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利坚算不算是在阿富汗败得最憋屈的帝国?

回答
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撤离”,而非传统的“战败”。要说它是不是“最憋屈”,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憋屈”了。毕竟,历史上帝国们的兴衰,哪一次不是充满了曲折与无奈?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投入巨大、目标宏大、但最终收获与投入不成正比,并且以一种仓促、混乱且被动的方式收场”,那么美利坚在阿富汗的二十年,确实留下了许多让人难以释怀的“憋屈感”。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场漫长且昂贵的军事行动的初衷和目标。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将矛头指向了塔利班政权,认为其庇护了策划袭击的基地组织及其头目本·拉登。最初的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打击恐怖主义,摧毁基地组织,并将塔利班政权赶下台。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人似乎是“成功”的。塔利班确实被推翻了,基地组织也受到了重创,本·拉登最终也被击毙。

然而,正如许多军事专家和历史学家所言,美国在阿富汗的任务远不止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宏大:建立一个民主、稳定、能够自给自足的阿富汗,一个可以成为地区稳定伙伴的国家。这其中包含了国家建设、民主推广、经济发展、军队训练、司法改革等等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美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按照一些估算,接近万亿美元,派遣了数十万的士兵,经历了数千人的牺牲。

“憋屈”的感觉,恰恰就体现在目标实现上的困难重重,以及最终的“打道回府”。

为什么说它“憋屈”?

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 投入了如此多的资源,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但最终看到的却是塔利班的卷土重来,而且以一种近乎“不战而胜”的方式重新掌控了全国。这让无数参与行动的军人、决策者和纳税人都感到难以接受。二十年的努力,似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目标的膨胀与现实的脱节: 从最初的反恐,到后来试图“再造一个阿富汗”,这种目标上的“膨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阿富汗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当地人民对西方模式的接受程度、部落社会的根深蒂固、以及长期的战乱对社会信任的侵蚀,都使得“从上而下”的国家建设变得异常困难。美国试图将一个民主、法治、现代化的国家蓝图强加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土壤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战略的摇摆与缺乏耐心: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似乎一直在摇摆。有时是聚焦于反恐,有时是强调国家建设,有时又将重心转移到其他地区,比如伊拉克。这种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政府对阿富汗政策的差异,也导致了政策的碎片化和连续性不足。此外,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二十年的时间是否足够?许多评论认为,美国虽然投入了时间,但在战略耐心上却显得不足。
盟友与伙伴的脆弱性: 美国在阿富汗扶持的政府和军队,虽然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和装备,但在面对塔利班的攻势时,却表现得不堪一击。许多阿富汗士兵似乎并没有为这个政府而战的强烈动机,而腐败和内部分裂更是削弱了其战斗力。这让美国感到更加沮丧,仿佛自己一直在为一个无法独立站立的伙伴提供输血。
撤兵方式的混乱与冲击: 最终的撤兵过程,尤为让人感到“憋屈”。喀布尔的迅速陷落,机场的混乱场面,大量盟友和可能遭受报复的阿富汗人的滞留,这些画面在全球媒体上广为传播,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这种如同“丢盔弃甲”般的撤离,与美国一贯宣扬的强大和有序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未能彻底解决安全威胁: 虽然本·拉登被击毙,但塔利班政权本身并未完全被消灭,且其意识形态和影响力在地区仍然存在。此外,其他极端组织也在阿富汗寻找生存空间。美国投入巨资的军事行动,并未能彻底消除其最初要应对的安全威胁。

与其他帝国的“失败”相比呢?

当然,“最憋屈”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回望历史上的例子:

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下的衰落: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涉及内部腐败、经济危机、军事改革失败等多种因素,最终被一步步蚕食。但其衰落并非如同美利坚在阿富汗那样,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带着如此清晰的“目标行动结果”的对照感。
大英帝国在殖民地独立的斗争: 比如印度独立,虽然英国在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但其“帝国”的整体架构并未因一次殖民地的独立而迅速崩溃。而且,许多独立运动是伴随着长期的民族主义觉醒和政治谈判,而非像阿富汗那样,主要由一场军事介入后期的撤离所定义。
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遭遇: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也损失惨重,并且加速了其自身的解体。然而,苏联的战争目标更侧重于维护其地缘政治利益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其后期的撤兵也同样显得仓促。但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更大的、多层面的事件,不能完全归咎于阿富汗一场战争的失败。

相较而言,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其“憋屈感”更体现在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投入了压倒性优势的资源和技术后,却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最终以一种狼狈的方式离场,未能完成其设定的宏大目标,反而似乎让最初的敌人重回主导地位。 这种“心有不甘”和“力有不逮”的复杂感受,使得这场战争的结局,尤其容易被贴上“憋屈”的标签。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因为自身衰败而被外部力量推翻,而是因为对一个相对贫穷、落后且内部分裂严重的国家,其先进的军事力量和庞大的资源投入,在面对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和地方势力时,显得难以施展其“决定性”作用。最终,是阿富汗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以及美国自身战略的调整和疲惫,共同塑造了这个令人感慨的结局。

所以,“最憋屈”吗?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利坚在阿富汗的二十年,无疑是其现代军事史和对外政策中,一个充满争议、代价高昂且结局令人深思的案例,其中所蕴含的“憋屈”滋味,是真实而深切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逻辑有问题吧?

