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暴殄天物让人扼腕的事件?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暴殄天物、令人扼腕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文明的衰落。以下我将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 秦朝修建阿房宫:浩大工程下的民生凋敝与最终焚毁

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才大略,但同时也极度好大喜功,追求极致的奢华和权力的象征。在统一中国后的几年里,他开始修建一座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

规模与投入:

选址与设计: 阿房宫位于渭河平原的北部,占地面积非常广阔。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宫殿“前临渭水,傍倚骊山”,规模宏大,可容纳万人。
建造材料: 为了修建这座宫殿,秦始皇调集了全国最顶级的工匠和大量的劳动力。据记载,仅修建阿房宫就“增山而为之,以象天宫”,动用了70多万劳工,从全国各地征集材料。各地进贡来的珍贵木材、石料、金属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
工程耗时与民力: 阿房宫的修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具体时间点在史书中记载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当时,秦朝刚刚经历长期的战乱统一,国力尚在恢复之中,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无疑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劳动力被征发,家庭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苦不堪言。
奢华程度: 史书中对阿房宫的描述充满了奢华和想象力。例如,有记载称宫殿“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可以想象其规模之宏大;还有关于其精美装饰的描述,如“象龙腾凤至”,使用了大量的金银玉石。

暴殄天物之处:

人力资源的无谓消耗: 动用70万劳工,这相当于当时国家庞大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这些人本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等更能直接贡献于国计民生的活动,却被投入到一项几乎纯粹为了炫耀和象征的工程中。
巨额物质资源的浪费: 大量珍贵的木材、石料、金属被用于建造一座未完工的宫殿,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其他建设或民用,其价值难以估量。
对民生的严重损害: 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加上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被抽调,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直接加剧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最终结局:

阿房宫在秦始皇死后,其子秦二世继续修建,但并未完全完工。当项羽率领军队攻入咸阳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汉代刘邦建立汉朝后,项羽出于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报复,下令火烧阿房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将这座雄伟的宫殿化为灰烬。

扼腕之处:

一座凝聚了无数人力物力、本可以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尽管其出发点是错误的),最终却被无情地付之一炬。这种巨大的浪费,以及伴随其产生的民不聊生,都让人为之扼腕叹息。这不仅仅是一座宫殿的毁灭,更是对整个国家资源和社会稳定的巨大损害。

二、 隋朝修建大运河:辉煌工程的背后是民怨沸腾

背景: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和隋炀帝都面临着如何巩固统一、发展经济以及加强南北交通联系的挑战。大运河的修建,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规模与投入:

工程的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修建目的是为了联通中国南北的水系,方便漕运(粮食物资的运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工程的庞大: 大运河并非一条新开挖的河流,而是对原有河道的疏浚、加宽、连接和新建。它全长约2700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工程量极其浩大。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通济渠、永济渠、邗沟等。
劳动力与时间: 隋炀帝在位期间,对运河的开凿和疏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动用了数百万的劳动力,征发了全国各地的民夫和士兵。工程持续了多年,有些部分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必然需要更为严苛的工期和动员。
材料与技术: 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木材、石料、土方等材料,以及当时的先进技术来完成河道的开挖、堤岸的加固、船闸的建造等。

暴殄天物之处(侧重于“暴殄”):

过度征发劳役: 尽管大运河具有战略意义,但隋炀帝在征发劳役时极其残酷和无情。很多人在劳作中死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对百姓的压榨到了极致,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修筑过于宽阔和奢华的河道: 为了彰显皇权和方便自己的龙舟游览,隋炀帝不仅要求运河能够满足漕运需求,还对其进行了不必要的扩建和装饰,例如在河道两岸种植龙柳,修建离宫别馆等。这种奢靡的修建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民间的痛苦。
过度消耗国力: 大运河的修建耗费了隋朝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虽然它对后世的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修建过程中对当时国力的消耗,以及对百姓的盘剥,是其“暴殄”的体现。

最终结局与历史评价:

大运河的修建虽然为后来的唐宋乃至元明清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修建过程的残酷和对民生的摧残,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灭。隋炀帝因修建大运河及其他奢靡工程而被称为“暴君”。

