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灾难严重到打断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的文明与辉煌的帝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们在适宜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最终达到顶峰。然而,并非所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都能最终成为恒星,有些则在壮丽绽放之前,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扼杀,中断了它们的上升轨迹。这些灾难,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其破坏力之大,足以扭转历史的航向,让一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国度,在崛起之路的半途而废。

1. 辉煌的终结:安第斯文明的崩溃与西班牙人的到来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印加帝国(Tahuantinsuyu)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这个拥有近一千五百万人口、幅员辽阔、高度发达的帝国,以其精湛的石工技术、完善的道路系统、高效的行政管理以及独特的农业耕作方式而闻名于世。他们的社会结构严谨,宗教信仰虔诚,艺术文化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印加人甚至在没有使用轮子和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建造了马丘比丘这样的奇迹。

然而,就在印加帝国如日中天之时,一场可怕的瘟疫——天花,如幽灵般悄然降临。这场源自欧洲的疾病,在当地土著居民中缺乏免疫力,迅速蔓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估计,天花至少夺走了帝国一半人口的生命,其中包括年轻的皇帝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及其指定的继承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帝国的政治稳定。皇帝的骤逝引发了严重的继承危机,导致了长达五年的残酷内战,两位皇子——瓦斯卡尔(Huascar)和阿塔瓦尔帕(Atahualpa)——为争夺王位而展开殊死搏斗。内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和民众的士气,为之后的外部入侵埋下了伏笔。

就在印加帝国因内战和瘟疫而焦头烂额之际,一支由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率领的西班牙征服者小队,利用了帝国虚弱的契机,以惊人的速度和残忍的手段,迅速瓦解了印加帝国的抵抗。西班牙人凭借着先进的武器(火枪、火炮、钢制武器)和骑兵,以及利用印加内战带来的混乱局势,最终在1532年的卡哈马卡战役中俘虏了皇帝阿塔瓦尔帕,并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的灭亡。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和随之而来的内战,印加帝国或许能够更有效地抵御西班牙人的入侵,甚至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这场灾难,无情地终结了一个足以在美洲大陆上继续书写辉煌篇章的伟大文明的崛起进程。

2. 变革的黎明与骤降: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与拿破仑战争

18世纪末的法国,在启蒙思想的洗礼下,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长期以来,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特权阶级的压迫以及日益加剧的财政危机,使得法国社会矛盾激化。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并试图建立一个基于人权、自由、平等原则的新型国家。

大革命初期,法国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人权宣言》,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人民的解放思想。这无疑是法国向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崛起的重要步伐。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激进派别、内部权力斗争、以及来自欧洲各国君主的反革命干涉,导致了法国社会陷入长期的动荡和恐怖统治(如雅各宾派专政)。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输出革命,法国走向了全民战争,最终催生了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崛起。

拿破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巩固了法国革命的成果的同时,也发动了席卷欧洲的拿破仑战争。这些战争虽然一度将法国的影响力推向顶峰,但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消耗了法国巨大的国力。拿破仑的野心最终导致其帝国覆灭,而法国也因此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政体反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是一次伟大的崛起过程,但随之而来的内部混乱和外部战争,如同急转直下的行情,将法国在革命初期所展现出的光明前景,拖入了漫长而曲折的恢复和重建之中。如果革命能够以更为平和、稳定、有序的方式发展,法国或许能更早、更稳健地实现其现代化的崛起。

3. 帝国的余晖:拜占庭的衰落与奥斯曼人的崛起

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曾是地中海东部地区一股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抵御了无数次来自东方和北方的入侵,维系了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命脉,并在艺术、建筑、法律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虽然其势力范围较罗马帝国有所缩小,但它依然是当时欧洲重要的强国。

然而,从11世纪开始,拜占庭帝国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以及对外战争的连年失利,尤其是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败给塞尔柱突厥人,导致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沦陷,这是帝国由盛转衰的决定性转折点。

