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经历很悲惨的公主?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命运多舛、经历悲惨的公主。她们出生高贵,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被命运的巨浪吞噬。以下是一些经历十分悲惨的公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她们的故事:



1. 温莎的玛丽公主 (Princess Mary of Windsor)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次女

尽管“温莎的玛丽公主”这个名字可能不够家喻户晓,但如果将她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许多人会感到一阵寒意。她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女儿,是英格兰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加冕的女王。然而,她的统治和个人经历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早年与宗教迫害: 玛丽公主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婚姻动荡和宗教改革的风暴中。她的母亲凯瑟琳被亨利八世抛弃,她本人也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直到她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去世后才重新获得。在她的父亲亨利八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爱德华六世统治期间,英格兰经历了新教改革,天主教受到压制。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公主在这些时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她的母亲凯瑟琳被流放,直到去世。

残酷的宗教复辟: 1553年,玛丽公主登基成为英格兰女王。她即位后,立即着手恢复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地位,并试图纠正她父亲和哥哥推行的宗教改革。这个过程是极其残酷的。她下令逮捕、审判并处决了约300名新教徒,其中许多是宗教领袖和普通信徒,因此她赢得了“血腥玛丽”的恶名。她的手段是公开的火刑,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恐惧和仇恨。

失败的婚姻与无子嗣的悲剧: 玛丽公主的婚姻也充满了不幸。她嫁给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一位强大的天主教君主。这段婚姻是政治联姻,并未带来深厚的感情。更糟糕的是,玛丽公主在几次怀孕后都以流产或假性怀孕告终,未能为英格兰留下子嗣。这使得她年老时更加孤单,也为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新教徒)的继位埋下了伏笔。

晚年与去世: 玛丽公主的统治饱受争议,她的宗教政策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她体弱多病,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558年,她在孤寂和疾病中去世,年仅42岁。她的统治短暂而血腥,给英格兰留下了深刻的伤痕,也使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她一生都在为信仰和王权而斗争,但最终却带着遗憾和孤独离世。



2. 黛安娜·弗兰西斯·斯宾塞 (Diana Frances Spencer) 威尔士王妃

虽然黛安娜王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她从结婚后才成为王室成员,是威尔士王妃,而非出生就拥有公主头衔),但她的一生无疑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悲剧。她与“公主”这个身份所象征的童话生活有着巨大的反差,她的故事充满了痛苦、挣扎和最终的陨落。

童年与原生家庭: 黛安娜出生在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贵族家庭,但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她的父母关系不和,在她七岁时离婚,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并让她对婚姻和家庭产生了恐惧。她从小就显得内向和敏感,在学校表现也不算突出,这与后来光彩夺目的她形成了鲜明对比。

“童话般的婚姻”破灭: 1981年,年仅20岁的黛安娜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被誉为“世纪婚礼”,万人空巷。然而,这场看似童话般的婚姻很快就显露了裂痕。查尔斯王子仍然深爱着他的旧爱卡米拉·帕克·鲍尔斯,而黛安娜则深陷其中,感到被忽视和背叛。她曾公开表示,她在婚姻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公众焦点下的挣扎与心理健康: 作为全球瞩目的王妃,黛安娜生活在无休止的媒体窥探之下。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穿着都被放大审视。在婚姻不幸福的背景下,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饮食失调症(暴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多次尝试自杀。她与查尔斯王子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

独立的努力与媒体的追逐: 尽管婚姻不幸,黛安娜依然努力扮演好王妃的角色,尤其是在慈善事业上。她对艾滋病患者、地雷受害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怀,让她赢得了广泛的爱戴和尊重。然而,她与查尔斯王子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两人于1996年离婚。离婚后,她仍然是媒体追逐的焦点,甚至为了摆脱媒体的侵扰而进行“躲猫猫”式的游戏。