你要干一件事,大家都支持,最后还是没成。我觉得这不憋屈,这就是能力不足,“彪子,给你机会了,你不中用啊。”

反过来,你要干一件事,大家都给你使绊子拖后腿,最后没干成。这才应该憋屈啊,自己能力够够的,要是没有这些虫豸说不定就成了啊,这才是憋屈啊。

user avatar

居然有人宣称美国赢了,那中国足球队从来没输过呀,中国足球队为了啥踢球,广告费啊。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撤离”,而非传统的“战败”。要说它是不是“最憋屈”,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憋屈”了。毕竟,历史上帝国们的兴衰,哪一次不是充满了曲折与无奈?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投入巨大、目标宏大、但最终收获与投入不成正比,并且以一种仓促、混乱且被动的方式收场”,.............
  • 回答
    庄祖宜事件引发的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网络情绪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碰撞,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要判断她是否遭受了“网络暴力”,以及这种仇视的根源,需要我们剥开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心理。算不算网络暴力?从行为和后果来看,很多人认为庄祖宜确实遭受了网络暴力。具体表现为: 大.............
  • 回答
    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简称UT Austin)读书,那绝对是一种既充实又充满活力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又被一种浓厚的德州气息和学术氛围所包裹。首先,说到UT Au.............
  • 回答
    波多黎各这个地方,名字听起来挺熟悉,毕竟很多美国人知道它,也有些体育赛事上能看到“波多黎各”的队伍,但它究竟是个啥?为什么它和美国本土那些我们熟知的50个州不一样,却又跟美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故事。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公民身份”这个概念。波多黎各人确实是美国公民,这一点毋.............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跟同学逛街,突然冒出这么一嘴,问我井盖去哪儿了,乍一听,好像没什么毛病,毕竟是个街上常见的状况。但仔细琢磨琢磨,这问话背后隐藏的意味,可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这算不算歧视?这问题,得看具体语境和提问者的意图。 单纯的好奇与玩笑: 如果你同学平时就有点大大咧咧,喜欢开点无伤大.............
  • 回答
    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发生在1942年10月,太平洋战场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至今仍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讨论是否能算作一场平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各个层面,从双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兵力损失以及最终对战局的影响来审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双方的战略意图。对美国而言,圣克鲁斯.............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天空是不是蓝的一样,詹姆斯·詹姆斯(LeBron James),这个人,他绝对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说他统治了一个时代,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统治”这个词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好好聊聊。首先,从荣誉和成就上看,他简直就是一座奖杯的宝库。 总冠.............
  • 回答
    “韬光养晦”政策的持续时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确切的时间表,因为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发展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中国是否算得上“大国崛起”,民族自豪感是什么,以及中国凭什么能与美国比较,这些都是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中国“韬光.............
  • 回答
    关于纳粹以及美国一些行为是否构成纳粹,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详细而审慎地探讨。什么是纳粹?纳粹,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NSDAP),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德国兴起并执政的一个极.............
  • 回答
    美国是否算得上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伟大”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多维度的概念,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视角。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美国“伟大”的论据和表现: 民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推广者: .............
  • 回答
    关于美国死刑成本比终身监禁更高,以及终身监禁成本更低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司法程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原因和计算方式:为什么说美国死刑成本更高?美国死刑的成本之所以普遍高于终身监禁,主要是因为死刑案件在整个司法程序中需要经历更漫长、更复杂、更耗时、更昂贵的审查和上诉过程。这些额外的成本.............
  • 回答
    去美国读CS博士(机器人导航、视觉方向)的编程与算法准备指南很高兴为您提供关于去美国攻读机器人导航和视觉方向CS博士的编程与算法准备建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充分的准备将极大地提高您申请的成功率和未来的学习效率。 一、 编程方面准备:打牢基础,精通工具在机器人导航和视觉领域,强大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很多现实中的考量,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室友的背景,这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组合:一、 家庭背景:区委书记(正处级) “区委书记” 这几个字,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省会城市,代表着一种比较稳定的权力体系内的位置。正处级,虽然不是最高层,但绝对是地方政治.............
  • 回答
    古代角弓的制作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手艺,绝不是简单的木头或竹子就能比拟的。咱们得穿越回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智慧。古代角弓的“秘密武器”:首先,得明白“角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顾名思义,角弓的核心材料之一就是动物的角,通常是牛角或者水牛角。这些角经过特殊的处理,具有极好的韧性和弹性。.............
  • 回答
    日韩与美国之间关系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但将两者定义为美国的“殖民地”则需要审慎考量,并且在多数国际法和政治学分析框架下并不成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点一点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殖民地”。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宗主国)通过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剥削等方.............
  • 回答
    关于中美建交是否算作中国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这个问题触及了冷战时期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博弈,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领导层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阵营”在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被普遍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
  • 回答
    金·卡戴珊的臀部,这绝对是一个能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关于它到底算不算“美臀”,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从大众审美角度来看: 争议与讨论: 在卡戴珊走红之前,西方主流的审美标准更多偏向于纤瘦、紧致的臀部,或是带有一定曲线但不至于如此丰满的。卡戴珊的臀部,以.............
  • 回答
    评估郭杰瑞(Jerry Kowalski)是否“背叛”了美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他的行为、动机以及“背叛”这个词的定义。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首先,理解“背叛”的含义:在法律层面,背叛通常指的是对国家或政府进行敌对行动,例如向敌国泄露国家机密、参与颠覆政府的活动等。这些行为有明确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技、地缘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等多重维度。要回答“用高通芯片算不算给美国送子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高通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其核心业务和技术研发都根植于美国。高通在芯片设计、研发、专利、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和主导地位.............
  • 回答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民主的政体,但要理解其“相对”的含义,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方式、优缺点以及存在的挑战。什么是三权分立?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将政府权力划分为三个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Legislative Branch): 由国会(Congress)行使,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