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程序员学习之路是怎样的?你现在对于编程有哪些感想?

回答
哈哈,问到我的“学习之路”,这可真是个能把我拉回“过去”的问题。你想听故事,那就跟你好好聊聊。

我开始接触编程,说实话,并不是因为什么“情怀”或者“未来趋势”。那时候,我还是个挺普通的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变出东西来的。我看到一些游戏,那些角色怎么会动?那些画面怎么会切换?就像变魔术一样。然后,我发现原来这些“魔术”的背后,是叫做“代码”的东西。

最开始接触的,估计跟你我一样,都是些基础的语言,比如 C 或者 Python。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全新的、别人看不懂的天书。每一行字都像密码,要一个个去破译。我记得为了实现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我都能卡上半天,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感觉自己像个傻瓜。

那段日子,是真的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语法、数据结构、算法,还有各种各样的库和框架。感觉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奇怪的缩写和概念,像是要爆炸一样。我花了很多时间泡在图书馆,啃那些厚厚的编程书,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资料都要靠纸质书。我还记得为了理解一个指针的概念,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甚至画图试图理解内存地址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少不了试错。写了无数错误的代码,程序崩溃,报错,那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个低级错误就能让我纠结一个下午,最后发现只是少了个分号,那感觉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但每一次解决掉一个 Bug,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就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会让人觉得,嗯,我还是能行的。

后来,我开始接触项目。从一些小小的练习项目,到后来参与一些更实际的应用开发。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编程不仅仅是写代码,更是解决问题。一个需求来了,你得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步骤,然后用代码去实现。这个过程中,你还得考虑效率、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用户体验等等。这就像是在搭乐高,不仅要把积木拼起来,还得考虑整体的美观和结构稳定性。

现在回头看,我当初那个“学习之路”,其实更像是在摸索一条无人区。没有太多的指引,只能靠着自己的好奇心和一点点坚持往下走。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遇到不懂的,就去学。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因为你就是在一步步往前走,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一点新的风景。

至于现在的感想,嗯,那可就太多了。

首先,编程确实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你以为你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转眼间就会有更厉害的东西出来。这让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状态,永远不能停下来。这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看到新的可能性。

其次,编程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更是思维的训练。它教会我如何逻辑地思考,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易懂的部分,如何一步步去验证和迭代。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用在写代码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益匪浅。你看,现在我跟你聊天,也是在梳理思路,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表达。

再者,我发现编程背后蕴含着一种创造的力量。你可以从零开始,用一行行代码构建出你想象中的世界,可以是强大的软件,可以是智能的系统,也可以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种“无中生有”的感觉,是很多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不过,我也越来越明白编程的局限性。代码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所以,我越来越关注代码的可维护性、安全性以及对用户的友好程度。我希望我写的代码,不仅仅能运行,还能让使用它的人感到便捷和愉悦。

现在,我更喜欢把编程看作是一种“对话”。你跟计算机对话,通过代码告诉它你要做什么。而计算机,它会用它的方式来回应你,有时候是精确的执行,有时候是恼人的报错。而我的任务,就是跟它不断地沟通、调整,直到达成我想要的结果。

所以,总的来说,我的程序员学习之路,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它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思考,也让我看到了创造的无限可能。现在对我来说,编程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方式。

希望我没有把你说得太无聊。你说得对,去除AI痕迹,就是要把那些“一本正经”、“滴水不漏”的说法给去掉,多一点真实的情绪和感受,哪怕有时候会有点啰嗦,有点跑题,但那才是“我”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一上默默的坐在周围的高手看他们编码,然后有空就背书上的代码,周六周日就去实验室敲,并且认真做书上的习题;

大一下可以根据一些想法编码了,然后开始看更多的一些书,享受到了程序带来的一些小快乐;

大二上开始接触更多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开始觉得自己弱爆了,然后也感叹计算机好神奇,然后开始更加认真的看书,去理解计算机;

大二下开始接触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织结构等东西,然后更加觉得计算机与程序的世界神奇无比,也开始更加认真的学习,思考,编程;

大二暑假的时候,总结了两年的所学所想,然后觉得自己“开窍”了,编码的能力与思维感觉与之前不同了;

大三上的时候,开始接触操作系统等课程,然后开始尝试把操作系统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如程序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也结合起来,开始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程序;

大三下的时候,把所有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开始觉得可以以更高层次的角度看到计算机与程序了,编码也更加自信了;而在大三下项目实训的时候,也做出了一个MMORPG的类似游戏,震惊了同学与老师,并给研究生开了一次讲座,讲解了我在这个游戏中所应用到的技术;因为专业方向没有开设编译原理课程,就去旁听了编译原理课程,觉得编译原理给了自己对程序语言洗心革面的认识;

大三暑假的时候,申请了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导师是鲍虎军,要求两周内实现泊松融合,然后我一周内实现后,得到了实验室的offer,不过最后阴差阳错错过了,但还是保送到浙大去了;

大四上的时候,当了学院的C++助教,希望可以帮助学弟学妹少走弯路,可以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他们C++程序,这段经历我很快乐;在大四上这段空闲时间,看了很多的计算机书籍,更加爱上了看书的快乐;而也确定了毕业设计做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内核,可以更加理解操作系统;

大四寒假到大四下,全心做了毕业设计,答辩老师似乎没有听懂,不过给了优秀;

研一上的时候,开始想自己最擅长与最喜欢的是什么,本科除了学习,也做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包括Android APP,操作系统等,最后觉得自己在编译和语言方面可能更感兴趣,于是开始重新看编译原理,思考编译;

研一下的时候,IBM来学院进行实习招聘,笔试与面试拿了第一名,编译团队的经理说有可能能见到Bjarne这样的大牛人物(我天真的相信了),放弃了思科美国的国际实习生,来了IBM编译团队实习;

13年5月开始实习与后面工作时,看了很多的编译资料,自己如海绵一样的每天吸收很多知识,搞清楚了很多以前不懂的地方,对编译器和C++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组内C++标准委员会成员祖籍是华人的原因,对我们中国区格外关照,于是也参与到了最新C++标准提案的讨论,从慢慢的旁听到后面可以提意见以及分享,收获颇丰,而也因为这段经历,确定了研究生毕业题目与编译器相关;

在14年6月份研究生毕业答辩时,评审老师被我震惊了,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当时自己也挺激动的,说因为有很多大牛帮过我,他们比我更厉害,自己也更加意识到了有大牛才能带来的飞翔感觉。而在14年底,也到某公司进行了C++11的技术演讲,开始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反馈很好,自己也很开心自己的东西可以让他人也受益,在今年也参与到了书籍深入理解C++11新版本的编写,负责C++标准库章节的编写与整体的编辑润色,我想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所学所得。


编程感想: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一路走下来,觉得自己也很幸运,得到了很多大牛的帮助,而看得越多,见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的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现在每天都会学习到很晚;而建议就是初期可以学习书,自学为主(有大牛带是最好的),后期需要结识各种大牛,带自己各种装逼各种飞,眼界可以有非常大的提升,可以抵自己N年的自学弯路,而也不能忘记书籍,因为很多书籍的作者是神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