意外的陨落: 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王妃在法国巴黎的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年仅36岁。她乘坐的汽车在试图躲避狗仔队的追逐时失控,撞向了一根柱子。她的去世震惊了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哀悼。无数人涌上街头,为这位被誉为“人民的王妃”送行。她的离世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对媒体伦理的深刻反思。



3. 俄罗斯的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Empress Elizabeth Petrovna of Russia) 俄罗斯帝国女皇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是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的女儿。虽然她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女皇,但她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政治的危险和不确定性,以及个人生活的遗憾。

父辈的期望与早期生活: 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她出生时本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在她年幼时,她的父亲彼得大帝去世,皇位几经辗转,最终被她的叔母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随后,她的表弟彼得二世登基,接着是她的表姑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表妹安娜·伊凡诺夫娜。

宫廷政变的风险与被边缘化: 在这些动荡的政治时期,伊丽莎白公主虽然身份尊贵,但却处于一种危险且被边缘化的境地。她不像她的母亲那样参与政治,但她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某些政治派系争夺支持的对象。她曾与法国贵族路易·尚·路易·拉吉合作,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她的早期政治活动并不成功。

长期的等待与渴望: 伊丽莎白公主一生都怀揣着重返权力中心的梦想。她曾一度计划嫁给法国的奥尔良公爵,但由于她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在临终前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婚姻契约(实际上她并非彼得大帝正式册封的皇后,只是他的秘密情人,后来追封为皇后),她的地位也受到了质疑,这个计划也因此未能实现。她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女,这无疑是她个人生活中的一大遗憾。她曾有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舒瓦洛夫的恋人,但这段感情也未能圆满。

宫廷政变夺权: 1741年,在“波尔塔瓦之战”纪念日,伊丽莎白利用当时摄政王伊凡六世(一个年幼的孩子)的统治不稳,在禁卫军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伊丽莎白凭借她的魅力、决心和支持者,成功地推翻了年幼的沙皇。

辉煌的统治与个人遗憾: 作为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是一位富有远见的统治者。她废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死刑,建立莫斯科大学和俄罗斯艺术学院,并推动了俄罗斯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她统治时期是俄罗斯的黄金时代之一。然而,她一生未婚无子,也让她在晚年显得孤独,并为俄罗斯的未来继承问题埋下了隐患。她最终于1762年因病去世,享年52岁。虽然她最终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她早期生活所经历的政治压迫、个人感情的空缺,以及最终的孤独,都为她的皇位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



4. 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 法国王后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也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和皇后玛丽亚·特蕾莎的女儿。她的一生,从童话般的童年到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结局,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剧的色彩。

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14岁时就遵从父母的意愿,远嫁给法国的王储路易·奥古斯特(后来的路易十六)。她离开故乡奥地利,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肩负着维系两国政治同盟的重任。她在那时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女,但却要面对法国宫廷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严苛的礼仪。

被孤立与误解的王后: 初到法国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因为年轻、天真,加上奥地利人的身份,并未能很快融入法国宫廷。她受到不少非议,被指责不懂礼仪、花费无度。她与路易十六的婚姻初期并不顺利,由于路易十六有生理上的问题,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怀孕,这让她饱受压力,甚至被冠以“无后”的耻辱称号。

奢靡的生活与公众的怨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丽·安托瓦内特开始沉迷于享乐和时尚。她热衷于参加舞会、赌博,建造了华丽的“小特里亚农宫”,过着极其奢靡的生活。这些行为,加上她对时尚的引领,让她成为了当时法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象征。在人民饱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时候,她的奢侈生活激起了强烈的民怨。尽管“让她们吃蛋糕”(Let them eat cake)这句名言很可能是后人强加在她身上的,但它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她的看法和不满。

法国大革命的来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者将王室视为旧制度的象征,而玛丽·安托瓦内特则成为了众矢之的。她被指责干涉政治,与奥地利勾结,甚至被污蔑为导致法国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在革命的风暴中,王室失去了权力,先是被软禁在杜伊勒里宫,后来又被关进监狱。

