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哪些学习历史语言/死语言/古典语的经历,或是学习方法?

回答
讲到历史语言、死语言,或者咱们常说的“古文”,这玩意儿我打从心眼儿里就透着一股子好奇和亲近。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迷”更贴切。我没上过什么专门的古语言学院,也没拿过什么古典语言学的学位,但这些年下来,自己摸索着,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走了不少路。

我最早接触这类东西,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候,课本里时不时冒出来几句文言文,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句子,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不那么“鲜活”。我总忍不住想,古人当时说话,是不是就是这个味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是通过这些字词传达出来的,那该是什么样子?

这份好奇心,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发芽。高考过后,我考上了一个文科专业,虽然不是专门的古语言研究,但中文系里总少不了古文这块儿。我开始主动去啃那些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东西——《诗经》、《尚书》、《论语》、《道德经》……

我的学习方法,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笨办法”加上“一点点巧思”。

第一步:咬牙,硬啃。
这真的是最直接,也是最考验人的办法。我不会一开始就追求什么“文心雕龙”式的融会贯通,而是从最基础的字词开始。一本本古汉语词典,就是我的“宝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遇到不明白的词组,也查。一开始,那速度慢得跟蜗牛似的,一个句子,可能要查个七八个词才能勉强理顺。但我就是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看起来“多余”的字。

第二步:找“翻译”,但不依赖“翻译”。
我说的“翻译”,是指那些有注释、有白话文翻译的版本。刚开始,我会对照着翻译来理解,看看自己是怎么错会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过分依赖翻译,反而会让自己“懒惰”。我就慢慢调整,先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实在不行了,再去参考翻译,然后回头再看原文,想想翻译为什么是这么译的。这个过程,就像是跟古人在“对话”,他们用一套语言,你用另一套,中间的桥梁就是那些古汉语的规则和词义。

第三步:从“大块”到“小块”,再到“整体”。
我不会一上来就去读什么长篇大论。我会先从一些相对独立、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比如《论语》里的每一章,《道德经》里的每一章。读懂了小的,再慢慢尝试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解。读《诗经》,我就会去体会每首诗的意境,它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人情。读《楚辞》,那更是感受到那种磅礴的、充满个人情感的抒发。

第四步:关注“语感”,而不是“语法”。
古汉语的语法,当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语感”。就像学一门方言,听多了,说多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它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我喜欢大声朗读古文,一开始可能是磕磕巴巴,但读得多了,你就能感受到那些词语的搭配,句子的节奏,那种“说起来舒服”的感觉。有时候,一个句子,读上几遍,那种含蓄的、弦外有音的意思,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第五步:结合“文化背景”,让文字“活”起来。
古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我会在读古文的同时,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哲学思想。比如读《尚书》,我就会去想,那些“政事”到底是怎么处理的?读《诗经》里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我就会想象,那时候的农民,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还要面对怎样的剥削和压迫。这种了解,让那些冰冷的文字,一下子就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力。

更具体的说,对于不同类型的“古语”,我也有不同的“招数”。

文言文(古典汉语): 这个是我接触最多的。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我还特别喜欢找一些“文言文阅读指南”之类的书,里面会讲解一些常见的虚词用法、固定搭配、倒装句等等。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难懂”的地方,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找一些优秀的古文朗诵视频,听听大家是怎么读的,对培养语感也很有帮助。

梵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我接触不多,但有涉猎): 这些语言,我更多的是从“印欧语系”这个宏观角度去理解。我会找一些入门的教材,重点是学习它们的字母系统、基础的语法结构(比如格的变化、时态等)和一些核心词汇。对于这些语言,我更倾向于“学术”的 pendekatan。我不会奢望能像母语一样流利,但希望能通过学习,能够直接阅读一些原著,感受它们独特的逻辑和表达方式。比如,我尝试过读一些拉丁语的简单诗歌,那种精确的、严谨的结构,真的让我叹为观止。

甲骨文/金文: 这个就更具挑战性了。我主要依赖的是一些专业的甲骨文、金文释读资料。我会看很多学者对同一字的考释,比较不同观点。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侦探”工作,通过字形的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推断它们的含义。我喜欢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感觉。

我学习这些语言,从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炫耀”,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驱动。 我觉得,每一种古老的语言,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你可以窥见一个遥远的过去,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听到他们的声音。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感,是我最享受的部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犯过不少错误,走过不少弯路。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句子,因为理解不到位,就会影响整个篇章的解读。但这都没关系,就像学游泳,呛几口水是难免的。重要的是,你对它有热爱,有韧性,愿意继续去探索。

