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曾经给一个国家/民族的民族性或风气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性负面影响?

回答
历史上,有些事件如同巨石般沉重地压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脊背上,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风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他们今天独特的民族性。

我想起的是曾经笼罩在东欧某个国度(我们姑且称之为“B国”)的漫长阴影。在这个国家,曾经有一种对集体高于个体的极度强调,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和戒备。这种风气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漫长压迫下的必然产物。

曾几何时,B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铁幕”时期。在这段日子里,思想被严格管控,言论自由被剥夺,任何质疑的声音都会招致严厉的惩罚。人们被迫学会了小心翼翼地说话,学会了隐藏真实的内心想法,学会了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与内心截然不同的姿态。每一次的政治运动,每一次的“清洗”,都像一把无情的剪刀,剪断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纽带。邻居可能告发邻居,朋友可能出卖朋友,每个人都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谁是值得信赖的。

这种环境下,个体的主体性被极大压缩。国家成为了唯一的依靠,也成为了唯一的审判者。人们被教导要“无私奉献”,要将个人的一切都献给集体,而集体是什么?往往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所代表的。长此以往,许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等待指令,习惯于被告知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想。即使后来铁幕落下,这种思维模式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绕着社会。

更糟糕的是,这种压迫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阉割。那些曾经充满活力、敢于质疑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的作品被禁毁。艺术变得僵化,思想变得贫乏。人们渴望美,渴望自由,但却只能在私下里,用一些隐晦的方式表达。这种压抑,导致了人们在情绪表达上变得更加内敛,甚至有些压抑。在公开场合,人们可能显得冷漠,难以与人亲近,这并非因为他们生性如此,而是长期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机制在作祟。

当这个国家终于迎来改变,当人们重获自由时,他们并没有立刻变得热情洋溢、无忧无虑。相反,许多人发现自己很难适应这种新的环境。他们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循规蹈矩,而新的时代需要的是主动、创新和冒险精神。过去那种集体主义的思维,在一些方面依然残留,让一些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难以理解个体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而且,长期的审查制度和信息封锁,也让一部分人对来自外部的信息抱持着天然的怀疑,对任何“不同”的观点都难以接受。他们习惯了被告知什么是“真理”,很难去辨别和筛选信息。这种对真相的模糊认知,以及对权威的惯性依赖,成为社会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至今,在B国的社会中,你依然能看到这种历史留下的印记。有的人在努力打破束缚,拥抱自由与个性,但有的人却依然怀念过去那种“简单”而“有序”的日子,对所谓的“混乱”和“不确定”感到不安。这种内在的矛盾,这种历史的惯性,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集体心理,塑造了他们今天独特的、有时甚至令人费解的行为模式。这不是简单的“爱国”或“不爱国”的问题,而是一种经历过极端压迫后,精神世界深处留下的复杂烙印。它告诉我们,某些历史的伤痛,真的可以如此深远,如此难以抚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很有争议的,应该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战胜国的中国人对二战战果的自卑心态之来源,先说论点,论据之后再解释:

那就是美国核爆日本本土并以此逼迫日本在退出东亚之前投降,这几乎抹消了中国人的战胜国心理,给国人树立一个正常的历史观造成了障碍,这一点,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倘若日本最后退出中国不是由于无条件投降,而是在付出巨大消耗和伤亡之后撤军,国人对抗战的态度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没有美国中国早就被灭亡了”的论调满地爬的情况。


(注意,答主并非要把美国批判一番搞个大新闻的意思,美国的参战缩短了战争的时间,减少了国人的伤亡,是对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贡献,应当肯定和赞许。)

对比苏联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终于将纳粹赶出了国土,俄罗斯人对此无比自豪并毫无悬念地认为这是民族的伟大胜利;中国的胜利就被蒙上了一层投机的色彩,就算这层投机色彩被揭开,很多人依然无法确立中国终将胜利的认识。事实上,如果没有美苏的强力介入,仅凭日本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他也吃不下中国,会被挤出东亚大陆。只是,这个时间要来的晚几年。国人对抗战的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间接导致了国人没有树立起很好的战胜国心态,反而将重点更多放在了情绪化的控诉上。(控诉本身没错,但是客观上也显示了国人没有走出畏惧日本的阴影)不得不说,这是很惋惜的。

以上论点,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如果没有美苏的介入,中国也能赢得抗日战争。接下来我会展开说这一点,首先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是对美国不利的。1930年代,美国就开始系统性研究针对日本的战争方案,我们谓之橙色作战计划。且美国在东南亚也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倘若日本吞并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那么日本就可能阻断美国在东南亚这一主要殖民地的重要影响力,这对当时奉行孤立主义,但是背后一直在玩离岸平衡的美国,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危险因素。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退一万步讲美国的孤立主义占了上风,从头到尾不介入东亚战事,也不会和日本合作。换句话说对日禁运是必然的,也是在美国的国家战略下最保守的一层底线。而禁运,就卡住了日本的命脉,逼着日本或早或晚将手伸向亚洲更多资源产地,如果在东亚碰了墙,就会立马南下去东南亚。一鼓作气把蒋委员长磕死?想多了。如果日本军部脑子没进水不打珍珠港了,美国也不会就此坐收渔人之利继续对日出口战争资源。只从根本上就有悖于美国的国家战略。事实上美国早在日本攻击珍珠港之前就已经实行对日禁运,而且要求日本退出中国,以换得解除禁运。