悲惨的结局: 在大革命的高潮时期,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而玛丽·安托瓦内特则面临着更残酷的审判。她被指控叛国、通奸(甚至包括与自己儿子的乱伦罪名,这显然是政治诬陷)等一系列罪名。在缺乏公正审判的情况下,她于1793年10月16日,在巴黎协和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年仅37岁。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饱受精神摧残,亲眼目睹了丈夫和长子的死亡。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是从一位年轻尊贵的公主,变成一位备受争议的王后,最终以一个悲惨的死刑犯的身份结束生命。她的故事是法国大革命时代一个鲜活的悲剧缩影,也折射出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和个人命运的残酷交织。



这些公主的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她们的命运,往往与政治、权力、战争、宗教等宏大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脆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绝大多数公主的经历都很悲惨,只有六分之一的公主能活到30岁以上。

user avatar

讲个西班牙公主疯女胡安娜的故事吧。

胡安娜生于1479年的西班牙。

她的父亲是西班牙东部的阿拉贡王国的国王斐迪南二世,母亲是西班牙中西部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

过去的七百年里,西班牙的大片领土一度被来自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掌控,直到1492年,天主教徒才在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带领下收复了失地。

西班牙统一后,双王以国王和女王的身份共同治理国家,资助了航海家哥伦布远航探索,为王国开拓出了广袤的海外领地,霸占了难以想象的珍贵资源。

虽然欧洲大陆上傲慢的老贵族们仍然会有意无意地说「翻过比利牛斯山就是非洲」这样的话,嘲讽西班牙穷乡僻壤,却也不得不承认,西班牙是强有力的后起之秀,也是理想的联姻对象,双王膝下的一子四女,都是抢手的香饽饽。

1496年,十七岁的胡安娜出落的亭亭玉立,已到了适婚年龄。

双王经过一番考量,把她被许配给了来自实力雄厚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勃艮第公爵腓力。

生性浪漫的胡安娜对这门婚事很满意。虽然对于贵族子女来说,婚姻的首要义务是生出继承人,巩固王国实力,有没有爱情并不是很重要,但胡安娜对未来的丈夫充满期待,因为传闻中腓力是举世无双的美男子,有着「腓力美公」的雅号。

当年8月,胡安娜带着无限憧憬登上了驶向低地国家佛兰德斯的大船。所谓低地国家,指的是包括了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德国的部分地区。

胡安娜与腓力的初见很浪漫。她刚到弗兰德斯时,腓力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意外现身,给她来了个大惊喜。

胡安娜一见腓力如传说中那般英俊潇洒,瞬间坠入了爱河。

而腓力,也为散发着异域风情的美丽少女感到着迷,他甚至等不到原定举办大婚的那一天,迫不及待地唤来城中负责主持婚礼的祭司证婚,然后就拥着佳人入了洞房。

新婚燕尔时,他们爱得如胶似漆,尽管不时会因为性格差异爆发争吵,大体上称得上「幸福美满」。

但自从胡安娜生下了长女和嫡长子查理后,腓力对待妻子的态度就大不如前了。

也许他厌倦了胡安娜的多愁善感和任性,也许只是生性风流浪荡的他无法长久地专注爱一位女子,总之腓力开始频频夜不归宿,不是和宫廷里稍有姿色的侍女鬼混,就是流连宫外的烟花地。

胡安娜难以接受丈夫的背叛,但她深爱腓力,每次她吃醋发脾气,腓力几句甜言蜜语总能轻易把她哄好。

胡安娜的包容没能让腓力浪子回头,反而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经常把不同的女人带到他和胡安娜的寝宫风流快活。

胡安娜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让丈夫回心转意,她被内心的妒忌和怨恨折磨得歇斯底里,她绝望地对着腓力咆哮,看起来就像得了疯病。

夫妻间的剑拔弩张因为1502年胡安娜忽然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人而暂时告一段落。

