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将怎样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回答


中国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的应对策略涉及技术、法律、安全、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旨在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太空治理规则的制定,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技术自主性。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技术层面的反制与自主发展
1. 发展自主卫星通信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的北斗系统,具备定位、导航和通信功能,可与星链形成互补,避免对SpaceX的依赖。
天通卫星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电话系统,实现了对陆地、海洋和空中用户的覆盖,具备抗干扰能力,可作为星链的替代方案。
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中国正在推进“鸿雁卫星”“天通”等项目,目标是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与星链形成竞争。
技术突破:中国在卫星制造、激光通信、小型卫星发射等领域持续投入,试图在成本、性能上超越星链。

2. 反卫星技术与太空安全
反卫星(ASAT)武器研发:中国已测试反卫星导弹(如2019年反卫星试验),并发展相关技术,以应对星链等高轨卫星可能的威胁。
轨道资源管理:中国主张对太空轨道资源进行国际协调,防止卫星拥堵或碰撞,避免与星链在轨道上的直接冲突。



二、法律与国际规则的博弈
1. 推动太空治理规则
反对“太空军事化”:中国主张太空应为和平利用领域,反对将星链等项目用于军事监控或军事用途。
倡导“太空和平利用”原则: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外层空间条约》的修订,强调“和平利用”和“防止太空武器化”。
反对“太空资源殖民化”:中国反对星链等私营企业通过商业手段垄断太空资源,主张各国应共同开发太空资源。

2. 法律层面的挑战
卫星轨道使用权争议:星链计划使用大量低轨道卫星,可能与中国的卫星星座(如天通、鸿雁)在轨道上产生冲突,中国可能通过法律手段争取轨道资源。
数据主权与安全:中国担心星链可能通过卫星监控中国领土或收集敏感信息,因此加强国内网络安全法和数据主权立法。



三、经济与产业竞争
1. 推动国内卫星通信产业
政策支持:中国通过“十四五”规划、《卫星互联网发展白皮书》等文件,支持卫星通信产业,鼓励企业参与低轨卫星建设。
企业布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飞、华为等企业正在布局卫星互联网市场,与星链形成竞争。
成本优势:中国在卫星制造、发射成本上可能具有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卫星成本。

2. 替代星链的商业应用
5G与卫星融合:中国在5G基站与卫星通信的融合技术上取得进展,通过“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更高效的通信覆盖。
农村与偏远地区覆盖:星链主要面向商业用户,而中国更关注通过卫星通信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例如“天通”系统已覆盖西藏、青海等地区。



四、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博弈
1. 中美太空竞争与合作
技术竞争:中国在航天技术(如可重复使用火箭、载人航天)上与美国展开竞争,试图在太空领域建立独立的技术体系。
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国在国际空间站(ISS)项目中未参与,但通过“天宫”空间站与国际社会保持合作,同时推动多边太空合作机制。

2. 反对“技术霸权”
批评星链的垄断性:中国认为星链可能形成“技术霸权”,威胁全球互联网公平性,主张通过多边合作避免技术垄断。
推动“去美国化”:中国鼓励发展本土卫星通信技术,减少对SpaceX的依赖,以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五、安全与战略考量
1. 太空军事化风险
反卫星能力:中国已测试反卫星武器,并可能进一步发展相关技术,以应对星链可能的军事化用途。
卫星防御系统:中国正在研发卫星防御系统,以防止星链等卫星被敌方干扰或摧毁。

2.实在地缘政治层面
全球网络主权:中国主张各国应拥有对本国卫星通信网络的控制权,反对星链等商业卫星对国家网络主权的侵蚀。
信息战与监控:中国担心星链可能被用于全球监控,因此加强国内对卫星通信数据的监管。



六、未来趋势与挑战
1. 技术竞争的长期性
星链计划的高轨卫星(如星链2.0)可能与中国低轨卫星(如天通、鸿雁)形成互补,但中国更注重高轨卫星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
中国可能通过“天基互联网”(如“天通”)与星链形成差异化竞争。

2. 国际规则的主导权争夺
中国希望在太空治理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多边主义”而非“单边主义”,反对星链等私营企业主导太空规则。

