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和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哪边生活水平更好呢?

回答
要直接断言唐朝和同时期欧洲哪边生活水平更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的维度非常广阔,而且两地的差异性巨大。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并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考察的是哪个阶层的人。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生活维度来仔细比较一下:

1. 物质丰富程度与消费能力: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国家政策鼓励商业发展,丝绸之路的繁荣更是带来了大量的外部财富和商品。
衣食住行: 普通百姓的衣着虽然比不上贵族华丽,但普遍能满足基本需求,衣料也比欧洲同时期更为多样化(麻、葛、丝、毛等)。食物方面,主食有米、麦、粟等,副食种类繁多,蔬菜、水果、肉类(猪、羊、鸡、鱼)供应相对充足。住房方面,城市里有规划整齐的街区,民居样式多样,虽然达不到现代的舒适程度,但比许多欧洲的简陋房屋要好。交通方面,虽然普通人依赖步行和畜力,但驿站系统发达,长途旅行相对便捷。
商业与消费: 唐朝的城市是繁华的商业中心,集市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货币经济发达,铜钱是主要流通货币,也有白银和丝绸作为大额交易媒介。市坊制度虽然有一定限制,但商业活动依然非常活跃。奢侈品消费在贵族阶层非常普遍,玉器、金银器、瓷器、精美的纺织品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食物安全与饥荒: 尽管盛唐社会繁荣,但王朝的兴衰、局部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仍可能导致饥荒。不过,政府有储备粮制度(如常平仓),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问题。

同时期欧洲(大致指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如加洛林帝国时期及之后): 欧洲在此时期处于相对“黑暗”的时期,是中世纪的早期阶段。封建制度确立,社会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且很多地区仍未从罗马帝国崩溃的动荡中恢复。
衣食住行: 大部分普通农民(农奴)的生活非常艰苦。衣物多为粗麻布,颜色单调。食物以谷物为主,肉类是奢侈品,蔬菜也相对有限。住房多为简陋的土坯或木屋,卫生条件差。交通主要依赖步行和简陋的马车,道路系统落后,旅行困难且危险。
商业与消费: 商业活动相对衰退,很多地区是以物易物为主。城市规模普遍不大,市场也比较原始。货币流通不畅,许多地方以实物(如粮食、牲畜)作为交换媒介。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自然比平民高很多,但整体的物质丰富程度和消费能力,与唐朝的繁盛时期相比,差距是明显的。
食物安全与饥荒: 欧洲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不高,对气候的依赖性更强。饥荒是比较常见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歉收的年份,对底层民众来说是生存的巨大威胁。

小结: 在物质的普遍丰富程度、商业的活跃度、以及普通民众能接触到的商品种类和消费能力上,唐朝的整体生活水平普遍要优于同时期的欧洲。尤其是在城市居民和中上层阶级,这种差距更为明显。

2. 社会秩序、安全与法律:

唐朝: 唐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唐律疏议》),社会治安相对稳定,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虽然也存在犯罪和盗窃,但国家机器能够对犯罪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城市有宵禁制度,夜间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增加了安全性。官吏制度相对规范,尽管腐败也存在,但相较于一些欧洲封建割据的时期,其法治程度更高。
同时期欧洲: 欧洲此时期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权力分散。国王的权威往往受到地方领主的限制。法律体系不统一,地区差异大,很多地方依靠习惯法或领主的个人裁决。盗匪横行,交通不安全是普遍现象。战争和冲突也更为频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教会虽然有一定影响力,但在世俗秩序维护上的作用有限。

小结: 在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法律的普及性方面,唐朝的整体表现优于同时期的欧洲。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犯罪和动荡,但国家层面的治理能力和法治建设使其社会环境相对更有保障。

3. 文化、教育与生活品质:

唐朝: 唐朝是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士人阶层通过科举制度可以获得社会地位,这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城市里有公共的娱乐场所,人们可以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印刷术的出现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卫生: 唐朝的城市有公共卫生设施(如排水系统),人们对洗浴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虽然不如现代,但相较于欧洲而言,在卫生观念和实践上要先进不少。
医疗: 唐朝已有较为成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有官方设立的医官和药园。虽然医疗水平有限,但能为民众提供一定程度的医疗服务。

