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

回答
在中国,英语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改革的领域。如果你问我怎么看待,我会说它就像一个在快速变化中不断探索方向的孩子,有亮点,也有需要更加精进的地方。

首先,从普及度上讲,中国绝对是英语学习的超级大国。你想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很多地方的孩子们就已经接触英语了。到了初中、高中,英语几乎是必考科目,无论你将来想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英语能力都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甚至在某些领域是刚需。这种大规模的普及,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语学习者和从业者。

然后是教学内容和方式。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应试教育,也就是为了考试而学英语。课本上的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写作,都是围绕着考试的题型展开。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应试技巧,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家长和学生也因此受益。

但是,这种“为考而学”的模式也确实暴露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一到实际交流场景,就变得非常拘谨,说不出几个完整的句子。这就像是学了一肚子理论,但实践起来却束手无策。所以,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教学改革的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用”英语的能力。

具体来说,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听说能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口语和听力训练,引入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等。教材也开始加入更多的对话、情景练习。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转变,因为英语的本质就是沟通工具。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不仅仅是语言,更承载着一种文化。现在,一些教育改革也开始融入更多的跨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全球化时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一些地方的考试开始加入口语、听力等考察环节,甚至有些学校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参与度,而不是仅仅看最终的分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所以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或者重点学校,往往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更丰富的课外活动,他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自然更有优势。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还面临师资短缺、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导致了“学得好的”和“学不好的”之间的差距,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唯分数论”的惯性:虽然有改革的呼声,但应试教育的基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依然强大。很多家长和学生仍然认为,高分数才是硬道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过度依赖刷题、背诵,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思维定势的转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英语教师是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何鼓励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些培训和交流项目正在进行,但覆盖面和深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对“工具性”的过度强调:有时候,我们可能过于强调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而忽略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更广阔的知识和思想。学习英语,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者找一份好工作,更应该是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不同文明的窗户。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在不断进步、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它既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强大的普及度和众多优秀的学习者,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如何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英语学习观。

我觉得,未来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会更加注重“能力本位”,也就是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协同改革,也需要社会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让英语学习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而不仅仅是升学考试的一个项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的问题是这样的。

首先中国目前所有的主流教育方法的核心就是标准化考试。既然是考试,那么主要的考试形式就是单项选择题。因此上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只能以输入型考察为主,也就是听力和阅读,而陷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因为听力需要配备耳机和广播等设备,导致主要以考察阅读为主。第二就是,教师因为也是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导致教师也只会阅读,听力和口语都不太行。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本来英语的是有一个非常正常的考察方式的。就是找个外国人进行聊天。之后让这个外国人打分。类似的情况,其实可以参考艺术类考试。大家一起弹琵琶,之后让老师打分。但是这需要大量的外国人。而且主观性太强。根本玩不下去。。

因此上,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是在现有基础上,做的最好选项。

以我为例。我高考的时候,150分的英语卷子,只考了89分。但是就这个破基础。只要刷几遍新概念英语。英语水平立刻就会突飞猛进。

说白了,学校教育只能给你一个基本的框架。就好像你不可能只做教科书后面的数理化习题,就能考高分。你不也是靠刷各种辅导材料的么??

user avatar

我,小学到本科算是学了16年英语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工作后英国同事说how are you一般不是这么回答的……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反过来觉得中国人英语不好是合理的?

人均收入低于、等于、略高于中国的国家,如果该国母语与英语相距甚远,但是该国英语很好的人比例明显比中国高。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用英语在教别的学科,譬如说数学、物理、计算机。。。。。。说白了就是该国学生浸泡在英语中的时间更长。

我讲的这个才是关键所在。中国的英语老师与学生在整体上并不蠢,不需要反思教学法。说白了就是并不蠢的中国师生在公立教育体系下拿不到足够多的时间,譬如说中国的大学英语老师能够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用英语学专业课么?显然不能。

如果你自己热爱英语而且没法出国,你要额外拿出很多时间填进去。

欢迎举出反例国家,求真嘛,不怕被驳倒。

————————————

中国不用英语教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是有弊有利的,利益就是保证科学技术体系永远可以用中文表示,在高端科技文化的语言表达上不沦为英语殖民地。

所以,中国人在整体上英语不好是中国政府多方考虑的必然结果。

但是,你作为个体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学好英语是有好处的。

user avatar

这题我来答,我简直太会了!

你们学校的老师,往往跟着所谓的课程大纲,教育目标,重点,难点,基本考点,

从你们那些那花花绿绿的课文里,

找出几个重点句子,绝对又长又难的那种,

然后,开始围绕着这个句子,死缠烂打,

挖掘里面的这个考点,那个考点。

什么非谓语,什么从句。

然后呢,

再让你们去死记硬背这个规则,那个规则。

记这个条件,背那个规定。

什么这个时候用where,那个时候用which。

就为了到了考试的时候,

让你凭借这几年的死记硬背和风骚的语感,

去蒙对那一两个单词填空题。

仅此而已啦。

毕竟,你多考一分,对你对他都是好事嘛。

当然了,

至于那些个what啊,that啊,到底是个嘛东西啊?