这个王位本来属于胡安娜的二哥胡安,可是胡安在1497年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女儿结婚半年后就病逝了,王位随后落在了已经嫁到葡萄牙的大姐阿拉贡的伊莎贝拉的头上,不幸的是伊莎贝拉生孩子时难产而死,所以这个王位就轮到了胡安娜。

为了处理继承事宜,胡安娜和腓力一起回到了西班牙。

在故乡,胡安娜与腓力的感情有所回温,胡安娜又怀上了身孕。她的母亲伊莎贝拉女王许是怕她舟车劳顿太过辛苦,所以强烈挽留她在西班牙待产。

腓力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他烦透了西班牙宫廷严苛的天主教式生活,所以他没等妻子生产完就提前回了弗兰德斯,一头扎进女人堆里,把胡安娜抛在了脑后。

胡安娜在西班牙日夜思念心爱的丈夫,寂寞和空虚让她变得郁郁寡欢,她熬油一样地熬到孩子出世后,就迫不及待收拾行装赶回弗兰德斯找腓力。

胡安娜一回到宫中就发现腓力已经找了新情人,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情换来的是丈夫无耻的背叛。

压抑了多年的委屈在这一瞬间彻底爆发了,胡安娜疯了一样拿剪刀剪掉了情敌的头发。

她声嘶力竭地对着丈夫咆哮,扬言要回西班牙搬救兵杀光所有背叛她的人。

薄情的腓力见妻子这样,残存的爱意消磨殆尽。这一次,他连哄都懒得哄,直接把胡安娜囚禁到了塔楼,对外说她疯了。为了把戏做足,他还找当地的法庭开出了一份证明胡安娜精神失常的判决书。

这一关就是两年。直到1504年,胡安娜的母亲伊莎贝拉病逝,胡安娜作为继承人必须要回西班牙继位,腓力才把她从塔楼里接了出来。

他这么做倒不是因为害怕胡安娜的母国发难,而是他不甘心妻子比自己早当上一国之主,他想利用胡安娜,与胡安娜一起统治卡斯蒂利亚,或者干脆找个时机挤掉妻子,自己成为唯一的卡斯蒂利亚国王。

出于这样的目的,腓力对胡安娜又殷勤了起来,如同新婚时那般浓情蜜意。

胡安娜很久没有被丈夫如此温柔的宠爱过了,她沉溺在浪子回头的喜悦中,被爱蒙蔽了的双眼丝毫没看透丈夫盘算的诡计和野心。

不久后,胡安娜和腓力再次携手踏上了西班牙的土地。

但他们很快发现继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他们之前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胡安娜的父亲斐迪南。

之前西班牙由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共同统治,双方各自代表自己的王国,虽然表面上看西班牙统一了,但私底下双王分的明明白白,胡安娜继承卡斯蒂利亚王国,就是已故的伊莎贝拉属意的。

只是斐迪南是个野心家,他早就对卡斯蒂利亚虎视眈眈了。在权力面前,骨肉亲情变得脆弱不堪。

明面上,斐迪南对外称胡安娜精神和身体都有问题,无力治国,所以他要和女儿共同统治卡斯蒂利亚;暗地里,他四处联络支持者,妄图独占卡斯蒂利亚,再娶个年轻的妻子生新继承人。

和岳父有着相同念头的腓力,怎么能容忍这样事情的发生?于是他开始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甚至不惜通敌,寻求敌国法兰西的帮助。

翁婿之间剑拔弩张,胡安娜迷茫极了,她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局外人,明明她才是卡斯蒂利亚真正的女王,明明她深爱的丈夫和她敬重的父亲抢夺的是属于她的权力,但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把她扔在了一旁,毫不顾及她的感受。

1506年翁婿俩的拉锯战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四月,腓力带着胡安娜率领雇佣军登陆西班牙的城市拉科鲁尼亚,和斐迪南大吵了一架。斐迪南以腓力囚禁胡安娜为名,公开谴责腓力,声称要帮女儿脱困。