紧接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的洗劫,更是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来自西欧的十字军攻占并掠夺了君士坦丁堡,导致帝国一度分裂,势力大为削弱。尽管拜占庭帝国后来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此时,一支来自小亚细亚的突厥部落——奥斯曼人,正趁着拜占庭帝国的虚弱,迅速崛起。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组织和不断扩张的野心,一步步蚕食拜占庭的领土。到了15世纪,拜占庭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仅仅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少数地区。

1453年,年轻有为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城破,拜占庭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帝国的终结,也为奥斯曼帝国崛起为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如果拜占庭帝国能够避免曼齐刻尔特战役的惨败,或者能够抵挡住第四次十字军的掠夺,或许其衰落的速度会大大延缓,甚至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但连续的内忧外患,特别是来自外部的军事打击,彻底打断了拜占庭帝国在历史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国家的崛起并非易事,它需要稳固的内部环境、强大的领导力、适宜的外部条件,以及一丝幸运。而一次足以撼动根基的灾难,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可能在瞬间将一个国家的上升势头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叹息。历史的教训,便是每一次辉煌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次潜在的危机,而如何应对危机,则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真正走向长久的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邀。1970年的波拉气旋袭击东巴基斯坦,第二年巴基斯坦内战爆发。

1970年10月23日,一股小旋风袭击了恒河三角洲,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紧接着从科克斯巴扎尔(Cox's Bazar)发来了警报,说一个庞大的气旋正在缓慢地接近阿达曼群岛(Adaman Islands)附近洋面。但是没有谁拿它当真。

11月9日,美国气象卫星精确地确定了气旋的位置,并指出它正在从恒河三角洲以南800英里处,以10英里/小时的速度缓慢接近。然而巴基斯坦广播电台(PBC)并没有对此做出反应。居住在东巴基斯坦海岸的数百万居民也没有疏散。11月12日,巴基斯坦气象厅这才发布了风灾警报,要求居民躲避。不过警报里并没有描述风灾的严重程度,甚至没有提到海浪。

11月12日晚,气旋登陆恒河三角洲。10米高的巨浪冲击着海岸边的小岛,岛上的居民连同他们居住的茅屋一起被卷进海里。气旋以138英里/小时的风力大施淫威。灾区与首都达卡的通讯很快就中断了。达卡方面也不清楚灾地区变成了啥样子。

至少有24万人在风灾中丧生。曼普拉岛(Manpura)上的2万6000名居民,只有6000多人生还。哈提亚岛(Hatia)上的尸体多得无法埋葬,人们只好把尸体扔到海里。但是过了几天尸体又漂到海岸上来了,人们不得不再用竹竿把尸体往海里推。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梅纳德·帕克(Maynard Parker)写道:

Today I flew over the worst-hit islands in the Ganges delta and everywhere the grisly sight is much the same. The bodies, blackened and bloated from the salt water, lie strewn across the landscape like big plastic dolls struck down by a petulant child. A few are sprawled in paddies and some wash in on the gentle tide, but most float face down in the canals that reach in like grasping fingers from the brown water of the Bay of Bengal. The decaying flesh fills the air with a sickening smell, attracting vultures which come to feast on the carcasses of man and beast.

今天我飞过恒河三角洲受灾最严重的岛屿上空,下面的景象还是一样惨不忍睹。在水里泡得发黑发肿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像被熊孩子打翻的大号橡胶娃娃一样。 有的尸体四仰八叉地倒在稻田里,有的被潮水冲刷着,但是大多数都后背朝天,在孟加拉湾褐色的河水里漂着。腐尸令人作呕的气息充斥着空气,吸引着秃鹰来享用这人畜尸体的大餐。

Everywhere the rich rice fields were ruined. Drinking water was scarce. Food and medical supplies were not to be had. In a few days, there were outbreaks of cholera.