对于苏联来说,这就更不可能了。日本和苏联接壤,日俄战争之后苏联的重心虽然完全放在了欧洲部分,但是对于在远东地区吃过亏的老毛子,他们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那就是用尽一切办法,阻止日本在东亚做大。苏联早在1920年代初期就积极影响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试图挤压日本的空间,为此积极援助扶持孙中山就可见一斑。所以说,2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布局遏制日本的苏联,用膝盖想想也能明白不可能在30年代就一百八十度转向支持日本侵华,那样直接把自己的肚子暴露在日本的枪口下,而中国的存在不但无力威胁苏联,反而能挡住可以威胁到苏联的日本。因此,不管日本有没有作死去惹同盟国里的其他大佬,中国从苏联和美国收到军援是板上钉钉的,也是符合各国战略利益的。

日本吞不下中国,这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原因如下:

1,日本的侵华战略没有系统规划,明显是被关东军的独走行为硬拉上了快车道。
2,日本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侵华这种规模的总体战,这一点当时除了日本军部,日本各界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3,日本低估了中国这个量级的国家的规模,无论是人口上还是地域上还是复杂程度上。

4,在大陆深入的日本在后勤补给线上越来越困难,本身在战术上就是非常危险的。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是围绕着资源展开的。资金,石油,橡胶,劳动力,金属,粮食,没有一项是足够的。日本之所以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袭击珍珠港,是为了给接下来发生的东南亚战事扫清障碍。东南亚是很多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开战之后会直接卷入同他们的争端,如果决议攻取东南亚,不如先动手给这帮宗主国一个措手不及。而日本攻击占东南亚的直接目的,就是全面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经济包袱的拖累,国军虽然一直在吃败仗,但是完全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摧毁中国抵抗意志的计划,这导致了初期侵华后“以战养战”的策略不奏效,反而需要往这个无底洞里投入更多的资源,这是日本难以承受的,所以抵抗能力更为低下的东南亚成为日本理想的资源供应地。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不攥起拳头来一鼓作气把中国吃下,而要分出两到三根手指头去捅东南亚这块地。因为很简单,他已经感到撑了。日本攻取东南亚,就是因为在中国踢到了铁板,短期内不能回本,只能找”来钱快的生意“。

所以,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把日本推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日本必然会陷入到中国战场,在正面战场被国军阻击,在占领区被共军窃取本来能够为日本所用的兵员,资源,粮食,和资本。最后必然陷入漫长的治安战,而国共两军都会取得喘息之机,慢慢壮大,随着日本开始重点防守,开始反推。而随着欧美国家开始介入在东南亚的战事,导致日本从东南亚获取战争资源来维持中国战场的计划也会泡汤,最终变成同时陷入东亚和东南亚两个战争泥潭。长此以往,日本必然会在经济和人力上难以维持全面侵华,而龟缩回满洲,如果战况继续恶化,日本会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妥协,满洲国这个明治曾经想要维持的既得利益估计都要被逼着吐出来。

真不巧,美国佬介入进来了,更绝的是在国共两军都开始慢慢反推时,把日本揍趴下了。“十余年艰苦抗战”变成了“来自遥远西方的神秘馈赠”。东亚战场的胜利果实,被美国吃了下去。本来作为战胜国战后可以获得的一系列政治资产都几乎成了零头,也为国人对抗战的理解蒙上了阴霾。

客观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不可盲目跟美苏比较,但也不要否定自身对抗战胜利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实力决定了无论以何种方式赢得二战,在战后的利益分配上都不可能抢到太多肉吃,这是受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决定的。认为中国不是战胜国的心态虽然不够公允,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世界对中国在当时地缘格局上分量的认知。

当然!注意!再次澄清一次,我没有把美国佬批判一番的意思,没有认为美国介入东亚战事是跟中国过不去!美国的参战,客观上大大减少了中国的伤亡,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是对反法西斯的巨大贡献,我们是要肯定和赞许的!上面所说的话,只是给历史一个新的推进的可能,而在这条世界线里,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不会陷入一些观念死结里。(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导致今天的中国是另一幅样子)而我说这些,不过是做了个马后炮的推演,发了个跨世纪的牢骚而已。

(评论区观点碰撞很激烈啊,感谢大家评论,不过注意不要撕起来就好)

