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利坚算不算是在阿富汗败得最憋屈的帝国?

回答
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撤离”,而非传统的“战败”。要说它是不是“最憋屈”,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憋屈”了。毕竟,历史上帝国们的兴衰,哪一次不是充满了曲折与无奈?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投入巨大、目标宏大、但最终收获与投入不成正比,并且以一种仓促、混乱且被动的方式收场”,那么美利坚在阿富汗的二十年,确实留下了许多让人难以释怀的“憋屈感”。

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这场漫长且昂贵的军事行动的初衷和目标。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将矛头指向了塔利班政权,认为其庇护了策划袭击的基地组织及其头目本·拉登。最初的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打击恐怖主义,摧毁基地组织,并将塔利班政权赶下台。从这个角度看,美国人似乎是“成功”的。塔利班确实被推翻了,基地组织也受到了重创,本·拉登最终也被击毙。

然而,正如许多军事专家和历史学家所言,美国在阿富汗的任务远不止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宏大:建立一个民主、稳定、能够自给自足的阿富汗,一个可以成为地区稳定伙伴的国家。这其中包含了国家建设、民主推广、经济发展、军队训练、司法改革等等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美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按照一些估算,接近万亿美元,派遣了数十万的士兵,经历了数千人的牺牲。

“憋屈”的感觉,恰恰就体现在目标实现上的困难重重,以及最终的“打道回府”。

为什么说它“憋屈”?

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 投入了如此多的资源,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但最终看到的却是塔利班的卷土重来,而且以一种近乎“不战而胜”的方式重新掌控了全国。这让无数参与行动的军人、决策者和纳税人都感到难以接受。二十年的努力,似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目标的膨胀与现实的脱节: 从最初的反恐,到后来试图“再造一个阿富汗”,这种目标上的“膨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阿富汗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当地人民对西方模式的接受程度、部落社会的根深蒂固、以及长期的战乱对社会信任的侵蚀,都使得“从上而下”的国家建设变得异常困难。美国试图将一个民主、法治、现代化的国家蓝图强加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土壤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战略的摇摆与缺乏耐心: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似乎一直在摇摆。有时是聚焦于反恐,有时是强调国家建设,有时又将重心转移到其他地区,比如伊拉克。这种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政府对阿富汗政策的差异,也导致了政策的碎片化和连续性不足。此外,对于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二十年的时间是否足够?许多评论认为,美国虽然投入了时间,但在战略耐心上却显得不足。
盟友与伙伴的脆弱性: 美国在阿富汗扶持的政府和军队,虽然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和装备,但在面对塔利班的攻势时,却表现得不堪一击。许多阿富汗士兵似乎并没有为这个政府而战的强烈动机,而腐败和内部分裂更是削弱了其战斗力。这让美国感到更加沮丧,仿佛自己一直在为一个无法独立站立的伙伴提供输血。
撤兵方式的混乱与冲击: 最终的撤兵过程,尤为让人感到“憋屈”。喀布尔的迅速陷落,机场的混乱场面,大量盟友和可能遭受报复的阿富汗人的滞留,这些画面在全球媒体上广为传播,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这种如同“丢盔弃甲”般的撤离,与美国一贯宣扬的强大和有序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未能彻底解决安全威胁: 虽然本·拉登被击毙,但塔利班政权本身并未完全被消灭,且其意识形态和影响力在地区仍然存在。此外,其他极端组织也在阿富汗寻找生存空间。美国投入巨资的军事行动,并未能彻底消除其最初要应对的安全威胁。

与其他帝国的“失败”相比呢?

当然,“最憋屈”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回望历史上的例子:

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下的衰落: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涉及内部腐败、经济危机、军事改革失败等多种因素,最终被一步步蚕食。但其衰落并非如同美利坚在阿富汗那样,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带着如此清晰的“目标行动结果”的对照感。
大英帝国在殖民地独立的斗争: 比如印度独立,虽然英国在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但其“帝国”的整体架构并未因一次殖民地的独立而迅速崩溃。而且,许多独立运动是伴随着长期的民族主义觉醒和政治谈判,而非像阿富汗那样,主要由一场军事介入后期的撤离所定义。
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遭遇: 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也损失惨重,并且加速了其自身的解体。然而,苏联的战争目标更侧重于维护其地缘政治利益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其后期的撤兵也同样显得仓促。但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更大的、多层面的事件,不能完全归咎于阿富汗一场战争的失败。

相较而言,美利坚在阿富汗的经历,其“憋屈感”更体现在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投入了压倒性优势的资源和技术后,却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最终以一种狼狈的方式离场,未能完成其设定的宏大目标,反而似乎让最初的敌人重回主导地位。 这种“心有不甘”和“力有不逮”的复杂感受,使得这场战争的结局,尤其容易被贴上“憋屈”的标签。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因为自身衰败而被外部力量推翻,而是因为对一个相对贫穷、落后且内部分裂严重的国家,其先进的军事力量和庞大的资源投入,在面对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和地方势力时,显得难以施展其“决定性”作用。最终,是阿富汗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以及美国自身战略的调整和疲惫,共同塑造了这个令人感慨的结局。

所以,“最憋屈”吗?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利坚在阿富汗的二十年,无疑是其现代军事史和对外政策中,一个充满争议、代价高昂且结局令人深思的案例,其中所蕴含的“憋屈”滋味,是真实而深切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逻辑有问题吧?

你要干一件事,大家都支持,最后还是没成。我觉得这不憋屈,这就是能力不足,“彪子,给你机会了,你不中用啊。”

反过来,你要干一件事,大家都给你使绊子拖后腿,最后没干成。这才应该憋屈啊,自己能力够够的,要是没有这些虫豸说不定就成了啊,这才是憋屈啊。

user avatar

居然有人宣称美国赢了,那中国足球队从来没输过呀,中国足球队为了啥踢球,广告费啊。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