同时期欧洲: 欧洲的文化重心在教会。识字率非常低,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教育主要由教会垄断,服务于神职人员。世俗文化相对比较贫瘠,文学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生活品质更多体现在宗教信仰和仪式上。
卫生: 欧洲普遍存在卫生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排污系统的问题,疾病传播非常普遍。洗浴被视为不洁或与异教徒相关,很多人终生不曾洗澡。
医疗: 医疗水平非常落后,多依赖于巫术、草药和宗教祈祷,甚至存在一些危险的疗法。平均寿命普遍较低。

小结: 在文化繁荣程度、教育普及率、以及个人生活品质(如卫生、医疗接触等)方面,唐朝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富足程度也远超同时期的欧洲。

总而言之:

如果以“生活水平”来衡量,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物质、安全、文化、健康等多个维度。

物质层面: 唐朝普遍更丰富和多样化,尤其是在城市和富裕阶层。
安全与秩序层面: 唐朝的中央集权和法制建设使其社会更显稳定。
文化与精神层面: 唐朝是文化艺术的巅峰,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卫生与健康层面: 唐朝在城市规划、个人卫生观念和医疗体系上,也普遍优于同时期的欧洲。

因此,从整体上看,唐朝比同时期的欧洲,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要更好。 欧洲在这一时期,虽然也有其发展,但整体上仍处于相对原始和艰难的阶段,普通民众的生活艰辛程度远高于唐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就完美无缺,任何时代都有其局限性,但放在历史长河中横向对比,唐朝的繁盛和发达是令人瞩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同期的唐朝,拿到当时的欧洲那边就是降维打击,真不知道有啥勇气问的

不说别的,比如英格兰这种在欧洲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在12世纪的粮食产量才仅仅达到中国战国时期的标准。可见其不仅农耕技术烂,土地利用率也极度低下。而欧洲其他国家的农业水平在当时还不如英国呢。更何况,中世纪那会的欧洲,频繁的战略和饥荒,瘟疫也是造成欧洲人人口基数低的原因,最离谱的一次饥荒还是9世纪那会,持续将近30年,根据当时教会的统计很多人都是靠吃乱葬岗的死尸,动物的死尸以及树皮撑过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4世纪时,欧洲人均财富突然上升也是源于黑死病的肆虐导致欧洲人口死亡大半,贵族阶层也遭受了重大死亡,于是很多没来得及转移的财富自然就落到活下来的人的手里。这也是欧洲生活水平短暂的提升的时代,然后到了16世纪,生活水平又急剧下降。一直到18世纪后半叶才算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更多时候,欧洲平民以及处在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得了,否则为啥欧洲有些国家盛产雇佣兵呢,还不是正常生产活不下去了,只能出去干点刀头舔血的买卖才能活得下去。如果是中国古代就算没赶上丰收的好时期,也能维持温饱,但是欧洲当初已经是连温饱都成问题了,基本是挣扎在最基础的生存线了,更何况,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率远高于欧洲地区,但就这样,欧洲人很多时候对于自然灾害风险的抵抗非常差,而中国对于这种状态基本都是拿钱去治理,比如治理黄河和长江流域在历朝历代都是头等的大事,水利公共设施也是必须修的,从而保证中国农业就算遭遇严重的天灾也能快速恢复过来。

就这种经济水平,拿头去碰瓷仅仅在8世纪人口就超过六千万的超级大国呀。


真要作比对,可以好好翻一翻人口账

数据来源于麦克伊韦迪、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阎海琴《世界人口》;

先谈谈中国的人口。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普查数据,在历代正史里一般都会完整保留,然而这仅是人口下限而不可能是上限,因为古代皇帝进行统计的主要目的是收税,所以大量的人口隐漏在所难免。战乱、分裂时期时就更不准确了。

这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并结合现代学者的修改(依据中国人口史):

