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有什么区别?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

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地方长官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然而,为了应对北方边疆少数民族的袭扰,唐朝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的设置,其核心职能是“统领一方、节制兵马”。简单来说,就是被委以重任,在指定区域内拥有一系列与军事相关的权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权力被极大地膨胀,变得越来越“名不副实”,逐渐演变成藩镇割据的根源。

我们来具体看看唐朝节度使的权力:

军事权力: 这是节度使最核心的权力。他们拥有对所辖区域内所有军队的绝对指挥权。这包括军队的招募、训练、调动、装备、粮饷供应等一切事务。节度使本人就是当地最高军事统帅。
行政权力: 很多时候,节度使还会兼任当地的州刺史(最高行政长官)。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军事之外,还掌握着地方的民政、户籍、赋税、司法等行政大权。他们可以任命地方官员,征收赋税,管理民事。
财政权力: 节度使不仅负责管理军队的粮饷,有时甚至可以自行征收税赋,并将部分收入用于军饷和地方建设。这使得他们在财政上拥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能够养活自己的军队,而不完全依赖中央。
人事权力: 节度使拥有推荐甚至任命地方官员的权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培植自己的亲信,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官僚体系,对中央的政令阳奉阴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为什么节度使会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

1. 地理位置和边疆压力: 节度使多设于边疆,需要应对频繁的军事冲突。中央出于军事需要,不得不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以保证军事行动的效率。
2. 军功的积累: 随着与边疆民族的长期作战,一些节度使因战功卓著,声望日益增长,其部下对他的忠诚度远高于对遥远的中央政府。
3. 中央的弱化: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尤其是在军费和军力上难以有效支持边疆。地方节度使不得不自给自足,独立运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
4. 官员兼任的常态化: 节度使兼任刺史,将军政大权合二为一,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容易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

可以说,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土皇帝”,他们驻守一方,拥有军队、掌握财政、任用官员,中央王朝只能对其进行名义上的承认,却无力有效约束。

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被严格限制的“监军”角色

与唐朝的节度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朝的经略安抚使(或简称“经略使”、“安抚使”)的权力是被严密限制和分散的。宋朝统治者从唐末五代的教训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核心目标就是“重文抑武”,防止武将和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

宋朝设立经略安抚使,同样是为了应对军事上的需要,但其设置的逻辑和权力架构完全不同:

权力分散: 宋朝最重要的一个制度设计是“分设差遣”,也就是将本应由一人掌握的权力,分散给不同的人来负责。经略安抚使虽然负责军事,但其权力被严格限定。
军事权力受限: 经略安抚使拥有的是“宣抚”、“经略”、“安抚”的权力,这更多的是一种指挥、协调和督导的职能,而不是像节度使那样直接的“统兵权”。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往往掌握在“副使”(通常是文官)或者由中央直接派遣的“都总管”手中。
文官主导: 经略安抚使的任命,非常倾向于使用文官。即使是少数由武将担任,也往往被置于文官的监督之下。文官担任经略安抚使,主要是为了协调军政事务,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军事统帅。
“专官”与“差遣”: 宋朝官员的设置,经常是“专官”和“差遣”分离。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例如州知州)和负责军事的经略安抚使,常常由不同的人担任。经略安抚使更像是一种临时的、特殊的职官,而非常设的、拥有固定辖区的军事长官。
财政独立性极低: 经略安抚使的财政权力几乎为零。军队的粮饷、军需等,都由中央直接调拨,或者通过中央指定的官员来管理,经略安抚使无权自行征收和支配。
缺乏人事任免权: 经略安抚使通常不拥有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最多只能提出建议,最终的任命权掌握在中央。

宋朝为什么采取这种分散权力的制度?

