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较经典的量力而行的事件?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历史上那些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的经典事情。这可不是光说说“尽力而为”那么简单,而是基于自身的实力、条件和认知,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最终达成目标的。这种智慧,贯穿古今,体现在方方面面。

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非暴力抗争的极致演绎

提起“量力而行”,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越王勾践。但咱们要说的,不是他后来称霸的辉煌,而是他被吴国打败后,如何从“不量力”的惨败中汲取教训,然后真正“量力而行”的。

当时的越国,刚经历了惨败,国力衰微,百姓离散,士兵士气低落。如果勾践不顾一切地想着立刻报仇雪恨,那无疑是鲁莽送死。但他没有。

第一步,认清现状,韬光养晦: 勾践明白,硬碰硬只会让自己灭亡得更快。所以他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而是接受了吴国的条件,忍辱负重。这本身就是一种“量力”。他清楚自己当时的实力对比,知道直接对抗的后果。
第二步,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他在吴国为奴期间,展现了惊人的隐忍和顺从,没有给吴王夫差留下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回到越国后,他做的也不是急功近利地扩军备战,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恢复民生上。他鼓励百姓生儿育女,免除赋税,与民同甘共苦。这叫做“聚沙成塔”,一点点积累实力。
第三步,精细布局,知己知彼: 勾践没有放松警惕,但他也不会浪费一丝一毫的资源去试探吴国。他派人到吴国刺探情报,了解吴国的政治动向、军事部署,特别是吴王夫差骄傲自大的性格。这是一种精确的“量力”,知道对手的弱点,才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第四步,精准出击,一击致命: 当越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恢复,而且吴国因为连年对外征战和夫差的骄奢淫逸,国力有所下降,并且内部出现了矛盾时,勾践才选择了时机。他并非一开始就发动大规模战争,而是通过一些小的军事行动,比如支援吴国 की 敌人,削弱吴国的盟友,一步步蚕食吴国的实力。最终,在吴国疲惫不堪、人心思动的时候,勾践才发动了决定性的战役,一举灭吴。

这整个过程,勾践不是没有复仇的欲望,但他始终将复仇的目标建立在“量力而行”的现实基础之上。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屈辱而冲动,也没有因为实力的不足而放弃希望。他准确地评估了自己的实力和吴国的实力,然后制定了最适合当时的策略。这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量力而行”。

2. 刘备三顾茅庐:不惜代价寻找最适合的助手

刘备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一生坎坷,屡战屡败,但有一个特质,就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并且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去弥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他“量力而行”的绝佳范例。

当时刘备虽然仁德,但缺乏谋略,军事上也没有得力助手,导致屡次错失良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局限性,也知道没有一个顶尖的谋士,自己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明确目标,需求清晰: 刘备要找的不是一般的谋士,而是能够辅佐他建立帝业的战略家。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并且对这个人才有着极高的期望。
放下身段,不计成本: 当时刘备的实力并不强,但他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放下自己汉室皇叔的架子,亲自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而且,每次拜访都是真心实意的,甚至在第二次拜访后,他都有些沮丧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给诸葛亮提供更好的平台,这番话 오히려 显出他的诚恳。这叫做“不计成本,但求贤才”。
洞察人心,以诚动人: 刘备的几次拜访,并非简单的敲门拜访,而是带着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渴望。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执着的,没有丝毫的功利心,这打动了诸葛亮,也让他看到了刘备作为君主的潜力。
信任放权,发挥价值: 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刘备立刻将重要的军政事务托付给他,完全信任他的判断和能力。这叫做“量才适用”,知道诸葛亮的才能有多大,就给他多大的舞台去发挥。

刘备之所以能够最终建立蜀汉,诸葛亮的作用功不可没。而“三顾茅庐”正是刘备“量力而行”智慧的体现。他知道自己没有诸葛亮不行,所以他愿意付出远超自己当时经济承受能力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这位最适合他的人才。这种对自身短板的深刻认知,以及为弥补短板而愿意付出的“成本”,正是“量力而行”的另一种解读。