3. 技术伦理与可持续性
中国可能强调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对星链等项目对太空环境的破坏,推动“太空垃圾”治理。



总结
中国对星链计划的应对策略是多维度的:通过技术自主发展、法律规则博弈、经济产业竞争、安全防御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维护自身利益并推动太空治理的多边化。未来,中国可能在卫星通信、太空安全、国际规则制定等领域与星链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同时强调“去美国化”和“技术自主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有着无解的优势:

  1. 马斯克可以使用全球人才, 科技积累.
  2. 马斯克注重成本和效率, 会用工程学解决火箭研发问题. 研发迭代速度吊打国内
  3. 马斯克的星链市场面向全球(除中国外), 市场更加广阔. 成本更容易平摊
  4. 马斯克的火箭发射市场面向全球, 市场更加广阔, 成本更容易平摊


如果要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中国需要做的事情是更深层次的改革:

  1. 取消户籍制度, 国内人口自由流动
  2. 建立文化产业分级制度, 取消版号
  3. 取消公务员铁饭碗, 取消所有隐藏福利, 工资公开透明
  4. 建立公务员淘汰策略, 裁掉2/3的公务员, 提高效率. (补充:数字化自动化)
  5. 推动教育医疗社保公平, 严厉打击学术产业造假
  6. 降低房价, 减小公民生存压力
  7. 提高最低时薪, 淘汰低端制造业, 推动产业升级



没想到这么诚恳的建议也会有这么多人反对, 甚至是毫无逻辑的攻击. 有思考能力的人寥寥无几呀. 我也懒得再争辩了. 五年后, 让我们再看看中美航天发展差距吧.


2022-02-19更新

有问题欢迎反驳但请不要人身攻击

user avatar

首先舆论上得大骂星链是太空垃圾、抢占资源、影响天文观测、害其他卫星躲避

然后绝口不提太空垃圾的定义、轨道先到先得的原则和国际电联的把关、新版星链加装遮光板导致星链火车越来越难被观测到、以及欧空局风神气象卫星一年要做30次的例行规避机动的事实。

舆论把住以后,再偷偷向国际电联申请1万3千颗卫星星座的轨道和频率,闷声发大财。

所以怎么应对?这不已经开始应对了,知乎网友们不用为工程师们操心,他们精的很

user avatar

星链计划跟5G不是同一类通信模式,不懂的人才拿来做比较

5G主要应用终端是手机,和一些微小型物联网设备

星链如果用于语音通话或低速率(Kbps级别)数据通信的话,是可以使用手机类终端的,使用的是C波段,天线不需要很强的指向性。手机的功率也不高

但如果要实现Mbps级别数据通信的话,就要使用KU/KA波段的VSAT方案了(俗称的动中通静中通)或BGAN,天线直径差不多要50cm以上,高速率甚至要1米以上的天线。很显然只能适合车载、船载、地面站通信方式。不适合随身便携式使用。

另外50cm的VSAT方案,受天气影响较大(雨雪天气电磁波被吸收较多),传输不稳定,通常要考虑更大直径的抛物面天线。

而且由于高速率卫星数据通信需要天线具有很强指向性,就需要天线持续定位(也就是所谓动中通,就是天线基座有个自动调整装置确保天线始终对准一个方向)。本身就不可能做到随身便携。

修订:感谢评论区提醒,星链的确不是传统的抛物面天线,而是相控阵天线。所以星链可以不怎么考虑动中通静中通方案了。在没有反射增益情况下能达到200Mbps的速率,也确实很牛了。

星链可以解决偏远地区数据通信的需求,不需要费很大成本铺设光缆。但是星链并不是替代光缆的,因为如果是按照节点化作用,应该使用高通量转发器,那就不需要那么多卫星(目前转发器速率最高的是Inmarsat)。星链自组网之间的传输速率远不及现有光钎的水准。

实际上卫星通信市场需求并不低,比如Inmarsat有30多万终端用户,主要应用在远洋领域。而近海领域一般使用其他的卫星方案,因为Inmarsat价格非常高(4Mbps下行速度包月大概2万块,按流量算每MB大概是几十块),其他卫星方案价格最低可以做到每MB只有1元RMB左右。

仅仅在船载领域,就有几百万的客户市场,航空器也有百万级的客户市场,另外还有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等。