1. 防范藩镇割据: 这是宋朝制度设计最核心的目的。通过分设差遣,不让任何一个地方长官(尤其是武将)拥有过大的军事和行政权力,以杜绝唐末五代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
2. 强化中央集权: 将权力分散给不同的人,实际上是让这些人互相制衡,同时也方便了中央通过制衡来加强控制。
3. 文官政治的优越性: 宋朝崇尚文官,认为文官更忠诚于朝廷,更懂得治国之道。因此,在关键的军事和行政事务上,都倾向于让文官来主导或监督。

总结两者的核心区别:

| 特征 | 唐朝节度使 | 宋朝经略安抚使 |
| : | : | : |
| 核心职能 | 统领一方军队,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 负责地方军事的协调、督导和安抚,权力被严格限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
| 军事权力 | 绝对指挥权,军队的招募、训练、调动、粮饷等一切由其负责。 | 协调和督导权,实际指挥权往往分散给副使或中央派遣的将领,本人通常不直接统兵。 |
| 行政权力 | 常常兼任刺史,掌握地方民政、户籍、赋税、司法等。 | 极少兼任地方行政长官,即使有,也主要负责军事相关事务,行政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
| 财政权力 | 享有相当大的财政独立性,可自行征收赋税,用于养军。 | 财政权力几乎为零,军费粮饷由中央调拨,无权自行征收和支配。 |
| 人事权力 | 拥有推荐甚至任命地方官员的权力,能够培植自己的势力。 | 人事任免权受到极大限制,最多只能提出建议,任免权主要在中央。 |
| 对中央关系 | 逐渐脱离中央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割据,中央对其无力有效约束。 | 严格服从中央,权力被中央层层制约,是中央集权的工具,而非威胁。 |
| 设置目的 | 应对边疆军事威胁,但最终失控导致了藩镇割据。 | 防范藩镇割据,维持中央集权,巩固文官统治。 |
| 权力的性质 |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拥有事实上的独立性。 | 被严格限制和分散的临时性军事协调官,是中央集权的工具。 |

总而言之,唐朝的节度使是权力失控的产物,是中央集权衰落的标志;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则是权力被高度制约的产物,是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实现“文官治国”制度的体现。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是理解了唐宋两朝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转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是有名的怂货朝代,跟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很大关系。

宋朝没有藩镇割据,这个地方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帅司

宋史记载:“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宋朝后来陆陆续续设置了经略安抚司或者类似的职司,这些经略安抚使一般兼任所驻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些类似于唐朝的藩镇。

像经略安抚使这种级别的路份大员,有的路称之为“经略安抚使”、有的路称之为“马步军都总管”、有的路称之为“安抚使”、有的路称之为“安抚使”、有的路则称之为“兵马钤辖”,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统称为“帅司”

一般来说都是某某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所在地的知州或者最高行政长官。

帅司的帅臣虽然权力不小,但比之唐朝的节度使,是差之甚远。

以经略安抚使来说,经略安抚使只有管兵之权,没有发兵之权。而且所管的只是次一等的厢军,不包括最精锐的禁军。(这个不打战的军队是最垃圾的)

而且还要受到相关官员的监察和制约,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见机行事。

唐朝的节度使可以掌管地方的财政大权,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则没有这个权力。

宋朝各路之中,还设有与经略安抚司平级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可以与经略安抚司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总结起来就两点:

1、没有财政权

2、多重机构相互监督牵制。


推荐上面第四篇爽文,讲的是李二凤穿越成康王。该篇是知乎最热血的爽文。文笔非常的好。作者极有可能是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

对宋朝的那些道道门清。比如里面就讲到一个转运使。然后下毒,最后吃大便解毒。

user avatar

节度使(特指河朔三镇)

室韦人来了——打。

靺鞨人来了——打。

朝廷来了……(略加思考)打?

契丹人来了——(瞬间兴奋)往死里打!


经略安抚使

农民起义了——打!

方腊造反了——边逃边打!

广源州叛乱了——我叫狄青帮我打!

契丹人来了——大敌当前,正是吾辈报国之时,卧槽官家怎么投降了!

user avatar

假设一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安抚使都决定要造反,他们造反的流程及流程中的遏制因素会是怎样的呢?

