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回答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就像一道横亘在社会肌理上的深刻裂痕,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一些扶贫政策的推行有所缓解,但整体来看,它依然是一个复杂且显著的社会议题。要详细描绘它的样子,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聊聊基尼系数这个经济学里衡量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尽管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近年来一直在0.45左右的警戒线附近徘徊,但学界和许多研究机构的估算数据往往指向更高的数字。这数字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存在的,而且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差距。你可以想象成,把全国居民的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基尼系数越高,就意味着收入最高的那一小撮人和收入最低的那一大撮人之间的差距越大。

具体到人身上,这种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收入层面: 这是最直接的表现。最顶层的10%甚至1%的家庭,他们拥有的财富和收入,可能是底层20%甚至40%家庭的总和还要多。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赚得比另一个人多”这么简单,而是财富的积累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天壤之别。想象一下,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在为温饱奔波,而另一些人则可以轻松地进行大额投资,甚至影响市场走向。这种“起跑线”和“终点线”的巨大差异,是贫富差距最直观的体现。

资产层面: 如果说收入是流水,那么资产就是池塘。在中国的现实中,拥有房产是很多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价值早已飞涨,那些早期拥有房产的人,他们的资产增值速度远超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即使收入水平相似,但拥有房产和没有房产的人,其财富积累的潜力也大不相同。一些数据曾显示,中国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可能比收入基尼系数更高,这说明财富分配的不均程度可能比收入分配更甚。

城乡差距: 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依然显著的因素。虽然近年来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投入巨大,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的可及性和质量,以及就业机会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资产总量,平均而言,仍然低于城镇居民。这种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整体的贫富分化。

区域差距: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事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经济活跃,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相对较高;而一些中西部内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和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也相对较低。这种区域性的经济差异,自然会反映在居民的贫富状况上。

代际传递: 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方面是它的代际传递性。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人脉和更多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继续保持甚至扩大其家庭的财富优势。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就业起点较低等问题,他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打破贫困的循环。这种“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虽然不是绝对,但确实是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的一个缩影。

机会不均: 除了看得见的收入和资产,看不见的机会不均也是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获得优质教育、进入高薪行业、获得创业支持等方面,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面临的机会是不同的。某些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往往能创造更高的回报,但这些领域的准入门槛和竞争压力也更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的,往往是那些拥有更好资源和背景的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政府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图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一些针对高收入的税收政策和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作用。

但是,正如许多社会问题一样,贫富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的解决也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数字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发展动力和人民福祉的深刻议题。理解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需要我们看到那些高耸入云的财富顶峰,也要关注那些艰难跋涉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却又真实存在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大多数人都在讲段子,我摆点数据:

北上深广四个一线城市的个税收入之和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四成。相比以上几座城市,苏州、杭州、南京、成都等个税收入都在300亿元以下。造成个税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产业分布以及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差异。

京沪广深占四成个税,加上杭苏宁蓉,人口也就是一亿左右,个人所得税已经超过全国一半。剩下的90%多人口贡献另一半。这既是中国贫富差距在数据上非常夸张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贫富差异的重要基础——社会贫富差距叠加在区域贫富差距之上,同时也被地理区域相互隔离。很多地区的基本生存收入相当于贫困地区的社会中上层,而贫困地区的底层几乎没机会看到一线城市的奢侈消费。

当然,穷困的地区也不乏富豪,一线城市也有贫民。但相对来说,普通网民很难深入贫民和富豪的生活,何况富豪的数量也太少。真正能在视觉上制造冲击力的,还是上层中产的庞大消费能力(比他们有钱的人太少,比他们人多的阶层买不起奢侈品),和拆迁新贵在新一轮地产浪潮中拿到的资产泡沫(房产税到来之前不会消失)。从这个角度说,个人所得税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看得到“的贫富差距,进而导致中国贫富差距几乎必然大于小国。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如果说过去的问题是“穷人太穷”,现在的问题已经变成“富人太富”。那么,富人究竟有多富?