目前唯一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覆盖的卫星方案只有铱星(有部分民用开放),欧星和海事(也就是Inmarsat)可以做到。但是欧星和海事还不能覆盖南北极。另外铱星是LEO轨道,欧星和海事是GEO轨道(所以只有3+1颗在运营)。

铱星只能实现语音和低速率数据(好像是2.3Kbps),欧星数据通信速率也很低(Kbps级别),海事好像最高150Mbps+语音。

另外其他的卫星方案都不能全球覆盖,只能区域覆盖。

因为星链采用的是550KM的LEO轨道,比Inmarsat的GEO(3.6万公里)轨道低很多,所以对天线要求会低很多,速率也可以提升很多。所以星链的市场空间还是挺大的。

补充一点:

中国不太会参与全球化卫星数据通信网络这块的竞争,这跟国内政策有关。中国是最早奉行互联网有国界的国家,所以在全球化互联网通信方面数据安全和防护的考虑跟别家不同。所以中国的卫星数据通信大概率只会有限覆盖东亚大陆和几大洋(目前也差不多是这种做法)

user avatar

早在2020年9月,ITU就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涉及12992颗卫星,308个轨道面代号GW的卫星星座频率申请。

2021年4月28日,国资委发文公告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同日,中国星网在雄安揭牌。公司董事长为张东辰,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GW”应该就是“国网”的拼音缩写。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意味着中国正式加入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竞争

2020年提交的GW星座计划向共提出了两个星座的频谱申请,分为GW-A59和GW-2两个分星座。

其中,GW-A59星座,包括3个子星座,共计6080颗卫星。

第一子星座,轨道高度590公里,轨道倾角85°,每轨道面30颗卫星,分布在16个轨道面上,计480颗卫星;

第二子星座,轨道高度600公里,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50颗卫星,分布在40个轨道面上,计2000颗卫星;

第三子星座,轨道高度508公里,轨道倾角55°,每轨道面60颗卫星,分布在60个轨道面上,计3600颗卫星。

GW-2星座,由4个轨道高度均为1145公里、轨道倾角间隔10°的子星座组成,共计6912颗卫星。

第一子星座,轨道倾角3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二子星座,轨道倾角4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三子星座,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四子星座,轨道倾角6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虽然我国此前已有“行云”、“虹云”、“鸿雁”等星座规划,但“行云”主要用于窄带物联网,“虹云”和“鸿雁”还处在早期阶段,且总体的星座规模,与国外同类型卫星星座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此次国家队的GW计划,本质上是争夺轨道资源,防止将来我国面临无轨道及频率可用的境地。

根据测算,地球近地轨道只能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由于Starlink目前已规划4.2万颗卫星,未来将占用大量的地球极低轨道和近地轨道。如果加上中国此次规划的12992颗,以及全球其它几个主要的星座计划加在一起,地球近低轨道未来会变得相当拥挤,趋于饱和。低轨的轨道位置是有限的。每个竞争者都明白,必须要比对手行动得更快,才能占领最理想的轨道平面。

将“GW”星座的卫星分布与技术指标与SpaceX的Starlink星链系统做对比。

可以看出,GW与Starlink非常相似。两者轨道高度都分为两组,一组极低轨道,和一组近地轨道,轨道倾角也都分布在30-85°间,都是可以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

搭建低轨卫星通讯系统最困难的并不是造卫星或者发射卫星,而是获取频率使用权。受多重因素影响,卫星通信必须采用微波频段以上频率的信号,才能实现星地通信。

C频段(4GHz~8GHz)、Ku频段(12GHz~18GHz)和Ka频段(26.5GHz~40GHz)是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频段。其中,C频段和Ku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带宽有限且利用较早,目前频谱的使用已趋于饱和;Ka频段主要用于高通量卫星。因此,Q/V频段将是未来卫星通信领域争夺的重点,ITU也正在制定使用Q/V频段的频谱共享规则。

对比GW与Starlink申请的频率数据。

GW请求允许使用的频率为:

  • 37.5-39.5 GHz(空对地)
  • 39.5-42.5 GHz(空对地)
  • 47.2-50.2 GHz(地对空)
  • 50.4-51.4 GHz(地对空)

