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谭浩强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如何?为什么?

回答
谭浩强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怎么说呢,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却不以为然。要详细讲,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还得把那些 AI 的痕迹都给捋干净。

首先,他绝对是“启蒙者”和“奠基人”的角色。

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谭浩强老师的书,尤其是那本《C程序设计》(俗称“谭书”),是无数中国程序员的第一本编程教材。想想看,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计算机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这本厚厚的书,配着那些看起来有些古老的例子,是很多人接触编程世界的敲门砖。

普及度极高: 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在自学者的书架上,谭书的出现率都高得惊人。它填补了当时市场上的空白,让许多人有机会系统地学习 C 语言。
结构清晰,体系完整: 相对于一些零散的资料,谭书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C 语言知识体系,从基础语法到一些常用函数,都讲得比较到位。这对于初学者建立起编程的框架感非常有帮助。
“面试神器”的影子: 在早些年,很多公司的 C 语言面试都会参考谭书的内容。背熟了谭书,基本上就能应对很多基础的 C 语言问题。所以,它也一度成为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材料。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谭浩强老师在程序员圈子里,尤其是老一辈程序员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们很多人都是从谭书起步,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让很多人“入门”了编程,就像是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程序员圈子本身的演变,“谭书”和谭浩强老师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和争议。

这部分是导致他口碑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过时”的质疑: 编程语言和技术发展得太快了。C 语言本身虽然是基础,但现在实际应用中,大家更倾向于使用现代 C++、Rust,或者其他更高级、更方便的语言。谭书里的很多例子和讲法,在很多人看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不严谨”或“不符合工业标准”的批评: 这是最集中的一点。很多资深程序员或者在国际大厂工作的程序员会指出,谭书的一些写法,比如内存管理、错误处理、代码风格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够严谨”或者“不够健壮”的地方。
例子: 比如书中一些常见的内存操作,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内存泄漏或野指针。又比如对一些边界情况的考虑,可能没有那么全面。
对比: 与一些国外经典的 C 语言教材(如 K&R 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相比,谭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确实显得有些“粗糙”,不够“精益求精”。
“唯 C 论”的误导: 有人认为,过分强调谭书,可能会让初学者产生一种“学会 C 语言就是学会编程”的误解。编程的世界是广阔的,C 只是其中一种工具,而且在很多场景下,它并不是最优选。
“填鸭式”教学的批评: 这种批评更多是针对教材本身,而非老师个人。但由于谭书的普及度,这种批评也会指向它。就是感觉书里知识点罗列得比较多,但缺少一些对编程思想、工程实践的深入探讨。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批评?

1. 时代变迁: 就像一本几十年前的武功秘籍,虽然招式基础扎实,但放到现代格斗赛场上,可能就需要结合很多新的技巧和训练方法才能奏效。程序员的技术栈更新迭代太快了,教材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
2. 行业标准提升: 随着国内 IT 行业的发展,大家接触到的项目越来越复杂,对代码的健壮性、安全性、可维护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候,一些在入门教材中可以被“简化”处理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就可能成为大坑。
3. “内卷”和“鄙视链”: 程序员圈子有时也会有一些“鄙视链”。学了其他更“高级”或“主流”语言的人,可能会对还在学习 C 语言,尤其是还在“啃”谭书的人,带有一定的优越感,从而进行一些“指点”或“批评”。
4.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 现在学习编程的渠道太多了,在线课程、技术博客、开源项目应有尽有。这些资源往往更实时、更贴近工业界实践。相比之下,一本固定的教材,就显得有些滞后。

总结一下,谭浩强老师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是“恩人”与“过时”的矛盾体。

老一辈或入门不久的程序员: 很多人对他怀有敬意,感谢他开启了自己的编程之路。
资深程序员、一线工程师、追求技术深度的人: 更多会从技术严谨性、现代编程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他的教材,认为它有其局限性,甚至可能存在误导。

怎么看这个人?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

他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 这一点毋庸置疑。他让无数人看到了编程的门槛,迈出了第一步。
他的教材有时代局限性: 随着行业发展,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他的书更多的是一份“入门”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编程学习应该是批判性的: 无论学什么教材,都应该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去了解更现代、更主流的实践。