福布斯自从2003年进入中国后,每年都会推出一个福布斯中国富豪400人榜。虽然这一榜单并不完整,某些隐形富豪和灰色收入人士并不在其列,但从财富榜单的变化,亦可看出财富分配的集中程度。

这十多年来,这一代表中国最富人群榜单的门槛愈来愈高。以10亿美元为基准,2005年超过这一财富的不到10人,而到了2010年就有128人之多,在2016年最新的财富榜中,400人财富全部超过10亿美元


相比于个人财富的增长,这一顶尖富豪群体的总财富变化,无疑更有代表性。2016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入选榜单的400人总财富合计为9470亿美元,占中国2015年GDP总量的9.12%。而在2010年,财富榜总财富仅为423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量的7.14%。

再与全国对比,这六年里,中国最富400人总财富增长了123.7%,同期GDP增长为75.33%,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则更低,只有63.24%,不及GDP增速,只有顶尖富豪财富增速的一半。这意味着,居民财富赶不上经济增长,财富趋向富人集中。

如果再进一步降低标准,以亿元作为基准,中国目前拥有的亿万富翁高达8.9万人,他们的总财富保守估计在10万亿以上。再退一步,剔除自住房产,以千万作为基准,据胡润研究院报告,这一人群的数字在134万人,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总财富保守估计在37万亿,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为30%左右。

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也从侧重验证这个数据。该报告指出,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这两个1%,正是中国财富状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中国究竟有多少穷人?

如果看最低的贫困线标准,以年入2800元(注意是年入)作为基准,在这个温饱线边缘,中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以3500元个税起征点为基准,据前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前所长贾康的数据,全国只有2800万人缴纳个税,仅为劳动力人口的3%左右。

当然,必须考虑到,个税是为工薪阶层量身定制的,收入在3500元以上却能通过其他途径逃避个税的大有人在,尤其是以资本收入为主体的富人,逃避个税更是轻而易举。原本旨在“劫富济贫”、均衡财富分配的个人所得税,却因为设计不完善,进而成为财富分配失衡的助推者,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财富状况已经从“穷人太穷”向“富人太富”转变。

财富为何不断向富人手中集中?一大原因在于,这三十年是资本增值的时代,谁拥有更多资产,谁就能从资本增值上享受到更高的财富收益。相比来说,依靠工资薪酬的普通人,收入跟上经济增速都很勉强,遑论跟得上富人财富增值的速度?

为这轮财富集中推波助澜的,还有房价的一路高涨。富人通过投资房产,总资产不断增加,而穷人穷尽三代也凑不齐首付,根本就无从搭上房价上涨的这轮快车。更大的问题在于,资本市场的不对称性,又进一步加剧财富分配的失衡。二级市场炒股亏的一塌糊涂,而富人依靠股权和分红,却能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还能维持多久?

user avatar

关于冰花男孩教室的争议总会结束,只有感动会落地生根。



—————————————————————

以下是原文


有的人在夜夜笙箫,有的孩子走一个多钟头步行上学。


你想不到富人有多富,也想像不到穷人有多穷

user avatar

想知道贫富差距看基尼系数是一目了然的,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贫富差距是较大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存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看图就很清楚,同为发达国家,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的基尼系数是远高于欧洲的。除此之外,很多国家基尼系数较小,但其实并不发达,甚至赤贫,例如中北非洲和南亚。

其实经济增长与收入财富不平等的相关关系,是个很老的议题,很多显著的结果都证实,不平等其实时而促进,时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具体结果取决于抽样地区。对于中国人来说,促进的结果应该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辈人都经历过收入差距较小的年代,不敢说那时抑制了经济发展,但至少是没有显著促进,如果是显著促进,那也就没必要改革开放了。后来一部分人先富了,贫富差距变大了,相伴随,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提高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足以证明,较大贫富差距的存在,可能未尝不是好事。

一些补充观点,下图可见。

user avatar

看到下面这个照片的时候心里还是有触动的。两个世界的长大的孩子可能未来的确有不一样的命运。

中国有很多贫穷的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各种新闻上经常看到,这里就不说了。最近正好身边有人关注小孩上学的问题,所有进一步了解之后,感觉还是有点震惊。分享一下感受吧。