六月,腓力和斐迪南多番交涉,一致否定了胡安娜的治国能力,秘密签署了一份条约,正式宣布腓力为卡斯蒂利亚国王。不过就在同一天,斐迪南就反悔了,他反口说自己绝不可能签过这种伤害女儿利益的不平等条约,然后逃回了自己的阿拉贡王国,伺机推翻腓力。

整个过程中胡安娜没有任何发言权。

依现在的局势看,她的丈夫和父亲必有一战,她注定要失去一个重要的亲人,她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她被对立的亲情和爱情反复拉扯,比任何时候都孤立无援,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更糟的是,她又怀上了身孕,这是她和腓力的第六个孩子,妊娠反应加上精神压力,她已难掩病态。

没有人能料到,这场旷日持久的翁婿之争最终以腓力忽然病逝而告终,不过也有传闻说,腓力可能是中了毒。

腓力之死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垮了胡安娜。

比起像母亲一样殚精竭虑地治理国家,从男人手里谋夺权力,胡安娜更愿意追求男女之爱,即便腓力千百次地出轨,一直招惹各种女人,为了夺权狠心算计她、囚禁她,但只要他肯施舍给她一点点甜言蜜语,她就能一直催眠自己爱下去。如今她忽然失去了此生最爱,她的人生顿时失去了方向。

胡安娜无法接受腓力离世的事实,她抱着腓力的遗体不让任何人碰。她始终抱着一丝幻想,觉得只要再等一等,腓力就会重新睁开眼睛。

可想象中的一切并没有发生。

经不住身边人反复劝说,胡安娜最后松开了手,同意让遗体下葬。她命人为遗体做了防腐处理,小心翼翼把它放入棺木,然后亲自率队伍护送它前往埋葬地。

一路上,失魂落魄的胡安娜时而带着大队人马漫无目的地东游西荡绕远路,时而夜间疾行,时而毫无预兆地停下,命令随行祭司做弥撒,打开棺材查看腓力是否复活,还有一次,她忽然发疯尖叫,掀开棺材盖亲吻腓力的尸体。

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中珍藏的一幅名为《疯狂的流浪》的历史画,描绘的就是胡安娜率队送葬的场景。

画中怀有身孕的胡安娜站在一口棺材旁,眼睛瞪得浑圆,整个人看起来僵硬木讷,一副失魂落魄沉浸在伤痛中的模样。

她身边围绕着几十上百人,每一位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表情。坐在胡安娜对面的女子满脸疲惫地歪着头,脸上带着「看你怎么表演」的疏远,在火堆边烤火的少女们臊眉耷眼地发着呆,站在她们身后的男子叉着腰一脸不耐烦,更远处的人们不是在东张西望就是在窃窃私语地聊天。

据传胡安娜流浪一样的送葬之旅至少持续了几个星期,也有记载说是半年,更有甚者说足足持续两年之久,总之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时间。

所以整幅画中只有胡安娜一人悲痛欲绝,其他人启程之初也许还对丧夫的女王抱有同情之心,但一路上她举止怪异反复无常,他们的耐心早已消磨光了,只剩下厌倦与疲惫,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不管怎么说,这场闹剧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一行人最终还是踏上了回程的路。

痛失所爱、精神不佳的胡安娜已经够惨了,但命运非但没有停止戏弄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胡安娜回到卡斯蒂利亚后,大权在握的斐迪南就以她疯了为由把她囚禁在了马德里附近的托德西利亚斯(Tordesillas)城堡,以摄政者的身份代替她统治卡斯蒂利亚,只留给她一个「女王」的虚名。

胡安娜对囚禁生活并不陌生,她挚爱的丈夫腓力就曾关过她两年。但上一次她尚有重获自由的可能,这一次她面临的是永久性监禁。

托德西利亚斯城堡阴暗空荡,胡安娜身边仅有几个侍女陪伴,她时常发呆,陷入追忆往昔的思绪中,缅怀腓力曾带给她的甜蜜。除此之外,她生活里的唯一快乐就是和自己的小女儿玩耍。