首先来看820—879年之间的稳定版节度使们。

我们知道,节度使是一头人类,并不会满身大汉自带数万至数十万的叛军。如果节度使想要造反,第一步应该是签发军令,进行军队动员。

和大多数现代人想象的不同,节度使本身并非是将领——或者更直白些说,节度使不是军头。在唐朝的任意时代,都不存在直接归属节度使的千人以上军队。节度使的节度二字所调节掌控的,从来都是地方上本身统领着大量军队的所谓军将,而非一个个士兵。

这种制度规则是唐中后期文臣们能在方镇之间翱翔,节度来节度去的重要背景,此处不细言。

所以想造反的节度使第一步必须去联络手下的军头,高级军头们一般被称为“兵马使”,其中最高级的会被称为“都知兵马使”,意思是这个方镇里所有士兵和马匹都归他罩。

在文臣方镇里,都知兵马使是武官能坐到的最高职位。而在著名的河朔三镇,都知兵马使一般是节度使法律意义上的儿子。

所以如果一个文臣想要造反,他可能会被忠于朝廷的兵马使一枪搠死。即便文臣节度使不想造反,都知兵马使也可以自己造反一枪搠死他,或者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一枪搠死他,甚至于因为他上班第一天发的奖金不如意一枪搠死他。

而在河朔三镇,作为都知兵马使的儿子一般会极力拥护想造反的老子,甚至由于太急于造反,而把不愿意造反的老子一枪搠死,自主接班。

当都知兵马使接到造反的命令,并决意造反之后,事情便和节度使没什么关系了。作为职业军人里出类拔萃的代表,都知兵马使们都必然有着庞大的,脱离于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人际关系网。根据人际交往的社会学定律,狮子的朋友大多数都是狮子,军头的朋友也大都是军头。需要造反的都知兵马使,便可通过自己的朋友,绕开一切朝廷规定,直接发动大量“只知军将,不知唐皇”的职业士兵,开干。

基于此种现实,有学者提出中晚唐在典章和使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名为“军校政治”的分野。而由于唐人常称职业士兵为卫士,有些学者把这种政治分野称为“卫校政治”,乃至于把军头势力常年反噬节度使的魏博镇称为“卫校统治”下的藩镇。

这可能是卫校人历史上取得得最大政治权力了。

以上所论,可见真正容易造反的是都知兵马使。唐朝在平定多次乱七八糟的叛乱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制度上给出了一些处理办法:①给都知兵马使晋升的希望;②把给镇都知兵马使来回调任;③拉拢其它兵马使对都知兵马使进行制衡。

可惜,黄巢的丈夫、在广西桂林组织淮海省还乡团的胖勋打断了这一过程。之后的都知兵马使,就大都是节度使法律意义上的儿子了。

再看宋朝的经略安抚使。

【我在起点写一本叫《关于我穿越成了赵九妹的宏图伟业》,大家可以来催更】

经略安抚使从制度规划上的确对标节度使,都是朝廷派出了管理地方军头的特派员。所以创设这个官职的时候,大宋朝廷里满是被打出来的狗脑子。创设出来运行平稳,使得题主能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大宋朝廷里又满是吹“黑白赵胖脑子比李世民好”的彩虹屁。

那么经略安抚使想造反的话,该如何动员军队呢?

首先他和节度使一样,得把文件发给一路之中最大的军头——也就是他自己。

感谢汴州猪瘟和太原李克用,都知兵马使这东西,演化成了一种叫兵马都部署的玩意儿,负责管理一路军籍、军训和执行军令。在宋朝,兵马都部署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薯,和薯药一样被改名,成了兵马都总管。