我提下面这个例子是因为它并不是像一些富人阶级我们接触不到的传说,而是实实际际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考虑的事情。

下面是上海几个有名的民办幼儿园学费:

还有小学学费:

还有中学学费:

看到这个学费我的确有点吓到,但是感觉上海这种地方负担起来的人应该也不少,所以当有人苦恼的时候想着自己多辛苦拼命挣钱也是可以支持的。

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学校有钱也不一定进得去,抛开小孩自己面试的实力不说,小孩父母的家庭及教育背景也是着重需要考虑的。

所以,贫富差距不只是金钱方面,还包括教育,家庭,身份,地位很多方面。这种差距的程度是无法单纯用数据说明的。

可能金钱是的贫富差距花一代人能缩短,但是,思想,家庭,地位等方面可能需要好几代人吧。

user avatar

90年代下岗潮,让尚在读小学的我体会了什么叫贫穷。

读大学以后,寝室老大,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大量贫穷的人。

感谢知识改变命运。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确实比较大,主要来自于城乡差距,而且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十九大报告

上图是中国在2015年个人“税后收入”、“财富净值”和“税前收入”的分布情况。

百分比那一列指的是收入/财富从低到高排列时的所处的位置:比如“p99p100”指的是最富的1%的人群,“p50p90”指的是中位数到排前10%之间这40%的人群。

均值就是该百分比的平均值,份额指的是该百分比占全国收入/财富的份额,门槛是进入该百分比的最低门槛。

比如第一列:百分比为“p0p100”,这意味着统计了100%的所有人。在2015年,个人税后收入、财富净值和税前收入的平均数分别为36319人民币,280004人民币和57455人民币。

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月薪税前5000,税后3000,你拖后腿了吗?

(这里数据库用的是均值Average,其实用不被极端值影响的中位数更合理些)



乎友应该更好奇赚多少钱/有多少钱才能成为前1%的富人

从“p99p100”这一行看,前1%的富人门槛为 —— 193173的税后收入,2961313的财富净值或者343419的税前收入。

而这前1%的富人,拥有当年11.4%的税后收入份额,29.6%的财富净值份额,13.9%的税前收入份额。也就是说,中国将近三分之一的财富在前1%的人手里 !!!∑(゚Д゚ノ)ノ

结合知乎在2014年对乎友的收入调查来看,即使是在“常青藤遍地走,985不如狗”的你乎,能进入中国前1%的富人也是少数。


那么要多有钱才能成为前10万分之一的真富人

从“p99.999p100”这一行看,前10万分之一的富人门槛为 —— 14289072的税后收入,462822688的财富净值或者30020170的税前收入。

也就是说税前年收入3000万,税后年收入1400万(富人税还是挺高的)或者财富净值4.6亿,就能成为中国前14000的有钱人 _(:3⌒゙)_

而这前10万分之一的富人,也就是一万四千人,拥有当年0.58%的税后收入份额,5.76%的财富净值份额,1.36%的税前收入份额 !!!∑(゚Д゚ノ)ノ


原来中国真的有这么多有钱人,那么最穷的人呢?

从“p0p10”这一行看,在2015年,最穷的10%的人,他们的税后收入均值为3536,财富净值均值为-6147,税前收入均值为3368(税后比税前还高是因为转移支付,也就是“扶贫”政策)。

注意这是年收入!也就是说最穷10%的人每月收入三百元,然后还欠着别人钱


最最最穷的人呢?(应该是调查统计到的最穷个体)

即是“p0p10”这一行的门槛数值

他的税后收入为11.85人民币(通过转移支付),财富净值为-95506人民币(没错最穷的人是欠钱的),税前收入为-3817人民币(最穷的人收入也是负的)


很可惜没有统计前1%或者钱10万分之一的穷人,连统计数据也是“嫌贫爱富”的。



上面只是2015年一年的数据,那么中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

比较贫富差距一般使用“基尼系数”——

在民众收入中,如堅尼系數最大为“1”,最小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年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该年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裏,其餘的國民沒有收入),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该年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绝对平等。
(维基百科)

