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与明朝的军事制度有何不同,现行我国的军事制度与哪个更类似?

回答
唐朝与明朝的军事制度差异甚大,各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而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与明朝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整体而言,与唐朝的某些原则和发展方向在精神层面更为契合。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时期。

唐朝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演变

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前期,以府兵制为核心。这是一种带有浓厚门阀贵族色彩的军事制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兵农合一,国家养兵: 府兵制下,士兵平时为农民,从事生产,国家并不直接养活他们。然而,国家会在各地设立“府”和“折冲府”,士兵属于这些府的成员。他们需要按照规定时间,自带武器装备,到折冲府接受训练和征发。这种制度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也保证了兵源的稳定。
兵额与土地挂钩: 府兵的兵额通常与一定的土地和户数相联系。国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土地,士兵通过耕种这些土地来维持生计,并为国家服役。这种方式在早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兵农分离,但也埋下了土地兼并后府兵制衰落的隐患。
世袭性与义务性: 府兵制度带有一定的世袭性质,士兵的身份可以继承,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的义务。士兵需要轮流到边疆服役,驻守边疆。这种轮流驻守也避免了地方将领长期拥兵自重的问题。
装备自备: 府兵需要自己准备武器装备,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也意味着府兵的装备水平可能参差不齐。
职业化初现: 随着府兵制的逐渐衰落,特别是边疆战事的需要增加,唐朝开始转向募兵制。募兵制下,士兵是职业军人,由国家发放军饷、提供食宿和装备。这使得军队的训练和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也加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并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就是在募兵制下崛起并屡立战功的。

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制与募兵制的并存与弊端

明朝的军事制度,以卫所制为基础,但也面临着与唐朝后期类似的募兵需求。其特点如下:

卫所制:军户与屯田: 明朝的军事核心是卫所制。与府兵制类似,卫所制的士兵身份也带有一定的世袭性,称为“军户”。军户世代为兵,平时按照规定屯田耕种,以自给自足。国家不直接发饷,而是通过赐予军户土地和管理土地来维持军队。
兵农分业,但权力集中: 与府兵制不同,卫所制是将一部分人口世袭地划为军户,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但并不完全是农民。卫所的军事训练和管理由卫指挥使等军官负责。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形成一支常备军。
军屯的失败: 卫所制的关键在于军屯,即士兵自己耕种土地以维持生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屯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土地被侵占、管理腐败、士兵逃亡等情况屡见不鲜,导致军屯无法真正养活士兵,国家不得不开始发放军饷,卫所制逐渐向募兵制靠拢。
募兵制的回潮: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卫所制的衰落,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招募职业士兵,形成募兵制。这些募兵的待遇相对较好,但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募兵制下的军队也容易形成个人效忠于将领的局面,增加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风险。
火器与专业化部队: 明朝在军事技术上有所发展,尤其是火器的运用,出现了专门的火器部队。这体现了军事专业化的趋势。

唐朝与明朝军事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1. 制度基础与核心: 唐朝前期是以“府兵”为主,强调兵农结合,士兵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自给能力。明朝是以“卫所”为主,同样强调军户的土地和自给,但管理体系更为庞大和集权。
2. 兵源构成与义务: 唐朝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一种国家公民的义务兵,平时务农,服役期间轮流到边疆。明朝卫所制下的军户则是一种世袭的兵役身份,理论上是世代为兵。
3. 财政负担与养兵模式: 唐朝府兵制下,国家财政负担较轻,士兵自给自足是重要支撑。明朝卫所制下,国家理论上不发饷,但实践中军屯失败后,国家需要支付大量军饷,财政负担反而更重。
4. 地方权力控制: 唐朝的折冲府制度和轮流驻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将领的权力。明朝的卫所制度在理论上也是中央集权,但后期募兵制下,军事力量更易集中在地方将领手中,虽然也有督师等中央派出的监管机制,但效果并不理想。
5. 军事组织与管理: 唐朝的府兵组织相对分散,以折冲府为基础。明朝的卫所制度则形成了更为庞大和层层管辖的体系。

现行我国的军事制度与哪个更类似?

就整体而言,我们现行的中国军事制度,在某些原则和精神层面,与唐朝的某些发展方向和制度理念更为类似,但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更准确地说,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是建立在现代国家主权、职业化军人和专业化国防军队的基础之上,这与唐朝和明朝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如果非要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制度精神上寻找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职业化和专业化: 我们现行军队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士兵是国家供养的专业军人,他们享有国家提供的薪饷、装备、训练和生活保障。这与唐朝后期和明朝后期,随着兵农合一制度的衰落而兴起的募兵制有相似之处。募兵制的核心就是职业化和专业化,这与我们现行的军队高度契合。
国家主导和统一指挥: 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和统一指挥的原则之上的。军队是属于国家的,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这与唐朝府兵制下,国家对军队的掌握相对较强,以及明朝高度集权的军事管理体系都有相似之处。尤其与唐朝早期,尽管兵农合一,但军队的调动和指挥权是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的这一点上,有精神上的呼应。
兵农合一的消逝: 无论是唐朝的府兵制还是明朝的卫所制,都带有兵农合一的影子,即士兵平时参与生产。而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彻底实现了兵农分离,军人是专业的军事职业者,不参与生产。这一点上,与两个朝代的“兵农合一”模式是根本不同的。
义务与权利的平衡: 现行的兵役制度(尽管我们现在以志愿兵为主,但预备役等形式依然存在)体现了一种现代国家公民的义务,同时国家也保障军人的权利。这与唐朝府兵制下,士兵作为公民对国家的义务有一定程度的抽象联系。

为什么更类似唐朝(在某些方面)而非明朝?