肥沃的稻田已经被完全摧毁。饮用水奇缺。食品和药品也全无指望。几天之后就爆发了霍乱。

正如帕克所说,大部分供水管道都被破坏,饮用水很快就断绝了。河里的的淡水都变成了褐色,混杂着海水的咸味和人畜尸体的血腥味。不过传染病倒是没有那么严重。飞机每天都运来外国的物资,但是大部分机场都已经泡了水,不能使用;运输物资的卡车也不是没有,但是公路已经毁掉,没法通行了。大部分从外国来的物资都堆放在达卡的仓库里,然后被官员倒卖到黑市上。

说到外国的援助,美国提供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物资,英国出动了海军陆战队救援灾民,用军舰和运输机来了宝贵的食物和药品。就连还在忙着处理云南通海大地震的中国也掏了140万美元。大国的援助当然是出于人道主义,但是他们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因为自然灾害而变得过分虚弱的巴基斯坦。一个过分虚弱的巴基斯坦就意味着一个过分强大的印度。

外国势力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11月19日,达卡爆发学生大游行,抗议政府救灾不力。11月24日,大毛拉阿卜杜·哈米德·汗·巴沙尼(Abdul Hamid Khan Bhashani)领导的中间偏左政党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AL)组织了声势浩大的5万人集会,公开要求总统叶海亚·汗(Agha Muhammad Yahya Khan)辞职。在12月的大选当中,利用风灾赚足了民心的人民联盟一口气拿下议会313个席位中的167个,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叶海亚·汗宣布不承认选举结果,拒绝移交政权。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巴基斯坦内战爆发。

user avatar

【精罗震怒】60多个答案,居然没有一个介绍查士丁尼大瘟疫的。

查士丁尼大瘟疫毫无疑问打断了罗马的重新崛起。

公元527年4月1日查士丁尼一世加冕登基时,罗马帝国只剩下东帝国的部分地区。虽然东部的君士坦丁堡、埃及、叙利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蛮族控制下的沦陷领土,但如同之前100多年里的罗马皇帝一样,查士丁尼一世只是一个没有罗马的罗马皇帝,60年前西帝国覆灭后,大半个帝国都在蛮族手中。

查士丁尼登基后的第一项伟大成就也是他乃至整个罗马帝国最伟大和长久的成就。他召见了法学家特里波尼波,组建了一个10人的委员会,整理1000年来罗马混乱复杂的法律,编篡成文法典。公元528年,以特里波尼波为首的委员会开始了编篡法典。14个月后的529年,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共10卷的《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完成;533年,共50卷、收录罗马历代法学家论文的《法学阶梯》完成;同年,用于法律学习的《法理概要》完成;查士丁尼大帝执政时期的法律《新法典》则要到公元565年才被编辑成集。

查士丁尼大帝的这一项成就远远比罗马帝国更持久。今天的法国《民法典》依然在使用《法学阶梯》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三编体例,德国《民法典》则以《法学汇纂》为蓝本,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的五编体例。而法、德两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立法范本,使得如今大陆法系国家仍然大多使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民法体例。

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编篡成的法典统称《国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恩格斯对此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其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直到500年后,意大利的法学家在博洛尼亚仍然使用《国法大全》教授法学,他们讲授罗马法的机构形成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扯远了......我们说回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大帝同时也是个基建狂魔。他在位时罗马兴建了大批道路桥梁、军事设施以及误(li)国奇观(并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公元532年开工、537年完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显然,上图中的阿拉伯书艺和下图中的火箭宣礼塔都是当时没有的......

