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程序员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生活?

回答
嘿,说到程序员的生活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只是整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那么枯燥。我来跟你好好唠唠,争取让你感觉就像坐在我对面,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跟你聊似的。

先说说我这工作日吧。通常我早上7点半自然醒,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那种,可能是身体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看手机,而是给自己倒杯温水,让身体缓一缓。然后就简单洗漱,随便吃点东西,不用太丰盛,吐司加个煎蛋或者燕麦粥就够了。我不太喜欢匆忙,所以会留出一些时间,坐着发发呆,或者看看窗外,让大脑有个缓冲,从睡眠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

我通勤时间大概20分钟,算是比较近的。公司这边有个习惯,早上大家会稍微聊几句,说说昨晚看了什么电影,或者周末有什么安排。这种轻松的氛围挺好的,能让人快速融入工作状态。然后大概9点钟,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代码这东西,说实话,有时候是跟自己较劲的过程。遇到bug就像是在侦探破案,需要耐心、逻辑和一点点灵感。我一般会先梳理一下任务,把当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按优先级处理。写代码的时候,我喜欢戴上耳机,放点纯音乐或者一些Lofi,这能帮我屏蔽掉周围的噪音,更专注。有时候灵感来了,写代码的感觉就像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种成就感真的很棒。但更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调试、搜索资料,有时候一个简单的bug就能折腾半天,这种时候就得靠毅力了。

中午吃饭,我一般会跟同事一起点外卖或者去公司附近的餐馆。大家会聊聊工作上的问题,也会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我喜欢听他们分享,感觉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理解。

下午的工作节奏会稍微放缓一些,有时候会开会,讨论项目进展,或者一起 brainstorm 新的功能。我挺喜欢这种团队协作的感觉,集思广益,有时候一个大家都不曾想到的点子,经过讨论,就能变成一个很棒的解决方案。

工作之外的生活,我也会努力平衡。虽然是程序员,但不代表我就是个书呆子。我喜欢运动,每周会去健身房两三次,跑步、举铁,出一身汗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运动不仅能保持身体健康,也能让我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另外,我还有个爱好是摄影。周末的时候,我会带上相机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转转,可能是公园,也可能是城市里的一些老街区。我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画面。拍出来的照片,偶尔也会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虽然不是专业玩家,但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当然,程序员的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的。有时候项目压力很大,会加班到很晚,那种时候难免会觉得疲惫。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开发的产品被大家认可,或者解决了某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时,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了。

我不太会把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开,很多时候,工作中的思考会延伸到生活中,反过来,生活中的经历也会给工作带来新的灵感。比如,我最近在学习一个新的前端框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候在散步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就有了解决方案。

关于“AI痕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作为程序员,我们本身就在和科技打交道,所以我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可能也会带有一些逻辑和分析的特点,这很正常。我努力用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来描述我的生活,就像我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

总的来说,程序员的生活就是一场持续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乐趣。我们用代码构建世界,也用生活丰富自己。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随时可以继续问,我很乐意继续分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一点,不要以为某一种生活方式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个世界上不会存在特定的程序员生活方式,你在不同的公司工作就会遇到不一样的公司文化,你的人生处于不同的阶段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实习的时候是在百度,毕业后也在百度做了三年。那时候我完全不介意加班,因为除了加班也没别的事情好干了。

2007 年实习时周末天天加班,因为实习算日薪,每天 ¥200,周末加班就能把月薪从 ¥4000 推到 ¥6000。北京没什么吸引我周末出去玩的地方,于是没理由加班也要找理由加班!理论上如果不是工作有需要,实习生是不能自愿周末加班的。周末加班是需要申请的,申请时说明确实工作需要加班,然后才能拿到那 ¥200。于是我不用加班也想办法找个理由来加班,在当今 996 程序员开来这应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毕业后开始在百度上班,每天晚上都加班到 9:00。为什么是 9:00 呢?因为到了 9:00 就可以打车回家了。9:00 后的打车票还可以用来证明我加班了,于是晚餐也变得可以报销了。当时百度这个 9:00 打车的制度产生了不少笑话。