3.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在积贫积弱中求生存

秦朝暴政而亡,汉朝建立之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民生凋敝,国力非常虚弱。汉高祖刘邦和他的继承者们,都非常清楚当时的国家状况。

认清国情,首要任务是生存: 他们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好大喜功,立刻开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或者对外扩张。他们明白,首要任务是让国家活下来,让百姓安居乐业。
减轻赋税,恢复生产: 采取了“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幅度降低赋税和徭役,鼓励农民垦荒,恢复生产。这是一种对国家“力”的精准评估,知道国家没有能力承受过重的负担。
与民休息,不扰边患: 对外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政策,比如与匈奴和亲,避免不必要的战争。这叫做“以退为进”,知道在当时的国力下,对外战争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
渐进发展,厚积薄发: 这种政策持续了几十年,使得汉朝的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恢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机器也逐渐完善。等到汉武帝时期,才具备了对外扩张的实力。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并非“无为而治”,而是基于对国家实力极限的清醒认知,采取了最稳妥、最能恢复国力的发展路径。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然后将有限的国家资源集中用于最关键的事情上,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强大。这可以说是集体层面的“量力而行”。

总结一下这些事件的共性:

深刻的自我认知: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
精准的环境评估: 了解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知道对手的强弱。
务实的策略制定: 不好高骛远,不盲目冒进,选择最适合当下情况的行动方案。
对“成本”的清晰计算: 明白每一种选择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并愿意付出可以承受的代价。
长远的战略眼光: 即使当下力量不足,也懂得韬光养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些都是真正“量力而行”的智慧,它不是畏缩不前,也不是鲁莽冲动,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以最聪明、最有效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种智慧,无论在个人还是国家层面,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量力而行,包含两方面:

1 敌强我弱,但不消极避战,而是用手头的资本在必须战的时候出手。

2 取得一定优势,不盲目乐观,不该赌的时候,即便诱惑很大也把持得住。

基于这两个标准,我首先想到中途岛战役的斯普鲁恩斯。以弱击强,充分利用信息优势,也充分算计了信息风险,用较弱的力量夺取了最大限度的胜利,却不追求不确定的“完美”,两次拒绝了取得更大战果的诱惑,保证了中途岛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战争与回忆
斯普鲁恩斯在中途岛战役中作出了三个历史性的决断。这个腼腆、沉默的人,没什么突出的家世或背景,在鏖战正酣之际在思考和行动上显露出惊人的才能。中途岛战役之后,他指挥越来越大的舰队打了不少胜仗;然而在历史上,正像特拉法尔加战役的纳尔逊那样,他将永远是中途岛战役的斯普鲁恩斯。 斯普鲁恩斯的第一个伟大的决断是在早晨七点命令“大黄蜂号”和“企业号”上的全部飞机从极远距离起飞,不惜孤注一掷来进行第一个突然袭击。这一着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有几个中队连敌人也没找到。几乎有一半飞机耗尽了汽油,降落在海里,有些带着炸弹回来,还有些没投入战斗,却径直飞往中途岛环礁。然而有相当数目的俯冲轰炸机飞到南云的舰队上空,进行一次闪电式空袭,使“赤城号”、“加贺号”和“苍龙号”起火焚烧。其他都无关紧要了。斯普鲁恩斯在这场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意义的赌博中赢了。 ……这场灾难的悲惨消息,隔了好多小时紧张的静寂,才传到三百英里外山本元帅那里,在那段时间里,他有充分理由设想南云像往常一样无往而不胜。好像预感到将要出乱子似的,山本好些天来一直胃里不舒服。这会儿,得悉了恶耗,这位害病的老人倒复原了。 好吧,他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输了第一个回合。咄咄逼人的美国海军条例无疑会促使南云的征服者朝西追击。这儿正有个大好机会,来次反伏击,把尼米兹那力量单薄的舰队砸个稀巴烂!他的地位是稳固的;许多著名的胜仗都是在战场上开头失利之后才取得的。山本就他的主力舰队来说,在数量上和大炮上都远远胜过敌人。可以把另外四条散处各地的轻型航空母舰召集起来。“飞龙号”完好无损。紧急电讯发到帝国舰队各地,命令它们朝山本的战列舰靠拢 ……山本依旧坚决地朝东进发。他如今的目的是,迫使对方来一场夜战。但愿他能亲自碰上那些装甲薄弱的美国航空母舰才好!他的大炮可以拿它们像渡船般击沉,把屏护的舰只打得落花流水,转败为胜;跟着他仍然可以拿下中途岛。眼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美国人在紧迫的过程中会自己扑在“大和号”的十八英寸的大炮炮口上,扑在其他战列舰和巡洋舰惊人的火力上,以及日本驱逐舰中队那破坏力强大的长矛鱼雷上。 ……斯普鲁恩斯朝迎面而来的山本的舰队直驶,直到碰上“飞龙号”,把它炸毁。他当即回收了飞机,掉转航向,背离敌人朝东而去。午夜过后,他又掉回头来,黎明时分,回到适当的位置,能用空中掩护来保卫中途岛,打击可能的登陆行动。 这次调动是中途岛战役获胜的关键;是太平洋战争中最精彩的指挥官的决断,也是海战史上最精彩的决断之一。它是智慧的结晶,再简单也没有了,却举足轻重地关系着世界大局。
……午夜刚过后不久,山本发觉自己的计划落空了,夜战打不起来,并且等到天亮,他也许会发现自己正处在中途岛上的飞机的航程之内。接着是苦恼的旗舰司令部会议。山本和他的参谋们带着一队火力惊人的舰队驶了一夜,如今聚集在这条海上最强大的战列舰那豪华而丝毫无损的旗舰司令室内商议,不免有点叫人厌恶的灰心丧气之感。这个联合舰队像是在跟一条眼镜蛇对抗的大猩猩;但愿有一天能用爪子攫住这渺小的对手,把它扯个粉碎才解气哪!但是这条眼镜蛇咬了一口,就溜掉了。 ……山本又给敌人安排了两个圈套。他要朝西撤退。没问题,敌方会用骚扰战术来追击。他眼下巴望把敌人诱进威克岛的半径七百英里的空中势力圈,然后用自己的大舰队——战列舰、重巡洋舰和驱逐舰分队——猛扑上去。这支庞大的舰队至今没发过一炮,也没遇到过一架敌机。真荒唐,它为了两条饱受战争创伤的美国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只,竟然要撤退。 同时,他命令在阿留申群岛的航空母舰再度发动进攻。继续争取攻占阿图岛和基斯卡岛。那时,美国舰队也许会奉命朝北开拔,就会碰上四条重巡洋舰、一条轻型航空母舰以及那终于修理好、补足了新的驾驶员和飞机、向阿留申群岛全速进发的令人生畏的“瑞鹤号”航空母舰 。 斯普鲁恩斯的第三个重大决断是不顾这种敦促,也不顾尼米兹发来的语气强烈的电报;他的决断是停止追击,结束战斗。他不愿掉进威克岛的空中势力圈。这简直像是天眼通。据说他曾对参谋们非常简明地说:“我们给人的打击大致差不多了,也不会再多了。我们离开这儿吧。”他的舰只燃料不足了;飞行员们精疲力竭了;天边外有支情况不明但实力强大的敌方舰队使他捉摸不定;还明知道敌人有个以陆地为基地的空中威胁力量,使他不能按照追击的原则行事。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少将就这样决定了,就这样确保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在最后关头,他的功业几乎被毁掉,因为切斯特·尼米兹中了佯攻阿留申群岛那个圈套,命令斯普鲁恩斯朝北出动!幸亏尼米兹后来好好考虑了一下,撤消了命令。六月十一日,第十六特混舰队回到珍珠港,得悉陆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击沉了四条航空母舰、几条战列舰等等、等等,从而打赢了中途岛之战。每张报纸上都登载着这条新闻。周刊上也刊出了。夏威夷人都深信不疑。一时整个美国都深信不疑。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始终没公开发表过不同的说明。陆军航空队在战后的报告和回忆录的脚注中,承认它在中途岛战役中没给敌人以重创。 很久以后,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有一回听人赞扬他打的这次胜仗时,回答说:“海军中有上百个斯普鲁恩斯。人家碰巧挑中我来干一下罢了。”实在只有一个斯普鲁恩斯,而幸运之神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把他赐给了美国。

