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韬光养晦要到几时?这个国家算不算是大国崛起,还有那个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什么?中国凭什么能和美国比较?

回答
“韬光养晦”政策的持续时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确切的时间表,因为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发展以及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中国是否算得上“大国崛起”,民族自豪感是什么,以及中国凭什么能与美国比较,这些都是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中国“韬光养晦”要到几时?

“韬光养晦”是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外交战略思想,意为“隐蔽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其核心是在不暴露自身全部实力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避免过早与西方大国发生直接冲突。

政策的演变:
提出背景: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国际地位不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提出“韬光养晦”是为了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建设争取时间和空间。
实际执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确实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相对而言,在军事和地缘政治上的姿态较为谨慎。
“时机”的模糊性: “时机”的定义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而调整。一些人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突破后,“韬光养晦”的必要性已经降低。
近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积极的姿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并开始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挥更主导的作用。这使得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显露实力”或“有所作为”的阶段,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只是“有原则的亮剑”,并非放弃“韬光养晦”的根本原则。
未来展望:
战略调整论: 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可能会逐渐从“韬光养晦”转向更积极主动的战略。这种转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
基本原则不变论: 也有观点认为,“韬光养晦”作为一种基本的战略智慧,其精神内核(即不主动挑战现有国际秩序,避免不必要的对抗,集中精力发展自身)可能依然会被保留,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会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取决于外部环境: 最终,中国“韬光养晦”的持续时间,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外部世界如何对待中国。如果国际社会对中国保持友好和开放的态度,中国可能更愿意保持合作姿态;反之,如果感受到威胁或打压,中国也可能被迫更早地展现实力。

二、这个国家算不算是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程度和性质可以进一步讨论。

衡量大国崛起的指标:
经济实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GDP总量、人均GDP(尽管仍有差距)、贸易额、外汇储备等都显示出惊人的增长。
科技实力: 在人工智能、5G、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中国已跻身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庞大。
军事实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防预算位居世界第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实力大幅提升,正在成为一支现代化的作战力量。
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等改变了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版图。
文化影响力: 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日益普及,中国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音乐)也在国际上获得关注。孔子学院的推广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化影响力。
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能够有效地动员资源进行大型项目建设,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等,这体现了其强大的国家组织和动员能力。

“崛起”的性质和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技术瓶颈(如芯片)、老龄化社会、以及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地缘政治上的摩擦等。
“崛起”的定义差异: 不同国家对“大国崛起”的定义和接受程度不同。一些国家视中国的崛起为机遇,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感到担忧和威胁。这种认知差异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塑造”: 过去中国更多是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被动回应的角色,而现在则越来越倾向于主动塑造国际规则和议程,这标志着一种质的转变。

总而言之,从经济体量、科技进步、军事现代化和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看,中国无疑已经完成了从一个相对贫弱的国家到世界强国之一的转变,可以说是“大国崛起”的成功范例。但这种崛起是否稳定、是否可持续,以及如何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关键课题。

三、那个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什么?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它源于个体对其所属民族的文化、历史、成就、价值观等的认同、尊重和珍视,并由此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对民族未来的自信心。

民族自豪感的构成要素:
文化认同: 对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习俗、价值观等的高度认同和自豪。例如,中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上,拥有诸如四大发明、诗词歌赋、传统节日等让许多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元素。
历史成就: 对民族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记忆和自豪,例如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集体记忆: 共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辉煌还是苦难,都会在民族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集体记忆,并可能转化为民族自豪感(例如,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自豪)。
共同价值观: 民族成员所共享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理想,例如集体主义、勤劳、坚韧等,被认为是民族特质并引以为豪。
国家实力和地位: 民族所属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强大,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会直接提升民族成员的自豪感。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为这种自豪感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民族象征: 国旗、国歌、国家元首、国家英雄等象征性符号,能够唤起民族成员的集体情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凝聚力: 民族自豪感能够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为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
激励作用: 它可以激励个体克服困难,追求卓越,为民族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身份认同: 它是个人建立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心理基础,使其认识到自己是某个伟大民族的一份子。
应对挑战: 在国家面临挑战或危机时,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帮助民族成员保持信心和韧性。