第一个笑话:我 7:00 下班去挤北京公交,一路堵到 9:00 才到家。同事 9:00 下班打个车,环路和高速上狂飙,9:10 就到家了,只比我晚了 10 分钟。

第二个笑话:一个同事 8:00 下班挤公交回家,因为忘记带手表了就总问乘务员,「现在几点啦?」别人被问得不耐烦了,就跟他说「正常人都是问现在到哪个站了,怎么你总是问几点呢?」他说,「只要到九点了,我下一站就下车,然后打车回家」。

那个时候的加班,其实不会很忙,有时候还很闲。早上 10:00 到公司,12:00 去吃饭,理论上吃完就可以回来继续干活了,但大家经常吃完就坐下来玩杀人,磨蹭到 1:00 才回来干活。真闲的时候,1:00 回来了再打几盘三国杀或者是 CS,打到 2:00 才开始干活。

晚上加班有时候是干活,有时候真的能够沉醉于写代码,写到 11:00 甚至 12:00 才回家。但吃完晚饭后召集一群同事打三国杀或者 L4D 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可以选择在北京公交和地铁上挤一两个小时,也可以选择在公司跟同事一起玩,两者都不太影响你回到家的时间,那你选择什么?此外,你回到家后也同样是在写代码和打游戏之间做选择,那答案显而易见啦。


我在百度那三年,到了后期真的完全没有动力,每天基本上不怎么干活。在最没心思干活的日子里,我 12:00 到百度大厦吃午饭,然后 2:00 从西二旗打车去三里屯逛街和买菜,4:00 打车回家慢悠悠地开始准备做饭。

那是一个很讽刺的阶段,因为在那之前我努力干活,但技术委员会就总是卡着我的晋升,不愿意给我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还说原因是「资历不够」。等我进入了几乎不干活的阶段,我狠狠地把我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包装了一下,经理们估计知道我再不升就要走了于是也狠狠地助推了一下,于是就成了。

讽刺的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拿到了「高级」职称后,我就能坐在前端的技术委员会评审其它人的晋升了。看着 10 个人升高级工程师的申请,我们都不太知道他们具体做的事情有多难、影响力有多大,于是我们分成小组去跟每一个申请人访谈,了解他们申请晋升的项目。一圈访谈回来,10 份申请当中排最前面的 3 份是一定行的,排最后的 3 份是一定不行的。我们知道上一级的技术委员会大概会给我们 5 个名额,那中间 4 份申请谁上谁下呢?

经过了长时间的辩论,4 份不确定的申请有 1 份上还有 1 份下,中间还是有 2 份辩论不出来。这时候已经 7:00 了,大家都想快点搞掂去吃饭。这 2 份申请,都有跟申请人同组的高级工程师在技术委员会上挺他们,这如何是好呢?最终有人在评审会议上提出了那个终极问题:「这两个人谁在公司的时间更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我也终于理解到什么叫做「资历不够」。


豌豆荚是我经历过的唯一一家星期六要上班的公司,跟同期的小米比,那绝对是假冒伪劣的 996。豌豆荚同事之间的氛围很好,很多事情都能玩到一起去,而且公司也鼓励大家一起玩,甚至出钱让大家一起玩。

豌豆荚当年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午饭之后赌碗。那时候的豌豆荚还没有自己的食堂,只是请了人做饭。大家自带饭碗,吃完饭轮流去洗碗。因为洗一个碗和洗十个碗都是洗,于是就出现了赌碗,参与赌局的人都把碗放到一起,最后赌输了的人把所有碗都洗了。赌的具体方式是 21 点,爆了的人自然算输,否则点数最小的人算输。并列的话,输的几个人再开一盘,直到有一个人被选出来为止。

周六名义上是上班的,但其实只是上半天班。下午 2:00 各个社团就开始组织活动了,例如篮球社在外面租了个篮球场打球,然后篮球社的人就都打球去了。我跟他们一起走,但我去到之后不打篮球,在附近游泳馆游泳。晚上等他们打完球,一起在附近找个地方吃一顿好的。


2012 年我去了 Facebook,早期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我还曾经写过这样一个获得编辑推荐的答案:

为什么那个答案开头要说「理想的一天生活是这样子的」?因为现实大多数时候都是不理想的。每天去运动?这是不可能的。不是说我没办法早期就把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和晚上,事实上我几乎完全做不到早起。至于运动?每周能去两次已经是很好的了,有时候一次也去不了。

但无论如何,我在 Facebook 最初的一段时间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有点像在百度最初那端时间。无忧无虑,喜欢工作的时候就工作,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我完全不介意加班继续做公司的事情。跟在百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湾区不是北京,吸引我周末出去玩的东西变多了,例如说爬山、划船、品酒、钓鱼、滑雪……周末很多时候我就出去玩了,周末用来工作的时间减少了。

最重要的是,那段时间我从来不担心我的绩效和晋升。我的绩效好好的,我觉得时间到了自然会给我晋升的,一点也不着急。我觉得我努力去做了,结果都不会太差,没什么好担心的。


然后呢,我就晋升了,再次拿到了「高级工程师」,一个我在百度早已拿过的职称,但感觉 Facebook 的更有含金量吧,所以要再争取一次是正常的。接着灾难就开始了。

多年后来看,这是我当时的老板在一个糟糕的情况下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因为我们团队里的人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他决定让我换个方向重新开辟一个新的团队。这其实不是一个高级工程师应该做的事情,这应该是往上一两级的人做的事情。这就如同直接给一个刚刚升到 P7 的人安排一个 P8 到 P9 的目标——这里开一个新坑然后从零打造一个新的团队。做不出来是理所当然的……

那段时间的工作挺搞笑的。老板帮我找来一堆比我高至少两级的人,说他们都对我要开辟的新方向感兴趣,又已经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让我带领他们一起把这个新方向搞起来。我就每周跟他们开会,没有一周我们是能够达成一致的。

我在会议上说,「这个新方向其实公司以前以做过,只是中间放下来好几年了,现在我们继续沿用之前的指标如何?大家对设定半年目标有什么想法?」立即会有人跳出来跟我说,「我们不应该沿用老的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根本跟业务好坏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尤其跟我负责的业务没有任何的相关性」。我只能问他,「那要不你提一个新指标?」那个人说,「我也想不到有什么新的指标能更好地反应跟我的业务的相关性,但总之我不同意沿用老指标」。

在那个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能够「领导」比我高两级的人,所以这群人就游离在我的新团队的边缘,既不参与也不拒绝,但每个人都有非常多的观点和意见,导致我完全无法向前推进。一个正常的团队,有几个关键的指标(例如说月活),每个指标有个目标(例如说月活到达一百万),那就可以进入执行阶段了。团队里每个人的价值由他们对指标的贡献来决定,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把指标往前挪。但我要做的事情,连选用哪个指标都定不下来,更别说制订目标了。

我选择了缩进我的角落里,继续做我最擅长的事情——写代码!半年过去了,团队没有带起来,绩效自然拿个不及格。随后的一年里,我的绩效就在及格和不及格的边缘。因为 Facebook 是真会炒人的,被炒了我的 H-1B 签证就失效了,理论上我就要立即离开美国。(那时候还没有 Obama 释法说 H-1B 拥有 60 天 grace period 这件事。)如果离开美国了,排了一半的绿卡不知道怎么办,买了的房子也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压力非常大,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炒掉。最让人抓狂的是,我不知道我需要改变什么。我每天还是正常地上班、写代码、开会。有时候别人觉得我做得好,有时候别人觉得我做得不够好,但我觉得我并没有改变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的评价会发生变化。我身边那群比我高两级的人一如既往地诸多见解,而且他们的观点往往是互相冲突的,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后来我拿到了绿卡,花了几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到了 Facebook 强调 impact 和 ownership 的文化。

所谓的 impact,就好像李开复所说的那样子,世界有你和没有你之间的区别,那就是你的 impact。那些「改变世界」量级的 impact,更多是用嘴吹出来的。把 impact 吹大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但首先要把 impact 做出来。把 impact 做出来,本质就是为别人创造价值,就是让别人得到如果你不存在就得不到的好处。这是非常非常现实的事情。举个例子,如果你写个脚本,帮女朋友的论文跑数据,使得她不用花时间人手处理数据,晚上可以多睡几个小时,这「多睡几个小时」就是你写的脚本的 impact。