Starlink所使用的信号传输频率为:

10.7-12.7Ghz(用户下行) 14.0-14.5Ghz(用户上行) 17.8-19.3Ghz(馈线下行) 27.5-30.0Ghz(馈线上行)

Starlink所占用的频率分布在Ku、Ka频段,GW则分布在Ka频段和Q/V频段。可以看出,GW因为Starlink等星座计划的事先申请挤占,被迫在频率申请上作了让步。

由于根据ITU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对信号频率的占用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GW申请到的频段应该是目前能申请到的相对较好频段,不过相对于Starlink所占用的Ku和Ka频段,无疑是吃亏的。但提前占领部分Q/V波段频率,也算抢占了些先机。

低轨星座计划,动因是SpaceX商业化进程倒逼的全球卫星产业竞争提速。

由于卫星属于有限资源,主要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必将加速卡位跟进。更重要的是,Starlink的迅速扩张,会给各国带来军事上的担忧,因为实际上Starlink不仅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还可以在必要时成为控制巡航导弹等军事任务的工具。看似民用定位的Starlink存在被用于军事领域的很大可能。因而,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势必会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资源。

从我国自身利益出发,GW除了能提供高速网络通信以外,在航海、航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军事安全、导航定位、气象研究、灾害预警等诸多领域都会带来助力。也会给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地面基站、用户设备、网络运营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和工作岗位。

根据ITU规则,申请相关频率的单位,必须在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和信号验证,才能真正拥有该频率的使用权。因此,GW星座必须在2027年完成发射及信号印证。

user avatar

1.需要关注的重点还是廉价运载火箭

2.高频蜂窝通信在美国基本没有发展的未来

1.需要关注的不是星链,而是火箭,而是可重复回收利用的火箭,而是把15吨以上的载荷以3000万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发射的报价。

以及马斯克建立的卫星超级工厂,将特斯拉自动化生产经验带入航天器制造领域(GiGa),一周能量产30颗-40颗,甚至沿用猎鹰火箭迭代思路,最近还要去和洛马PK军星竞标。

在过去,性价比最高的是俄罗斯联盟号,但是猎鹰九横空出世后,联盟号就成了中低轨运力不如猎鹰,价格还贵几倍的产品,即使最近俄罗斯表态要和SpaceX竞争,将联盟号报价降低到6500万美元,但是还是贵。

在过去也有一家要与马斯克的星链竞争的太空互联网企业美国OneWeb公司,因为自己没有火箭更别提廉不廉价了,与俄罗斯合作以联盟号火箭作为载体,已经完成了一次破产重组了。

相比较之下贝索斯的亚马逊和蓝色起源就比较聪明,先在蓝色起源研发大推力可重复回收的新格伦火箭,再进行自家的柯依柏星座发射。

2.蜂窝通信从目前来看每一代都是频率更高的,速率更快的通信升级,但是这种升级不是没有代价的。

根据频率、波长的关系,高频波的衰减非常严重,并且蜂窝通信极度依赖基站和光纤建设,基站只是蜂窝通信最后一环水龙头的建设。

一个2G基站速率低但是可以覆盖7公里半径,4G基站大概1公里,5G大概200-300米,并且4G基站单功率1KW,5G普遍3-4KW,除此之外5G基站一个造价是4G的两倍。

换而言之一个4G基站需要替换覆盖成5G,单位面积基站建设需要增加18倍,电费需要增加27-36倍。

这种费用是美国私营运营商无法承受的成本,并且美国还是居住密度低的模式,在美国现在依然有数千万的卫星用户和3G用户,为什么还有3G用户?看上文,3G基站可以覆盖半径3-4公里,运营商控制成本就在偏远地区弄3G。

综上所述,星链发展的背后,技术层面本质是马斯克和SpaceX掌握了廉价运载火箭发射以及卫星大规模量产等技术的反馈,商业层面是高频蜂窝通信在美国这种人口密度的国家,无法大规模亏损的私营运营商没法做到大规模铺设的前提背景下。

至于星链的军事用途,尤其是安装了各种军用传感器的猜想,这个要看后面洛马与SpaceX的竞标结果了,目前星链的所谓军事用途还是指提供高轨军星无法提供的低延迟高通量通信。

user avatar

别管他,让他自己玩去,美国从当年的爱迪生的发明到今天马斯克的忽悠本来就是退步的证明。

user avatar

以下或是阴谋论:

1、5G会不会像传说中的那么有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通讯都是通过WIFI进行,与5G无关。

投入巨大的5G是否会像宣传的那样,对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

5G有没有可能是美国布下的一个阴谋?(据说我方一开始没有太重视5G,被美国打击后才认为5G原来美国这么在乎、原来这么重要)


2、星链会不会像宣传中的那么有用?