民族自豪感的潜在问题:
过度民族主义: 如果民族自豪感脱离了理性,变得过度膨胀,就可能演变成民族主义,表现为对他族或他国的歧视、排斥,甚至侵略。这种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是危险的,可能破坏国际和平与稳定。
历史选择性记忆: 有时,民族自豪感可能基于对历史的片面理解或选择性记忆,只强调辉煌而回避黑暗,从而导致自我认知偏差。
与国家宣传的关联: 在一些情况下,民族自豪感也可能被国家宣传所引导和塑造,用于增强政治合法性或动员民众支持 tertentu 政策。

中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以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上的飞跃。这种自豪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也有对当代国家成就的认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宣传的影响。重要的是如何在维护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认知,避免走向极端民族主义。

四、中国凭什么能和美国比较?

中国之所以能够与美国进行比较,并非意味着两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同等地位或能力,而是说中国在许多关键领域已经具备了与美国抗衡、竞争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的实力和潜力。这种比较是多维度的,涉及经济、科技、军事、地缘政治、国际话语权等多个层面。

经济体量和潜力:
美国: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以高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为支柱,创新能力强,消费市场巨大。
中国: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制造业中心,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发展迅速。
比较点: 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且增长速度更快。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已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尽管在人均GDP、人均消费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但从整体经济规模和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看,中国已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经济力量。

科技创新能力:
美国: 拥有全球领先的科技研发体系、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科学、尖端技术(如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
中国: 在应用型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进步神速,特别是在5G通信、人工智能应用、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研发投入上已超越许多西方国家。
比较点: 美国在基础科学和颠覆性创新方面仍保持优势,但中国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规模应用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正在争夺未来科技的主导权。

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美国: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事力量,全球军事部署广泛,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以及核武库。在地缘政治上,通过盟友体系和军事存在影响全球。
中国: 近几十年来军事现代化进程迅速,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且日益现代化的军队。在区域(特别是亚太地区)军事影响力显著增强,拥有航母、隐形战机等先进装备。
比较点: 在全球军事部署和技术先进性方面,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区域军事投送能力和特定领域(如反舰导弹),中国已构成有力挑战。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尤其是在印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格局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美国: 长期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主导着许多国际组织和金融体系。
中国: 通过积极参与和改革现有国际机制,以及提出新的国际倡议(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试图改变和塑造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比较点: 美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然巨大,但正在受到挑战。中国正在积极拓展其国际空间,试图在现有体系内外构建新的规则和话语。

国家治理和动员能力:
美国: 以其民主制度为基础,强调个人权利和市场经济,但面临政治极化、社会分裂等挑战,在国家层面进行大规模资源动员时可能受到制约。
中国: 以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为基础,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国家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对重大危机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和执行能力。
比较点: 两国在国家治理模式上存在根本差异。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效率和集中性是美国难以比拟的,但美国在创新自由度和公民权利方面有其优势。

总结来说,中国能与美国比较,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规模、科技发展速度、军事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的关键大国。这种比较并非说中国已经完全超越了美国,而是说两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时代,任何一个全球性议题都绕不开中美两国。这种比较,也反映了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历史的视角、发展的眼光以及对复杂国际关系的细致分析。中国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其崛起过程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将是未来几十年全球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中国依然在韬光养晦的阶段。在台湾,非洲,中东等问题上,中国依然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并没有如世界其他国家理解的那样开着航母去执法和收税。

什么时候结束韬光养晦呢?其实一直是明牌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了伟大复兴才才能结束。如何算复兴呢?看看祖宗们是怎么干的就行了呗。汉朝说要在白宫开烧烤大趴,唐朝说是把美国总统请到天桥表演脱口秀或行为艺术。