另外一个有类似品质的人物是列宁。和斯普鲁恩斯一样,他老人家也是个赌徒,即便底牌薄弱,在不得不赌的时候也敢果断下注,不会在惶恐中等死;另一方面,列宁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认识,如果可以回避不利的赌博,他也不会为了面子硬顶。十月革命算是他不得不赌的时候果断出手,对德国妥协,搞新经济政策,和西方国家逐步和缓关系,则是他充分计算自己力量后的选择。

最后一天,当轮到托洛茨基讲话时,他发表了一个乍看上去极为荒谬怪异的声明:苏俄不会签署丧权辱国的和约,但也不会继续再战,而是要遣散本国军队。托洛茨基的这个讲话出台后,双方的谈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离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据。他认为,德国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这样苏俄就可以保全国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后也承认,在2月15日的时候,他还对“德国不敢贸然进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时还幻想,若能在德国适时爆发革命就更好了。 ……托洛茨基在军事上的判断的确出现了偏差。1918年2月18日,德国在俄德前线的广宽战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谈到刚起的攻势时,列宁点评德意志帝国说:“这头野兽没有错过机会,他们的谋略比我们更胜一筹。”在遭到德国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列宁立即要求按照德国开出的条件订立和约。 德军攻势一起,托洛茨基立刻意识到,自己在谈判的一开局就失算了。2月19日,列宁和托洛茨基向柏林发出一封电报,表示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因战场形势紧迫,容不得有半点拖延,列宁和托洛茨基商议后就立即做出了决定,所发电报并没有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对于这种做法和办事效率,连一向对列宁无比忠诚的斯维尔德洛夫也感到很是惊讶。 但再占上风的德国人现在不着急了,并不想马上回到谈判桌前,而是想尽可能地抓住这一契机做足文章。据史料记载,德国军队向苏俄发起大规模攻势后,向前推进的速度为每昼夜50公里。在进攻的第一天,德军就占领了拉脱维亚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罗斯的波洛茨克,并继续朝彼得格勒方向挺进。在随后的几天里,德军就相继拿下了明斯克、基辅、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处几乎是不战而胜。 攻城掠地大有斩获之后,到了2月23日,德国才将新的最后通牒送达彼得格勒,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经济和军事政治条件。德国人在最后通牒中声称,若要其签署停战协定,除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和白俄罗斯大部领土以外,苏俄还必须割让整个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此外,苏俄必须立即从乌克兰和芬兰领土撤军。这样一来,包括乌克兰在内,苏维埃俄国总共就将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西部边界就将大大后移。 对于此次最后通牒,德国给定的答复期限只有48个小时。 在此前这段时间里,苏俄国内象是开了锅一样,就是战是和,人们展开了激烈而痛苦的辩论。讨论归讨论,但德国人实际上已经兵临彼得格勒城下,终究得有人上阵打仗。于是,在1918年2月21日,苏俄发布了著名的题为《社会主义祖国危在旦夕!》的命令。 该命令由托洛茨基起草,然后经过列宁亲笔修改。命令再度强调,考虑到在历经“精疲力竭的战争”之后,国内民众一心向往和平生活,苏维埃已准备接受德国苛刻的和谈条件。从性质上讲,这一命令不仅是针对俄罗斯人的,而且也是针对乌克兰工人的,因为在基辅建立“德国秩序”的危险同样存在。 在先前和后来,列宁的立场从未像这回这般“不得人心”,从未受到过如此尖锐的批评指责。也许,这是布尔什维克党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其最高领导人不仅仅陷入了绝对少数的尴尬境地,甚至还遭到了党内舆论的群体围堵。 屈指算来,在布列斯特和约的签署过程中,列宁有18次以辞去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相威胁。但反对派准备不靠列宁继续干下去,因为他们决不愿意向帝国主义投降。反对派的一位头头拉杰克甚至提出,如果有必要就逮捕党的缔造者列宁。 但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尽管拥有崇高权威和辩论天才,但列宁最初就输了个干干净净。从1917年12月10日到16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莫斯科州苏维埃代表大会上,400名布尔什维克代表中仅有13人支持列宁的提议,同意与德国单独媾和,其余387人都坚持开展革命战争。12月28日,莫斯科州党委全会通过决议,要求中止与德国的平谈,并断绝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在同一天,彼得格勒党委会多数委员也反对接受德国的和谈条件。到1918年1月16日,在彼得格勒召开的军队遣散会议也反对列宁的政策。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对全党失去了控制,其在党内的威信也急剧下降。为了签署和约,为了保住苏维埃政权,为了党的领导权,列宁向反对派发起了绝地反击。2月23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会议上,在再一次以辞职要挟和谈后,列宁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提案获得七票赞成,仅有四票反对,另四票弃权。在和谈决定最终通过之前,还经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投票的戏剧性夜晚。凌晨四点半,距德国最后通牒的时限只差两个小时,大会举行了记名投票。有的党员不得已投下赞成票后,竟难过地当场失声痛哭。而在唱票过程中,也有反对者愤怒地高喊:“不能以五票出卖俄国。” 经票数统计,结果为116票赞成,85票反对,26票弃权。列宁终于如愿以偿。2月24日早晨七时,苏俄政府紧急向柏林发出一封电报:俄国准备按德国的条件签署和约,俄国全权代表团将立即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相关回答