目前看来,星链成本高,数据通迅能力差,连4G都不如,而且使用时要背一口锅(天线)。

可见,即使星链计划成功,对美国的通讯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更不可能使美国移动网络通讯达到5G通讯的水平。

马斯克究竟是圈钱?还是星链有军事用途?

低轨小卫星(550公里)受到大气摩擦的影响,寿命有限。不断补充新星的成本是巨大。

也不太可能携带太多燃料,变轨去袭击其他卫星可能性不高。

携带武器?常规武器没有吊用。核武器?不太可能。

小卫星用于遥感?不可能,遥感需要专门的模块和天线,对卫星姿态要求也高。

小卫星占据空间轨道?不用担心,即使1万2千颗,放在太空也不过九牛一毛。

小卫星军用?想多了,截至目前,军用卫星没有小的,都是巨大,无论是光学还是电磁波设备,都是巨大的。小卫星侦察能力有限。


3、个人观点:

-5G是韩国给秦国派的“郑国渠”!通过修渠耗费秦国的国力,延缓秦伐韩10年左右。

-星链将榨干美国通讯基础建设最后一滴血。

user avatar

很简单

打开电脑→百度【铱星计划】→对比两者不同点→找不到→回去睡觉

顺便补充一点回收火箭其实就是对比曾经人类梦想航天飞机的2.0版,区别就是这次不会炸死人被叫停了。殖民火星也是月球村计划的一比一复刻。但这回要远一点。

马斯克的所作所为就是冷战时代航天梦高清虫豸版。不得不说,我小时候梦想一模一样。

user avatar

估计还是禁止窃听敌台那套呗……不然还能怎么的……

既然不能建一个覆盖全国的盖子把天空遮住,那██肯定就会下大力气禁止地面终端落地呗,跟以前对付卫星接收锅一样,大街小巷侦查,抓到就没收+罚款。

再不行的话,就在对应频段搞干扰。

也就这个样子了呗……

user avatar

中国应对星链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有个先天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全世界4G的基站中国占了一半以上的数量,而且这些是分布在东南部不到一半的国土上,换句话说,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有超过一半的4G和5G基站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南部地区。剩下的一小半基站分布在其余的5亿多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

也就是说,中国在3G、4G时代享有外国很难复制的有利条件,在一片文化同源人种同种的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也大的地方,可以放手的大建基站,把大部分人口纳入进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大市场,十几亿人享受优质的网络环境,网络企业则享有十几亿人的大市场。你让外国怎么同台竞争?

当然,基站只是移动通信问题,但基站互相之间的联通主要是靠光纤,所以谈基站主要是点出这个问题:中国有条件将大部分人口纳入到光纤宽带里来。

可是到了现在新的低轨道巨型卫星星座竞争时代,竞争的天然优势则属于美国了,这个其它国家很难复制。

美国之前3G4G时代因为人口密度低,大量地区服务商不肯拉光纤,而导致其国内依旧有大量人口没有接入宽带,世界其它国家也大多是如此(毕竟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那么spacex公司就有了一个先天的大市场,他的卫星发射上天,就可以收割美国国内的几千万人的现成的市场,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地的亿万没有拉光纤的用户,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低但是总数也不会少的类似住的偏远而有支付能力的客户。从而做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商业闭环。他们有自己的国内市场打底,可以逐渐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能为全球提供更好的服务,绑定全球类似用户,从而把星链搞的更大更好。一旦这个良性循环的体系成型,后来者很难对抗,甚至于很难进入,因为这个市场已事实上排他了, 后来者要么只能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而很难抢到客户,要么倒贴钱打价格战,看能不能靠财大气粗耗死对手。

