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叛军守国门】的事件?

回答
“叛军守国门”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讽意味。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叛军”守卫“国门”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叛军的本质就是反抗现有政权,其目标通常是推翻而非守卫。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接近的案例:

1. “叛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叛逆,而是被压迫者奋起反抗,其目标是恢复或建立一种更公正的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被现有政权视为叛军,但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是在保卫“真正的国家”或“人民的利益”。
2. 历史记载和视角的影响。 谁是“叛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胜利者的视角。胜利者会将失败者定性为叛军,而失败者可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
3. 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 有时,国家分裂,内部出现多个政权,原有的“国门”可能被一方控制,而另一方则以“叛军”的身份去争夺或守卫。

基于以上理解,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解读为带有“叛军守国门”意味的历史事件,尽管它们不完全符合字面定义:

一、 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守国门”时刻

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秦二世暴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因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被迫在渔阳亭起兵反秦。他们打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聚拢了大量不堪忍受秦朝统治的农民。
为何接近“叛军守国门”:
被视为叛军: 在秦朝统治者眼中,陈胜吴广无疑是叛乱分子。
争夺“国门”的意味: 他们起兵后,迅速攻占了大泽乡,并向外发展。很快,他们就攻占了故秦朝的都城之一——陈(今河南省淮阳区)。陈城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自立为王。
守卫的决心: 尽管陈胜吴广政权最终被秦军击败,但在他们起兵初期,他们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实际控制权。他们所争夺和试图守卫的,是作为秦朝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和战略要地的城市。如果将“国门”理解为国家的象征和核心疆域,那么陈胜吴广在占据陈地后,就是以“叛军”的身份在守卫这片他们视为属于人民的土地,抵抗秦朝的镇压。
详细过程:
1. 起兵与早期发展: 陈胜、吴广在七月逮捕了当地的都尉和县令,杀死后,拥立陈胜为王,国号为张楚。他们号召民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极大地鼓舞了反秦士气。
2. 攻占陈地: 起义军迅速发展,从大泽乡一路向西,沿途攻克了许多郡县。最关键的一步是攻占了陈城。陈城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占据陈地,意味着起义军在这一区域拥有了强大的根据地。
3. 抵抗秦朝: 秦朝派遣大将章邯率军镇压。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进攻邯郸,曾一度取得胜利。但不久,章邯率军反攻,击溃了起义军的主力,陈地也逐渐被秦军收复。
4. 最终失败: 陈胜本人在被秦军追击,试图逃往时,被车夫杀死。虽然起义失败,但它极大地动摇了秦朝的统治,为后来的项羽、刘邦建立了反秦的有利条件。
局限性: 陈胜吴广并未真正“守卫”整个秦朝的“国门”,他们的行动更像是摧毁旧政权并试图建立新秩序。但他们在一个被视为“国家”核心区域的城市进行的抵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二、 明末农民起义中的李自成与潼关保卫战

背景: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然而,明朝还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山海关外的清军。
为何接近“叛军守国门”:
被视为叛军: 对于明朝残余势力和部分忠于明朝的士大夫来说,李自成及其军队当然是叛军。
争夺“国门”的性质: 当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关内大部分地区,北京是明朝的京城,可以说是“国门”的象征。但真正的“国门”——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朝降将吴三桂手中,而山海关是连接关内与关外清军的咽喉要地。
“守卫”的尝试(间接): 尽管李自成并非主动去“守卫”山海关,但在他占领北京后,他试图巩固统治,而山海关的争夺成为了他能否真正统治华北的关键。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李自成派兵(包括其主力)去镇守山海关,试图阻止清军的进入。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在用其“叛军”的身份去守卫一个对他而言已经是“国家”的疆域,抵抗外部入侵。
详细过程:
1. 攻占北京: 1644年4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自称皇帝。
2. 山海关的战略地位: 山海关是连接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防止关外势力南下的重要屏障,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此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是吴三桂,他面临着来自南方的农民军和来自北方的清军的双重压力。
3. 李自成的决策与失误: 在攻占北京后,李自成急于收拢明朝官员,却对吴三桂的父亲(在北京被扣押)施加了压力和羞辱,导致吴三桂心生怨恨。
4. 山海关之战(1644年5月): 吴三桂决定引清军入关。他与清军摄政王多尔衮达成协议,条件是清军帮助他报仇,并承诺不伤害百姓(当然这只是表面文章)。
5. 李自成派兵堵截: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南下后,派兵前往山海关阻止。他认为自己已经灭亡明朝,掌握了北京,吴三桂的军队不足为惧。但实际情况是,李自成的军队并没有完全收拢,战斗力也受到长途奔袭和占领北京后的松懈影响。
6. 战败与退出北京: 在山海关,吴三桂与清军联合作战,对李自成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李自成派遣的军队未能有效阻止清军的进攻,反而被吴三桂的降兵夹击,遭受惨败。此后,李自成被迫放弃北京,开始了他的退却之路,最终兵败身亡。
总结: 在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的军队是以“叛军”的身份去阻止另一个外部的“侵略者”(清军)进入曾经的“国门”,以保护他刚刚建立的政权。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行动确实是在试图守卫他所控制的疆域,抵抗新的威胁。

三、 南明抵抗清朝的零散例子(可类比)

