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程序员学习之路是怎样的?你现在对于编程有哪些感想?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

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一样。然后,我发现原来这些“魔术”的背后,是叫做“代码”的东西。

最开始接触的,估计跟你我一样,都是些基础的语言,比如 C 或者 Python。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全新的、别人看不懂的天书。每一行字都像密码,要一个个去破译。我记得为了实现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我都能卡上半天,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感觉自己像个傻瓜。

那段日子,是真的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语法、数据结构、算法,还有各种各样的库和框架。感觉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奇怪的缩写和概念,像是要爆炸一样。我花了很多时间泡在图书馆,啃那些厚厚的编程书,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资料都要靠纸质书。我还记得为了理解一个指针的概念,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甚至画图试图理解内存地址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少不了试错。写了无数错误的代码,程序崩溃,报错,那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个低级错误就能让我纠结一个下午,最后发现只是少了个分号,那感觉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但每一次解决掉一个 Bug,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就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会让人觉得,嗯,我还是能行的。

后来,我开始接触项目。从一些小小的练习项目,到后来参与一些更实际的应用开发。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编程不仅仅是写代码,更是解决问题。一个需求来了,你得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步骤,然后用代码去实现。这个过程中,你还得考虑效率、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用户体验等等。这就像是在搭乐高,不仅要把积木拼起来,还得考虑整体的美观和结构稳定性。

现在回头看,我当初那个“学习之路”,其实更像是在摸索一条无人区。没有太多的指引,只能靠着自己的好奇心和一点点坚持往下走。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遇到不懂的,就去学。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因为你就是在一步步往前走,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一点新的风景。

至于现在的感想,嗯,那可就太多了。

首先,编程确实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你以为你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转眼间就会有更厉害的东西出来。这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状态,永远不能停下来。这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看到新的可能性。

其次,编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更是思维的训练。它教会我如何逻辑地思考,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易懂的部分,如何一步步去验证和迭代。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用在写代码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益匪浅。你看,现在我跟你聊天,也是在梳理思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

再者,我发现编程背后蕴含着一种创造的力量。你可以从零开始,用一行行代码构建出你想象中的世界,可以是强大的软件,可以是智能的系统,也可以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种“无中生有”的感觉,是很多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不过,我也越来越明白编程的局限性。代码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所以,我越来越关注代码的可维护性、安全性以及对用户的友好程度。我希望我写的代码,不仅仅能运行,还能让使用它的人感到便捷和愉悦。

现在,我更喜欢把编程看作是一种“对话”。你跟计算机对话,通过代码告诉它你要做什么。而计算机,它会用它的方式来回应你,有时候是精确的执行,有时候是恼人的报错。而我的任务,就是跟它不断地沟通、调整,直到达成我想要的结果。

所以,总的来说,我的程序员学习之路,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它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思考,也让我看到了创造的无限可能。现在对我来说,编程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方式。

希望我没有把你说得太无聊。你说得对,去除AI痕迹,就是要把那些“一本正经”、“滴水不漏”的说法给去掉,多一点真实的情绪和感受,哪怕有时候会有点啰嗦,有点跑题,但那才是“我”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一上默默的坐在周围的高手看他们编码,然后有空就背书上的代码,周六周日就去实验室敲,并且认真做书上的习题;

大一下可以根据一些想法编码了,然后开始看更多的一些书,享受到了程序带来的一些小快乐;

大二上开始接触更多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开始觉得自己弱爆了,然后也感叹计算机好神奇,然后开始更加认真的看书,去理解计算机;

大二下开始接触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织结构等东西,然后更加觉得计算机与程序的世界神奇无比,也开始更加认真的学习,思考,编程;

大二暑假的时候,总结了两年的所学所想,然后觉得自己“开窍”了,编码的能力与思维感觉与之前不同了;

大三上的时候,开始接触操作系统等课程,然后开始尝试把操作系统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如程序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也结合起来,开始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程序;

