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年度贸易报告妄称「中国产能过剩阻碍他国发展」?报告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中关于“中国产能过剩阻碍他国发展”的说法,以及该报告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表述并非孤例,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外经贸政策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报告的背景、内容、逻辑以及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调:一份基于特定视角的文件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美国年度贸易报告,无论是商务部发布的《美国贸易赤字国家名单》等相关报告,还是国会授权给USTR(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特别301条款报告》或年度《国别贸易壁垒报告》,都并非纯粹的学术研究或客观数据陈述。它们是美国政府在对外经贸关系中制定和执行政策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必然带有强烈的立场和导向性。

当美国将“中国产能过剩”列为阻碍他国发展的原因时,它通常基于以下几个逻辑:

1. 低价倾销与市场扭曲: 美国认为,中国某些行业的过剩产能,特别是政府补贴下的产能,导致产品以极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对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这种竞争被描绘成非市场化行为,因为它打破了自由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迫使其他国家的企业要么降价亏损,要么被挤出市场。
2. 全球产业链的冲击: 报告可能指出,中国大量的低价出口产品,不仅压制了其他国家的本土产业,还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产业链中扮演低附加值的角色,难以向上游升级。例如,如果中国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大量廉价制成品,那么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就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基础,而是长期停留在原材料出口或低端加工的阶段。
3. 贸易逆差的成因: 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或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产能过剩”和“不公平贸易行为”的直接体现。报告会试图将美国国内的就业压力、产业转移等问题归咎于此。
4. 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问题: 虽然报告的主题是产能过剩,但通常会将此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表现联系起来。美国认为,这些“不公平”的手段帮助中国获得了竞争优势,从而产生了过剩产能并扭曲了市场。

报告的目的:多重考量下的政策工具

那么,美国发布这类年度贸易报告,其目的究竟是什么?这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战略目标相互交织的结果:

1. 为国内政策辩护和造势: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当美国国内面临经济压力,例如制造业就业下降、特定产业受到冲击时,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特别是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和“产能过剩”,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能转移国内矛盾,获得国内民众和政治力量的支持,为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供正当性。
例如: 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限制投资等,都可以通过强调“中国产能过剩”造成的危害来获得国内支持。报告就像一个“证据清单”,为这些行动提供依据。

2. 向国际盟友施压,争取支持和协调立场: 美国也希望通过这类报告,说服其盟友和伙伴国家,共同认识到“中国产能过剩”带来的威胁,并采取一致的对华贸易政策。如果其他国家也认为中国产品的低价倾销损害了它们的利益,那么美国在采取行动时就会得到更多的国际合法性支持。
例如: 在WTO等国际场合,美国会引用这些报告作为论据,试图推动改革或限制中国的某些行为。

3. 塑造国际贸易规则和话语权: 通过持续地强调某些概念,如“非市场经济行为”、“国家补贴”和“产能过剩”,美国试图在国际经贸领域建立和强化一套自己的规则体系和话语逻辑。它希望主导关于如何界定公平竞争、如何处理产能过剩问题的讨论,并迫使其他国家在这些规则下行事。
例如: 美国在推动《美日印澳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新的区域性经济框架时,也会强调建立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对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关切。

4. 作为谈判的筹码和策略: 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时,将“产能过剩”作为一个核心议题,可以为美国增加谈判筹码。通过指责中国,美国可以在谈判桌上提出更强硬的要求,例如限制中国的出口、要求中国削减过剩产能、改变其产业政策等。
例如: 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产能过剩和补贴问题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

5. 推动国内产业的调整和转型: 某种程度上,报告的论调也可能被用来鼓励美国国内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当某些传统产业面临来自中国产能过剩的竞争时,美国政府可能会借此机会推动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或者对受影响的工人提供再培训和援助。

中国如何看待和回应?

中国政府通常会反驳美国的这一论调。中方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点:

产能并非全是政府补贴造成: 中国认为,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现象,是过去多年快速工业化和投资的结果,而非完全由政府补贴造成。
中国也是巨大的市场: 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之一,其国内需求能够消化相当一部分产能。
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和低通胀: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全球通胀,并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贸易保护主义才是阻碍: 中国会指责美国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加征关税,才是真正阻碍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行为。
他国发展也受益于中国: 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中国供应链,获得了发展机会和技术学习,并非仅仅是被“阻碍”。

总结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将“中国产能过剩”描绘成阻碍他国发展的根源,并非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一个多重目的驱动下的政策叙事。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其在国际舞台上塑造规则、争取盟友、以及进行经贸谈判的战略工具。理解这一论调背后的逻辑和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格局,以及中美两国之间围绕经济和贸易问题的博弈。这不仅仅是关于产能的问题,更是关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产业分工、以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深刻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去检索了一下原文(好家伙,570页密密麻麻的文本)、比较了一下莱特希泽时代的文本:

1、标题里的翻译其实有错误,完整名称是“2021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即“2021针对外国贸易壁垒的全国贸易评估报告”,重心是在外国贸易壁垒上,而非美国国内的贸易部分;

2、中国依然是这份年度报告的重心,570页文本涉及近60个国家、但中国就占据了满满36页;内容也最全面,所有17个子项涉及了方方面面;

2、新任贸易代表戴琪(Catherine Tai)作为汉语流利的华裔,对于中国的理解的确是比莱特希泽更深,首次把许多重心转向了地方政府(sub-central government)的执行上,许多专有名词也专门进行了翻译(比如“自主创新”,indigenous innovation);这个其实不算个好消息,往往皈依者是最了解你、也最难对付的;

3、“中国产能过剩阻碍他国发展”其实不是全部内容。这一部分的标题是“工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ies),具体逻辑是:

中国政府的工业政策有政府补贴 →

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让外国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

中国政府的工业政策导致了贸易壁垒

其中,绝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中国制造2025”,看上去就像某篇红头文件的翻译版本。但最主要的居心,其实体现在最后一句话:

It is likely to do long-lasting damage to U.S. interests, as China-backed companies increase their market share at the expense of U.S. companies operating in these sectors.
“中国制造2025”会对美国利益造成长久损失,因为中国支持的公司在这些领域增加市场份额、而美国公司会损失这些份额。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4、可能是为了凑篇幅,许多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被写进了“罪状”。比如最后一个罪状就是“翻译”。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楞了一下,什么鬼?中国的翻译也阻碍贸易了?