而计算基尼系数需要的收入统计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全国抽样调查,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比较可靠,可以包括资本收入,还可以调查财富分布;另一种是从税收数据反推,但是就不包括非工资的资本回报,质量较低。因此,可靠的基尼系数不是每年都有。

由于计算基尼系数时可以选用不同的调查范围(全国、农村、城市),收入定义(税前收入、税后收入、可支配收入),调查单位(个人、家庭),调查质量(高、低),所以同一年可以有不同的基尼系数产生,统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年份数据缺失。

上图是中国从1988到2012年的基尼系数,只选用了质量较高的数据,且为全国范围统计(不单是农村或城市),分析单位为个人。可以看出1988年基尼系数在0.3-0.4,2012年在0.45-0.5,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有上涨的趋势。



上面只是中国和自己比,那么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贫富差距大吗

先上一张2014年世界银行基尼系数世界地图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绿),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越红)。

可以看出比中国贫富差异还要严重的地区重要集中在南美洲和非洲 (;´д`)ゞ



上图是2013年74个国家(小国穷国往往没有数据,也倾向于瞒报、谎报基尼数据)的收入分布数据,按基尼系数从低到高排列,会发现中国的数据有三行,美国的数据有两行,原因是 ——

中国的“全国”基尼系数没有2013年的,所以我把2012年的数据(47.4)加了进去;同时,2013年的基尼系数分为“农村”基尼系数(33.97)和“城市”基尼系数(36.69);

(无视基尼系数中的百分号,下同)

还有前面提到:

由于计算基尼系数时可以选用不同的调查范围(全国、农村、城市),收入定义(税前收入、税后收入、可支配收入),调查单位(个人、家庭),调查质量(高、低)所以同一年可以有不同的基尼系数产生。

因此美国在2013年有两个基尼系数,分别是37.9和47.7,差别还挺大的。其他国家虽然同一年也有多个基尼系数,为了方便对比,我只留下了多个基尼系数的中位数那个,或者数据质量较高的。各国的数据大部分是按家庭统计调查的,但是用家庭人口数折算成了个人。


单独比较中国农村或者城市的基尼系数,会发现中国处在这74个国家的中游,比灯塔国情况还好不少;但是其实不然,农村内部(33.97)和城市内部(36.69)的贫富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城乡差距,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很高(47.4)。可见中国要实现“先富带后富”,真正要解决的是城乡差距,这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有的问题。

后记:很多乎友表示数据低估了富人有多富,这几乎是肯定的:

因为用全国抽样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去抽马云、王健林等亿分之一的顶级富豪,被抽到的富人也倾向于低报数字(“仇富”,“低调”),甚至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如果用税收反推的方法,富人也可以避税、漏税和拥有“灰色收入”。不过不止中国,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低估统计人员的智慧。


夹个私货 ⁄(⁄⁄•⁄ω⁄•⁄⁄)⁄

人为的制造贫富差距能否促进经济发展? - 阿爾托莉雅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2644

user avatar

时隔很久来更新,去年住进了五环旁的二居室,上下班挺近不用通勤,目前月薪到手7k+(税后租后)父母的工作也很稳定。老家的房子也入住了,我还是单身、还很快乐、初心也一直在,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希望当初祝福过我的朋友们也越来越好。20.03.06日凌晨00:50。

嗯,以下内容更新过三次,都被知乎给吞了,向知乎反映后到现在也没有收到回应,不清楚是何原因。
本身我没想到这个回答会有人看到,写的也都是心里话,算是一种记录。
可能是缘分吧,现在有这么多朋友看到了我的回答,同时给了我很多很多鼓励,谢谢诸位,共同进步!也有个别朋友对我的生活价值观不认同、质疑,还有教我怎么活的哈哈......

