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到明代闽东和闽南两地争夺海外贸易主导权问题
成化年后福州代替泉州全面接管对琉球的朝贡,本来对于当地的士大夫来说等于存在一个合法的外贸渠道,但这种渠道实际上非常有限和被动
因为在更广阔的海域上,以琉球为中转站的东亚-东南亚贸易实际上已经长期被更擅长航海的闽南人,尤其是漳州籍商人所介入。游走于东南亚的琉球商人中,有相当比例为漳籍人士冒充,借以躲避明朝官府的追查
以至于到嘉靖中,福州这一块地方已经很难找到熟悉琉球航路的水手,连琉球国都“虑闽人不善使舟”,特地派了琉球船工到福州为明朝册封使做向导;郭汝霖准备出使琉球时,还要特地从漳州招募有经验的火长和熟练舵工;这对于洪武初向琉球输出“闽人三十六姓”中还与漳泉人士并驾齐驱的虎究人,从情感上自然很难接受
更悲惨的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福州莆仙地区又是遭受倭寇掠夺更严重的区域。
所以,对闽东地区的士大夫来说,海外贸易的便宜几乎没捞到,却要一起背倭寇入侵的锅,从这个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朝廷重整海防,严行海禁,这样既打击漳泉籍的竞争对手,也能恢复自己“正路子”的官方贸易地位
但对于闽南人士来说,把他们更为主动外向的海外贸易合法化,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