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时期科举到底难在哪里?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

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

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其考试内容——八股文。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格式和思维模式。它规定了文章的结构、篇章的起承转合、句式的长短搭配,甚至连词语的选择都有固定的套路。

“拘泥形迹,不求实用”的八股: 你得按照固定的“破题、承题、起讲、转折、叙议、 the end”等段落来组织文章,每个段落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字数要求。这就好像给你一套模具,你必须按照模具来塑造思想,而不是让思想自由生长。一旦偏离了模具,即便内容再精彩,也可能被判为“离题万里”。
死抠“四书五经”的字句: 八股文的题目全部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考生不仅要对这些经典烂熟于心,更要深入研究历代大儒(尤其是宋代大儒如朱熹)对这些经典的注释,并且只能以他们的注释作为标准。你想想,这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研读这些艰涩的古籍和注疏?
“义理”与“辞章”的平衡: 八股文既要讲究“义理”——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涵,体现你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领悟;又要讲究“辞章”——也就是文章的文采和形式,符合八股的规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往往也存在张力。要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用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代圣人立言”的压力: 许多考生在写作时,仿佛要代表孔子、孟子来阐述思想,这种压力和责任感,使得他们不敢有丝毫的“个人发挥”,生怕触犯了圣人之道,或者背离了主流的解读。

这种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加上对表达形式的严格限制,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筛选器”和“压缩器”。它筛选掉的是那些不熟悉、不擅长这种特定知识体系和写作方式的人,而将那些能够“玩转”八股文的人选拔出来。

二、 考试的“炼狱”与“筛网”:层层选拔的严酷

科举并非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一个层层递进的选拔机制,就像一个精密的“筛网”,将绝大多数考生挡在外面。

乡试的“鬼门关”: 乡试是最低一级但却最为关键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中举(俗称“中举人”)就意味着你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只是最低级的官员。然而,乡试的录取率极低,通常是千分之一到二千分之一。一个省数以万计的读书人,只有寥寥几百人能中举。想象一下,在那种拥挤、闷热的考场里,三天三夜,写出几篇符合规范的八股文,这本身就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许多人第一次考乡试,可能还在壮年;等到了好几次,人已经老了,头发白了,心也凉了。
会试的“独木桥”: 乡试中举后,才能参加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会试中者称为“贡士”,他们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会试的竞争同样激烈,录取率更是惨淡。
殿试的“终点”与“起点”: 殿试虽然被称为“终点”,但只是对贡士的“定级”。皇帝会将贡士分为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能进入一甲,获得更好的仕途前景,但即使是三甲,也算是“人上人”了。

每一级的考试,都像一道鬼门关。许多人考了一辈子,乡试都没能中举,只能终老于书斋;即使中了举人,会试、殿试也未必能顺利通过。这种漫长而低效的选拔过程,消耗了无数人的青春和生命。

三、 社会的“囚笼”与“绞刑架”:时代与人心的双重压力

科举的难,不仅仅是考试本身,更来自于整个社会环境和读书人内心的煎熬。

“学而优则仕”的单一路径: 在明清时期,科举是普通人进入仕途、改变命运最主要,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途径。一旦错过了科举这条路,大多数读书人就很难再有出路,他们往往会沦为乡村教师、幕僚,甚至生活潦倒。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读书人不得不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科举中。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德绑架: 科举制度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光环,“读书人”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这种尊敬背后,是巨大的期望和潜在的失败惩罚。一旦考不中,不仅是对个人的打击,也是对家庭的拖累,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孝”。
漫长的备考生涯与精神折磨: 许多人寒窗苦读数十年,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他们一生都被束缚在书斋里,生活单调,与社会脱节。漫长的等待和失败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多少人因此郁郁寡欢,甚至精神失常。
人情、送礼与舞弊的灰色地带: 尽管科举制度力求公平,但人情、送礼,甚至科场舞弊的情况也屡禁不止。虽然这些行为一旦被查出,后果极其严重,但一些考生和家庭为了获得一线希望,不得不铤而走险。这也增加了考试的不确定性和人心的焦虑。
家族的期望与牺牲: 科举成功往往意味着整个家族的光宗耀祖。为了支持一个读书人,一个家庭可能会倾尽所有,父母子女的牺牲在所难免。这种沉重的家族期望,也成为了读书人难以承受的负担。