画家弗朗西斯科·普拉蒂纳画过一副描绘胡安娜囚禁生活的画。

在画中,冷清而杂乱的房间里只有壁炉中燃烧的火焰看起来有点温度,家具和装饰已经很旧了。一袭黑裙的胡安娜坐在窗边,眼神戒备地看着观者,表情中透着胆怯,像一只受到威胁的猫。她的小女儿穿着红色的衣裙,在她的膝边玩耍。她们身后不远处,两个侍女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一个悠然地看着窗外,一个若有所思地低着头。穿绿裙子的侍女看起来甚至比胡安娜更像主人。

这座城堡中可能已经没有人把胡安娜当做一位真正的女王看待了,城堡外的人更鲜少记挂她,每当有人来探望,不是为了给她做弥撒,就是劝她退位,根本不是出于关心。

斐迪南至死都没想过把胡安娜放出来。

1516年,斐迪南去世后,胡安娜的嫡长子查理继承了斐迪南的王位。

按道理,查理身为人子,应该把母亲接出来,可他小时候未在母亲身边长大,母子之情很淡,在他心里政局的稳定远比母亲的自由重要得多,所以他决定继续把母亲囚在城堡中,任她自生自灭。

就这样,胡安娜一直被自己的血缘至亲囚禁到了76岁去世。

她去世那天是耶稣受难日。据说她离开这个世界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救救我」。

user avatar

波西米亚的伊丽莎白捷克语EliškaPřemyslovna)(1292年1月20日至1330年9月28日)是波西米亚普舍美斯王朝的公主,她成为波西米亚王后,成为盲人约翰国王的第一任妻子。她是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皇帝的母亲。

内容

童年

她是波西米亚瓦茨拉夫二世哈布斯堡王朝的朱迪思的女儿。[1]她的母亲在伊丽莎白五岁时去世,而她的十个孩子中只有四个活到成年:温塞斯劳斯安妮,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伊丽莎白和她的兄弟姐妹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艾格尼丝。母亲去世六年后,父亲娶了来自皮亚斯特王朝波兰公主伊丽莎白·里奇扎。伊丽莎白的父亲随后获得了波兰王位。

伊丽莎白年轻时发生了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包括1303年布拉格城堡发生的毁灭性大火,[2]她父亲的去世,[3]和她的兄弟瓦茨劳斯被暗杀。[4]伊丽莎白在13岁时成为孤儿,并与她姐姐安妮住在一起。她7岁的妹妹玛格丽特与母亲大波兰的伊丽莎白来到波西米亚宫廷后,与慷慨的BolesławIII结婚。

伊丽莎白与布拉格城堡附近的一个女修道院住在一起,与姑姑库尼贡德住在一起。没有母亲,伊丽莎白就受到了她姑姑的强烈影响。她的继妹Teschen的Viola和她的继母Elizabeth Richeza来到安妮和伊丽莎白住在一起,直到姐妹之间的关系恶化为止。

争夺王位

1306年,伊丽莎白的兄弟瓦茨劳斯被谋杀后,伊丽莎白的姐夫亨利成为波西米亚国王。伊丽莎白现在是家庭中唯一未婚的公主,十四岁时就被认为是结婚的好年龄,因此在波希米亚王国的权力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波希米亚的亨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之间的波西米亚王位争吵导致鲁道夫接任波西米亚并嫁给女王伊丽莎白·里奇扎。伊丽莎白和哥哥的遗孀切申的维奥拉·伊丽莎白一起住在布拉格城堡。但是,在鲁道夫1307年去世后,王冠又回到了她的姐夫和姐姐那里,姐姐出于政治原因希望伊丽莎白与贝尔格瓦勋爵(洛夫堡的奥托)结婚。伊丽莎白拒绝与奥托结婚,因此伊丽莎白和安妮彼此对立。