仔细看了看,原来是认为“中国没有依照进入WTO的承诺、完整翻译所有贸易相关法规和文件成英文等语言”,导致了“贸易壁垒”。

看来美国的中文翻译奇缺啊,这都阻碍贸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年度贸易报告中关于“中国产能过剩阻碍他国发展”的说法,以及该报告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表述并非孤例,而是美国政府在对外经贸政策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报告的背景、内容、逻辑以及其背后的真实意图。美国年度贸易报告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调:.............
  • 回答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打响,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酵。要详细看待这场贸易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爆发的背景与导火索: 长期的贸易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美国视角: 美国长期以来对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感到不满。美国认为中国.............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当选2021年《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这一评选结果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荣誉不仅反映了马斯克在科技、商业和未来愿景领域的影响力,也折射出社会对科技巨头、创新者与人类未来关系的复杂态度。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马斯克的成就与全球影响力 .............
  • 回答
    2016年6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脉搏”夜总会(Pulse Nightclub)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这起事件不仅是一次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行为,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在枪支管制、仇恨犯罪、宗教极端主义以及LGBTQ+群体权利等多个敏感议题上的深刻矛盾。事件发生及过程:事发当晚,奥.............
  • 回答
    2020年4月4日,美国的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病毒能够感染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其在社会层面的渗.............
  • 回答
    2022年2月,美国公布的未季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这个数字无疑是当时经济领域的一个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什么是“未季调CPI同比上涨7.9%”?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简单来说.............
  • 回答
    美国 2021 年 8 月 CPI 同比 5.3%:一场数字背后的经济脉搏2021 年 8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3%,这个数字一出,立刻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百分比,更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美国经济的真实脉搏——那是一种复杂.............
  • 回答
    202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GDP增速录得3.5%的负值,这确实是自1946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美国经济为何如此低迷?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肆虐,迫.............
  • 回答
    说起美国在2018年5月8号那一天的动作,退出伊核协议,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多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呢?简单来说,就是之前花了老大劲儿谈成的协议,美国说不玩了,而且是自己单方面说不玩了。这就像是足球比赛踢到一半,裁判突然宣布:“不踢了,我们重新开始!” 这一下.............
  • 回答
    看待美国2019年10月从叙利亚北部撤兵,这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影响深远的复杂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这场撤兵行动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其后续影响至今仍在发酵。背景:美国在叙利亚北部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在撤兵前在叙利亚北部扮演的角色。美国并非直接驻军并与叙利亚.............
  • 回答
    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激增250.9万人,失业率降至13.3%——这一数据公布时,市场普遍被其“超出预期”的表现所震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为当时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阴霾投下了一束重要的光芒。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潜在的警示。数据解读:为何说“.............
  • 回答
    拜登总统提到的经济学家预测 2021 年美国 GDP 增长率将超过 6%,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数字,也反映了当时不少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要理解这个预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看看。首先,这个预测的背景非常关键。2020 年,美国经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创,GDP 出了一个很大的负增长。所以,当.............
  • 回答
    关于美国医生年薪几十万美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和关注的话题。理解为什么美国民众对此并不普遍感到愤怒或举行大规模抗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解释:1. 认识美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与成本 高昂的培训成本: 成为一名美国医生需要经历极其漫长且昂贵的教育过程。 本.............
  • 回答
    美国二季度GDP年化初值环比萎缩32.9%: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性冲击2020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寒冬。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GDP年化初值数据显示,该季度经济活动环比萎缩了惊人的32.9%。这个数字不仅是自1947年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季度跌幅,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预示着新冠疫.............
  • 回答
    关于特朗普前发言人声称他将参加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这一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首先,从发言人的角度来看,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与特朗普本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可能接收到了来自特朗普阵营的直接或间接的信号。毕竟,作为前发言人,他们过去的工作就是代表特朗普的立场和想法,如果他们公开放.............
  • 回答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在2020年公布的对华颠覆性活动开支高达1000万美元,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NED及其职能简介:首先,理解NED的性质至关重要。NED并非政府.............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确实让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民调机构尝到了“滑铁卢”的滋味。回顾那段时期,你会发现,不仅是某些个体民调出现了偏差,而是相当一部分主流民调机构在关键时刻,似乎都集体“失灵”了。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民调在关键摇摆州的预测上,出现了与.............
  • 回答
    看待2019年美国已有8,758人死于枪击的数字,需要深入理解这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议题、统计学解读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个国家在枪支暴力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困境的缩影。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数字的构成和意义。8,758这个数字,.............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在美国,年末假期期间有1430万人次选择乘坐飞机出行,这说明了几个非常关键的点,咱们一点一点来剖析。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愿上讲,这反映了尽管存在各种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但美国民众对于体验和团聚的渴望依然非常强烈。年末假期,尤其是圣诞节和新年,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几天.............
  • 回答
    美国第二季度 GDP 同比年化下滑 32.9%,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甚至可以说是自上世纪 4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收缩。这个数据就像是对美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一个最直接、最残酷的“体检报告”,它揭示了疫情对经济活动的破坏力有多么巨大。为什么下滑幅度会如此之大?要理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回到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