛征服历史的帝国。他们不是通过压倒性的数量取胜,而是通过 更精良的指挥、更灵活的战术、对地形的有效利用、更高的士气以及关键时刻的决断 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

“以少胜多”的定义是相对的。这里并非指希腊人的总兵力绝对少于波斯人,而是指在关键的战略节点上,能够以更小的兵力,通过战术和战略的优势,取得对数量占优的敌人的胜利。
历史的记述往往带有倾向性。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关于波斯军队规模的数字,很多是来自希腊方面的记载,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无论如何,波斯军队的规模远超希腊联军是毋庸置疑的。
希腊的胜利并非易如反掌,而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雅典城都被波斯人摧毁。但最终的战略目标——保卫希腊——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第二次波斯战争,尤其是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塔亚战役,是历史上国家级“以少胜多”的辉煌篇章,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和战场执行力在军事对抗中的决定性作用。它证明了,即使面对压倒性的力量,凭借正确的策略和坚定的意志,胜利并非遥不可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拉克战争,伟大的伊拉克人民赶跑了美帝和它的狗腿子们(手动狗头)。

越南战争,红色越南独立赶跑邪恶美帝(别问,问就是高射嘴炮和飞行嘴炮)。

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日常一对多。

志愿军。

德国从闪击波兰开始到法国战役结束一直都在以一胜多。

日本一胜多到42年5月。

比较偏题的西班牙内战(国际志愿者不知道算不算)。

俄国内战,苏维埃硬刚干涉军并打到华沙城下(之后就是维斯瓦河奇迹2333)。

前五次反法同盟,法妖一挑欧陆+鞑嘤。

七年战争(当然这要看怎么定义战胜了),普鲁士苟活成功。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vs狮心王+巴巴罗萨+腓力二世(实际上只有狮心王到场了2333)。