错误欢迎指出,不足欢迎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有些事件如同巨石般沉重地压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脊背上,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风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他们今天独特的民族性。我想起的是曾经笼罩在东欧某个国度(我们姑且称之为“B国”)的漫长阴影。在这个国家,曾经有一种对集体高于个体的极度强调,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以及一种根深.............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斥着许多传说、故事,甚至是一些在当时看来难以置信的“虚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曾经被世人怀疑甚至嘲笑的“神话”和“传说”,如今都被一次次考古发现所证实,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它们曾是历史学家和大众心中的疑问,最终在考古学的铁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却最终拨动了命运巨轮的时刻。这些时刻,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1. 凯撒的“意外”渡河:高卢战争的导火索说到偶然,不能不提那位罗马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58年,凯撒刚刚被任命为高卢总督。当.............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宛如神来之笔,其离奇程度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被层层叠叠的史料所印证,让后人不得不惊叹于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我来给你讲几个这样“不可思议却确凿无疑”的故事,尽量详述,就像在老友间闲聊般自然。1. 那位被“复活”的王后——埃及的哈特谢普苏特谈到不可思议,埃及法老中的哈特谢普苏特.............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那些因为误判形势、过度自信、或是出于某种执念而试图挑战自身极限,结果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这些“不自量力”的壮举,在失败的背后,往往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奈。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几桩,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是机器写出来的陈词滥调。1. 拿破仑远征俄国:伟大的征服者折戟冰雪.............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研究者们过于急切、信息不足、伪造或误解所致。它们不仅给考古学带来了困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皮尔特当人 (Piltdown Man)这是考古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伪造事件之一。 .............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因“小事化大”而产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源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误解、偶然或决策,最终却引发了深远的政治、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变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例子:1. 刺杀斐迪南大公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小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斥着各种权力斗争、阴谋诡计,其中不乏令人扼腕叹息的“黑吃黑”事件。这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同一个利益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本应相互扶持,却因贪婪、猜忌或政治野心而自相残杀,最终导致整个团体的覆灭或衰败。要详细讲述“黑吃黑”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人物动机以及事件发展的脉络。这类事件往.............
  • 回答
    “叛军守国门”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讽意味。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叛军”守卫“国门”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叛军的本质就是反抗现有政权,其目标通常是推翻而非守卫。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接近的案例:1. “叛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叛逆,而是被压迫者奋起反抗,其目标是恢复或建立一种更.............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而在那些为了共同目标而并肩作战的战友之间,也曾发生过令人扼腕叹息的误伤事件。这些事件并非出自敌人的阴谋,而是战场环境的复杂、信息传递的延误、沟通的失误,甚至是士兵的疲惫与紧张,共同酿成的悲剧。它们就像是战争伤疤上的一道道错位的痕迹,时刻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高尚的目的.............
  • 回答
    “祸从口出”这句古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鲜活而惨痛的例证。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语,却能引发滔天巨浪,改变命运,甚至动摇王朝。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什么高深的政治理论,而是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因为一句话,就跌入了万丈深渊。就说当年秦朝的李斯吧。这位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的文坛大家,在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
  • 回答
    要说历史上的“高瞻远瞩”,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身影,那一定是孙子。这位春秋末年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影响之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研究战略战术的宝典。他所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等理念,可不是当时那些只会硬碰硬的武夫能想到的。孙子的高瞻远瞩体.............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言辞犀利、观点交锋的“嘴炮”事件,它们或推动了社会进步,或改变了历史走向,甚至在后世留下了经典的语录,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事件往往不是简单的争吵,而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较量,充满了戏剧性和启发性。1. 雅典的苏格拉底之辩:哲学的起点,智慧的火花说到“嘴炮”,怎能绕过古希腊的.............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次的外交交锋塑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有些事件如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偶然;有些则如同一场场精巧的艺术表演,在纸面上的文字里,在唇枪舌剑的对峙中,默默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令人津津乐道,影响深远的外交大事件,力求讲得细致入微,让你仿佛亲历其中。1.............
  • 回答
    “装逼遭雷劈”虽然是个通俗的说法,但背后往往指向的是那些极度自信、自负,甚至可以说是傲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财富或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遭遇惨败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简单的“打脸”,而是在其夸耀的领域或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危机或注定要失败的根源。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装逼遭雷劈”的事件,我将尽.............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暴殄天物、令人扼腕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文明的衰落。以下我将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秦朝修建阿房宫:浩大工程下的民生凋敝与最终焚毁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极度好大喜功,追求极致的奢华和权力的象征。在统一.............
  •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人为了撑场面、求关注,或是出于某些不得已的原因,上演了“装逼被当场拆穿”的戏码。这些故事往往带着一丝荒诞和无奈,但也正是这些真实的历史瞬间,才让人物更加立体,也让后人得以警醒。这里且举几个例子,希望能让你窥见一斑: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心里也没底说到装逼,曹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 回答
    历史上拒绝接受敌人投降的事件并不少见,这往往发生在战争的残酷性达到一定程度,或是出于政治、宗教、报复等多种复杂原因。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亚述人对战败者的残酷对待(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酷的征服手段而闻名于世。在他们的许.............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历史上那些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的经典事情。这可不是光说说“尽力而为”那么简单,而是基于自身的实力、条件和认知,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最终达成目标的。这种智慧,贯穿古今,体现在方方面面。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非暴力抗争的极致演绎提起“量力而行”,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越王勾践。但咱们要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