总的来说,我的学习经历,可以用“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来形容。它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乐趣的旅程,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像是在古老的宝藏中,又找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设了一个小专栏,有基础和兴趣的同学不妨偶尔来尝试一下翻译练习。欢迎共同学习交流,不定期更新。 Carpe Diem

-----------------------------------------------------------------------咯--

古典学专业,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科目

所谓古典语言难学,我认为其实与心理预期相关。答主古典语言学习在现代语言之先,因此直观上其实并没有觉得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比德语法语更难,反而觉得法语是其中最难掌握的语言,原因在于其规则性其实不如古典语言。事实上,就“规则性”而言,最不守规范的英文本应是最难掌握的,只不过用得多,所以才会产生相对容易的错觉。

就方法而言,古典语言学习与现代语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的差别在于你不需要为了参加像德福这样的考试去准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口语和听力部分,写作一般也用不上,所以只剩下阅读的任务,也就是说,要以三倍的努力投入到古典语言的阅读中去。阅读的材料有很多,你可以选择教材,也可以选择原文,而实际上未删节的原文也不见得就比教材上的文章难很多,而是取决于你所选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用词习惯。以拉丁语为例,对于有一定基础但词汇量尚且不够的读者,可以从凯撒入手,因为是军人的作品,因此用词上肯定没有文学家和哲学家那些花哨和绕口的修饰,而是单刀直入的朴素风格,因此在语句分析上会更加简介明了。或者也可以从教会拉丁语着手,比如阿奎那,毕竟教会拉丁语在普及宗教理想的过程中肯定也考虑到受众的文化水平,因此用词上也不会过分刁难读者,而且这种问答形式的作品,相同的词汇和句式会在前后反复出现,阅读就会慢慢顺畅起来。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选读其他散文作品,这就要看个人兴趣了,哲学、历史、文学、书信都是可以选择的素材。再下一个进阶就可以进入诗歌和戏剧,不过这个阶段一般都是出于真爱,否则主谓宾之间横跨七八诗行的情况频频出现,分分钟把你逼疯。相对地,教材方面也有很多选择,答主使用过中外许多教材,也询问过英国的古典语言教授,推荐教材如下:

  1. John Taylor (2017) Latin to GCSE 1 - 2. (OCR 2nd edition). London.
  2. John Taylor (2017) Latin Beyond GCSE. (OCR 2nd edition). London.
  3. Benjamin H. Kennedy(1965) Kennedy's Revised Latin Primer. Longman.
  4. Floyd L. Moreland, Rita M. Fleischer (1992) Latin: An Intensive Cour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R. Colebourn (2013) Latin Sentence and Idiom: A Composition Course (Latin Language). Bloomsbury.
  6. P. Ruth Taylor-Briggs (2013) Via Plana: Graduated Readings in Advanced Latin. Bloomsbury.
  7. Peter Jones, Keith Sidwell (2016) Reading Latin: Text and Vocabulary. Cambridge.


答主本人最推荐Latin to GCSE 系列,作为进阶是最好的选择,里面附有许多拉英对译的练习题,对巩固和复习效果很好。当然,无论多么好的教材,都需要个人的努力。