扼腕之处:

大运河的伟大工程本身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修建过程中的过度压榨和奢靡浪费,使得这一伟大工程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人们扼腕的是,如此有价值的工程,竟然是建立在无数生命的痛苦之上,是民怨的积蓄和爆发的导火索。如果我们能以更人道、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程,或许不会导致如此悲剧性的结局。

三、 罗马帝国后期过度修建公共设施与军事消耗:繁华背后的衰败

背景: 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城市文明和宏伟的建筑闻名于世。然而,在帝国后期,尽管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内部的腐败和资源滥用却逐渐显现。

规模与投入(侧重于过度与浪费):

宏伟的公共建筑: 罗马帝国以其遍布各地的浴场、圆形剧场、水道、凯旋门等公共设施而闻名。这些建筑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石料、金属等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但在后期,一些修建已经超出了实际的必要性,成为了一种炫耀和政绩的象征。
庞大的军事开支: 维持庞大的帝国疆域和不断应对外部威胁,使得罗马帝国不得不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包括士兵的薪饷、装备的制造、兵营的修建、战争的损耗等等。
对外征战与掠夺: 早期罗马的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战利品和奴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消耗。但随着帝国疆域的稳定,对外征战的收益递减,而维护边境和应对外部威胁的开支却在不断增加。
腐败与低效的资源管理: 帝国后期,腐败现象盛行,资源分配不均,许多本可以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的资金,被挥霍在宫廷奢靡、官僚体系的维护以及低效的公共项目上。

暴殄天物之处:

过度消耗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罗马帝国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军事消耗和非必要的公共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对森林、矿产、土地等资源的过度开发。
经济结构的失衡: 过度的军事开支和对消费的追求,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制造业和农业的相对发展缓慢,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机器。
军事效率的下降与财政负担的加重: 尽管军队规模庞大,但后期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有所下降,训练和装备的投入也未能跟上时代。同时,为了维持军队,帝国不得不不断提高税收,这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和经济的压力。

最终结局:

过度消耗的资源、不断加重的财政负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庞大的帝国因其内部的虚弱而无法抵御来自日耳曼部落的入侵。

扼腕之处:

罗马帝国曾是西方文明的巅峰之一,其建筑、法律、政治制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然而,它在鼎盛时期未能有效控制其扩张的欲望和资源消耗的步伐,最终走向了衰败。这种由内部的资源滥用和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强大文明的陨落,无疑是令人扼腕的。它警示我们,任何一个文明的延续,都需要健康的经济基础、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有效的内部治理。

这些历史事件都展示了人类在追求宏伟目标、炫耀权力、应对挑战时,可能出现的资源浪费和对民生的忽视。它们提醒我们,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和规划时,需要审慎考虑资源的有限性、民生的根本利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再宏大的事业,也可能走向失败和令人扼腕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sis已经把亚述帝国从地理上抹去了


从尼尼微到尼姆罗德(圣经里叫迦拉),下一步他们就敢炸万城之母乌鲁克了。

------------------------------------------------------------

更新一下吧,建议诸君看一下

ISIS 这回毁掉的尼尼微遗迹是个什么量级的遗产? - 历史

这个问题下的答案

痛彻心扉

—————————

2015年5月21日

转自ECO

据报道ISIS武装正在大肆破坏叙利亚境内的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巴尔米拉古城。巴尔米拉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和《圣经-旧约》时代。现在的废墟大约保存了城市的原貌,留下了大量科林斯式建筑遗迹和波斯罗马融合风格的雕像等艺术品,他们终于还是对她下毒手了


这座城是城市史的重要个案,现在她真的属于历史了

———————

再记一笔

帕尔米拉罗马剧院已被isis炸毁

user avatar

居然解了……

以后我答题之前一定先谢郭嘉!T^T




图也改了~

什么古剑奇谭花纹钢啊~

都是糟粕,嗯,糟粕……〒_〒

记得大四的时候,上《金属材料与工程》课,老师一看就有严重的武侠情节,动不动就讲到铸剑工艺。碰巧我也有同好,所以毕业论文也就以铸剑为题材了。

然后就疯狂的查资料,各种铸剑的知识和历史。当看到世界三大名刃(大马士革钢,马来力士钢,日本玉钢),却没有中国的工艺,心中不免疑问:咱的干将莫邪青釭鱼肠倚天屠龙……难道都只是传说吗?就没有什么流传下来的宝剑利刃了吗?