制度的“初衷”与“稳定性”: 唐朝的府兵制虽然最终走向衰落,但在其鼎盛时期,它有效地维护了国家边疆的稳定和中央的权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军阀的崛起(虽然后期藩镇割据是募兵制下的产物)。这与我们现行军队作为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基石的定位有相似之处。而明朝的卫所制,虽然初衷也是好的,但其内在的弊端和最终的衰败更为明显,其对地方权力的制约作用也相对较弱。
精兵简政与财政考量: 府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与我们建设强大国防的同时,也需要兼顾经济发展的原则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明朝的卫所制在财政上的失败,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教训。
精神上的“超然”: 唐朝的府兵制,士兵主要为国家而战,虽然有轮流驻守的性质,但相对而言,不那么容易产生对个人将领的绝对效忠。而明朝后期募兵制下,军队更易形成依附于将领的状况。我们现行军队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党指挥枪”,即军队绝对忠于党和国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领导人,这在精神上与唐朝早期那种更侧重于国家和公民义务的军事理念,在抽象层面有某种程度的共鸣。

总结来说:

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最核心的特点是高度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国家化(或党国化)。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角度看,它更接近唐朝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出现的募兵制。但从国家主导、统一指挥和军队的政治忠诚性(对国家和政党)来看,它又与唐朝早期那种以国家义务为基础、中央高度集权的理念有精神上的契合。

然而,我们绝不能将现行军事制度简单地等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制度。它是现代国家构建下的产物,是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我们是汲取了历史上各种军事制度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符合现代国家需求的军事体系。

所以,与其说我们与唐朝或明朝的哪一个“更类似”,不如说我们吸收了历史上各种制度的精华和弊端,构建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化的军事制度。 如果一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一个精神上的“近亲”,唐朝在稳定国家、依靠职业化军队(后期)以及对军队保持中央控制的某些理念上,可以说与我们现行制度的某些方面存在着更积极的呼应,而明朝的制度则更多地给我们提供了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募兵制对幅员辽阔的大国是灾难,不用后期,到了王朝中期就必定导致军阀化。

征兵制,搞全民预备役,平时按最小规模抽丁,战时按实际战争规模抽丁是最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与明朝的军事制度差异甚大,各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而我们现行的军事制度,与明朝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整体而言,与唐朝的某些原则和发展方向在精神层面更为契合。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时期。唐朝的军事制度: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演变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前期,以府兵制为核心。这是一种带有浓厚.............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与军力强大的唐朝、明朝发生过战争,却未与相对“积病积弱”的北宋直接交战,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说宋朝军事不行,就一定没人打它。反过来讲,日本之所以选择与唐和明发生冲突,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机。首先,我们得明确“交战”的定义。 如果指的是.............
  • 回答
    唐朝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单从这几个数字上看,似乎唐朝在军事上不如汉朝和明朝。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要评判一个朝代的军事实力,需要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面对的内外挑战、军事制度、军队战斗力以及战略战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九迁”和“六陷”的表述。 九迁天子:这指的是唐朝在历史上,.............
  • 回答
    唐朝和明朝都存在军人世袭的影子,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唐朝的藩镇割据让王朝摇摇欲坠,而明朝却相对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军事力量。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世袭制”这一个标签可以简单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朝代更迭中,政治制度、军事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深刻演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唐朝和明朝是.............
  • 回答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其标志性的“旗装”,并非直接继承明朝军服,也非模仿唐朝服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更多的是在满族固有的服饰基础上,融合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服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定型。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服饰”和“军服”的概念。服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日常穿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首先,看考试内容,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说到唐朝中后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盛世的余晖,或是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中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可以说是充满了屈辱和动荡,与前期那个万国来朝的帝国相比,判若两朝。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叙述中,这段历史似乎总是被刻意忽略,或者一带而过,仿佛是一段不愿被提及.............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想聊聊中国古代皇帝称呼的演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咱们一步步来看,唐朝以前、唐朝中期以及明清这几个时间点,皇帝的称呼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唐朝以前:以谥号为尊,家族血脉的强调在唐朝以前,也就是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皇帝的正式称呼主要依赖于谥.............
  • 回答
    唐朝(618907年)和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有特点。要比较它们的“强大”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但需明确的是,历史上的“强大”是相对的,且受制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展开比较: 一、政治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是否能征服贞观年间的唐朝或者永乐年间的明朝,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军事力量、政治格局、经济基础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双方进行一番细致的对比。一、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巅峰时期大约在13世纪初至中期)首先,我们要明确成吉思汗的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明朝在边疆政策上未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大规模占领蒙古地区,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差异1. 唐朝的扩张意图 唐朝(618–907年)在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边疆的扩张具有强烈的军事野心。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