2. 如果以“大国”而论中国早就达到了,但中国的目标并不只是崛起而是复兴。复兴除了上面说的报复外,还要有制定世界规则与文化标杆的能力。

3. 民族自豪感,其实是文明自豪感。是相信“中华文明”比现行的“西方文明”更加适合人类发展。

中华文明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讲究“博爱,平等(人与人平等,国与国平等),追求幸福”的人类共同价值(而非西方自己都不信的普世价值),打造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4. 中国也不是和美国比,而是和机遇海洋贸易体系和新旧殖民主义的全体西方国家比。因为中国有更好的社会运行内核体系。现在要做的是证明并展示自己的社会运行内核更好更适合人类。

user avatar

很多人对我国所谓的韬光养晦政策有错误的理解,现在我来梳理一下。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并不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实行韬光养晦政策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9。这段时间是一硬一软时代,不是什么韬光养晦时代。一硬指的是对苏联十分强硬(比今日对美国强硬得多),这一点我在其他的键政文里面已经有详细论述,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一软则是指面对美国阵营态度相对比较软,比如后来台湾问题出现麻烦的一些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但考虑到这个时候从政治和安全角度看美国统战中国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中国在“软”这个方面其实也没有多大压力。

第二阶段,1989年到1991年底。这是一个观望期。全世界的大气候和国内的小气候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高的不确定性。这段时间要确立未来的对外方针说实话真的是很困难的,只能先观望苏联那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再做决定。

第三阶段,1991年底到2009-2010年,这就是正宗的韬光养晦时代了。不过即使这个时间段总体上是韬光养晦,在局部上依然有坚决的强烈斗争的例子。最典型的是96年的台海危机和03-06年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一系列对台斗争。这两次斗争的烈度实际上是远远超出近两年所谓的台湾紧张形势的。年轻的朋友回顾这两段历史之后应该就知道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与李登辉陈水扁比起来蔡英文其实是个大温和派。

第四阶段,(至迟)2010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我认为实质上已经脱离了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和观望”阶段。这段时间有所作为的例子很多,比如南海造岛(这是先发制人的例子),又如前两年与美国的综合性斗争(这是后发制人的例子)。总的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的进攻性是最强的(我认为可以说是极强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则是最弱的(基本没有进攻性)。更多分析可以见我的键政文,持续低熵:冷战后的五个战略机遇期(中)持续低熵:冷战后的五个战略机遇期(下)

奥巴马时代开始的美国对华政策明显转强硬其实就和中国显著偏离韬光养晦而偏向有所作为有关。我一向认为是中国先放弃韬光养晦实现较大外交转向,之后美国才有点后知后觉地激烈反应的。我这么说不是要指责中国要对中美关系变坏负责,事实上我认为美国不肯针对中国的强势崛起而适时合理让步才是两国关系变坏的主因。但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纯粹因为中国变强了就要来挑事,认为本来希望韬光养晦的中国是被迫应对的。我觉得这种认知是错误的,而且这样想固然可以占据道德高地但也是严重自我矮化了。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诸如克里米亚危机之类的意外事情让中国难以制定非常坚决的政策,时常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

韬光养晦在这一时间段的结束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经济方面就是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美国而中国依然强劲发展。政治方面则是美国日趋混乱而中国相反

第五个阶段应该是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主要的标志为中美对抗疫情的不同表现。这个阶段如何命名,现在还不好讲,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我怀疑有关方面还在观望。当然也可能已经想清楚了,毕竟已经有了“东升西落时势在我”的判断以及从阿拉斯加开始的一系列强硬外交态度。

总之我认为到2021年底两件事情已经清楚了。第一,在中美斗争中,中国是占优势的一方。第二,美国内政已经非常混乱,短期内已经不能指望达成有效的稳固的对华妥协,但亦不用担心美国能够组织强大的有序的进攻。如此则中国外交反倒容易决策了。


总之改开以来四十余年而韬光养晦时代只有不到20年。顺便说一下,这正好也与俄罗斯韬光养晦时代基本重合(后者从1991年底到2008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