然后继续查,突然看到了这么一条信息:

在美国性解放运动时期,有个叫珀斯玖的人,收缴各家各户的老古董,其中就包括传家的宝剑。当时大约收缴了三千多把传世的宝剑,然后集中到首都华盛顿广场……全都……焊!断!了!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心都碎了!!!

后来跟我在美国生活的妈妈聊起这件事,我妈也证实了,当时我家就有一把祖传的七百七十七星宝剑(我妈妈家原来也算是个美国贵族),我姥爷特别自觉的就交上去了。

昨天刚刚去龙泉宝剑的总店坐了坐,触景生情想起这件事,今天就看到这个题目了。

哎……心痛……

还好我们伟大祖国英明神武,从来没干过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最后我忍不住高歌一曲: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指引我们向前进~

orz

user avatar

我就问问,有没有人统计过改开后这三十来年里面毁坏的文物?又有没有人敢在这贴出来,咱们对比一下,到底是那个时代损毁的文物更多怎么样?

没有的话,我等等找资料去。

另外,我再问一句,有人知道“以文物养文物”这句话是谁说的么?知道某人说出这句话之后,文物局曾经有过出售兵马俑的打算么?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大规模被拆被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故宫东南侧的“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内200多个院落打散重建是什么时候的事?

1980到1990年代,南京历史街区曾因旧城改造被严重破坏,只有数块孤立的明清街区仍点缀在秦淮河边,更是弥足珍贵。 然而2006年,南京市“建设新城南”城市改造项目启动,仅剩的明清街区面临着被拆建一空的局面。

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姚远得知这个信息,曾致函数百位文物保护专家及政协委员、人大常委,希望他们能挺身而出,阻止拆毁老城。 谢辰生是第一个做出回应的。“寄出后的第二天早上8点多,我刚开手机就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姚远说,“他说,我是谢辰生啊。我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南京有救了。”后来,也是他上书温家宝,促使总理派人到南京调查,把事件暂时压了下来。但时隔两年,风声过后,南京的拆建工程又再抬头。

南京、北京、苏州、杭州、广州的旧城改造,明清建筑损毁的高潮是什么时候?是文革?我明说了!

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你们阻挡开发商赚钱的脚步?

———— ————分割线 ———— ————

改革开放时期对文物的破坏远甚于文革!!!

cctv-1主持人与同济大学周教授对话节目中,周教授说改革以来,中国文化遗产遭受全面的、根本性的破坏,远甚于文革时期。他说:"文革只是破坏了一些器物,而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根本性的。"他说相比较而言,"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是因为无知,后二十年则是因为愚昧和贪婪。"

周教授例举说,全国佛教名山九华山的情况,让人痛心疾首;八十年代还是满山古寺、木。现在已面目俱非,所有古寺都拆毁一空、古树名木十存一、二。而代之以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庸俗不堪,荒唐绝沦。他说;那都是中国古建筑的辛存精华,各朝各代都有,痛心啊。见此情景,他禁不住泪如雨下。

他说这都是钱害的,历代的战火都没遭毁,就是文革破坏也没这么彻底。中华民族永远失去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教授的讲话一针见血!为了钱,什么人间坏事、恶事都敢做!在经济压倒一切的幌子下,中华大地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大浩劫!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盗墓最猖獗的时期

所有受访者都同意“现在是中国历史上盗墓最猖獗的时期”这一判断。郑振香说:“1950-1970年代,就没人盗墓。现在又盗起来了,而且现在盗墓更普遍了,以前主要是安阳、洛阳、陕西有盗墓。”