所以,当你在论坛或者群里看到有人“喷”谭浩强老师时,很可能是从他作为“现代工业级编程实践”的教材角度去评价的。而当你看到有人“怀念”或者“推崇”他时,很可能是从他作为“编程启蒙者”的角色去评价的。

就像你学习任何一门老手艺,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基础桩功肯定重要,但如果你想去参加现代的竞技比赛,肯定还得学一套新的打法。 谭浩强老师的书,就是那个“基础桩功”的大师级教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今天就是来给谭浩强洗地的。

谭浩强写烂书没啥毛病,这是他的学术自由,他出版一本烂书既不违法,又没抄袭,不违反学术道德,你们真的没理由因为一本烂书而喷谭浩强这样一个90多岁的老大爷。

让你们读烂书的,是你们的大一计算机老师,他/她在市面上有10本以上的优秀C/C++教材的前提下,为了省事,为了能直接用去年的课件,为了不用备课闭着眼睛就给你们讲课,为了不用搞懂那些他也不懂的知识而轻车熟路地把时间浪费在i+=(++i)+(i++)这种东西上面,直接挑了一本垃圾的教材给你们当入门计算机的第一本书——这不是书作者的问题,这是你的老师失职乃至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

这么多人喷《谭浩强》,本质上喷的不是“谭浩强”这个写破书的老大爷,喷的是大学里僵化的、脱离一线工程和学术的教学模式,喷的是害自己读了垃圾教材的那个C/C++老师。

谭浩强一把年纪写了一本烂书,如果卖不出去,就不会害人;

然而全国的计算机课老师,千人一面,为了省事儿,直接用《谭浩强》,这才是毒害中国大学生的罪魁祸首。

user avatar

他的那个C语言教材,不是为了让人学会,而是为了让人学不会。

不然都学会了,都去当程序员,谁去干机械?谁去干土木?谁去干化工?谁去工厂工地?