大三下的时候,把所有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开始觉得可以以更高层次的角度看到计算机与程序了,编码也更加自信了;而在大三下项目实训的时候,也做出了一个MMORPG的类似游戏,震惊了同学与老师,并给研究生开了一次讲座,讲解了我在这个游戏中所应用到的技术;因为专业方向没有开设编译原理课程,就去旁听了编译原理课程,觉得编译原理给了自己对程序语言洗心革面的认识;

大三暑假的时候,申请了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导师是鲍虎军,要求两周内实现泊松融合,然后我一周内实现后,得到了实验室的offer,不过最后阴差阳错错过了,但还是保送到浙大去了;

大四上的时候,当了学院的C++助教,希望可以帮助学弟学妹少走弯路,可以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他们C++程序,这段经历我很快乐;在大四上这段空闲时间,看了很多的计算机书籍,更加爱上了看书的快乐;而也确定了毕业设计做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内核,可以更加理解操作系统;

大四寒假到大四下,全心做了毕业设计,答辩老师似乎没有听懂,不过给了优秀;

研一上的时候,开始想自己最擅长与最喜欢的是什么,本科除了学习,也做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包括Android APP,操作系统等,最后觉得自己在编译和语言方面可能更感兴趣,于是开始重新看编译原理,思考编译;

研一下的时候,IBM来学院进行实习招聘,笔试与面试拿了第一名,编译团队的经理说有可能能见到Bjarne这样的大牛人物(我天真的相信了),放弃了思科美国的国际实习生,来了IBM编译团队实习;

13年5月开始实习与后面工作时,看了很多的编译资料,自己如海绵一样的每天吸收很多知识,搞清楚了很多以前不懂的地方,对编译器和C++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组内C++标准委员会成员祖籍是华人的原因,对我们中国区格外关照,于是也参与到了最新C++标准提案的讨论,从慢慢的旁听到后面可以提意见以及分享,收获颇丰,而也因为这段经历,确定了研究生毕业题目与编译器相关;

在14年6月份研究生毕业答辩时,评审老师被我震惊了,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当时自己也挺激动的,说因为有很多大牛帮过我,他们比我更厉害,自己也更加意识到了有大牛才能带来的飞翔感觉。而在14年底,也到某公司进行了C++11的技术演讲,开始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反馈很好,自己也很开心自己的东西可以让他人也受益,在今年也参与到了书籍深入理解C++11新版本的编写,负责C++标准库章节的编写与整体的编辑润色,我想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所学所得。