亨利和安妮的反对派开始组建,以伊丽莎白为领袖。


嫁给卢森堡的约翰

伊丽莎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之子卢森堡的约翰结婚。[1]她知道安娜和亨利的弱点,而这场婚姻就是其中之一。在约翰被迫入侵波西米亚之后,婚礼于1310年9月1日举行。[5]亨利和安妮逃到卡林西亚,安妮于1313年去世。约翰和伊丽莎白的加冕典礼发生于1311年2月7日。[5]

这场婚姻最初是一场灾难,因为伊丽莎白需要生一个儿子以防止其妹妹玛格丽特和艾格尼丝的后代继承,但直到结婚六年后才生下儿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

由于继承权得到了安全保障,婚姻改善了一段时间,但过了一会儿,伊丽莎白开始反对约翰,约翰听了她的言论,但政治见解与她不同。在1319年,据说发现了一个阴谋以废黜约翰,并用其长子理代替他。约翰对肇事者进行了惩罚。

约翰决定阻止他的妻子干预孩子的教育,并从伊丽莎白的监护权中带走了三个大孩子:玛格丽特,波恩和查尔斯。伊丽莎白女王随后居住在梅尔尼克城堡,年轻的查尔斯被他自己的父亲囚禁,然后于1323年被送往法国。他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晚年

伊丽莎白完全孤立地被所有人抛弃,离开了波西米亚,流亡巴伐利亚。她的举动被视为对约翰及其贵族的公开敌视。伊丽莎白流亡时生下了她的最后一个孩子,双胞胎女儿安妮和伊丽莎白。约翰在流亡期间不支持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于1325年与女儿安妮一起返回波西米亚,安妮几个月后夭折。当她回来时,她病了,但她又住了五年。她的最后几年受到缺乏资金的影响,这使她无法维持宫廷。她最终于1330年死于肺结核,享年38岁。


