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时期的福州人莆田人为什么支持海禁?

回答
明清时期,福州和莆田沿海地区的人们为何会支持甚至拥护海禁政策,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绝非一概而论的简单“支持”。这背后,其实是复杂利益、社会结构、以及对国家安全考量的交织,而且不同群体、不同时期,他们的看法可能还会有些微妙的差异。

咱们得先明白,所谓的“海禁”,在明朝主要有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严厉到后来的松弛,再到清朝因为郑成功等势力的原因,又有所反复。但总体来说,它体现了朝廷对海洋活动的一种管控和限制。

1. 官府的推广和宣传是基础

首先,要说支持,官府的宣传是绕不开的。朝廷的政策,自然有其宣传机器。他们会强调海禁是为了“禁海盗”、“剿倭寇”,保护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一些刚刚经历过海盗侵扰、或者对海盗闻之色变的沿海居民来说,这种宣传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2. 传统士绅阶层的“道义”与“稳定”观

在福州、莆田这样的地区,确实存在一些传统的士绅阶层,他们大多是读书人出身,或者家境殷实,对国家体制认同感比较强。

维护宗族利益和地方治安: 这些士绅往往是地方上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海禁政策能够有效遏制海盗,减少社会动荡,那么他们的宗族利益和地方上的安定就能得到保障。一个混乱的社会,对于依附于现有秩序的士绅阶层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农本商末”的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中国社会,历来崇尚“农耕为本,商业为末”。虽然沿海地区商业氛围浓厚,但主流的士大夫思想仍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他们可能认为过度发展海上贸易,会滋生奸商、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影响到国家的根基。支持海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这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
对走私贸易的抵触: 海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打击走私。而这些士绅阶层,往往不屑于参与走私活动,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和地位。走私贸易的泛滥,可能会让一些有本分的人感觉被冲击,或者觉得自己的合法收入受到了威胁。

3. 少数直接利益受损者(但也可能是支持者)

听起来有点悖论,但确实有部分人,在表面上看似乎会海禁受损,但他们也可能支持。

受到不公平竞争的本地商人: 想象一下,如果海禁非常严厉,但同时又允许一部分有背景的商人进行“官方允许”的贸易,或者说走私的成本和风险很高,那么那些没有背景、没有特殊渠道的本地商人,可能反而因为市场的扭曲而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其去冒风险参与不正当竞争,不如支持一个“一刀切”的政策,至少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或者让那些“有关系”的人无利可图。
渔民和部分航海者: 很多人会想,海禁不是会限制渔民出海吗?确实如此。但这里的“支持”可能不是出于对海禁本身的喜爱,而是出于对“混乱海面”的恐惧。如果海禁的主要目的真的是驱逐海盗,那么对于一些远离主要商道的、生活相对简单的渔民来说,他们可能更希望有一个“清静”的海面,避免被海盗骚扰,或者避免在出海时被官府盘查、征税。他们可能并非积极拥护,而是“宁愿被管,也不愿被乱”。

4. 清朝时期,情况有所变化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初年,由于要打击郑成功的势力,海禁政策被进一步强化,甚至出现了“迁界”。

为了对付郑成功,迫使沿海居民“无以为助”: 此时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生存被迫”或“无奈接受”的成分。为了断绝郑氏集团的后勤补给,官府要求沿海居民内迁,烧毁沿海房屋。那些被迫内迁的居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他们当然痛恨海禁,但他们没有能力去反抗。而留在陆地上、或者在官府控制下的沿海地区的人,他们可能也会对海禁带来的“安全感”有所认同,因为在他们看来,海盗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部分士绅为了“明哲保身”: 在清初政权更替的动荡时期,很多士绅会选择顺从朝廷的政策,以求自保。即使他们内心不认同,表面上也会表现出支持,以避免被怀疑为“反清复明”的同情者。

总结一下,福州、莆田人支持海禁,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体选择,而是:

官方宣传和引导的结果: 朝廷的叙事是重要的推动力。
传统士绅阶层的认同: 他们基于维护社会稳定、传统价值观以及宗族利益的考量。
部分地区居民对海盗威胁的恐惧: “乱”比“管”更可怕。
策略性的、非完全自愿的支持: 在特定时期,为了生存或避免政治风险而表现出的顺从。