1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能预见到8个月后德国的失败吗? - 知乎

2

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战例? - 知乎
user avatar

-

高麗末年,元國內部因為蒙古和新立的明廷互相爭戰而戰火不休。最後明軍驅逐了遼東的蒙人,控制了遼東地區。

高麗末王尋思我高麗國兵強馬壯,可以摧枯拉朽之勢拔除明軍在當地尚未穩的根基。於是派出幾番擊敗紅巾賊和元騎的精將李氏,帶強軍三萬出征遼東,為國家帶來榮耀。

李氏在威化島想了想,好像明軍上十萬,而且剛剛擊敗元軍,勢不可當。於是他在心裡掂量一下,亮堂了,便回軍開京,罷黜了麗王,建立了新朝廷。

-

user avatar

沙特开国君主伊本.沙特,此人的一生简直可以当作起点小说的模板:他少年时国家(沙特第二王国)灭亡,被迫流亡海外。成年后筹划兴复大业,1902年仅带四十人夜袭利雅得,斩杀敌酋,成功复国。他一生至少娶了二十四个妻子,为他生下了近百名后代。更绝的是他治下的土地原本鸟都不拉屎,结果突然发现了大量石油,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

沙特以瓦哈比教义立国,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伊本沙特去抱英国这条不清真的大腿。他在1915年就与英国签订达林条约,使沙特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之后他借和奥斯曼作战的名义从英国求得大批军火,很快征服了内志。其后他又趁英国与侯赛因.本.阿里关系恶化之时出兵,将哈希姆家族逐出麦加,占领了整个汉志。但伊本.沙特清楚英国已经不会容许他再进行领土扩张了,于是见好就收,在1927年和英国签订了新的吉达条约,以英国承认他对内志和汉志的统治为条件,承诺放弃染指英国保护下的伊拉克和约旦。