下段内容以tupian形式更新:



——————————/分割线/——————————


睡在一间断断续续住了8年的屋子里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也不会有人翻到,就当是跟自己说说话吧。
坐标北京五环外。
这间屋子满打满算12平,住了我们一家四口。
做饭在走廊,洗澡在门外用木板隔出了个1平米的空间。
搁了两个小衣柜、一张邻居搬家时送的办公桌当电视柜用、一台洗衣机、一台小饮水机;一个50cm高的小小桌子,写作业吃饭用。早先一家人睡的是一张2米的大床,叠两个被窝,我和母亲、弟弟和父亲;三年前换成了上下铺。
冬天换衣服趴被窝里换,夏天在门外那个一平米的空间里。
日子嘛总是越过越满,床底下、柜子顶摆满了日用品,电饭煲吖,一箱一箱的书吖,父亲的工具桶吖等等。
家庭月收入1.5w-2w不等,房租水电 交通 一日三餐 学费等,一个月也就落下1w+。父母在老家买了房,马上收房啦,要开始扣贷款啦!努力攒钱争取3年还清吖!
父亲是个总是在路上的人,一天24h有13h在车上,腰不好;母亲身体不好,脾气像气象图;弟弟中学生,总爱吹牛 ,总被我戳破 。
说说自己吧,辍学后报了成教专科,专科毕业后又报了本科,不耽误工作,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服务、人资行业待的比较久。同学朋友眼里不谈恋爱的怪人;工作细致,做事总想要尽善尽美,不习惯听夸赞也不喜欢自己有缺点,专科时的老师在我毕业一年后还想推荐我去当秘书,当接待,可是真的不喜欢诶,毕竟这些工作地点都在核心商圈,我村只有两班公交,7-19:00,上下班慢一点都要打车唉,算起来吃喝出行要花去2/3的薪水。
我话真的好多啊,虽然没人看,但是写作业跑题也是要给自己扣分的喂。
嗯,贫富差距啊,怎么说呢,朋友圈子里有身家过亿的房地产大佬,有不开心就买个几百万的白富美,有文艺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有粉丝过千万的网红。
贫富悬殊,思想高度也是高低不一,但是我觉得就个人角度而言,活着就好啦,买不起一线大奢吃不起米其林住不起丽思有什么关系呢,葱油饼裹老干妈也很好吃吖!口水!
新年要加油啊!
晚安,我自己。

user avatar

首先声明,我不是在挑起地域歧视,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所以,就不匿名了。

江苏人,宿迁农村的,也许你甚至都不知道宿迁这个地方,但是你一定知道京东的创始人,东哥是从宿迁走出去的,这大家都知道,京东成立以后,东哥对宿迁帮助真的很大,甚至把京东全球客服中心搬到宿迁,用一句宿迁话讲叫:不孬。好了,说回正题,中国整个贫富差距大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比较宏观,我想缩小了讲,对的,我以江苏为例。

在我眼中,如果从贫富差距来看,江苏目前整个一个状况和中国是相似的。江苏“内斗”这事大家也都知道,内部分为三个地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长江其实穿南京而过);苏中的话主要是南通,泰州,扬州;苏北则是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共计十三个地级市。GDP我就不贴上了,大家也都能搜到,苏州最富,宿迁最穷。对应到当前的中国,苏南=东部;苏中=中部;苏北=西部。可能不够恰当,但多多少少也反应了当前的一些情况。

好,我们接着说,大学在南京上的,现在大四,在上海实习。几乎这个路线,是我老家所有大学生的路线:努力读书,考到南京(南京的教育资源在江苏最丰富,大学最多),然后四年后,在南京以南工作,生活,基本都会选择苏州,南京,上海。我们这类人是回不去的,既然出来了,就不要回去,不然当初考出来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老家人的想法,这也是我说的第一个贫富差距:观念,思想上的贫瘠,这个是最恐怖的。

其实我本人不是很物质,也没有很拜金,大学基本都是用的自己的钱,学费是助学贷款,大二开始外出兼职。刚上大学那会,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匡威,什么是vans,卧槽,一双AJ居然要上千?看着自己100多的鞋子你很难不自卑,高中不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都一样,和另外一个原因是高中时全封闭学校,只能穿校服,大家谈论的也只是学习而已,少数有钱的同学也高调不起来(上了大学才知道当初的初三同桌现在已经开上了宝马740 哈哈哈瑟瑟发抖),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四年,我甚至有点害怕,不过后来我发现我舍友他们人都蛮好的,虽然有两个已经买了房,还有一个上海土著,他们基本不会炫富,而且大家关系比较好,这一点,我还蛮开心的。这个切入点比较小,也仅仅是通过发生在我身上来讲述,不过这绝对是目前我们省内的一个情况,对的,这是直观意义上的贫富差距。