汉书:民户1223万,口5959万。《中国人口史》估计,西汉元始元年(公元2年)人口6000万(政府控制的,实际上汉晚期隐瞒户口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稍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

新唐书:户841万,口4814万。《中国人口史》估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人口7000万(安史之乱前,因为连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地方上隐瞒土地户口的问题更加严重)。

宋史:户2026万,口4532万(一般认为这个口是“丁口”,即成年男子,如此,则官方赋税数字就将近1亿了)。

《中国人口史》估计,在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人口将近1亿4000万。宋代人口较唐代的倍增,除了技术进步、国家稳定外,更主要是经济重心正式南移。南方的经济产出水平最终超过北方,就是在宋代开始的。

明实录:户1068万,口5677万。这是洪武元年的数字,可惜的是明朝以后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沿用朱元璋时代的数据作为赋税定额,使得明代的统计数字失去人口意义。《中国人口史》估计,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人口1亿9259万。

清代的数字大家太熟悉了,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4亿3610万。这就是民国时流行的口号“四万万同胞”的来历。

以前人们常说清代发生人口爆炸,这是因为以前对“丁”的错误认识,误以为宋明两代的人口都不到一亿所致。清代人口增长,自然是得益于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明代相比,清朝人口也只不过翻了一番而已,这和世界其他农业地区是一致的。


----------------------------------------------------------------------------------------------------


说完中国,再来谈谈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规模(包括未开发地区)

首先一点要知道,在古代世界,欧亚北非基本是一个整体,技术水平也相当。人口规模基本可以代表国力。印度是个例外。由于种姓制度,占印度人口最多数的低种姓几乎没有政治概念,也没经济概念,他们成为被隔离者,甚至还不如奴隶、物品。据估计,1800年前后,英国夺取印度的控制权时,南亚的总人口大约是2亿。据此倒推,中世纪印度人口,大约在5000万到1亿上下,而其中高种姓、可以算人民的人口甚至还不到1千万。印度的社会自古以来就很奇怪,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是割裂开的,代价是,军事动员能力极度虚弱,也因此,印度日常被外敌征服。也就是说,历来侵略印度的只需打败刹帝利阶层领导的军队就可以入主印度了,印度历来都是松散分裂的状态,王室的统治范围最多也就是恒河一代,极限也就是整个北印度地区,国内大小各邦的王公各自为政,而英国人遭到印度人的抵抗也是源于英国殖民者严重损害了印度王公们的利益,从而王公也开始拉拢低种性的平民来武装抵抗英国。

然而印度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战争却必然失败,因为这个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高种姓特权阶层的利益,不考虑底层的感受,因此底层很快脱离以高种姓为主的反抗军,失去了支持的抵抗运动宣告失败。

---------------------------------------------------------------------------------------------------

再说一说欧洲。

先照抄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里的近代欧洲人口估计,按现代国界,

1600年

奥地利:250万。比利时:160万。丹麦:65万。芬兰:40万。法国:1850万。德国:1600万。意大利:1310万。荷兰:150万。挪威:40万。瑞典:76万。瑞士:100万。英国:617万。爱尔兰:100万。葡萄牙:110万。西班牙:821万。

1820年

奥地利:337万。比利时:343万。丹麦:116万。芬兰:117万。法国:3125万。德国:2491万。意大利:2018万。荷兰:233万。挪威:97万。瑞典:259万。瑞士:199万。英国:2124万。爱尔兰:710万。希腊:231万。葡萄牙:330万。西班牙:1220万。