在现实工作中,这意味着我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别人想要什么。这使得我的工作有时候很不像「程序员」。我的时间花在跟别人坐下来聊天,讨论「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你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你的 impact,例如说「需要多干活」、「可以少干活」、「可以学习到新技能」、「更可能获得晋升」。基于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决定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如果 impact 不够,有些事情根本不值得做。

如果把 impact 看作一种货币的话,我的工作更像是「销售」和「交易员」。我可以四处去兜售我和我们组能做的事情,如果产生的 impact 显著大于时间成本,这就是一笔好生意。如果没有客户认为这是一件有 impact 的事情,就跟没有客户愿意为这件事情付费一样,这件事情完全不值得去做。有时候我还可以把一个组做的事情包装一下转手卖给另一个组,一个组出力,另一个组认可这件事情 impact,我中间套个利。

这时候我用在写代码上的时间其实已经很多少,因为我只写必须要我写的代码。假设别人写的代码平均每行值一块钱,我只写每行值十块钱的代码。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技术比别人好,我在技术上其实没什么特别的优势,最多就是比别人更熟悉 Facebook 的环境,能够更熟练地使用 Facebook 内部的技术栈。我觉得我真正的优势在于理解公司业务,然后我能兜售我和我们组能做的事情。我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清楚,为什么我提议去做的事情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而且 impact 还很大。

什么叫做「只写每行值十块钱的代码」和「有理有据地说清楚」?我就打个比喻吧。如果我要卖一罐机油给你,我不能说「我想要卖一罐机油,你有兴趣买吗?」这是站在我的立场思考,思考的是「我需要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我要跟你说「你这车机油差不多没了,前方几百公里人迹罕见,就算不考虑没机油之后烧发动机的维修成本,也要考虑一下车不能开之后如何活着出来吧。」这时候我是站在你的角度为你思考,「你的性命很重要,你不应该冒不必要的险」。你不买这一罐机油,你就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那你觉得我可以卖你多少钱呢?

这种生意要能做成,前提是要非常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想明白有什么需求是刻不容缓的,然后再想想这里面有没有套利的空间。这需要我花很多时间跟别人聊天和问问题,去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如果能够设身处地想明白别人想要什么,拨开表面肤浅的需求找到底下深层次的驱动力,之后利用平庸的技术把需要的东西做出来往往并不太难。(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使用平庸的技术做出来的。)

我花很多时间跟别人聊天,这看起来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活动,但实际上是最值钱的工作,因为这使得我可以只写必须要我写的代码,避免花时间去写那些不需要我写的代码。