孩子们

伊丽莎白和约翰是七个孩子的父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命运多舛、经历悲惨的公主。她们出生高贵,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被命运的巨浪吞噬。以下是一些经历十分悲惨的公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她们的故事: 1. 温莎的玛丽公主 (Princess Mary of Windsor)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次女尽管“温莎的.............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经历传奇的真实人物。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满着非凡的勇气、智慧、坚韧和机遇。以下我将选取几位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传奇色彩的人物,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征服者的传奇人物背景: 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国王,生于公.............
  • 回答
    说起“历史的行程”这个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夏天,我一个人背着背包,踏上了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那是一趟没有太多计划的旅行,我只是想逃离一下熟悉的生活,去看看那些书本里、电影里描绘过的远方。目的地,我选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不会首先想到的地方——一个相对偏远、名气也不算大的古镇。它没有宏大的宫殿,也没.............
  • 回答
    讲到历史语言、死语言,或者咱们常说的“古文”,这玩意儿我打从心眼儿里就透着一股子好奇和亲近。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迷”更贴切。我没上过什么专门的古语言学院,也没拿过什么古典语言学的学位,但这些年下来,自己摸索着,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走了不少路。我最早接触这类东西,大概是高中时期。.............
  • 回答
    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谣言八卦,它们如同时代的注脚,反映了人们的恐惧、希望、偏见以及对未知的好奇。这些谣言有些随着时间淡去,有些却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下面我将列举一些经典的、有详细描述的历史谣言八卦:1. 凯撒的血迹与死亡之兆(古罗马) 谣言内容: 在尤利乌斯·凯撒被刺杀前夕,罗马城中流传.............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那些因为误判形势、过度自信、或是出于某种执念而试图挑战自身极限,结果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这些“不自量力”的壮举,在失败的背后,往往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奈。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几桩,力求讲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是机器写出来的陈词滥调。1. 拿破仑远征俄国:伟大的征服者折戟冰雪.............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宝库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并非歌颂太平盛世,也不是赞美帝王将相,而是以一种别样的姿态,以一种令人扼腕或深思的笔触,回应着时代的脉搏,抒发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这些便是我们常说的“反诗”,它们或许不被官方大肆宣扬,却在民间流传,成为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注脚。说起反诗,第一个绕不开的.............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本应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因为一些意外的“神操作”,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猪队友”。他们或因愚蠢,或因私心,或因失误,将原本稳操胜券的局面搅得一团糟,甚至导致了整个阵营的毁灭。以下就列举几位历史上经典的“猪队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潘凤:.............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魂牵梦萦的经典游戏,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游戏发展的轨迹,至今仍被无数玩家津津乐道。要说经典,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要详细讲,更是能写成厚厚一本史书。不过,咱们今天就挑几颗最闪耀的“星星”,好好唠唠。《超级马力欧兄弟》(Super Mario Bros.)—— 改变世界的.............
  • 回答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星汉灿烂,无数英雄人物的崛起与陨落交织成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其中,那些决定时代走向、改写历史格局的“名将对决”,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勇气与决断的光芒。这些对决,往往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碰撞,更是两种战略思想、两种治国理念甚至两种文明的较量。它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
  • 回答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如影随形,而人类在面对这些严峻考验时,也迸发出了惊人的勇气、智慧与协作精神,留下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救援行动。它们不仅仅是事后的反应,更是人性光辉在黑暗中的闪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记。1. 1970年:孟加拉国气旋宝拉救援行动——“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雏形1970年11月12日,一.............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长河中,王族间的联姻,尤其是新旧王朝更迭之际,为了巩固权力、缓和矛盾、稳定人心,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这种“本朝与前朝王族联姻”的模式,不仅深刻影响着朝代的命运,也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历史深层逻辑的窗口。下面,我将为你梳理几个经典案例,力求讲述得详实,并避免AI写作的刻板痕迹。 .............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电影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有点让人心惊肉跳的暴力镜头。这些画面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血腥,更多的是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叙事的力量,以及对观众心理的冲击。1.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超我”的扭曲与快感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至今仍然让人.............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历史上那些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的经典事情。这可不是光说说“尽力而为”那么简单,而是基于自身的实力、条件和认知,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最终达成目标的。这种智慧,贯穿古今,体现在方方面面。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非暴力抗争的极致演绎提起“量力而行”,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闪过越王勾践。但咱们要说.............
  • 回答
    历史长河中,王子为夺回被 usurped(篡夺)的王位而浴血奋战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文明的画卷上。这些故事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勇气、智慧、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里,我想为您讲述几个我认为最具代.............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了“以一敌众”的传奇。这并非夸张的渲染,而是无数史料和民间传说凝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凭借超凡的才华、无畏的勇气、深邃的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篇章。武力篇:千军万马中的孤胆英雄提起“以一敌众”,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经济制度如璀璨的星辰,划破时代的夜空,留下令人惊叹的印记。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无数先哲的智慧、时代的烙印,以及人类对更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凝结而成的产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令世人“惊为天人”的经济制度,并尝试抽丝剥茧,探寻它们为何能够引发如此震撼。一、 古希腊的城邦经济.............
  • 回答
    中国历史星河灿烂,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智慧的结晶,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精神的篇章。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其中几场最为经典的战役,并尽可能深入地为您描绘它们的波澜壮阔。1. 巨鹿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楚汉争霸的序幕公元前207年,秦朝末年,六.............
  • 回答
    星光璀璨,传奇对决:历史上的那些全明星盛宴篮球场上的全明星赛,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表演赛,它更是无数篮球迷心中的圣地,是巨星们挥洒热血、创造奇迹的舞台。当那些来自不同球队、风格迥异的顶级球员被汇聚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火花,往往能点燃整个赛季,留下铭刻在历史中的经典对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给人们带来丰厚回报的经典投资案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时代变迁、人性博弈和远见卓识的生动写照。1. 一杯咖啡的价值:星巴克的崛起之路(1971年至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对股票”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品牌、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的教科书案例。 初创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