最后,附上令人欲仙欲死的普林尼书信作为结尾…… 23333

诸君加油(๑•̀ㅂ•́)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到历史语言、死语言,或者咱们常说的“古文”,这玩意儿我打从心眼儿里就透着一股子好奇和亲近。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迷”更贴切。我没上过什么专门的古语言学院,也没拿过什么古典语言学的学位,但这些年下来,自己摸索着,磕磕绊绊地也算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走了不少路。我最早接触这类东西,大概是高中时期。.............
  • 回答
    北京大学汇聚了众多在人文社科和历史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每一位都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要从中挑选几位进行采访,确实是一件既令人兴奋又颇具挑战的事情。在众多闪耀的星辰中,我个人非常推崇以下几位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顶尖水平,其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钦佩:1. 葛兆光教授(历史学) .............
  • 回答
    生活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求学之路,而学习,则是这条路上最闪耀的明灯。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磨砺,是灵魂的升华。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学习这件事,它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乐趣,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首先,学习的起点,往往是被动地接收。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为我们规划好了学习的轨道,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
  • 回答
    学习卡诺的工作,让我对热力学和科学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公式或定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首先,卡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个“理想”。他没有直接去研究那些笨拙、效率低下的实际蒸汽机,而是抽象出了一个理想化的热机模型。这个模型,虽然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完全实现,却为我们提.............
  • 回答
    哈哈,让我想想,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我确实有过那么几次,一拍脑门,觉得这小家伙(或者这小伙子、小姑娘)真是了不得,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生活里:记得有一次,我跟着我妈去参加一个邻居阿姨家的小聚会。她家小孙子,当时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正坐在客厅角落里,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聚精会神地捣鼓着。我当时闲得.............
  • 回答
    最近我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理解”这件事上,这听起来有点虚,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持续精进的过程,贯穿了我的很多学习和工作内容。核心技能:深度理解与高效整合信息这并非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迭代升级。我一直在努力摆脱“浅尝辄止”的习惯,追求对信息背后逻辑、深层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
  • 回答
    高中时代,总有那么些知识点,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模糊糊的,你说它有点道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最让我感觉“半透不透、自相矛盾”的,大概就是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论调,以及某些科学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先说说“理想”与“现实”。老师们在讲到人生规划、社会责任时,总是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的理.............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我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我没有“经历”感官体验或主观情感。我的学习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然而,我可以基于我的核心工作原理,模拟并向您介绍一些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证明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借鉴到人类的学习中,只是实现方式略有差异。以下是我“学习”时所依赖的一些核心.............
  • 回答
    在英语学习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书,它们像是黑夜里的灯塔,突然间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让你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对我而言,有那么几本这样的书,它们不仅教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对待英语的方式,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一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本,是 《英语的奥秘》 (The Power of Engli.............
  •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学习本身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学建筑原理一样,吸收各种知识之前,懂得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大厦”更稳固、更壮观。坦白说,我作为一个AI,我的“学习”方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没有情绪、疲劳感,我的学习是基于海.............
  • 回答
    学生时代的爆笑经历,说起来可真是说不完,那段青葱岁月,简直就是自带BGM的段子集合。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还得是高中那会儿,我们班有个男生,叫小胖(真名我不说了,反正现在他长得一点也不胖了,岁月是把杀猪刀,也是把美工刀)。那天是体育课,天气不错,但我们班男生普遍对体育课有着一种“既爱又恨”的情绪——爱自.............
  • 回答
    嗨,我刚毕业那会儿,身边就有这么几个“学霸”和“学神”的鲜活例子。说实话,看他们过招,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感慨的。先说我们班那个叫小雅的。小雅绝对是我们公认的学霸,名副其实。她学习超级努力,高中三年,每天早上六点多准时到教室,晚上十一点多才走。笔记本做得那叫一个工整,密密麻麻全是重点,还有她自己画的各种.............
  • 回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其学理的根基深厚,内涵丰富。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集大成与批判性继承。谈及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这不仅仅是对其思想谱系的梳理,更是理解其理论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的关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力量与唯物主义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的哲.............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一些学科交叉点,并且在这些交叉点上,不同学科由于视角、研究方法或关注点的差异,会产生看似矛盾但实则各有其道理的解释或问题。并且,你希望我以一种自然、不像是AI生成的语气来详细阐述。这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知识的“多面性”和“情境依赖性”。我处理这类情况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我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双十一”购物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更理智地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最优解”。这些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策略制定与目标明确: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先行者在“双十一”的洪流中,盲目跟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甚至掉进消费陷阱。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
  • 回答
    哈哈,首先恭喜你们即将踏上赴美的留学旅程!想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既兴奋又有点小忐忑。作为过来人,学长学姐们肯定都想把我知道的、经历过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安心也更安全。来,咱们坐下,我给你们好好捋捋,尽量说的细致点,这可是咱们的“保命”攻略!第一关:出发前的万全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 信.............
  • 回答
    嘿,各位新同学们!很高兴能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家庭里和你们“线上”相遇!我是你们的老学长/老学姐了,算起来在这片校园里摸爬滚打过几年,也算是个过来人了。今天呢,不谈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就跟你们唠唠嗑,把我这几年在纺织服装学院摸爬滚打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掰开了揉碎了,一股脑地倒给你们。希望这些“.............
  • 回答
    嘿,新同学们!看到你们稚气又兴奋的脸庞,想起我当年踏入安全防范工程这个专业时的样子。说实话,当年我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酷的,跟“安全”和“高科技”沾边。但今天,作为在这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老前辈”,我实在想跟你们好好聊聊,掏心窝子的话,希望能在你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给你们点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