我大宋是中国文治的巅峰!【大叫】

所以在上述唐朝处理军头的三原则之外,又开发出来了让文人当最大的军头的制度。整个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的节度使和宋朝的经略安抚使,虽然名字上都带有“经略”、“安抚”等军事意味,但其本质、权力和职能却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唐宋两朝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唐朝的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要说唐朝的节度使,首先得明白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集权依然稳固,.............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在唐朝,节度使这个职位,要说它和古代的“诸侯”概念有几分相似,确实是存在的,但要说完全等同,那又不是那么简单了。这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就像是把一块古玉和一块现代仿制的玉放在一起比较,虽然都美玉,但质地和来历总有不同。咱们得先弄明白,“诸侯”这词儿,在咱们中国古代的语境里,通常是跟封建王朝联系起来的。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节度使”,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藩镇割据”这几个字。按理说,唐朝明明知道设置节度使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为何还要一路推行下去呢?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明知故犯”,而是有着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和当时的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唐朝建立之初,甚至更早一点.............
  • 回答
    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现实需求下,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套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制度。要理解其缘由,我们得回到唐朝开国之初,甚至更早的背景。一、隋朝的崩塌与唐朝的继承:一个动荡的起点唐朝的建立,是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地方藩镇割据的烽火中完成的。隋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其严.............
  • 回答
    我叫李明,祖籍陇西,生于大唐盛世。少年时便投笔从戎,在西北边疆立下不少功勋。安史之乱爆发,我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叛乱,也算是浴血奋河。乱平之后,时局动荡,朝廷为了稳固地方,大肆分封节度使。我,李明,也因战功和资历,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说实话,当我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荣耀自然是有的,毕竟是朝.............
  • 回答
    唐朝以文官掌军,能否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总体来说,仅凭“文官掌军”这一点,很难彻底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甚至可能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绝对权威,导致情况更加复杂化。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与东汉后期州牧在职能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一、 职能的相似之处:两者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特定区域内掌握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并对该区域的军事、民政乃至司法拥有显著的管辖权。 这种集权式的地方官制.............
  • 回答
    最近在啃唐朝史书,确实有些地方让人琢磨不透,特别是那些听起来都挺唬人的官职,比如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这仨名字凑一起,总让人觉得像是一家子,但具体是啥关系,各有什么能耐,细究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知道,这几个官职的出现和唐朝的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唐朝前期,中央集权还算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直击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安史之乱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而之后节度使权力“越搞越大”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政治上的短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它背后牵扯着唐朝统治集团在战略选择、现实困境以及对危机的误判等多重因素。说它是“自取灭亡”,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无疑.............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唐朝的国都历来都是围绕着“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城市展开的,但两者在不同时期以及大唐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挖掘。长安,大唐的“正宫”与“心脏”首先,毫无疑问,长安是唐朝最主要、最核心的首都。 从唐朝建立伊始,太宗李世民便将长安定为国都,并且在此.............
  • 回答
    唐朝的气度,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概念。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里面有长安城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有边塞将士金戈铁马的豪情,有文人墨客挥洒诗篇的洒脱,更有皇室贵族开明包容的胸襟。要说唐朝的气度,那得先从它的底色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开创性的意义。李唐王朝的崛.............
  • 回答
    唐朝的皇帝,严格来说,大多数都不是“不在洛阳登基”,而是他们登基的地点更多集中在都城长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理原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唐朝。首先,得明确一点:长安是唐朝的初都,也是正都。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登基仪式,也就是“受禅”或“即位”这个关键.............
  • 回答
    关于安禄山的原名是否是“亚历山大”,这是一个有趣但并不准确的说法。作为唐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安禄山的出身和姓名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将他的原名与“亚历山大”联系起来,则是一种误解。安禄山,这位后来发动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异域色彩,这或许是他名字的来源容易引起联想.............
  • 回答
    唐朝的巅峰时期,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贞观之治”,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这并非空穴来风,李世民的统治确实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如果说到“巅峰”,那往往是指唐朝国力、文化、影响力达到最鼎盛、最繁盛的时期,这个时间段要稍微往后推移,与李世民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前期统.............
  • 回答
    李建成的失败,如果非要归咎于团队中“缺少”某种性格的成员,那最直观的答案恐怕是——缺乏那种能够打破僵局、敢于冒险、不拘泥于传统、并最终能将这种锐气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断者”或“破局者”。当然,这并非说李建成团队里就没有智谋之士或忠诚之臣,恰恰相反,他身边汇聚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但他们的“才能”似乎更多.............
  • 回答
    唐朝的府兵制能长期保持其卓越的战斗力,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套非常精巧且适应时代需求的军事和政治制度之上。要理解其核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运转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兵农合一”是府兵制活力的根本源泉。 不同于后世职业化的军队,府兵制的核心是将农民与士兵的身份结合起来。府兵平时是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
  • 回答
    唐朝皇家的谥号,确实是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咱们不拿那种冰冷的列表来应付,就好好聊聊,想象一下,如果当初那些皇帝们,按照咱们汉朝那种一套一套的、讲究道理的谥法来取,他们各自会是怎样的一种“名号”呢?比如说,咱们先说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文治武功都堪称一流,把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可是千古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