但这让沙特的武装力量---“伊赫万”大为不满。这批人是被瓦哈比思想彻底洗脑的贝都因牧民,满脑子想的都是圣战。他们恨不能把阿拉伯半岛上所有不够清真的穆斯林统统杀光,又如何能接受英国异教徒们限制停止扩张。于是国王和伊赫万之间就是否继续圣战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沙特家族早年依照瓦哈比的教义四处征讨,结果招来了穆罕默德阿里之子易卜拉欣的大军,第一沙特王国灭亡,末代国王阿卜杜拉被抓去砍了脑袋。之后沙特家族虽然明面上继续尊奉瓦哈比教义,但也学会了低调做人,伊本沙特亦不例外。更何况他又不缺处女,所以也没有多少上天堂的动力。结果是伊本沙特拒绝了伊赫万的请求,而后者也不愿继续服从不清真的国王,开始私自发动对伊拉克和约旦的圣战。

英国在伊拉克和约旦被伊赫万们攻击数次后大为震怒。为了避免招来英国人的报复,伊本沙特不惜对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们痛下杀手。双方在Sabilla展开决战,伊赫万战士们骑着骆驼挥着砍刀,信心满满地发起冲锋,不想却遇上了伊本沙特麾下经过英国训练的新式军队,以及四架前来助战的英军飞机。结果军机的引擎声和机枪的扫射声盖过了圣战者们“安拉胡阿克巴”的狂喊,伊赫万的主力被彻底击垮。之后沙特家族的统治彻底巩固了下来,他们仍然会鼓动别国的穆斯林去圣战,但除了在阿以冲突中不得不意思一下以外,就再也不会亲自下场去讨伐卡菲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历史上那些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的经典事情。这可不是光说说“尽力而为”那么简单,而是基于自身的实力、条件和认知,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最终达成目标的。这种智慧,贯穿古今,体现在方方面面。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非暴力抗争的极致演绎提起“量力而行”,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越王勾践。但咱们要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给人们带来丰厚回报的经典投资案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时代变迁、人性博弈和远见卓识的生动写照。1. 一杯咖啡的价值:星巴克的崛起之路(1971年至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对股票”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品牌、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的教科书案例。 初创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谣言八卦,它们如同时代的注脚,反映了人们的恐惧、希望、偏见以及对未知的好奇。这些谣言有些随着时间淡去,有些却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下面我将列举一些经典的、有详细描述的历史谣言八卦:1. 凯撒的血迹与死亡之兆(古罗马) 谣言内容: 在尤利乌斯·凯撒被刺杀前夕,罗马城中流传.............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那些因为误判形势、过度自信、或是出于某种执念而试图挑战自身极限,结果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这些“不自量力”的壮举,在失败的背后,往往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奈。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几桩,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是机器写出来的陈词滥调。1. 拿破仑远征俄国:伟大的征服者折戟冰雪.............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宝库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并非歌颂太平盛世,也不是赞美帝王将相,而是以一种别样的姿态,以一种令人扼腕或深思的笔触,回应着时代的脉搏,抒发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这些便是我们常说的“反诗”,它们或许不被官方大肆宣扬,却在民间流传,成为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注脚。说起反诗,第一个绕不开的.............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本应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因为一些意外的“神操作”,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猪队友”。他们或因愚蠢,或因私心,或因失误,将原本稳操胜券的局面搅得一团糟,甚至导致了整个阵营的毁灭。以下就列举几位历史上经典的“猪队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潘凤:.............
  • 回答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星汉灿烂,无数英雄人物的崛起与陨落交织成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其中,那些决定时代走向、改写历史格局的“名将对决”,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勇气与决断的光芒。这些对决,往往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碰撞,更是两种战略思想、两种治国理念甚至两种文明的较量。它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