总结来说,明清科举的难,难在它是一个对知识理解和表达方式的极端化、程式化要求;难在它是一个极其残酷、低效的层层选拔机制;更难在它将无数人的青春、生命和希望,都笼罩在一层严酷的社会期望和制度枷锁之下。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也埋葬了更多怀才不遇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在左宗棠、曾国藩都考不中。
虽然我常黑曾剃头,但他的能力,在古代绝对是中兴名臣级别的,这种人都差点被科举给筛掉,最后混了个同进士出身,左宗棠更惨,当了大半辈子举人,都快入土了才混了个名义上的进士。

可见科举的难度。

只可惜,经过这么难的科举,举出来的“人才”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外御敌寇,最终把这千秋万载的大清朝,给送进了历史垃圾堆。

user avatar

难在没有标准答案。

甚至可以说没有正确答案。



现代的语文也经常被人嘲笑,但是被人嘲讽的却是“拥有正确答案”这件事。

明明白白告诉你,阅读理解“就应该这么理解,这么理解就能有分”。

这是应该被嘲讽的事情吗?

你们想考没有正确答案的阅读理解吗?

user avatar

本太师来说几句。

八股文考试,考生固然很难,考官出题目也很难,四书五经的内容,我大明已经用了三百年了,留给后代考官的东西也不多了,我大清又自有国情在此,“维民所止”、“戎狄”之类的要屏蔽,而考官出题目也要防止被考生摸出套路,在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情况下,于是专门挑一些冷门的内容,比如毫无意义的语气词感叹词出题,或者干脆前后句各取半截拼一起,比如“及其广大草”(《中庸》里的原句: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乾隆年间,有彭元瑞在江苏督学,适逢乾隆生日,出题“臣事君以忠”、“彭更问曰”、“恭则不侮”、“祝鮀治宗庙”、“天子一位”、“子服尧之服”、“万乘之国”、“年已七十矣”,八题第一字连起来就是“臣彭恭祝天子万年”,马屁拍得很好。

还有一次,担任提调官的知府,外号王二麻子,于是就出了“王何必曰利”、“二吾犹不足”、“麻缕丝絮”、“子男同一位”,四题第一字连起来就是“王二麻子”。像彭元瑞这样博览群书,出题也很有新意,乾隆爷都夸赞彭元瑞博学多才。

咸丰年间俞樾担任河南学政的时候,出的题目比较过分,被人弹劾,后来成为了科场经典搞笑段子。

《孟子·梁惠王》中的“王速出令,反其旌倪”,被他搞成了“王速出令反”;同样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被他搞成了“二三子何患无君我”;《论语·季氏篇》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和下一篇《阳货篇》的第一句“阳货欲见孔子”,各取三字,变成了“君夫人阳货欲”。咸丰大怒,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考官有时候出题太过于刁钻,会被考生取笑。有考官引用《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中的“鳖生焉”出题,于是考生写道:“以鳖考生,则生不测焉”(你个坏鳖出题如此刁钻来考学生,肯定不会有好下场)。《论语·宪问篇》最后两句“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也,欲速成者也”,有考官用上一句的后五字和下一句的前六字出题:“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于是就有考生写道:“一杖而原壤痛,再杖而原壤仆,三杖而原壤死矣。三魂渺渺,七魄沉沉,一阵清风,化为阙党童子”。这种八卦传出去,则考官自然会被同僚取笑,仕途休矣。

user avatar

难在,考官精力有限,主要是看第一道四书题

“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

也就是说,你百分之八十的精力要花在第一道四书题上


而四书就那几个字,到明朝中期,就开始玩截搭题了,这句话取一半,那句话取一半这种。


到了清朝,更是规定,你写答案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写

“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这个钦定诸书,就是康熙以后修订整理的四书五经。


而题目比如:学而时习之

你答案里不能写到涉及到不亦说乎的内容

你只能写学而时习之



可以说不是绑着脚镣跳舞了

那是直接用铁处女固定上了让你跳舞啊



那么这第一道四书题难在哪里呢

有一个侧面印证的

就是,考生们连后边的策论都没时间研究,

“但取发问全题,颠倒其辞,含糊敷衍”(《奏为敬陈四书大全宜重加纂修恭陈钦定以阐圣学等管见事》)

也就是把题目来回翻过来覆过去多写几遍

到光绪时候,考官都直接提醒考生的

策题中所有主司问语,如 “可言其故欤 …‘可指其实欤 … ‘可历详之欤 … ‘然欤否欤 ”等句,俱要换过 ,不可仍用问者口气。

清朝科举策论是怎么回事呢?清朝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清朝科举策论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 清朝科举策论,其实就是清朝科举策论了。 大家可能会感到很惊讶,清朝怎么会科举策论呢?... 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 那么这就是关于清朝科举策论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编一起讨论哦



