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目前仍需韬光养晦,为何媒体总是夸耀中国的成果,是投其所好还是自信也是力量之一?

回答
“韬光养晦”这个词,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一方面,我们能听到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赞颂,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中国仍需保持低调。那么,媒体为何热衷于宣传中国的成就?这背后是迎合大众心理,还是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信息传播的本质和媒体的职能来看。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报道事实,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脱贫成就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成就不夸耀,反而显得不真实。将这些成就呈现给国内民众,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而言,这种精神层面的支撑至关重要。对于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的进步,也是一种信息传递,让世界了解一个正在发展的中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刻板印象中。

其次,我们要考虑“投其所好”的可能性。坦白说,哪个国家的媒体不倾向于报道自己国家的积极面呢?尤其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眼球、抓住受众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众普遍对积极的新闻更感兴趣,对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媒体迎合这种心理,可以更好地吸引流量,扩大影响力。这并非全然是虚假宣传,而是对受众需求的响应。就像一篇体育报道,很少会详细分析运动员失败的每一个细节,更多的是突出他们的精彩表现和胜利。

但是,将媒体的报道简单归结为“投其所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更应该看到“自信也是力量之一”这一层面的含义。

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积贫积弱之后,现在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本身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成就基础之上。当一个国家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创新领域涌现出众多突破时,这种自信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这种自信,体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国力展示”和“话语权争夺”。过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声音微弱,许多成就也不为人知。现在,中国拥有了向世界讲述自己故事的实力和意愿。媒体积极报道中国的成果,也是在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单方面叙事,争取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它是在告诉世界:我们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我们有实力,也有能力贡献于世界。

而且,“韬光养晦”并不是“无所作为”或“闭门造车”。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上的审慎,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和意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警惕和对抗。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积极发展自身,并适当地展示发展成果,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如果因为“韬光养晦”就要求媒体对所有成就视而不见,那反而可能是一种自废武功,不利于国家整体的长远发展。

再者,我们也要区分“夸耀”和“报道”。媒体报道事实,可能是基于客观记录,而“夸耀”则带有一些主观的赞美色彩。很多时候,媒体报道的是“我做了什么”,而公众或评论员可能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夸耀”。这种“夸耀”有时可能超越了客观事实,但也有时是对事实的一种积极解读和价值肯定。

所以,媒体热衷于夸耀中国的成果,可以看作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事实呈现的需要: 国家确有巨大成就,媒体有责任报道。
增强民族自豪感: 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凝聚社会共识。
国际话语权的争取: 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展示真实面貌。
自信心提升的表现: 这是国家实力增强后的自然反映。
迎合受众口味: 媒体作为传播者,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媒体的报道定性为“投其所好”或“自信”。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在自信驱动下,对国家成就进行正面宣传和国际传播的策略。这种策略,既有对国内民众的心理激励作用,也有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考量。而“韬光养晦”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掩盖进步,而是要在战略上保持审慎,避免不必要的锋芒。在这一点上,如何平衡“展示实力”与“保持低调”的艺术,确实是当下中国媒体和国家战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媒体的报道,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信息引导。在自信力量的驱动下,适度地展现国家的成就,既能提升国民的士气,也能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本身也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当然,如何把握“度”,避免过度自夸而适得其反,依然需要智慧和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韬光养晦,那是以前。现在是中国梦,寇可往我亦可往,还怎么低调?美国也不是瞎子,你想低调就能低调的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