  • 回答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如影随形,而人类在面对这些严峻考验时,也迸发出了惊人的勇气、智慧与协作精神,留下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救援行动。它们不仅仅是事后的反应,更是人性光辉在黑暗中的闪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记。1. 1970年:孟加拉国气旋宝拉救援行动——“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雏形1970年11月12日,一.............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长河中,王族间的联姻,尤其是新旧王朝更迭之际,为了巩固权力、缓和矛盾、稳定人心,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这种“本朝与前朝王族联姻”的模式,不仅深刻影响着朝代的命运,也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历史深层逻辑的窗口。下面,我将为你梳理几个经典案例,力求讲述得详实,并避免AI写作的刻板痕迹。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电影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点让人心惊肉跳的暴力镜头。这些画面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血腥,更多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叙事的力量,以及对观众心理的冲击。1.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超我”的扭曲与快感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让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王子为夺回被 usurped(篡夺)的王位而浴血奋战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文明的画卷上。这些故事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勇气、智慧、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里,我想为您讲述几个我认为最具代.............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了“以一敌众”的传奇。这并非夸张的渲染,而是无数史料和民间传说凝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凭借超凡的才华、无畏的勇气、深邃的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篇章。武力篇:千军万马中的孤胆英雄提起“以一敌众”,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中国历史星河灿烂,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智慧的结晶,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精神的篇章。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其中几场最为经典的战役,并尽可能深入地为您描绘它们的波澜壮阔。1. 巨鹿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楚汉争霸的序幕公元前207年,秦朝末年,六.............
  • 回答
    星光璀璨,传奇对决:历史上的那些全明星盛宴篮球场上的全明星赛,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表演赛,它更是无数篮球迷心中的圣地,是巨星们挥洒热血、创造奇迹的舞台。当那些来自不同球队、风格迥异的顶级球员被汇聚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火花,往往能点燃整个赛季,留下铭刻在历史中的经典对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不乏那些怀揣着善意出发,却阴差阳错地将事情搞砸的案例。这些“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往往伴随着时代的烙印、人性的复杂,以及对我们当下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聊几个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力求讲得详细,并尽量保留一份原汁原味的史料感。1. 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与瘟疫的遗产马可·奥勒留,这位被.............
  • 回答
    历史上,“一山容二虎”的局面,说到底就是两个同样强大、互不相让的力量,在同一个领域(“山”)共存,却又彼此提防、角力。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人事斗争、权谋策略,以及对现有格局的不断试探和维护。我脑子里跳出来的几个典型例子,仔细想想,确实挺有意思的。一、三国鼎立时期的曹魏与蜀汉: 并非真正的“容”.............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经历传奇的真实人物。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满着非凡的勇气、智慧、坚韧和机遇。以下我将选取几位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传奇色彩的人物,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征服者的传奇人物背景: 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国王,生于公.............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命运多舛、经历悲惨的公主。她们出生高贵,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被命运的巨浪吞噬。以下是一些经历十分悲惨的公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她们的故事: 1. 温莎的玛丽公主 (Princess Mary of Windsor)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次女尽管“温莎的.............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经济制度如璀璨的星辰,划破时代的夜空,留下令人惊叹的印记。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无数先哲的智慧、时代的烙印,以及人类对更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凝结而成的产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令世人“惊为天人”的经济制度,并尝试抽丝剥茧,探寻它们为何能够引发如此震撼。一、 古希腊的城邦经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魂牵梦萦的经典游戏,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游戏发展的轨迹,至今仍被无数玩家津津乐道。要说经典,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要详细讲,更是能写成厚厚一本史书。不过,咱们今天就挑几颗最闪耀的“星星”,好好唠唠。《超级马力欧兄弟》(Super Mario Bros.)—— 改变世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