按照麦克伊韦迪、琼斯《世界人口历史图集》的估计,分国补缺如下

英伦诸岛:古典(罗马帝国)时代100万,诺曼征服时代175万。

斯堪的纳维亚:古典时代100万,17世纪200——300万之间,19世纪600万。

波兰:10世纪125万,18世纪700万

俄国的欧洲部分:古典时代100万,10世纪300万。1800年俄国人口3600万。

捷克斯洛伐克:公元250年125万。1800年675万。

德国:罗马时代300万。中世纪900万。18世纪2000万。

瑞士和奥地利:凯撒时代瑞士25万,奥地利50万。1850年整个哈布斯堡帝国3500万。

匈牙利:从罗马时代到阿瓦尔人,不会超过20万人。18世纪200万。

罗马尼亚: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不会超过100万。18世纪300多万。

伊比利亚:罗马时代大概四、五百万。抄上面麦迪森的数字,17世纪西班牙800万,葡萄牙100万。

法国:罗马时代大概500——600万。17世纪,1850万,1820年,3125万人

意大利:罗马时代500-700万,中世纪1000万,近代2000万。

巴尔干国家:罗马时代,巴尔干总数500万,希腊占了200万。18世纪整个土耳其帝国的欧洲部分人口不到1000万。

==========================================================

然后是西亚地区和东亚、东南亚的部分国家:

日本,公元650年,人口大概300万。18世纪人口增加到3000万。

朝鲜,16世纪初大约400万。1800年以后增加到750万。

越南,宋以前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正史里有人口数字。明初重新统一越南时,人口五百多万,其中汉人312万,蛮人209万。

缅甸,1826年的户口估计是420万人。

泰国,1800年300万。

马来-印尼群岛,古代人口大概在200-500万之间,近代1000万以上。

西亚地区

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从波斯-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世界人口历史图集》估计上限是700万,下限是500万。

叙利亚和黎巴嫩,古典时代总人口225万,按4:1分配。阿拉伯时代,人口已跌到200万以下。

巴勒斯坦和约旦,从古典时代到近代,人口不会超过100万。

阿拉伯半岛,不会超过300万。

16世纪晚期极盛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北非850万人,近东1200万,巴尔干750万,总人口共2800万。但是实际上能动员的人口只怕更加悲催,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始终就不稳定,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伊拉克,长期在100万上下。在巴格达哈里发的史书中出现了像2000万人这样荒谬的数字,只能属于天方夜谭。实际上,直到1947年,已经采用化肥、现代灌溉技术、高产作物的伊拉克,人口仍不过456万而已。

伊朗,长期在400万-600万徘徊。有穆斯林学者声称15-16世纪伊朗曾有4000-5000万人口,之后才减少下来,这显然是天方夜谭。经验告诉我们,对伊斯兰的数字必须慎重。

再查找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里的数字,在1820年,伊朗656万,伊拉克109万,叙利亚-黎巴嫩167万,巴勒斯坦-约旦55万。基本和《世界人口历史图集》的估计吻合了。


最后是未开化地区和落后地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古代世界是未开化地区。尽管存在一些部落甚至一些零散的文明区,比如在东非、西非阿拉伯移民(或者阿拉伯化的土著)建立的城邦,基尔瓦、廷巴克图等,但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甚至不会超过十万。按照近代黑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以后的人口估计,黑非洲人口总数大概在五千万上下。这是近代高产作物(木薯等)引进的结果,那么按照一般估计,此前(中世纪)的数字可以认为大概一两千万左右。由于黑非洲没有强大的王权,人口又多,这里成为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奴隶的重要来源。后来黑奴又被贩卖到美洲。

同样,在欧洲人开发美洲以前,美洲总人口可能有1400万。但这没有国力意义,他们停留在石器时代,任何一个旧大陆的政权都可以轻易征服他们,只要他们能发现美洲投送兵力。至于大洋洲,人口稀少到基本可以忽略。  


另外还有说明一点。人口数据所能反映的是总体国力和战争潜力,并不能代表国家元首或者中央政权能动员的实际力量强弱。比如人口将近两亿的明朝因为内乱被有着少数人口的满洲政府打败,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这种特殊情况源于政府职能失效,失去对社会的控制,以及因为社会矛盾引发的内部战乱,分散了内部力量,这些情况往往都集中发生在一个王朝末期,并不能证明人口庞大毫无作用。  

总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人口状况,基本是这个情况,之所以把一些落后地区,如美洲,南非,东非地区列在最后说明,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形成强力的统一集体和国家,基本是一盘散沙状态,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即便是人口再多也是战五渣,因此,即便是15世纪以后科技普遍外流的背景下,印第安人学会使用火器,但依旧没能逃脱被征服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基础组织上就输掉了和殖民者的竞争。

