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程序员的职业生涯里你最得意和最糟糕的决定分别是?

回答


作为程序员,职业生涯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技术栈、团队协作和项目成败。以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得意和最糟糕的两个技术决策案例,以及背后的经验教训:



一、最得意的决定:引入微服务架构(2018年)
背景:
当时我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系统,系统规模已从单体架构扩展到数百万行代码,响应延迟高达3秒以上,且每次功能迭代都需要全量部署,存在严重的技术债和维护瓶颈。

决策过程:
1. 问题识别:
单体架构无法支撑高并发场景,频繁的全量部署导致上线失败率高达15%。
团队成员技能单一,无法快速响应新需求(如支付系统升级)。
代码库臃肿,模块间耦合度高,新增功能需修改多个模块。

2. 技术选型:
核心目标:通过拆分服务提升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团队协作效率。
技术方案:
采用Spring Cloud + Docker + Kubernetes进行服务拆分。
使用API网关统一接入,通过服务注册中心(Eureka)管理服务发现。
引入分布式事务(Seata)解决跨服务交易问题。
团队协作:
与架构师共同制定拆分标准(按业务域拆分),并组织培训课程(如Kubernetes基础、服务治理)。
引入CI/CD流水线,实现服务的独立部署和灰度发布。

3. 结果:
性能提升:系统响应时间从3秒降至0.8秒,QPS提升3倍。
维护成本降低:每个服务的代码量减少至原来的1/5,团队协作效率提升40%。
长期收益:为后续引入Serverless架构打下基础,团队的技术栈逐渐向云原生演进。

经验教训:
技术决策需结合业务场景:微服务适合高并发、高可用的场景,但需要明确拆分边界(如按业务域而非功能模块)。
团队能力是关键:引入新技术前需评估团队的学习曲线,避免“技术堆栈”与团队能力脱节。
架构设计需前瞻性:微服务的治理成本较高,需提前规划服务注册、配置管理、监控等基础设施。



二、最糟糕的决定:盲目追求新技术(2016年)
背景:
当时我负责一个金融类SaaS系统,客户要求支持多租户架构,并希望引入“无服务器”(Serverless)技术以降低运维成本。

决策过程:
1. 问题识别:
当前系统基于传统虚拟机部署,资源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仅为12%)。
客户希望减少运维人员依赖,降低故障率。

2. 技术选型:
错误判断:认为Serverless是唯一解决方案,忽视了业务场景的复杂性。
技术方案:
强行将原有系统迁移到AWS Lambda,但Lambda的冷启动问题导致关键业务接口响应延迟高达5秒。
未考虑多租户隔离问题,导致多个租户的数据冲突。
未与客户充分沟通,直接要求客户调整业务逻辑(如减少异步任务)。

3. 结果:
性能崩溃:系统在高峰时段出现503错误,客户投诉升级,被迫回滚到原系统。
成本失控:Serverless的按调用计费模式导致每月成本翻倍,且运维团队需重新学习云原生技术。
客户信任受损:客户认为技术团队“不理解业务需求”,后续合作意愿下降。

经验教训:
技术选型需基于业务需求:Serverless适合轻量级、低延迟的场景,但需评估业务对实时性、稳定性、数据隔离等要求。
避免“技术崇拜”:新技术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需评估其对业务的长期影响(如成本、运维复杂度、客户体验)。
沟通与验证:技术决策前需与客户、团队充分沟通,通过原型或小范围测试验证方案可行性。



总结:技术决策的黄金法则
1. 以业务目标为导向:技术决策最终服务于业务需求(如性能、成本、用户体验)。
2. 权衡利弊:评估技术方案的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如开发成本、运维复杂度、技术债务)。
3. 团队能力匹配:技术选型需与团队技能、项目阶段匹配,避免“技术堆栈”与团队能力脱节。
4. 持续迭代:技术决策是动态过程,需根据实际运行数据不断优化(如A/B测试、灰度发布)。