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读书,到考上进士

这十几年或者几十年

就看的这钦定的四书五经。

然后写这第一道四书题几百个字

这几百个字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写,还不能超越题目提到的意思





全县几百个童生,一年就挣那几个秀才名额


百分之几的概率啊


大概就是现在高考考985的难度吧


毕竟古代生产力低下,连一般的小地主都供养不起一个脱产专门考试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
  • 回答
    穿越回明朝,想要制作出近现代武器科技,这可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想象力的任务。在那个火药已经存在但科技水平相对有限的时代,我们不能指望立刻造出像自动步枪或坦克这样的复杂机械。但是,利用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储备,结合明朝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我们可以尝试复刻或改良一些关键技术,使其在当时的战争中产生颠覆性.............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哎呀,听到你科二练车撞车了,心里肯定不好受。科二这种半坡起步、倒车入库的,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点小状况,尤其是在练习的时候。你说你撞车了,教练让你明天带三百现金,这个事情嘛……咱们得仔细琢磨琢磨。首先,科二练车发生刮蹭,是不是需要赔偿,这得看具体情况。 性质是练习事故还是违规操作? 如果是教练的指导.............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繁华与限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盛衰(鸦片战争前)在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中华大地之前,明清两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对外贸易体系。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受到了统治者审慎甚至保守政策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发达”或“落后”来概括,而需要深.............
  • 回答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更像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自然消退。若要详述其因,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地缘政治的变迁与帝国战略的转移:首先,我们得承认,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强大、稳定并乐于对外开放的帝国统治之.............
  • 回答
    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传承与开展,是一段深沉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根基、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场无声的教育革命,在静默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一、 传承的根基:源自信仰,始于家庭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源头,深植于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是.............
  • 回答
    明清时期的大炮,其炮弹确实主要是以铁球为主,但并非仅限于此。说它们是“铁球”比较笼统,实际上炮弹的种类和材质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下都有一定的演变和区分。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一、 早期与主流:铁质实心弹这是最普遍也最常见的明清时期大炮弹药形式。 材质: 主要就是铸铁。当时的.............
  • 回答
    明清时期各省乡试的考题,并非全国统一相同,但其出题的根本依据和基本框架是高度一致的,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统一性和严谨性。至于考题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当时的朝廷命题官员根据考试要求精心撰写的。考题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首先要明确,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选拔地方人才进入官场。为了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 回答
    明清时期,钦天监作为朝廷的官方天文、历法和节令机构,其运作模式是一套集科学观测、理论推算、制度规范和皇家服务于一体的复杂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星台,更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枢纽,其工作关乎国家政权的正当性、农业生产的指导以及宫廷的仪典活动。一、 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层层负责,各司其职钦天监并非一个独.............
  • 回答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市镇经济蓬勃发展,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似乎并未能彻底改变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反而与其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基础。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明清时期,福州和莆田沿海地区的人们为何会支持甚至拥护海禁政策,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绝非一概而论的简单“支持”。这背后,其实是复杂利益、社会结构、以及对国家安全考量的交织,而且不同群体、不同时期,他们的看法可能还会有些微妙的差异。咱们得先明白,所谓的“海禁”,在明朝主要有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严.............
  • 回答
    明清时期,的确有建筑风格上对唐宋建筑进行“仿”或“致敬”的案例,但要说完全意义上的“仿”,则需要仔细辨析。唐宋时期的建筑,在技术、材料、审美、社会功能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明清时期虽然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但也加入了自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新的风格。因此,我们与其说是“仿”,不如说是“借鉴”、“传承.............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期,虽然也接触和生产了火器,但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地装备和普及燧发枪,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于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遇到的障碍首先,得承认明清时期并非对西方火器一无所.............
  • 回答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最终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走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官僚体系的膨.............
  • 回答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堪称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地方治理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变革。与其说它是一项简单的政策调整,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重塑,它既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也伴随着难以磨灭的伤痛。在明代,虽然“改土归流”的理念已经开始萌芽,但真正大规模、系统性地推行,则是在清朝,尤其是在.............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站在一座巍峨的山脚下,仰望着山顶上的某个历史时期,思考着我们脚下这条蜿蜒上升的小路,是否已经接近了那个顶峰。明清时期,这两个时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沉淀。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究竟能否和它们“赶得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