为什么我们要是说“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很简单,因为人口比较是国力对比、经济估计的基础,在古代社会冷兵器作战尤其重要。而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一些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不明白,因此忽视总体人口概念,往往会田忌赛马,拿不同口径的数字加以对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直接断言唐朝和同时期欧洲哪边生活水平更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的维度非常广阔,而且两地的差异性巨大。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千秋,并且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考察的是哪个阶层的人。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生活维度来仔细比较一下:1. 物质丰富程度与消费能力: 唐朝: 唐.............
  • 回答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和《斗破苍穹》萧炎的评价与现在,尤其是同人创作圈的反差,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网络文学发展、读者群体变化、IP价值的涨落,以及作者本身创作思路的调整等等。一、 早期《斗罗大陆》唐三的“舔”与《斗破苍穹》萧炎的“踩”:在《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刚刚流.............
  • 回答
    刘慈欣和唐家三少都是中国文坛的佼佼者,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领域和市场定位的不同 刘慈欣:科幻文学的“独孤求败” 领域: 刘慈欣是纯粹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三体》系列,以宏大、硬核、深刻的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社会观念、个人魅力、时代背景以及情感力量等多重维度。在男同性恋不被广泛接受甚至是被压抑的大环境下,张国荣(哥哥)和唐鹤德(德德)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能被如此深情地歌颂,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张国荣本人巨大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成就,是这一切的基础.............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长达二百余年,期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繁。虽然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在与吐蕃的交锋中,“败多胜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唐朝中后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军事优势的对比 吐蕃的地理优势:高原作战 .............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唐朝和汉朝,哪一个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哪颗星辰最亮,答案往往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定论。不过,若要细细掰扯开来,从历史的深度、对后世的影响力以及文明的辉煌度来看,汉朝和唐朝都各自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很难简单地说谁就一定比谁“更第一”。汉朝:奠基者与精神脊梁谈到“第一”,很.............
  • 回答
    唐朝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那个时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生动写照。这种关系复杂而多面,既有官方层面的外交与贸易,也有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与军事冲突,贯穿了从唐朝初年到萨珊王朝灭亡的近一个半世纪。一、 早期接触与初步往来:相互的尊称与好奇唐朝建立之初,萨珊王朝已是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拥有悠.............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与唐朝和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同时期东方强大的唐朝,以及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就不能不深入探讨这些相互作.............
  • 回答
    要比较唐朝时期的高句丽和宋朝时期的辽国哪个更强大,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它们的时代背景、政治结构、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都有显著差异。简单地将两者并列比较,可能会忽略很多重要的细微之处。唐朝时期的高句丽高句丽在唐朝时期,虽然仍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独立政治实体的国家,但它正.............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常常与短暂、严苛、甚至有些悲剧的色彩联系在一起。秦朝统一六国,但二世而亡;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却也因农民起义而迅速衰落。然而,正是这两个被普遍认为“不成功”的朝代,却为之后长久而辉煌的汉朝和唐朝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使得这两个朝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要理解汉朝和.............
  • 回答
    很多人会拿现在的中国和唐朝相提并论,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说能比吗?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比。如果说综合国力、影响力、社会风貌,那当然是不能简单地“能”或“不能”来回答的,更像是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辉煌,各有千秋。打个比方,你想比较的是一辆现代化的电动汽车和一匹健壮的战马。它们都能带你前进,都能体.............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与皇帝之间的制衡关系,与其说是相互制约,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时常失衡的权力共生体。宦官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代皇帝纵容、制度漏洞以及自身不断钻营的结果。到了中后期,这种关系更是演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毒瘤”,既依附于皇权,又侵蚀着皇权。话说回来,我们得从宦官是如何一步步爬到如.............
  • 回答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晚清时期,都曾遭遇国都陷落、皇帝迁徙的耻辱,但这两段历史的深层原因、发生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最终走向,却有着显著的不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两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中国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一、 国都陷落与天子迁徙的表象背后:根源的差异唐朝:内生性的军阀割据与政治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