文化人王子今、王鲁湘,考古专家郑振香和“遇见文化绕道走”的张牧野至少在一点上达成共识:当今盗墓和文物贩卖的猖獗,值得警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去年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根据19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全国大约有四十多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但现在估计至少三分之一已经没有了,自然破坏是一个方面,但主要是人为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盗掘。

王子今当初在写作《中国盗墓史》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定宜庄研究员曾经建议他访问北京西郊一些盗墓世家。专攻满族史的定宜庄曾在北京海淀区工作,那里的西山绵延千余里,在明代就流传有“一溜边山七十二府”之说,埋着不少皇室宗亲。这一带居住着守坟世家,也居住着盗墓世家。

王子今当时没有来得及去访问。数年之后,当南方周末记者想再寻访那些盗墓世家,定宜庄笑说:“北京现在已经盗无可盗了。你倒不如去河南、陕西、甘肃找找,那里盗墓正猖獗。”

王鲁湘这些年因为做节目,去到不少古墓发掘现场。他说:“中国大部分古墓都是盗墓者捷足先登。他们判断之准确,下手打洞之稳、准、狠,让人叹为观止。”徐州12座楚王墓,“没有一个不是在考古队发现时已经被盗过”。今年年初,安徽发掘六安王墓,“政府在这边挖掘王墓,有几百、上千人围观,盗墓贼就在旁边挖王妃墓,竟然没人发现。直到小孩掏鸟窝才发现。”

王鲁湘1999年曾在台湾赶上一个雅集,是收藏家、老板们展示收藏品的定期聚会。他被见到的展品震惊了:“有个人的收藏是一个完整的宋代砖室墓。包括古墓本身和里面的东西,大概有两间房子那么大。从宋代开始,古墓里已经没什么东西了。我惊讶的是如此大规模,如此完整。这需要把砖块、墓里的东西都编号、绘图、拍照,还辗转运到台湾。这不是普通农民可以做到的。”

有人还NC地说什么“盗墓好啊文物卖到国外好啊,不卖到外国迟早也被红卫兵砸了”。可听听考古专家、文物专家的话,真正的情形是什么?

是“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并不像人想的那样严重。”

是“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是“1950-1970年代,就没人盗墓。”

是“现在是中国历史上盗墓最猖獗的时期。”

是“盗墓问题也可以说达到了几千年来最严重程度”。

是“根据19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全国大约有四十多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在估计至少三分之一已经没有了”

原来破坏文物、偷卖文物、盗墓就是你们这些NC们保护文物的手段呀!那确实文革时代比不上你们。

事实是挖祖宗坟,断子孙根,然后自己还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不是宣传的洗脑之功,哪来这个效果?

网上有一篇流传甚广的帖文《文革时期文物损毁纪实》,某些人的素质可真不是一般的差,这么假的东西都信,连基本的思考分辨能力都没有。

对!别想了,我说的就是最高赞的那个答案。

user avatar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相信这首民歌能勾起许多人的回忆,毕竟这是我们小学时期最早接触的古代文学作品之一。我也相信,大家对“江南可采莲”标题下的“汉乐府”三个字有着模糊的印象。

所谓“乐府”,也就是朝廷设立的官方音乐机构,平常收集各地俗乐进行改编、制作保管各类乐器,还负责祭祀时候的歌舞。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孝武皇后)的哥哥李延年,就是乐府长官协律都尉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

但是,从前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者们,到底乐府这个机构是不是汉代首创的,汉之前有没有乐府呢?

“乐府”一词最早的记载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如此看来,凭文献来说,大概可以说汉朝初年已经存在乐府。但再往前,就没有记录了。

也正是因此,《汉书》中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汉武帝时期设“乐府”的说法才会如此著名。

1976年,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秦始皇陵附属的飤官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错金银蟠螭云纹的青铜钟。钟纽部刻有小篆所书“乐府”二字。