而中国现在东南部已经有了完善的光纤,就算有了星链都很难吃下多少市场,而西部的用户又很少,启动客户不足,而在缺乏基础客户的情况下,又不可能就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网去争夺世界客户。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对一个早期大部分时间必然恶性循环的体系, 想对抗并翻盘,太难了。

PS一点:中国最大的可能是建立一个主要面向国内偏远地区和特殊用途的局部性的天基宽带星座,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包括军事在内的特殊用户也很多,支撑起一个中等规模的天基宽带网也还是做的到的,但是和美国必然建起来的全球性的全面能力的低轨道巨型星座还是没法比的。

~~~~~~~~~~~~

补充几点: 有些人提基站的问题,星链主要对标的其实是骨干光纤网,但是在中国,布设基站的地方都是拉通了光纤的地方,意味着这里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宽带互联网了。而在美国,长期以来网络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几千万人口不方便拉光纤,拉了反而不符合经济规律,现在星链就是解决的这个问题,将这部分人口也无缝的纳入宽带互联网,这必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内美国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事实上马斯克极大的增强了美国的战略竞争力,他的创业几乎都是补齐了美国发展中的一些先天短板,尤其是现在这个星链+特斯拉电动汽车+太阳能屋顶+ 电池储能包,已经可以将一个国家偏远地区独立居民的生活给支撑起来,极大的提高人类分布式居住模式的可行性。 一个人可以高品质的生活在没有联通宽带,供电不稳定的远离城镇的地方,因为他可以特斯拉的太阳能屋顶采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包中,晚上在车库里给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同时使用星链来无线宽带上网,白天以自动驾驶轻松的去往以前会感觉开车太累的地方去工作,期间他甚至可能使用特斯拉的手机连同星链卫星来上网.......

user avatar

“虹云”了解一下,国产星链,经济可行性小于技术可行性。我是一直脑洞,资助邻国建设“金达莱”全球无线互联网直联卫星系统,粉碎资本主义垄断的信息节点,建设“去中心化”主体互联网,发展主体区块链。

user avatar

做好一些技术储备,然后等着看笑话或者等马斯克来求着合作。

星链本质上是一个以控制成本为主要诉求的常规技术,而常规技术+成本控制,可以说是中国科技产业最强的地方。

马斯克实验成功了,中国马上跟进功能相似的系统,服务西部高原区和非洲南美。

user avatar

应对星链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更高大上的政策。

你以为马斯克凭啥能在上海独资建厂?因为他的“大火箭”?

user avatar

目前来说星链有几个问题:

  1. 设计寿命五年,相对来说较短
  2. 成本较高,单个卫星的容量大约相当于一个5G基站
  3. 发射成本仍然不算低

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星链的使用场景不在城市里,而在海洋、无人区等地方。因此未来的场景很有可能是“5G+卫星”的组网方式,所以这也是未来标准的争夺之战。

也就是说未来的场景应该是星链基础通信+5G高速无线通信+WiFi6高速无线宽带+光纤入户超高速通信。星链梦提供的主要是在无人区、海洋提供大致相当于3G~4G网络的网速。

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断:

  1. 短期内我国对星链没有急迫性,长期则非常重要,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类型
  2. 火箭发射成本我国也有希望进一步压低
  3. 在星链的迭代过程中有竞争的机会,在维持星链存在的期间有竞争的机会

因此星链的几个薄弱之处:

  1. 暂时没有像4G带来抖音这样的潜能,民用商业价值有限,终端小型化难度不低
  2. 军事价值因为只是军事体系的一部分,星链展现军事价值需要全球军事行动,而这些开支未来如何平衡是个问题
  3. 火箭发射成本面临中国的竞争,星链的维持成本/技术也面临中国的竞争,技术迭代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竞争

因此尽管星链较为看上去震撼,但实际上仍需要落实应用价值。如果民用价值和军用价值都难以体现,那么结果可能会是铱星第二。

