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的难易程度?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

首先,看考试内容,也就是考什么。

唐宋时期,科举的科目设置相对多样,尤其是唐朝。

唐朝的科举: 别以为那时候就只有八股文。唐朝的科举科目那叫一个丰富,有明经科(考策论和经义,就是对儒家经典进行阐述和评析,更侧重于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看法)、进士科(考诗赋和策论,对文采和应变能力要求高)、还有像明法科(考法律)、明算科(考数学)等等。尤其是进士科,一旦考中,那是相当有面子的,往往被认为是文人致仕的重要途径。你想想,又要熟读经书,又要能写出漂亮的诗赋,还要有见识,能写出有水平的策论,这难度可不小,而且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很广。这就像是咱们现在高考的文科、理科、小语种,什么都得沾点边,又得在某一方面突出。

宋朝的科举: 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尤其是在考试内容上,更加重视儒家经典和对经典的理解。欧阳修时期对科举进行了改革,比如废除了唐朝一些繁琐的科目,更突出“常科”的地位,以进士科为主。考试内容上,对“经义”的考察更加深入,强调考生的义理分析能力和对政治现实的理解。宋朝还兴起了“经义”的讲解和注疏,考生需要熟悉这些学说流派。这有点像现在考试,不光要背书,还要理解书本背后的道理,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且,宋朝的科举也出了不少大家都熟知的名篇,比如王安石的《答司户李员外书》,那文笔功底,可见进士科的压力。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迎来了它最广为人知,也最受争议的形态——八股文。

明清的科举: 从朱元璋开始,科举制度就越来越倾向于统一和规范化,特别是八股文的出现和成熟,成为考试的核心。八股文讲究的是格式、体例,文章的结构被严格限定在“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过脉、束股”等几个部分,而且对措辞、用典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考官主要看你是否遵循了这些规矩,能不能写出符合格式、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明清八股文的考察确实有其特殊性。 考题都来自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但考法是给你一句经文,让你按照固定的八股格式去“股”,也就是分段阐述,最后落脚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就意味着考生需要对经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同时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明清科举的“难”?

1. 内容的高度固定和僵化: 虽说考的是儒家经典,但考法上,八股文的限制非常大。很多读书人花费大量时间去揣摩八股的写法,甚至专门请人指导,这无形中限制了他们思想的自由发挥。你想写出一点新意,一点个人见解,都可能因为不符合八股的格式而被扣分。这就像是为了考试,大家都在学着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文章,久而久之,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和功利。
2. 竞争的白热化: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读书人数量急剧增加,而科举名额相对有限。尤其是到了后期,为了进入仕途,一场考试下来,成千上万的人挤一个独木桥,落第者不计其数。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本身就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感。
3. “学而优则仕”的唯一通道: 相较于唐宋时期,虽然科举也很重要,但民间一些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军功、门荫等)进入仕途的可能性也存在。而明清时期,科举几乎是普通人进入官僚体系的唯一正规通道。这使得大家对科举的依赖性更强,也让科举的难度感更加突出。
4. 考试的“细”与“严”: 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八股考试的严苛。比如,官员在阅卷时,对于格式是否准确、用字是否恰当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文章被判为“次等”或“下等”。

再来看考试形式和流程。

唐宋的考试: 虽然也有乡试、省试等层级,但整体流程相对没有明清那么固定和漫长。而且,一些科目可能采取口试等方式(比如明经科)。
明清的考试: 明清科举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且漫长的体系,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院试: 这是最基础的,相当于现在的县试和府试,考中了才能获得“秀才”的功名。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旦考中秀才,就有了免徭役的资格,而且可以进入官学读书。
乡试: 大约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了成为“举人”,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荣誉,很多地方官员就是举人出身。
会试: 乡试之后不久,在京城举行,考中成为“贡士”。
殿试: 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实际上是皇帝给排名),最终决定“进士”的排名。

这整个过程,一个考生从童试开始,到最终高中进士,可能要经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每一步都有可能被淘汰。而且,考试时间非常长,比如乡试和会试,都要考好几天,考生需要在考场里住上很多天,那种身心上的折磨也是巨大的。这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而且每跑一段,都要进行一次淘汰赛。

从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来看。

唐宋: 唐宋虽然也重视科举,但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很多名士并非只通过科举入仕,比如一些出身官宦之家的人,或者在文学、军事上声名显赫的人,照样能得到重用。文人的地位也相对受到尊重,他们更注重个人才情和思想的表达。
明清: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意识形态,科举成为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读书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通过科举光宗耀祖,为国效力。这种社会价值取向将科举的压力和重要性推向了极致。尤其是八股文的盛行,虽然保证了思想的统一性,但也确实让一些原本有才华的读书人被束缚住了手脚。一些人认为,明清的科举制度,虽然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造力和思想的活力。

那么,究竟哪个更“难”?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难,而是“难”的点不一样。

唐宋科举的难: 难在知识面的广度和对经典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文采和策论的综合要求。考生需要涉猎更广泛的知识,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和表达能力。这就像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考察。
明清科举的难: 难在对八股文体例的精通,对经典句子按照固定格式进行精细化阐释的能力,以及能够承受漫长且严格的考试流程和巨大的竞争压力。这更像是一个在特定规则下,对耐心、毅力和钻研精神的极致考验。