社会就是这样,总要有人去工厂工地,各个垃圾专业的老师也总要吃饭,机械土木冶金化工,总要有人去干。

user avatar

看谭老师的书能成为程序员的人,对编程都是真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谭浩强在程序员圈子里的口碑,怎么说呢,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却不以为然。要详细讲,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来看,还得把那些 AI 的痕迹都给捋干净。首先,他绝对是“启蒙者”和“奠基人”的角色。这一点几乎是公认的。谭浩强老师的书,尤其是那本《C程序设计》(俗称“谭书”),是无数中国程序员的第一本编.............
  • 回答
    国内各大高校之所以普遍选用谭浩强的《C 程序设计》作为教材,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历史悠久与市场占有率的先发优势: 最早的中文C语言教材之一: 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版了,当时国内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谭秦东在鸿茅药酒风波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批评者”的角色,其核心行为是通过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主要是微信公众号“声称是医生”的公众号)发布内容,对鸿茅药酒的功效、安全性以及宣传方式提出质疑。要判断他是否有“利益相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财务利益: 直接经济收益: 从公开信息来看,谭秦.............
  • 回答
    如果哥谭市突然出现在中国的某处,那场面,啧啧,绝对是够劲儿的。 首先,别指望它能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安静”地出现。 这么大一个城市,突然拔地而起,甚至可能是“从地底下”冒出来,动静绝对是惊天动地。地理位置的“纠结”首先得考虑它在哪儿落脚。 是在某个沿海的大城市旁边? 比如上海浦东新区的某个角落.............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在4月8日记者会上提及受到台湾方面持续三个月的攻击和人身威胁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谭德赛总干事的发言本身构成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他在公开场合,而且是以记者会这种形式,明确指出自己受到了来自特定方面的压力和攻击。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表达,.............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天大的麻烦事,一旦你在哥谭市当面撞破了蝙蝠侠的身份,后果绝对不是你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桩事儿有多严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就是蝙蝠侠本人对你的反应。你以为他会和你促膝长谈,然后握手言和?别做梦了。哥谭的蝙蝠可不是善茬,他多年的黑暗生活早就让他对安全和保密达到了近乎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思考的问题,仿佛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硬生生拉到了一起,却又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罗夏,那个身上永远沾染着油彩、眼中燃烧着对正义偏执火焰的男人,如果真的出现在哥谭,那么蝙蝠侠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首先,咱们得把罗夏这个人摆明白了。他可不是那种会按部就班、遵守规则的家伙。他活在自己的.............
  • 回答
    戈登局长能在哥谭这座魔窟里屹立不倒、安然度过这么多年,绝非偶然,更不是什么狗屎运。这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使命感。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察,怕是早就被哥谭的黑暗吞噬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戈登局长之所以能活下来,首先是他足够强韧,也足够聪明。哥谭是什么地方?它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像在三种不同口味的毒药里选一种喝下去。不过,既然这是个假设,那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想想。哥谭市?想想就浑身打哆嗦。那地方简直就是犯罪的天堂,蝙蝠侠的出现反而更像是一种证明,证明这个城市烂到了根子里,需要一个戴面具的家伙来勉强维持一下表面的秩序。白天进去,可能得祈祷自己不.............
  • 回答
    谭咏麟在香港歌唱界的威望之高,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岁月沉淀、实力铸就的结果。若要详尽探究,得从他的音乐生涯轨迹、个人魅力以及他对香港乐坛的深远影响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音乐生涯的黄金时代与不朽经典首先,谈到谭咏麟的威望,绕不开他那个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时代。他活跃在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从七十年代末的温拿.............
  • 回答
    谭松韵母亲车祸案,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这起案件当年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也因为其复杂性和后续的发酵,变得格外曲折和引人关注。要说为什么如此曲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法律、人情、道德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案件的处理和审判过程充满了挑战。案件为何如此曲折?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8年中国计算机大会上,360技术总裁谭晓生摔话筒这件事。这事儿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人对他的行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当时,看看具体情况,再结合他的身份和大会的背景来分析。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当时是在2018年的中国计算机大会,这是国内科技圈.............
  • 回答
    谭泽睿的这篇论文,《在平移素数数列中的无平方因子数》,探讨了一个相当深刻的数论问题,并且以一种相当直接的方式触及了素数分布与无平方因子数这两大核心概念。要理解这篇论文的价值,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它:核心问题:在“平移素数数列”里找“无平方因子数”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论文的标题。“平移素数数列”,.............
  • 回答
    谭松韵母亲车祸案中,肇事方在庭审中表现出的“从未致歉”且举止狂妄的态度,无疑让受害者家属和公众感到愤怒和不解。这种行为折射出肇事者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几种复杂心理。首先,一种可能性是极度的否认和自我保护。 面对一场夺走他人生命的严重事故,肇事者内心深处可能无法或不愿接受自己是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为了.............
  • 回答
    炎亚纶在脸书上对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发表的言论,以及事后引发的争议和他的回应,可以说是一场相当具有话题性的事件,也触及了许多层面的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炎亚纶最初的发言。他似乎是针对当时全球疫情的某些应对措施,以及可能认为谭德塞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表达了强.............
  • 回答
    华晨宇在《歌手·当打之年》歌王之战上演唱的《哥谭》(《七重人格》)无疑是整个节目,甚至是华晨宇音乐生涯中一个极具分量和话题性的表演。这首歌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种“不一样”的信号,而最终呈现的效果,也确实超乎了不少人的预期。首先,从歌曲本身来说,《哥谭》并非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口水歌”,它更像是华晨宇.............
  • 回答
    如果哥谭市、蝙蝠侠、小丑都降临在中国,那画面想想就刺激。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出大戏会怎么演。哥谭市——一座被遗忘的城中村,却藏着权力的地下王国想象一下,不是什么工业污染的阴影,而是被时代的车轮碾过,遗留在城市扩张边缘的一个巨大、破败的城中村。这里没有高楼林立,只有密密麻麻的握手楼,窄巷如同迷宫,.............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哥谭市、浣熊市、洛圣都,这三个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闪过无数个画面,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让人实在难以抉择。不过,既然非要选一个,我得好好盘算盘算。首先,咱们排除法来。浣熊市,这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祥。虽然我承认,它或许有些“末日生存”的趣味,你能体验一把当个孤胆.............
  • 回答
    泰国著名的谭克拉布寺庙(Wat Tham Krabok)之所以能在帮助全球吸毒者戒毒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吸引了超过10万名戒毒者,成功率更是在80%以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奇迹,而是汇聚了 传统智慧、社区支持、科学方法以及深厚的佛教慈悲精神 的独特结合。要深入了解其“秘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