如果想让星链体现价值,在下倒是有个好主意——通过各种方式搞乱世界各地,使其不具备建立普通的通信网络的基础,那么结果就会是不得不使用星链进行通信。

这倒是符合美国的价值观。

user avatar

把GFW的范围扩大到天上就行了。

不过认真的说,星链本身就有很强的军事属性,但因为商业运作的模式,让spaceX必须考虑盈利,否则这个亏空.....

星链的服务范围肯定不止是美国本土(那样根本不用发射这么多卫星)。

参考互联网巨头公司,只有让用户基数足够大,通过规模效应才能逐渐盈利。

美国强大的资本力量养出了垄断全球的互联网巨无霸,spaceX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本,能有如今吗?

而spaceX低成本发射的优势极大,这是其他的「国营航天」无法匹敌的。

美国的庞大资本、联邦国家意志都会推动spaceX完成这项看似疯狂的计划。

别忘了互联网最初也被认为不可能

应对的最好做法就是抢占近地轨道,打断对方的部署计划。但其他国家无法廉价发射大量卫星....肯定抢不过美国的。

几万颗卫星占据近地轨道,将对其他国家的通信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还真没办法,这是商业公司的行为.....

user avatar

宣布所有可能接入星链计划的设备受管制,私自产供销违法,但是执行不严格,确保使用者用的不舒服但不是完全不能用的程度。

每年年底抓一两个违规使用星链服务的倒霉蛋,批评教育罚款上通告,隔几年查封一家用爱发电盈利还不够一人一杯奶茶的“违规提供服务”的小公司,抓人判刑,以此营造出“没被抓是皇恩浩荡”的气氛。

我真不是开玩笑,如果星链计划居然需要“应对”,国内多半是只有这一招能落实,也只有这一招最管用。

user avatar

皇帝的金锄头,看到还有人对比手机信号的。我正好在用类似的东西,一个月150刀,20m带宽,100g流量,超过流量限速2m。

这东西国内就没有市场。

这边不光手机信号差,很多答案已经提到过了,你去小一点的位置是连宽带都没有的。我住的地方现在合起来估计一百来人,又在两省边境处,所以没有宽带,没有宽带,没有宽带!想上网?要么用手机开热点,手机信号嘛……我卧室是没信号,客厅运气好两格,不好可能一格也可能没信号。所以我只能办这个卫星上网了。

这玩意看个YouTube都卡的要命,想玩游戏那网络延迟根本就是大到没法玩,而且更搞的是这玩意网速还看天,万里无云最好,阴天凑合,你遇到个下雨或者来个雷雨,那就等着断网。

另外一个普遍的用途是撞camping屋子里的,每年夏天开几个月,去camping的时候用。

你们说国内要这玩意有什么用,有什么要怎么应对,这玩意就不用应对。

user avatar

不需要应对。Starlink 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已经解决了,你管它来干什么。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可能不知道美国野外的基础设施连接有多差,只去美国大城市旅游的人也不会知道。在美国类似于国道、省道的路上开车,中间可以有一大段路开一个小时没有信号的,晚上连车都没有。自己开车的话,出了事你没办法求助,不知道多久才会有下一辆车经过。运气好有人路过,但如果你的问题他帮不上忙的话,他也要开到有信号的地方才能帮你打电话求助。

在这些没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有时候还真有人居住,也可能有农田和工厂,Starlink 能够解决他们的网络问题。中国都把信号覆盖得那么好了,不需要类似 Starlink 的人方案。

此外,美国有些人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选择 off the grid(脱网)生存。在中国,如果你家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网络,往往是真没条件,居住地没有基础设施,同时个人难以搬到更好的地方。美国就是有人主动选择这样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自己搭建自己的基础设施。

没有自来水,就抽地下水,然后存到水塔里。没有下水道,就用化粪池然后对外排放,每几年请一次外面的服务清理化粪池。没有电,可以太阳能,还能存到电池里,Tesla 一条龙服务。没有网,Elon Musk 的另外一家公司能帮到你,那就是 SpaceX 的 Starlink 了。Starlink 当然不如有线网络快,但想要脱网的话那 Starlink 已经很好了。