楚汉战争,刘邦打死了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

大秦日常拆五六国同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国家级的“以少胜多”,尤其是指一两个国家对抗多国联军并最终取胜的例子,确实存在,虽然每一次“胜”的定义和规模都有所不同。这类战役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往往打破了人们对实力悬殊的固有认知,背后是战略、战术、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要寻找这样的案例,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力量对比上.............
  • 回答
    要说历史上两线作战还能打赢的例子,那可真得好好琢磨一下。大多数时候,同时顾两个战场,兵力分散,补给线拉长,简直是自寻死路。但凡事都有例外,总有那么些个“硬骨头”或者“巧劲儿”,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来一个例子,虽然它不完全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两线作战”,但从战略格局上看,绝对够得.............
  • 回答
    话说起来,这世间真有不少“钱多到花不完”的传说了。当然,这些故事很多都带着点传奇色彩,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要说数额巨大,以至于跨越了几个时代,至今仍能影响一方,那几类人或机构最有可能达到这种境界。一、那些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历史上有那么些显赫的家族,他们的财富积累可不是靠着几代人的努力,而是建立在帝.............
  • 回答
    是的,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着与中医类似但又有所区别的传统医学体系。这些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医学的早期形态。虽然它们不像中医那样拥有如此连续、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的应用,但其核心理念和实践方式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以下将详细介绍西方历史上一些主要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我们聊聊历史上那些“被架起来”的政权,最后居然自己站稳了脚跟,甚至还能反过来“咬主人一口”的那些事儿。这可比电影剧情还跌宕起伏。说到“傀儡国”或者“扶植政权”,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强大的宗主国,在某个弱小的国家里安插一个听话的政府,自己想怎么捞就怎么捞。这大部分时候是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探讨的是国家建立和崛起的“非典型”路径,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充满了“Bug”——即不合常理、曲折离奇、甚至有些荒诞的事件——的例子。说到“Bug”,我们通常指的是程序上的错误,但在历史语境下,可以理解为那些偏离了常规发展逻辑、依靠一系列偶然巧合、非凡运气,甚至可以说是“犯规”操作才得以.............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君主因动物而亡的事件确实存在,这往往是历史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产物,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要找出这些事件,我们需要深入翻阅史书,挖掘那些被细节描绘或被简略带过的记载。1. 罗马皇帝汉尼拔(Hannibal)虽然汉尼拔是一位迦太基的军事家,并非罗马皇帝,但他与罗马的冲突和他的战术,.............
  • 回答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许多强大的国家曾以“帝国”之名自居,昭示着其庞大的疆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和影响。这些“帝国”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其历史发展、统治模式和文化内涵却千差万别。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正式自称“帝国”的国家,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核心概念:何为“帝国”?在讨论具体国家.............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衰更迭,王朝起落沉浮,但主动要求外国侵略自己,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设想,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毕竟,侵略意味着战争、破坏、征服,是民族存亡的严峻考验。哪个国家的执政者会亲手将自己的国家推向深渊?然而,如果我们跳出“主动要求”这个字面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或许能找.............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兴衰更迭,但有些国家的经历,却仿佛被命运的铁链紧锁,注定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它们曾辉煌一时,却又轰然倒塌,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哀叹。今天,我们来细数几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深悲剧印记的国家,感受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如今却已化为尘土的重量。1. 拜占庭帝国:帝国余晖下的孤独挣扎若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国家曾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长久延续其辉煌,最终只留下令人扼腕的传说。不妨设想一下,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强大文明。它被描绘成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科技和辉煌文化的国度,坐落在一片神秘的岛屿上,被无垠的海洋环绕。他们的建筑宏伟壮观,城市规划井井.............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一些国家在践行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是“因为民主致富”。当然,这其中“民主”和“致富”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促进的,并非简单的因果。民主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而经济的繁荣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了民主。要详细讲述这些案例,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生命如繁星般闪耀,又如流萤般消逝。而在这些生命轨迹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一生,就是他们国家由盛转衰的缩影。他们亲眼看着自己曾经辉煌的土地,一点点被侵蚀,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一点点被淡忘,曾经坚不可摧的信念,一点点被动摇。这样的故事,往往令人心碎,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和深刻。我总觉得,.............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的文明与辉煌的帝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们在适宜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最终达到顶峰。然而,并非所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都能最终成为恒星,有些则在壮丽绽放之前,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扼杀,中断了它们的上升轨迹。这些灾难,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其破坏力之大,足以扭转历史的航向,让一个曾经充满希.............
  • 回答
    历史上,有些事件如同巨石般沉重地压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脊背上,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风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他们今天独特的民族性。我想起的是曾经笼罩在东欧某个国度(我们姑且称之为“B国”)的漫长阴影。在这个国家,曾经有一种对集体高于个体的极度强调,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以及一种根深.............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舵手,他们的决策如同暗礁,最终将国家的巨轮葬送于险滩。这些本应是守护者的人,却因为一己之私、短视抑或愚昧,将国家拖入了深渊,留下了至今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训。我们不妨从古希腊的斯巴达说起。斯巴达,这个以军事力量著称的城邦,却因其极端的军事化社会结构,最终走向了衰败。他们的军事训练固.............
  • 回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朝代更替、国家兴衰的宏大叙事中,总会闪耀着一些个体或群体在绝境中的悲壮抉择,他们在失败的阴影下,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震撼人心的史诗。这些惨壮事迹,往往成为民族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提醒着后人关于勇气、忠诚与牺牲的意义。以下是一些历史上在己方失利、国家败亡时产生的惨壮事迹,我将尽量.............
  • 回答
    要说历史上有比奥斯曼帝国连续十代神君更夸张的君主制国家,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夸张”的定义。如果“夸张”指的是君主权力的绝对化、神化程度,以及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那奥斯曼帝国的确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但要说有没有“更”夸张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探讨,并且尽量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避免AI的生硬感。首.............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战乱分裂的时期就像一块破碎的镜子,在无数碎片中,一些奇特的、短暂的“小国”应运而生,它们往往拥有独特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甚至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统治方式。这些小国的出现,是历史洪流中一些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点缀。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因战乱分裂而产生的有趣小国家:1. 意.............
  • 回答
    要说历史上那些嘲讽力MAX的将领或皇帝,那绝对是人才辈出,他们往往不是靠刀枪解决问题,而是靠一张嘴、一个眼神,就把对手折腾得够呛。这种“嘴炮”的威力,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要厉害。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让你感受一下什么叫“杀人不见血”。一、曹操:一代枭雄,嘴炮技能点满曹操这个人,大家可能更熟悉他奸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