以上一个是观念差距,一个是财富差距,我把这两个都归结于贫富差距。江苏的这个情况我想放在全国80%的地方也都是实用的,不要和我提江苏GDP全国第二,也不要提人均GDP多少多少,我真的没感受到。现在已经大四实习了,在上海这个摩天都市,我知道,这个城市我肯定是留不下来的,但是,我还是想努力的闯闯,我也想让我的爸爸妈妈不用再去种地,不用再为几块的价格买一些最差部位的猪肉...我想以后回家盖个房子,给他们住,好好享受晚年生活,而我,讲真,未来该怎么样,我还有点迷茫,现在唯一明确的就是,我要努力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都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不代表任何人的观念,也无意挑起口水战。

user avatar


这个6岁小男孩在家排老大,还有一个2岁弟弟,他妈生她的时候没有钱在自家炕上生的他,没有大名,不认字,户口也没有,学也没办法上。

他爸外出打工,一个月邮回家几百块钱生活费。但是面对着两个小孩的日常花费,老人们的吃药。几百块块钱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他母亲(残疾人)每天去医院的垃圾箱里捡破烂。

家里平时只有他和卧病在床的爷爷奶奶一起照看他弟弟,前几日降温,他与弟弟都感冒了,所以前来就诊。

来的时候被一早被县城里做小买卖的邻居捎来,晚上等人家回家的时候才能回家。因为省钱一家4口人中午都没有吃饭。趁着下午空闲的时间他爷爷和妈妈都去外面捡瓶子。把他和弟弟舍在门诊上。

后来给他们买了饭吃饱以后仍然怯生生的看着我。于是又拿出每日坚果给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作为一个每天见识各种人的医务工作者,见过了太多太多原本该活的精彩无忧的鲜活生命却被疾病和贫穷折磨。我们日常买的一杯咖啡就可能是他们一家一天的口粮。


可怜之人必有可帮之处,我愿天下无病饥。



----------------------更新线-----------------------


刚有时间能坐下打几个字,评论一一都看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鼓励。

特别欣慰!!!有很多朋友和机构联系我想帮助孩子!现在已经积极在跟他家联系了,有结果以后一定跟大家联系,孩子他爸已经50多岁了,孩子他妈有智力问题。



----------------------更新线-----------------------

感谢各位的关注,今天下午已经和他们联系上了,不过孩子家长很担忧怕给自己惹麻烦,不希望太多的被关注,当地的村委干部已经表态,尽力去解决孩子的户口和教育问题。以后有什么也会持续关注。

很感动有怎么多朋友来关注这个事,能在纷乱社会中有这样一群素未谋面的人来帮助别人的感觉很舒服很幸福很感慨。

抱拳了!

user avatar

因为穷,不敢谈恋爱,

过年父母催我谈个女朋友,(我还在上大学)说带回来看看,我一直躲躲闪闪,不回答,其实我也很想呀,但我为什么不想谈朋友,以为我怕她嫌弃我穷,怕她瞧不起我,人世间最奇特的感觉吧。也不想因此每个月在生活费上增加负担,倒不是说让父母出生活费,以我现在的状况,估计30岁之前都不会谈朋友吧,因为穷怕了, 努力吧


谢谢大家的评论,给我的建议我都认真看了,祝好

user avatar

看看银行2016年的数据:

招商银行个人客户9016万户,个人金融总资产55305亿(包括存款和理财产品)。其中高级客户191万户(金葵花以上),户均资产238万;普通客户8915万户,户均资产1.1万。高级客户的户均资产是普通客户的大约220倍。大约2%最有钱的客户,占有全部金融资产的82%。