至于那些个when啦,where,why啦,

怎么一会儿跑定语从句,一会儿又跑状语从句里了,一会儿又跑宾语从句里了?

你算是懵逼了,整不明白了。

除此之外,那些个,什么听力啦,口语啦,

放心吧,没有人care你的。

就算考试有听力,加口试。学校也不教你。

为啥嘞?

因为又不是一个学校不教,是大家都不教。

根本没啥竞争性嘛!

所以啊,

那些个听力考试,口语测试,大家就各凭本事,自求多福吧。

至于你是学了五年英语,还是十年英语,

在这哭着喊着,满大街地抱怨——我英语口语贼烂,听力垃圾,

没有人care你的。

反正大家都垃圾,那就一块垃圾喽。

只要拉不开成绩上的差距就行。

当然了,只要是为了抢分,大家都在做的事,

你们学校的老师也会跟风死抓不放的。

比如,今天让你做几个完形填空,

明天让你搞几个阅读理解。

后天让你背几篇作文。

你搞不完这些活,成绩搞不上去,责任就在你自己,

怪 你 自 己!

听说读写译?

开什么国际玩笑?

我只在乎你能对几个题,能考几个分。

会不会读,会不会译,

都没关系。

只要你考试都能蒙对,也敬你是个爷。

user avatar

我没想到发布这个回答这么短时间内就收到这么多赞与回复,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也很欢迎大家理性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关于原回答,我想声明几点:

  • 关于生僻词、怪词,我反对的是不加节制地、不考虑语境的滥用,而不是反对学习或者使用生僻词。
  • 相似,我反对的是滥用、不考虑语境地滥用复杂句(长句不代表是复杂句)。高考英语写作是主题极为简单的书信(如果还是李华没变的话),总词数仅100多词,用简单句即可清楚明白地表达的内容却硬要用复杂句,这不应该被提倡。
  • 很多评论特别提到了从句,一样地,我反对的是从句的滥用(在高考中尤以定语从句为盛)。诚然在许多科技文或者报纸中都能够找到很多的从句,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从句的加入是为了让原文更具逻辑,让读者更易懂。用最concise的话表达清楚意思一直是学术英语所提倡的。
  • 我不反对学习语法,反对的是在学习中让语法凌驾于语言流利度以及语言运用

最后还是希望中国的英语教育能够越来越好。

以下是原回答。


我挺认同高票回答的观点的,中国中学乃至一部分大学的英语教育学的不是日常英语,也不是学术英语,单纯只是考试英语,并且仅适用于中国式的考试。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采用了不与国际接轨甚至是违背语言学习常理的评价模式,例如片面追求词汇量而不考虑用法;追求复杂的语言结构以及“华丽”的词藻(带引号是因为这些词在native speaker眼中也不华丽,单纯只是少见)而不考虑实际语境;片面追求符合中国人审美与习惯的书写以及表达方式。我记得在中学时,我常常被灌输以下观点:

  • 写作时,要让每一个句子尽可能复杂,能用从句就用从句;要把多个简单句拼接成一个超长的复杂句,才能够展现自己英语水平高。这种观念,不论是在学术英语,还是日常英语中,都是与西方背道而驰的。我读过的几乎所有母语者编写的学术英语的书,无一不强调要尽可能使用常见、简单的词汇,并且需要尽量简化句式,过多的从句只会破坏行文的“Cohesion”。随便找几篇顶刊的论文,或者是英文报纸的文章,几乎都在尽力避免长难句的出现。不过高考的写作并非是学术写作,给李华的书信我们姑且把它当成是日常英语吧,那就更加离谱了。如果把一封用10个简单句可以讲明白的email,压缩成一篇只有3-5个句子、句句包含从句、从句套从句、每个句子包含超过40个词的email,李华应该再也不愿意做你的笔友了吧。如果将一篇通篇复杂句的文章放进国外开发的语言润色或者语法纠正软件里(比如Grammarly),即时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得分基本上也会惨不忍睹。
  • 要尽可能多用少见、生僻词,或者“更长”的单词,才能够展示自己的英文水平。西方国家不论是学术英语,还是日常英语,都在强调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与表达,故意地去使用很多少见的词汇只会显得不伦不类。学习少见词汇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高考鼓励的是为了用少见词而用,而完全不考虑这些词是否用得得当。Result,Outcome,Consequence在中文均可认为是“结果”,因为“consequence”比较长比较难拼写,所以我记得我曾经被鼓励少使用result,多用consequence。直到后来我才知道Consequence常常表示不好的结果,和result,outcome根本不是同一个意思。类似的还有important,significant,critical以及essential;understanding以及 interpretation等等。这种观念的养成对后续英文的运用是极其不利的,我想这也是一部分人尽管有很高的词汇量,但是在非中国人命题的英语考试(如雅思)中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
  • 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英语书法”。我在高中时被要求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英文字母的书写,要尽可能地接近衡水体,符合中国书法式的审美。英语书写也被认为影响是高考英语写作分数的重要因素。我当然能够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是这种接近印刷体的字体在国外是不太讨喜的,在除了中国英语考试外的任何英文考试中,衡水体式的英文字体丝毫不会带来任何加分。可以说这纯粹就只是为高考而培训的技能,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我记得在我高中年代每天都必须练习“英文书法”半小时。
  • 先学语法而后应用语言,要时刻做到无语法错误。我认为语言学习本身是习惯的养成,我们在学汉语时并没有事先学习大量的语法知识,而是在能够流利沟通后才接触汉语语法。我们不需要知道主谓宾定状补也能够流利沟通,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却常常是,先学语法,再谈应用。我认为语言应该是要脱口而出的,而不是按照语法的框架在脑海中搭建一波再表达出来的。即使是native speaker,也无法做到完全避开语法错误。我读过很多英文教材,都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许多顶刊的论文也会犯一些语法错误,但丝毫不影响理解。我的老师曾经花了一节课时间解释到底该用in the tree还是on the tree,实际上真的有人care吗?用错了难道native speaker就听不懂了吗?我曾经让我的英国籍的英语老师做完型填空,她表示许多题目(尤其是选介词的题)四个选项均是正确答案,都没什么问题。我认为在多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者就能够感受到语法到底是怎么来的。比如可能很多人都无法说出英语中16种时态每一种到底是什么,但是其实每天都在用着。