这些人想的是什么呢?假设有一天僵尸瘟疫爆发,政府也抵挡不住,基础设施崩溃,那他们可以躲在自己家里,自给自足。这是一部分美国人的信念,就是不信任政府,甚至怀疑政府随时可能变成自己的敌人,所以必须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中国没有这样的人。中国人民信任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绝对不可能成为人民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那些违反互连网信息安全法的人,所以唯一需要应对的是保证使用 Starlink 的人如果能访问中国网络就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user avatar

正常时期:

把它当做外大气层-卫星地面通讯网络。

目前看似乎很难做信号屏蔽管理,华强北的手机信号干扰器解决不了大范围的地域使用,可以试试军用的广域通讯干扰,即电子战模式,成本可能很高。

搞个反恐还要带电子战设备。


==========

非正常时期应对如下:

把它当做外大气层-无人机网络。

国土与空域安全考虑,

电磁脉冲弹或者中子弹在太空引爆即可。

挺环保的。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纯硬核的科技追赶问题。

这是马斯克60颗卫星未封装的照片。

一次发射60颗。

组建整个星链需要上万颗卫星,所以发射卫星必须具备低成本,高频率。

最要命的是,这种低轨卫星的工作寿命只有3-5年。

也就是你发射慢了,掉下来的卫星比你发射的还要快。

这是一个很夸张的频率,如果你一次发射60颗卫星,每个月发射两次,一年才能发射1440颗,要完成4万颗卫星组网需要27年,中途还会出现卫星寿命到期,所以一次发射60颗卫星完全不够看,当然发射频率一月2次,显然也不行,我们需要每月发射10次,平均3天一次,如果发射成本控制的不够好,这笔开支将是天文数字。

最近spacex,一次发射了143颗卫星,发射量又提高了一倍多,成本再次下探,而且据报道,后续星舰要求达到,一次发射400颗卫星,如果实现,将极大加快星链组网的速度。

所以想要组建自己的星链,它是一个发射成本的问题。

你需要做到几个技术突破。

1.可回收火箭。

2.大推力。

3.卫星封装技术。

4.卫星生产效率,生产成本。

我们目前只能做到4,1-3都做不到。

目前已经在学习spacex,把火箭发动机小型化。

以前我国的方向是,大型,高推力,火箭发动机,在这方面有些技术储备。

比如点火成功的yf130

看到马斯克成功后,我们开始做小发动机,然后捆绑发射。

几十台小发动机捆绑在一起,又会出现其他问题。

发动机多了以后,发射会产生共振,这是需要大量数据来修正,如何通过修正,来实现这些共振干扰。这需软件,检测系统,分析系统,ai。

包括燃料供给。

如此多的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如何智能化分配,整个系统都要重新设计,还需要大实验数据。

包括小型化火箭发动机,我们也没什么技术储备,也需要设计,验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太多。

短时间内我们是不可能发射星链,除非你完全不顾发射成本,举全国之力发射。

这需要很多年。

但马斯克速度太快,他的下一步也已经在路上了,马斯克的手机产品也将问事,这款产品未来将对整个通讯行业产生影响,未来,而不是准备发布的第一代产品,这需要数万卫星的支持。

这款手机,以星链网络为基础,而不是传统的运营商基站,如果成功,未来手机行业不仅要洗牌,就连5g,6g,通讯网络技术都会洗牌。

虽然即将发布的modle π是第一代产品,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惊喜,毕竟手机需要时间迭代,卫星网络组网也需要时间,目前星链才发射了2000多颗卫星,离4万颗卫星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但这个发展趋势,目前没有对手,也没有竞争者,这才是最可怕的。

补:突然想到,最后一个因素,影响世界各国的星链计划。

众所周知自从69年nasa派人登月以后的几十年间,整个航空事业,简直叫做乏善可陈,直到前些年,nasa都无法把人送往太空站,还需要买俄罗斯的船票。

简直丢尽了颜面,nasa也忍无可忍,直到把航空业务,外包给私人公司,spacex。

spacex发展如此迅猛,除了因为狂人马斯克,还有就是美国拥有大量的航空方面的技术储备,这就是涉及到了一个体制问题。

国内航空业设计比较保守,体制也并不高效,想象力更是欠缺,就算未来拥有了今天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

想在商业卫星上和spacex正面竞争,还是很悬的。

欧盟也开始搞星链,以我们目前的体制和技术水平,和欧盟竞争还是有些胜算的。

但这毕竟是一个能创造万亿美金的大项目,希望未来能发生奇迹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