背景: 明朝灭亡后,出现了南明政权,虽然势力衰微,但仍在南方抵抗清朝的统治。
为何接近“叛军守国门”:
被视为叛军: 对于已经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清朝来说,南明政权及其拥护者当然是被视为叛乱分子。
守卫“国门”的意味: 南明政权及其将领,在某些时刻,为了阻止清军南下,在长江防线、广东、广西等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一些明朝的旧将领,虽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清朝招降或未能及时支援南明,但在某些局部战斗中,他们仍然在尽力阻挡清军的推进。这些战斗,在清朝视角下是镇压叛乱,在南明视角下则是守卫最后的国土和明朝的合法性。
“叛军”身份的多重性: 有时,一个原属于明朝的将领,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名义上投降了清朝,但又在内心深处仍然忠于明朝,在特定条件下又会反清复明。这种复杂性使得“叛军”的定义变得模糊。
详细过程: 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集中的“守国门”事件,更多的是一系列局部的、分散的抵抗。
史可法镇守扬州: 史可法作为南明的重臣,坚守扬州,誓死抵抗清军。他被视为忠臣,但也可能在清朝视角下被认为是坚守已灭朝代的“残余势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他对荷兰人的驱逐和在台湾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对抗已经占据中国大陆的清朝,并保持着对汉族文化和明朝遗民的认同。
各地的零星反抗: 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各地都有明朝旧将或官员组织的反抗,他们可能在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域进行抵抗,试图阻止清军的进一步推进。
局限性: 这些抵抗活动,更多的是守卫最后的据点和象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国门”。并且,很多时候,这些抵抗者并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叛军”,他们更像是亡国后的遗民和忠诚者。

总结来看,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叛军守国门”的案例极少,因为“叛军”的本质是反叛,而“守国门”是忠诚的体现。 但我们可以从上述的例子中看到一些接近的逻辑:

当旧政权极其腐败或被认为不合法时,反抗者可能会被视为“叛军”,但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国家,或者夺回“属于人民的国家”。
在国家分裂或剧烈变革时期,原本的“国门”可能被不同的势力争夺,此时一方以“叛军”身份出现,去守卫或争夺某个战略要地,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变相的“守国门”。

李自成在山海关试图阻止清军进入华北,是其中一个较为贴近这个概念的例子,尽管他此时已经是推翻明朝的“新政权”的建立者,但其面临的清军同样是外部入侵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察哈尔同盟军。非法抗日的代表,由于其擅开边衅,破坏和平,被先总统 蒋公联合友邦将其镇压。其头目匪谍吉鸿昌在北平被国府正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叛军守国门”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讽意味。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叛军”守卫“国门”的例子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叛军的本质就是反抗现有政权,其目标通常是推翻而非守卫。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接近的案例:1. “叛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叛逆,而是被压迫者奋起反抗,其目标是恢复或建立一种更.............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站在了曾经所属阵营的对立面,最终被钉上“叛徒”耻辱柱的人物。他们或为了个人利益,或出于理想信念的转变,或在极端压力下屈服,但无论动机如何,他们的行为都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留下了复杂而争议的印记。要列举“著名”的叛徒,这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因为“著名”往往伴随.............
  • 回答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而那些被冠以“叛国贼”之名的人物,其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与争议。撇开东方古国的身影,我们同样能在西方世界乃至更广阔的疆域,寻找到那些因背叛国家或君主而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却又在某些时刻被视为英雄或悲剧人物的复杂个体。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古罗马。当马库斯·.............
  • 回答
    要说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国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因为“著名”往往与事件的轰动性、影响力和后世评价相关。不过,如果从造成的影响、公众的认知以及史书的记载来看,有几位人物确实在“叛国”的名义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 (Benedict Arnold)提起美国历史上.............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事物,它们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厉害”、“强大”或“有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真正的价值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厉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建造巨型金字塔却未能带来长久繁荣的国家例子:古埃及的巨型金字塔 (如吉萨金字塔群) 当时看起来的.............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或源于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或来自对人性的幽默洞察,或仅仅是巧妙的语言游戏。这些笑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笑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笑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内容: 1. 柏拉图与傻瓜的对话(古希腊)这个笑话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说明是柏.............
  • 回答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意志力强大到远远异于常人的人物,他们凭借着超凡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足以证明意志力的力量: 1.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公元前 111/109 – 前 71年)背景与困境: 斯巴达克.............
  • 回答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之处。这些讽刺,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局限、预设的偏见、或是善意的初衷所导向的意想不到的恶果。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讽刺事件:1. 西方文明的“救世主”竟是“传播者”: 背景: 14世纪,欧洲爆发了席卷整个大陆的黑死病,又称鼠疫。.............
  • 回答
    历史上存在一些引发“疑似穿越者”讨论的人物和事件,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属于民间推测、阴谋论或历史巧合的解读,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不能视为历史事实。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并不承认穿越者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些讨论本身也很有趣,它们往往来源于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困惑、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以及对现有历史叙事的补充.............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留下的言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些言论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或是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争议和影响力而令人惊叹。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发表过的惊人言论,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
  • 回答
    历史上,狠话并非都是粗俗谩骂,很多时候它们是智慧、决心、甚至绝望的浓缩,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军事或个人意义。这些“狠话”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深处,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狠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含义和影响: 1. “我就是罗马!”.............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