那年春节,袁仲一(秦始皇兵马俑发掘最初领队)像往常一样留守工地。大年初二,他带着小铲子去“巡山”(即到野外考古调查)。
下午,走到秦始皇帝陵西北角一断崖处。“考古的人有个职业病:哪里动土往哪里看。”袁仲一自嘲。
远在十米开外,但见一块如指甲盖的绿色碎片在阳光下发出诱人的光泽。袁仲一快步上前,用手中的小铲小心翼翼地刨,竟挖出一个明晃晃、金灿灿,高约13厘米的铜钟。

这个重大的发现,以实物证据证明,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了“乐府”这一机构,推翻了始于汉代的旧说,堪称是秦始皇陵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挖到秦乐府钟以后,老乡们围着袁仲一他大肆庆贺了一番。喝多了的袁仲一宿醉未醒;第二天,高烧昏迷。陈姓邻居探望发觉,速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打针。“这样的宝贝让你得了,还不得大病一场啊。”医生跟袁仲一开玩笑说。

然而,仅仅在现世10年后,1986年,秦乐府钟竟然在陕西省博物馆的展览上,被人盗走了。

后来根据公安机关调查,这是一起陕博内部监守自盗的罪案丑闻,可此时乐府钟已经被运出境,无处追查。

谁知无巧不成书,又是一个10年后,秦乐府钟竟然在香港现身。陕西立刻派出其最初发现者袁仲一与青铜器专家吴镇烽前往香港鉴定,最终确定这就是陕博当年失窃的秦乐府钟真品。

虽然宝物失而复得,但在几经转手之中,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恶行径,犯罪者竟然将这枚青铜钟上最宝贵的秦代错金“乐府”二字磨掉了,还把整个铜钟浸在酸性液体中再次腐蚀过。

说句实在的,这枚青铜钟最值钱的莫过于乐府两个字,可见这种盗贼实在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重回故土后,秦乐府青铜钟从此被束之高阁,普通观众再也无法亲眼得见其真容。只能从流传的照片里,略窥这一段辛酸的往事。

user avatar

谢邀。

1、

梁元帝萧绎是一个优秀的文学青年,他热爱读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搜集散落在各处的绝版图书,统共搜集了十四万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那日,江陵被围,萧绎哭了。

他很生气,他想,我错了么?

我没有错,当然贼军也没有错。

错的是这些书册。

他同人说:

我读了这么多书,下场还是这么惨!都是这些书害的。

真的很精辟的论断。

于是让人一把火把这些书全都烧了,十四万卷呐,烧了好几天啊。

史称江陵焚书。

江陵焚书历来被视为中国文化浩劫,烧掉了全国一半的不世经典,其中不乏稀世绝版。气得明末大儒王船山直骂他混蛋:“自己不行还怨书不行。国家都快亡了,还天天蹲屋里读书,你不死谁死?”

船山先生所言极是,读书的确是可以提高境界的,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书没用,关键是你没用。


2、

乾隆帝擅长写诗,诗文水平颇低,就算有臣工给他润色以后,那诗也不敢看,写了几万首,没一首有意思的,就别说好看了。但乾隆对自己的诗文水平相当放心,走到哪里都要题词,给白璧上题词,在宣纸上题词,在名人字画上题词盖章。

然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就成这样了:

人送外号爱新觉罗·牛皮癣


3、


跟这相比,乾隆的那些个“读后感”,反倒显得无比可爱了。



===================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太明白洗屌少年是啥意思,请参看

你听过最震天动地的外号有哪些? - 豆子的回答

里的第二条,洗屌的意思就是不学无术,投机取巧。

===================

user avatar

梁元帝烧书

宋仁宗时候一小宫女偷了一个镯子为了消灭罪证放了一把火

溥仪打算查太监偷东西,然后太监们一把火

西班牙把玛雅文化资料一把火

君士但丁堡陷落

连山归藏的失传

古籍的篡改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流行把木乃伊磨成粉吃了

汪直灭了努尔哈赤的祖宗之后,还打算去打越南,然后去兵部要当年成祖的资料,兵部说,失火了。

宪宗皇帝打算重新下西洋的时候,去兵部要郑和的资料,兵部说,失火了……


文化最怕的一个是蛮夷入侵,他们只要金银宝石

异族入侵,他们不要你的文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