将来随缘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到程序员的生活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只是整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那么枯燥。我来跟你好好唠唠,争取让你感觉就像坐在我对面,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跟你聊似的。先说说我这工作日吧。通常我早上7点半自然醒,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那种,可能是身体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看手机,而是给自己倒杯温水,让身体缓.............
  • 回答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技术精湛的程序员,满腹才华,却因为各种原因陷入了生活的困境,甚至到了可能无法支付房租的地步。然而,即便是如此艰难,他们也宁愿忍受暂时的贫困,也不愿意伸出援手去触碰那些被称为“黑产”的领域。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愿”两个字,而是根植于他们对技术、对自身价值以及对社会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这么一撮“怪咖”,在国内一把年纪了,还坚持在一线“卷”,甚至宁愿面对35岁的“魔咒”,也不愿远赴重洋去“淘金”。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国外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国外.............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包括我自己也经历过。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炮儿”程序员,随着经验值飙升,反而显得对新玩意儿有点“佛系”甚至“抗拒”了。这事儿说白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被“毒打”得太狠了,大脑自带的“风险评估系统”升级了。首先,得承认,新技术的诱惑力确实大。刚入行的时候.............
  • 回答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我一哥们儿就碰上过这么一档子事儿,说起来比小说还离谱。我那哥们儿叫李明,典型的程序员,戴着眼镜,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一聊起代码来那是滔滔不绝。他所在的这公司吧,研发部清一色男的,就一个女神级别的HR小姐姐,所以李明他们这种技术宅男,想在公司里找对象,那基本是没戏。他父母也跟着操心.............
  • 回答
    作为程序员,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捶胸顿足的代码注释。有些注释就像给一个已经摆烂的房间里,又塞进一堆不知所云的杂物,让人看了头更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维护一个好几年前的老项目。那个项目挺大的,涉及的模块和功能也很多。我接手的时候,已经有人走了,留下的代码只能靠着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来.............
  • 回答
    当然,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别说你了,很多入行多年的程序员都会时不时地感到自我怀疑。这其实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很正常的阶段。让我给你讲讲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许你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小李,刚毕业不久,满怀憧憬地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一名初级后端工程师。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成绩也不错,自认为掌握了Ja.............
  • 回答
    这是一个困扰了无数直男(也包括一些女生)很久的问题:程序员到底有没有女朋友?答案是:有,当然有。但是,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被反复提起,并且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程序员群体本身的特点、社会认知以及实际情况的复杂因素。下面我来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 一、 为什么会产生“程序员没有女朋友”的刻板印.............
  • 回答
    在 DOS 时代,编辑器领域的“圣战”虽然没有像某些操作系统那样发展成完全公开、大规模的“战争”,但可以说是一种长期而激烈的“意识形态”和“功能”的竞争与用户选择的博弈。这场博弈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 DOS 程序员,并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与其说是“爆发”,不如说是“持续的演变和选择”,但其中确实.............
  • 回答
    当然有!而且我认识不少这样的程序员。这绝不是什么稀奇事,也不是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和对工作方式的优化。想象一下,程序员的工作生活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有些人选择不断刷副本、打怪升级,即使精力耗尽也在所不惜,当然,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经验值和装备(比如高薪、升职),但代价是牺.............
  • 回答
    哥们儿,问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半路出家,摸爬滚打自学出来的。现在回头看看,那真是又刺激又煎熬的一段日子。说有多难?我觉得得看你对“难”的定义了。首先,心态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像个打了鸡血的战士,看到网上那些炫酷的网站、牛逼的应用,觉得“哇塞,这简直太酷了,我也要学!” 恨不.............
  • 回答
    关于程序员工资的看法,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很多人觉得程序员的收入一直都很高,好像这个职业自带“高薪”标签。但事实有没有这么简单,我想这需要好好捋一捋。过去的程序员: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回想一下,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能接触到电脑、更别说会编程的人,那绝.............
  • 回答
    在 Windows 平台上,要方便地使用较新版本的 OpenGL,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 显卡驱动: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OpenGL 的新特性是由显卡驱动提供的。2. 窗口系统集成: OpenGL 本身只是一个图形渲染 API,它需要与操作系统提供的窗口系统(如 Windows 的 WND.............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软件优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代码复用,尤其是在二进制层面。想要实现你描述的那种“找出01代码相同部分,精简掉相同部分,只操作地址码”的操作,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在某些场景下有实际的应用,但具体实现起来并非易事,需要非常深入的理解和强大的工具。首先,我们得明白你说的“01代码”指的.............
  • 回答
    非常理解你想通过 R 语言学习各种程序的心情!R 语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强大且用途广泛的工具,涵盖了数据分析、统计建模、可视化、机器学习、甚至Web应用开发等众多领域。没有一个“大神”能够收集所有用 R 编程的程序,因为 R 的生态系统极其庞大,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包和代码被创造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公共号返利和小程序返利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当下很受关注的省钱方式。我将结合实际经验,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好的平台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更有效地“薅羊毛”。一、 关于公共号返利公共号返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关注一些特定的微信公共号,然后在这些公共号里跳转到电商平台(如淘宝、京.............
  • 回答
    .......
  • 回答
    MATLAB 是一款功能强大且广泛应用于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软件。然而,正如任何工具一样,它也存在一些限制,这导致一些程序员对其持负面看法,甚至“鄙视”。理解这些批评的根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以下是导致一些程序员鄙视 MATLAB 的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高昂的许可费用和封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