工行个人客户5.30亿户,个人金融总资产12.2万亿,户均资产2.3万元。其中私人银行客户7.01万户,户均金融资产1726万元。高级客户的户均资产是普通客户的大约750倍。

此外农行私人银行客户7万,户均资产1169万元;中行私人银行客户9.54万,户均资产1054万元;建行5.87万,户均资产1339万。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统计局从来只公布平均数,不公布中位数了吧,因为差太远了。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么多赞。。。看大家踊跃发言,我再补几点。

1、中国的高额拆迁,本质上就是转移支付或者定向印钱。

政府投资建设公路、医院、公园、广场,是土地价值的来源,政府卖地获得收益是天经地义的,这样才公平。政府扩张城市投入了100个亿,那就得卖地获得100个亿。但如果政府拿纳税人的100个亿建设基础设施扩张城市,然后又花150个亿征收了居民土地,再卖地收了150个亿,最终赔了100个亿,那么这等同于政府把纳税人的100个亿补贴给了原住民。如果政府拿50个亿给原住民,这样才合理公平。

所以,政府和拆迁户之间的自由交易是不可能公平的,因为政府和原住民谈判的时候已经把价值注入了原住民的土地,注入的价值越高,原住民要价越高,这是无解的谈判。

城市的发展是整个面的扩张的,这个面上任何一点不配合,城市就无法扩张。像某些人说的,政府和拆迁户应该自由协商确定合理价格,这就好比上海商人去北京做生意路过山东,梁山土匪和你自由协商过路费,那么结果就是:

商人这一趟能赚多少钱,合理价格就是多少钱;最后,商人成了给土匪打工的;目前的情况是,大城市硬盘给大城市原住民打工,外地土豪高价接原住民的盘。

钉子户之于城市,就好比梁山好汉之于南北通商;这个时候讲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完全是不讲经济学原理,而是讲此路是我开的强盗逻辑。

1:1的拆迁补偿是合理的,毕竟容积率增加了;但是1:N的拆迁补偿纯粹就是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原住民了。

但考虑到各级政府目前通过发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的债最终靠发新债来还,无限循环下去,等于印钱;然后土地的增值被原住民吃掉了,这个效果等同于定向印钱给拆迁户。


2、被拆迁的房子,主要构成为:(1)老城区计划经济时代分的福利房;(2)农村宅基地自建房;(3)工业厂房。

福利房本来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和机关给员工住的,后来慢慢确权为员工个人所有;农村宅基地本来就是队里分的;工业用地本来就是政府划给资本家用的,本质逻辑是你能为社会生产财富,国家就给你批地。

对于上述土地房产,政府给与一个合理的价格强拆,算不上强夺。但实际情况呢?

城市福利房很多20平米挂着好几个户口,最后得赔好几套房;农村宅基地因为面积大,再加上换的比例高,换好几套房;工业厂房也能1:1的换房子。考虑原住民获得这些房产的方式,这种拆迁方式根本不合理。

如果城区老工房按照1:1.5之内,农村宅基地按照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1,工业厂房降低比例征收或者新给批一块工业用地加少许补偿,才算合理的交易。否则,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挥霍。


3、关于“几代人的积累”:说实话,这跟积累没什么关系,上面解释了,这就是转移支付或者定向印钱。


4、关于“嫉妒”:

你中彩票了,我羡慕嫉妒恨,但你赚的是其他买彩票的钱,我没买过彩票;你长得帅,我也嫉妒你,但你不欠我钱。

但是,我纳了税,然后政府拿着无数个我纳的税,拆你的破屋子给几百万,这仅仅是嫉妒的问题么?