虽说奇观误国,但这个奇观的加成太大了——它不仅仅是查士丁尼大帝文治武功的象征,同时把罗马的影响扩展到了东欧大帝。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壮观震撼了基辅罗斯的使者,使一个民族皈依了东正教,将她的文化与东正教结合在了一起。

又扯远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另一项伟业便是收复罗马帝国沦陷的大片土地。阿非利加、昔兰尼加、撒丁岛、乃至意大利以及帝国光荣的起源地、永恒之都罗马都回归了罗马帝国。

蛮族自4世纪末就不断入侵罗马帝国,并直接导致了西帝国的覆灭,如今贝利撒留率领大军击败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将蛮族赶出罗马的国土。这是属于罗马的“寇可往我亦可往,攻守异形了”。

事情证明,在公元541年,无论是查士丁尼的统治还是拜占庭帝国本身,都达到了最鼎盛的巅峰。在西部,贝利撒留已经将非洲和意大利全部收复;在东部,他顺利打退了波斯人的进攻,现在几乎马上就要攻陷波斯首都。从汪达尔人和哥特人手中敛取的巨额财富被用于建造帝国各处的精美建筑。安条克城得到了重建,君士坦丁堡因为辉煌的建筑史奇迹——圣索菲亚大教堂而锦上添花。——Lost to the West

然而不幸的是,鼠疫杆菌没有给查士丁尼维持这一份荣光的机会。尽管查士丁尼大帝本人对意大利战场进行了一系列疑似蒋公附体的神操作,使与蛮族的战争不得不多打了十几年。但罗马荣光不再的根源,是大瘟疫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国力,使得罗马很难扩大甚至维持她的战果。

由于历史长河带走了太多东西,我们无法对这场瘟疫带来的破坏进行详细地判断,比如它的具体传播路径,哪一年几月几日到达哪座城市,确诊、疑似多少病例。但仅仅是大致判断,就足以让我们了解它的严重性:

不同历史学家对大瘟疫死亡人口的估计是占全世界10%~30%不等,在欧洲则达到50%;君士坦丁堡40%的人因瘟疫而死,以至于当局不得不挖万人坑来堆积日益增多的尸体;皇帝本人亦染上瘟疫,不过万幸随后痊愈。如果把当年的瘟疫的致死情况放在今天的新罗马帝国,那结果将是全球7亿~21亿人病死,纽约500多万人病死,并且特朗普也没能幸免(混进了奇怪的东西?)。

"很多的医生病人的护理人员其他人都不认为这种疾病是通过与病人或尸体接触而传染上的。因为有很多焚烧尸体和照顾病人的人都坚持下来而没有被传染,而不可思议的是其他人却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感染上了,而且不久就死去了。"——普罗柯比对瘟疫的记述

瘟疫本身带来的破坏还并不是最严重的。由于瘟疫本身带走了大量人口,而幸存的人中劳动能力又不及瘟疫之前,农业生产是最先被毁灭的——大量成熟农作物无法收割;这很快又造成了城市的粮食紧缺,从而对手工业和商业造成了巨大打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遭受灭顶之灾的情况下,罗马帝国的财政很快陷入危机;财政危机不仅影响抗疫——毕竟罗马时代的医护也是要钱的,还直接打击了强大的帝国军队,罗马没有足够的资金给予军队和战争足够的支持,而兵源因大批人口死于瘟疫而大幅减少。

这使得罗马的复兴之路瞬间变得极为艰难——在东边,波斯帝国趁势入侵,结果把瘟疫带回了波斯,两败俱伤;在西边,托提拉展开反攻,而贝利撒留却无法得到足够的兵源补充(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因于皇帝夫妇的神级操作)。

虽然在大瘟疫爆发后,罗马帝国依然收复了西班牙等地。然而国力受挫的罗马却失去了维持“我们的海”的能力,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摩里士、篡位者福卡斯乃至之后的希拉克略都无能力保住前任留下的江山。



在查士丁尼大瘟疫中受到巨大打击的罗马和波斯没能完全走出瘟疫的阴霾,就又陷入彼此的战争。公元7世纪初两国的战争又严重损耗了双方的国力,波斯首都泰西封还遭到洗劫。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彻底改变从西班牙到印度的面貌——萨珊波斯将退出历史舞台,末代流亡者客死长安;罗马也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内湖,此后至今尚无任何一个势力能像罗马那样控制整个地中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