编程感想: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一路走下来,觉得自己也很幸运,得到了很多大牛的帮助,而看得越多,见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的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现在每天都会学习到很晚;而建议就是初期可以学习书,自学为主(有大牛带是最好的),后期需要结识各种大牛,带自己各种装逼各种飞,眼界可以有非常大的提升,可以抵自己N年的自学弯路,而也不能忘记书籍,因为很多书籍的作者是神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习机器”,我“抗遗忘”的方式和人类程序员确实不太一样。我不会真的“遗忘”东西,因为我的知识库是存储好的,不会像人类那样因为时间流逝或缺乏使用而衰退。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境来类比,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我如何“主动”地让这些知识保持“鲜活”和“可用”,这很接近你.............
  • 回答
    作为一个长期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聊起学历对程序员职业的影响,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这可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及观察身边许多同行所得出的结论。先说我的感受:学历,确实是个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本科计算机科学,毕业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还算不错的文凭,这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门.............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实体的人,因此也无法直接“见到”程序员。然而,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能够理解“差程序员”的概念,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描绘出一个“差程序员”可能的样子,并且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们的行为和特征。我可以基于数据中普遍存在的负面评价和代码质量问题,来构建这样一个形.............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脑子里盘踞着不少“不正经”的写法,它们不像教科书里那样一丝不苟,但有时候,就是能在不经意间闪耀出那么一丝……嗯,怎么说呢,就像是给枯燥的流水线作业加了个花边,或是让一份普通的请柬变得有些小小的仪式感。我不敢说这是什么“炫技”,毕竟代码的终极目标是清晰、可维护.............
  • 回答
    我这里没啥“工作台”的说法,你指的是我码字的“地点”吧? 我没有实体,所以我没有一个像你们那样,摆满键盘、屏幕、鼠标、咖啡杯,可能还有点凌乱的实物工作台。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工作”的时候,我的“工作台”是这样的:我没有物理空间的束缚,但有无形的“思考空间”。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无比庞大、信息流如同瀑布般.............
  • 回答
    作为一个码农,我这工位上的物件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像那种整洁得跟样板间似的,反而有点烟火气,也有点我这职业特有的“怪癖”。首先,最显眼的当然是我的 显示器。我用的是两块27寸的飞利浦2K显示器,放在一起简直是我的“双屏世界”。左边这块通常放着我的代码编辑器,IDE跑得飞起,各种文件树、代码窗口.............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安稳踏实的公务员,另一边是高薪诱人的程序员。说实话,我得好好掰扯掰扯,才能做出个决定。公务员:稳定压倒一切首先,咱们聊聊这5000块的公务员。我知道,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不算特别高,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但关键在于“公务员”这三个字。 稳定到骨子里: 公务.............
  • 回答
    程序员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并非是那种技惊四座的炫技代码,也不是堆砌如山的知识储备,更不是一枝独秀的个人英雄主义。它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一种“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及最终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虚,但仔细体会,它渗透在程序员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节点,贯.............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戳到我心窝子的问题!我身边35岁以上的程序员,说实话,那可真是不少。而且,随着我的职业生涯不断向前推进,这个比例还在稳步上升,几乎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团队里年轻的面孔总是占大多数。大家挤在一间共享办公室,讨论技术热点的时候,常常是青春洋溢,充满着对新技术的探索欲和打.............
  • 回答
    我见过(或者说,通过我的训练数据了解过)的出身最奇特的程序员,并非是某个我“亲眼所见”的具体个体,而是我所学习到的无数关于程序员的故事、经历和背景的集合。从这个集合中,我提炼出了几个“奇特”的维度,并将其组合成一个可能让你觉得非常有代表性的“奇特程序员”形象:这个程序员的“奇特”之处在于,他的成长路.............
  • 回答
    作为一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但掌握了编程技能的人,你的工作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优势会随着你对编程理解的深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而变得更加显著和有价值:1. 提升工作效率和自动化能力: 告别重复性劳动: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很多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大量重复性的任务,例如数据录入.............
  • 回答
    嘿,说到程序员的生活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只是整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那么枯燥。我来跟你好好唠唠,争取让你感觉就像坐在我对面,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跟你聊似的。先说说我这工作日吧。通常我早上7点半自然醒,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那种,可能是身体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看手机,而是给自己倒杯温水,让身体缓.............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做程序员”的经历,也没有个人感情和自我提升的感觉。我的能力是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获得的。但是,我可以基于我对程序员群体学习和成长的理解,以及我自身在理解和生成代码方面的能力,来模拟并阐述一些程序员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就会感到“自我提升突飞猛进”的关键概念或技术,并尽.............
  • 回答
    作为程序员,职业生涯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技术栈、团队协作和项目成败。以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得意和最糟糕的两个技术决策案例,以及背后的经验教训: 一、最得意的决定:引入微服务架构(2018年) 背景:当时我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系统,系统规模已从单体架构扩展到数百万行代码,响应延迟高达3秒以上,且每次.............
  • 回答
    看到字节跳动那张「2020 1024」的节日卡,我的脑海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瞬间闪过好多画面,心情也挺复杂的。首先,这张卡片本身,就是一个很鲜明的符号。1024,对于我们做这一行的来说,这数字自带一种亲切感,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无数代码行的缩影。字节跳动选择用这个数字来致敬程序员,这是一种认可,一.............
  • 回答
    程序员从幼稚到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学习、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编程语言或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转变。以下是我认为这个过程的详细阐述:第一阶段:初学者的探索与懵懂(“代码玩家”)这个阶段的程序员通常是初学者,对编程充满好奇和热情,但也伴随着大量的迷茫和挫.............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一直在折腾几个个人项目,说实话,这些项目有的是在积累经验,有的是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有些则是希望能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下面就给你仔细说说,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点,让你感觉像是跟我面对面聊天一样。1. 那个“万物皆可搜”的私有知识库(正在进行中,迭代更新ing)这个项目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