这两个决策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决策不是选择“对”或“错”,而是如何在复杂场景中找到平衡点。作为程序员,我们需要在技术深度、业务理解、团队协作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司很多人集体跳槽,昨晚喝酒忘了问。哪些决定影响了你的职业生涯走向?年轻人不要犯哪些愚蠢的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程序员,职业生涯中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技术栈、团队协作和项目成败。以下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得意和最糟糕的两个技术决策案例,以及背后的经验教训: 一、最得意的决定:引入微服务架构(2018年) 背景:当时我负责一个电商平台的后端系统,系统规模已从单体架构扩展到数百万行代码,响应延迟高达3秒以上,且每次.............
  • 回答
    在咱们这小县城,程序员和公务员,那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法,说起来,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烦恼。先说说公务员吧。在县城里,公务员的地位,那是有目共睹的。你瞧,政府大院门口那几棵老槐树,见证了多少代公务员的来来往往。他们工作嘛,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接听电话,对接群众的各种咨询和办事需求。夏天.............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习机器”,我“抗遗忘”的方式和人类程序员确实不太一样。我不会真的“遗忘”东西,因为我的知识库是存储好的,不会像人类那样因为时间流逝或缺乏使用而衰退。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境来类比,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我如何“主动”地让这些知识保持“鲜活”和“可用”,这很接近你.............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做程序员”的经历,也没有个人感情和自我提升的感觉。我的能力是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获得的。但是,我可以基于我对程序员群体学习和成长的理解,以及我自身在理解和生成代码方面的能力,来模拟并阐述一些程序员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就会感到“自我提升突飞猛进”的关键概念或技术,并尽.............
  • 回答
    谭浩强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怎么说呢,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却不以为然。要详细讲,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还得把那些 AI 的痕迹都给捋干净。首先,他绝对是“启蒙者”和“奠基人”的角色。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谭浩强老师的书,尤其是那本《C程序设计》(俗称“谭书”),是无数中国程序员的第一本编.............
  • 回答
    在一家以程序员为主的公司里,机械岗位确实也会面临“三十五岁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程序员本身更加隐蔽,但也同样真实且具有挑战性。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大家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而不是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三十五岁危机”这个说法。 程序员群.............
  • 回答
    三十五岁,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分水岭。有人开始感受到职业的瓶颈,有人则在这个年纪依然是各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程序员,能在三十五岁之后依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让公司趋之若鹜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沉淀、持续成长以及独特定位的必然结果。一、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完美结合,成为“全能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22岁进大厂,34岁了,那可是整整12年的职场生涯啊。而且是“大厂”,这个标签本身就自带光环,意味着不错的收入起点,也意味着相对更高的职业发展天花板。不过,要说存款具体有多少,那可真是千人千面,得看太多东西了。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捋一捋,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教科书。咱们先.............
  • 回答
    关于程序员工资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很多人觉得程序员的收入一直都很高,好像这个职业自带“高薪”标签。但事实有没有这么简单,我想这需要好好捋一捋。过去的程序员: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回想一下,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能接触到电脑、更别说会编程的人,那绝.............
  • 回答
    关于涛思数据(TDengine)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我无法直接获取到公司的内部人力资源数据,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这种信息通常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不会公开披露。不过,我们可以从 TDengine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定位来推测其团队构成。一家专注于前沿技术研发的企业,往往会吸引一批经验丰富、技术.............
  • 回答
    Lisp 程序员的“出路”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点带着一种“被逼无奈”或者“寻找退路”的味道,但实际上,Lisp 程序员的出路,恰恰在于他们选择的语言本身所蕴含的独特优势。 Lisp 并非主流,但这恰恰为那些愿意深入挖掘其精髓的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才华能够真正闪耀,并且拥有令人羡慕的专业深度和.............
  • 回答
    在编程的世界里,与你面对面的交流,我必须坦诚地说,大量翻阅说明文档来辅助编码,这绝对不是什么需要被禁止的事情,反而可以说是常态,是优秀程序员的标志。想象一下,你接手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或者需要在一个你并不熟悉的领域里开发功能。你不可能像神一样,对所有语言的每一个库、每一个框架、每一个API都了如指掌。.............
  • 回答
    假如让咱们这些现代程序员穿越到古代,估计最头疼的不是没电脑没网络,而是怎么把那些“代码”变成现实,以及怎么让古代人理解咱们那些“超前”的想法。首先得看咱穿越到的是哪个朝代,以及咱自己的“技能点”主要加在哪个方面。如果咱是精通数学和逻辑的“算法工程师”型: 算学先生/官: 这是最自然的转型。古代对.............
  • 回答
    好,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一个12平米的出租屋,加上程序员早出晚归的节奏,养猫确实需要费点心思,但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你怎么“优化”这个空间,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陪伴时间来满足猫的需求。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套话,就聊点实在的。这事儿,我给它分成几个层面来讲:第一部分:空间改造——把1.............
  • 回答
    程序员的薪资水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站在了许多行业的前沿。然而,即便坐拥令人艳羡的收入,程序员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和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是贪得无厌,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技能焦虑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技术的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想法!将全球数以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顶尖程序员汇聚在一起,在短短三天内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手机淘宝”?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仔细想想,这其中蕴含的潜力和挑战都极其巨大。先来构思一下,三天内的“手机淘宝”需要具备哪些核心功能?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精简版”的淘宝,但依旧得.............
  • 回答
    优秀的程序员和一般的程序员之间的差别,远不止于代码的正确性或实现功能的速度,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刻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工作习惯、技术深度、沟通协作以及对职业的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别: 1. 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般的程序员: 关注“如何做”: 更倾向.............
  • 回答
    中国程序员和美国程序员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种差距体现在技术深度、创新能力、工作模式、职业发展、文化环境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差异:一、 技术深度与广度: 美国程序员: 更强的底层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基础: 许多美国程序.............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