可以说,唐宋科举更考验你的“博学”和“通才”潜力;而明清科举则更考验你对“规范”的掌握和对“磨砺”的承受力。对于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来说,可能唐宋的题目更能让他施展拳脚;但对于一个善于钻研,能够忍受寂寞和枯燥的读书人来说,明清的八股文或许更能通过勤奋来征服。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哪个时代的科举,能够最终金榜题名,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背后都是无数个寒窗苦读的日夜,以及对知识和自身命运的不懈追求。只是它们所展现的“难”,有着不同的面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朝最难,宋朝次难,明清最易。


唐朝士族门阀还很强大,门荫才是主要仕官途径,科举只是做为补充的次要仕官途径,每年录取的名额很少,有很多察举制残留;录取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才能做官,比较有名的就是韩愈三次没过吏部考试只好去给藩镇当幕僚。

宋朝虽然士族门阀已经衰落,科举上升为主要仕官途径,但门荫仍是重要仕官途径,特别是中下层官员大多出身门荫,数量上出身门荫比出身科举的多。

明朝科举彻底压倒门荫,公平性历代最高,有明一代有大量高级官员出身贫寒家庭,中下层官员大多由科举入仕。

清朝科举不鼓励满、蒙参加,因为他们有其它仕官途径,公平性只较明朝略差。


至于具体的考试难度没有什么意义,正如高考不是看你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你在本省排了多少名,名额越多越容易考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首先,看考试内容,也.............
  • 回答
    如何看待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将对科研领域产生哪些影响?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顽瘴积痼、鼓励原创性研究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这是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纠正长期以来科研领域存在的“唯论文”现象,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
  •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
  • 回答
    要说明朝在很多方面感觉“倒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抛开科举这个大家普遍认同的亮点不谈,明朝在一些关键领域,与我们印象中强大的秦汉唐隋相比,确实显露出一些令人扼腕的停滞甚至倒退的迹象。这并非否定明朝自身的成就,而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审视其得失,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局限性。一、政治体制的僵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很多人觉得明朝科技很厉害,比如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火器的发展,以及各种手工业的精湛程度,好像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强不少。然后一对比清朝,好像就突然不行了,被西方远远甩在了后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明朝的“领先”:一个复杂的光谱首先,说明朝科技“领先世界几百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围绕它的争议和质疑也始终存在。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科学教”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人们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在谈论明清两朝的科技发展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感受,即明朝似乎比清朝更为“发达”,而清朝的建立反而带来了科技的“退步”。要深入理解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进。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明朝科技发达”的这一认知基础。明朝确实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的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并且一路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进,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很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平行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明朝在当时所展现出的科技亮点。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 天.............
  • 回答
    宗教和科学之间确实存在深刻的张力,但对于“为何有部分人信奉”这个问题,其原因远比简单的“矛盾”二字复杂。事实上,许多人并不认为宗教和科学是绝对对立的,或者他们找到了一种方式来调和两者的关系。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1. 核心功能与关注点的不同 科学: 主要关注“如何”(How)。它通过观察、实验.............
  • 回答
    .......
  • 回答
    要评价明朝军事科技是否比蒙元先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下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 火器的发展:明朝的显著优势在火器领域,明朝无疑展现出了比蒙元更强的进步和应用深度。 蒙元时期的火器: 蒙元时期,火器技术虽然已经出现,.............
  • 回答
    奥卡姆剃刀,这把锋利的逻辑工具,教会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在解释同一现象时,最简单的理论往往是最好的。然而,在科学探索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理论,它们的复杂程度似乎与日俱增,挑战着这一原则的底线。与其说是它们“违反”了奥卡姆剃刀,不如说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它们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展现了“剃刀”的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这个疑惑:明明很多看着挺高科技的配置,比如大屏幕、数字仪表、全景影像什么的,成本好像也没那么离谱,为啥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在它们那些不算最顶配的走量车型上,就抠抠搜搜的,非要让你加钱或者买更高的配置才给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品牌营销、成本控制、市场定位和.............
  • 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明年起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的消息,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高校新增一个专业那么简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时代思潮的涌动,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科幻”这门新兴学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大动作”,而且是极其明智的动作。中国科幻这些年来的.............
  • 回答
    这问题啊,说起来可有意思了。明明半画幅相机传感器越做越小,技术也越来越厉害,拍照也越来越方便,怎么就还有那么多摄影爱好者,包括不少老法师,还是死抱着全画幅不撒手呢?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得弄明白为啥说半画幅是“科技的进步”。这话说得没毛病。你想啊,传感器尺寸缩小了,这在制造.............
  • 回答
    如果科研人员的收入普遍比明星(非演员)高,社会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触及人才流动、价值观导向、科技创新乃至大众心态的方方面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收入对比,而是一个关于社会价值重塑的场景。首先,人才流动的根本性改变将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许多年轻人将明星视为成功的终极象征,他们的光鲜亮丽、.............
  • 回答
    科比在得分后卫这个位置上,命中率其实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为什么总有人说他“铁”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命中率高低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好好聊聊,别用那种干巴巴的AI语调,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科比确实有“铁”的时候,而且有时候铁得挺让人揪心。但他.............
  • 回答
    关于一线明星和科研实业劳动者收入差异的公平性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简单地说,这种差异是否“公平”,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待“公平”,以及我们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收入差异的“不公平感”从何而来?很多人感到不公平,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付出与回报的悬殊。我们看到一线明星可能通过几个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