中学英语教育在灵活运用英语之前就已经给学者套上了大量的“语法枷锁”,我认为是“哑巴英语”的重要原因。此前和不少雅思考试备考者交流后,我一度觉得中式的英语学习思维是许多同学雅思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的确,按照雅思的标准,高考偏好的文体在雅思写作中绝对会出大问题;为追求语法的完美而牺牲流利度的口语表达,也会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吃大亏。而主要取决于词汇量的雅思听力与阅读,中国学生的表现相当出众。

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英语,并且英语在中国教育的地位应该超过很多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但是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善于考试的中国人在雅思等考试中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非常低,甚至比不上我们很喜欢嘲笑发音的日本人。在许多英语并非是必修课的国家,当地人并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但也能够把英语说得非常好。相比于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中学阶段学习到的英语应用知识,真的太少了。

user avatar

说几点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1.学习频率低、不连贯。

学生上完一节英语课之后不是乘势追击,而是马上落下,等到下次再上课的时候基本又要再花时间去巩固,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学习不能持之以恒的表现。这当然不能怪学生,实在是大环境的影响——一天的课程安排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其他多节课程需要去学习什么的。

2.阅读量严重不足。

学任何语言只会是有输入才会有输出,想要有可观的输出量就得有可观的输入量。而国内的英语教育,基本上学生阅读的范围就徘徊于教科书和几本所谓由“名师”出版的辅导书,不会主动去涉猎优秀的外文材料。这一点别说学生,老师的阅读量我也是持保留态度的。

3.听力训练严重不足。

听力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阅读输入。而且一个人他只能听得懂他已经懂得的语料,遇到新的没接触过的语料还是会一脸(耳)懵逼。所以,要想尽可能做到自然地驾驭听力,就得尽可能多地练习听力、去丰富听力的语料。多插一句,会说一定会听,但会听则不一定会说,换言之,对听力材料的模仿跟读直到对跟读材料做到脱口而出是巩固听力能力的绝佳方法。

4.写作模式千篇一律。

这也得“归功于”学生严重不足的阅读量以及千篇一律的阅读输入。来来去去只会那几招开场白,来来去去只会那几招逻辑推导,来来去去只会那几个词汇和表达。另外,写作时过于注重华丽和复杂,对简单则不屑。其实,用简单的词汇就能表达出深刻的东西来才是语言能力融会贯通的表现。

5.没有学好中文的意识。

其实很多时候,特别是在英文写作的时候,之所以写不出有力的观点来,不是因为不能用英文把观点写出来,而是因为本身在中文的语境下就没有输出有力观点的能力。

6.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关联性不大。

以目前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基数来说,大学毕业后从事和英语有关的职业的人数占比实在太低,基本上等于白白浪费了十几年来对英语的投入,尽管这投入的多少因人而异。


PS:其实我的这些体会很新鲜吗?一点都不。所以你问我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明明白白地做着无用之事。

user avatar

总结出各种公式、定理,活生生把文科教成理科。

user avatar

中国的英语教育就是瞎扯淡,小学6年,初中高中6年,大学4年,这都学了16年英语,结果还是哑巴英语,并且连很多生活中最基本的词汇都不认识,很多根本是欧美幼儿园小朋友就认识的词,遇到外国人一点简单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

很多人英语学了一辈子,却根本分不清浊音和清辅音,把dark l读成o或者r,有不少人甚至没有正经学过音标,反而痴迷于所谓的自然拼读,给孩子报那种课程,那玩意是母语者学的,中国人能学吗?

user avatar

出国前,我最害怕的是我语法说错了让人家笑话。

出国后,我发现,我特么瞎扯成什么样,人家大体也知道意思,再往后,语法和拼写不靠word就不管对错了。

尼玛,外国人自己也说的钱呀不搭后语,他们特么的the也瞎用,反而是国内英语学的太入迷,动不动就喜欢大长句跟人说话,让人觉得你很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