5、关于“你为什么不造反”“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我就是键盘侠,不负责造反,但你是键盘渣;你来评论我的问题对你也没什么用。


》》》》》》》》》》》》》》》》》》》》》》》》》》》》分割线-以下为原答案

不谈权贵、资本家,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到同样平庸的人之间财富差距天壤之别了。

80年代的两个学渣中学毕业生,一个进入银行、石油、电网系统,另一个进入非垄断部门,前者最终成为高端中产阶级,住别墅子女留学;后者下岗成为底层市民。

90年代国营工厂的一把手二把手,看似都是领导,在90年代可能出现一把手白得一个工厂成为亿万富翁,二把手下岗去血汗工厂打工。

同样是农民,有的在大城市打一辈子工,最终落得身无分文还一身病;有的拆迁几套房,坐拥的财富清华毕业生一辈子都达不到。

你不能拿所谓的“家庭竞争是接力赛而不是百米冲刺”去解释中国的贫富差距,中国的财富差距像个神话。

那些90年代公转私的厂长、那些油腻的中年银行支行行长、那些油腻的能源系统的领导层,他们真的比那些下岗职工聪明多少?多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些很多人当年什么学历都没有,就是靠顶替父母位置获得的工作,而农民考不上大学就只能种地。

同样是85后,同样是985毕业生,情商相同,做信托和做机械可能就是年薪200W和年薪10W之间的差距。

我一个智商、情商均没问题的高中同学,学的是铁路建设,985硕士毕业在中铁每天加班到12点。你能想象这样的所谓的国家垄断部门的大国工匠,一辈子也挣不够拆迁户靠一套小破房换来的财富。

你还觉得国家垄断企业都是剥削人民么?到底是谁在剥削谁?

任正非、马云,他们的实力是随着国运昌盛而同步进步的,他们的发达,背后是无数阿里、华为屌丝员工步入中产。盯着这些人的财富数字,对于解释贫富差距没有任何意义。

和这些极少数精英的财富差距,不会让我们失去奋斗的动力。

但当一个个大国工匠明白自己努力一生建设城市,只是为了让拆迁户坐拥的地皮更值钱的时候,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可怕的从来都不是贫富差距,可怕的是不合理的体制导致的大范围平庸的获利阶层(拆迁户、金融能源系统老油条),这些人对于劳动人民(包括名校精英、普通工人)吸血才是导致阶级固化的根本。

user avatar

中国贫富差距不大,如果要全面脱贫,只需要卖掉一个天通苑小区。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约5000万,最低贫困标准约为3000元每年。如果使这些贫困人口脱贫一年,需要花大约1500亿。1500亿拿来买二线城市单价1.5万100平米的房子,可以买10万套。

如果去北京,可以买一个天通苑。

user avatar

大,那么大。

我的年收入是15w。我老公光理财这一项的年收益是30w。他有房子车子和拿着退休金的父母,我一无所有,爸妈还在靠天吃饭苦苦挣扎。我们一个家庭内的差距就有这么大。

一个富豪朋友的太太,随随便便一个钻戒 两克拉,20多万,抵上我十八线老家的一套装修好的房子。谈起她女儿去美国玩,她说,哎呀,她太懒了,都不去多买点东西,去趟美国么,怎么也要至少50万花掉啊。

我一个偏远村里的亲戚家的小女儿穿着开裆裤满地跑,家长乐呵呵拍着露宝宝私处的视频往群里发,不以为意。同样大的我家女儿,一岁半就识字,上着全英文早教,穿着漂亮的花裙子和优雅的打底裤。早教班的一个同学,准备读国际学校,住着300平临江大平层,家里请了两个阿姨。


阶层和阶层间贫富差距是巨大的。

就连同一阶层内的差距也是巨大的。大得十辈子都追不上。如果没有重新洗牌,人生都是接力赛,你接起的位置就是你的起点。而你努力的天花板,可能都远远够不到别人的脚边。



但是,还是要步履不停地努力,进步一寸也是进步,多一寸有多一寸的欢喜。与诸位共勉。

user avatar

当医生的哥哥曾说起过他们医院的一个故事:

一位病人因为复查发现病情并不严重,当天晚上就在市里最好的酒店摆了几桌,宴请宾客,花费五万

同一天,隔壁病房的病人却因为交不起八千元的费用,只能拖着病体和只上小学的女儿回到深山老家,不久后病亡,而他到死都想不到到底这世间有什么办法可以凑到八千块这“天文数字”,而那高达五万的佳肴,更是他穷尽想象也不会明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