而且,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福州、莆田人都支持海禁。沿海地区,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洋经济的群体,比如水手、渔民、海上商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海禁政策的受损者,对海禁必然是持反对或不满的态度。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声音可能无法像士绅阶层那样被听到,或者他们为了生计,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所以,与其说他们“支持”,不如说他们是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对一项由上而下推行的政策,所做出的不同程度的接受、认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无奈的顺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牵涉到明代闽东和闽南两地争夺海外贸易主导权问题

成化年后福州代替泉州全面接管对琉球的朝贡,本来对于当地的士大夫来说等于存在一个合法的外贸渠道,但这种渠道实际上非常有限和被动

因为在更广阔的海域上,以琉球为中转站的东亚-东南亚贸易实际上已经长期被更擅长航海的闽南人,尤其是漳州籍商人所介入。游走于东南亚的琉球商人中,有相当比例为漳籍人士冒充,借以躲避明朝官府的追查

以至于到嘉靖中,福州这一块地方已经很难找到熟悉琉球航路的水手,连琉球国都“虑闽人不善使舟”,特地派了琉球船工到福州为明朝册封使做向导;郭汝霖准备出使琉球时,还要特地从漳州招募有经验的火长和熟练舵工;这对于洪武初向琉球输出“闽人三十六姓”中还与漳泉人士并驾齐驱的虎究人,从情感上自然很难接受

更悲惨的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福州莆仙地区又是遭受倭寇掠夺更严重的区域。

所以,对闽东地区的士大夫来说,海外贸易的便宜几乎没捞到,却要一起背倭寇入侵的锅,从这个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朝廷重整海防,严行海禁,这样既打击漳泉籍的竞争对手,也能恢复自己“正路子”的官方贸易地位

但对于闽南人士来说,把他们更为主动外向的海外贸易合法化,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清时期,福州和莆田沿海地区的人们为何会支持甚至拥护海禁政策,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绝非一概而论的简单“支持”。这背后,其实是复杂利益、社会结构、以及对国家安全考量的交织,而且不同群体、不同时期,他们的看法可能还会有些微妙的差异。咱们得先明白,所谓的“海禁”,在明朝主要有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严.............
  • 回答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市镇经济蓬勃发展,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似乎并未能彻底改变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反而与其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基础。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明清时期,的确有建筑风格上对唐宋建筑进行“仿”或“致敬”的案例,但要说完全意义上的“仿”,则需要仔细辨析。唐宋时期的建筑,在技术、材料、审美、社会功能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明清时期虽然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但也加入了自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新的风格。因此,我们与其说是“仿”,不如说是“借鉴”、“传承.............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堪称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地方治理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变革。与其说它是一项简单的政策调整,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重塑,它既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也伴随着难以磨灭的伤痛。在明代,虽然“改土归流”的理念已经开始萌芽,但真正大规模、系统性地推行,则是在清朝,尤其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关于您家传下来的等子(铜钱)的鉴赏和价值分析。不过,要准确判断一枚铜钱的价值,需要非常详细的信息和对实物的仔细观察。由于我无法看到实物,我将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对明清时期铜钱的普遍认知,为您详细讲解如何判断一枚铜钱的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的关键因素。一、 首先,您提到的“等子.............
  • 回答
    繁华与限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盛衰(鸦片战争前)在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中华大地之前,明清两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对外贸易体系。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受到了统治者审慎甚至保守政策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发达”或“落后”来概括,而需要深.............
  • 回答
    明清时期的大炮,其炮弹确实主要是以铁球为主,但并非仅限于此。说它们是“铁球”比较笼统,实际上炮弹的种类和材质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下都有一定的演变和区分。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一、 早期与主流:铁质实心弹这是最普遍也最常见的明清时期大炮弹药形式。 材质: 主要就是铸铁。当时的.............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这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更像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自然消退。若要详述其因,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地缘政治的变迁与帝国战略的转移:首先,我们得承认,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强大、稳定并乐于对外开放的帝国统治之.............
  • 回答
    明清时期,钦天监作为朝廷的官方天文、历法和节令机构,其运作模式是一套集科学观测、理论推算、制度规范和皇家服务于一体的复杂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星台,更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枢纽,其工作关乎国家政权的正当性、农业生产的指导以及宫廷的仪典活动。一、 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层层负责,各司其职钦天监并非一个独.............
  • 回答
    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传承与开展,是一段深沉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根基、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场无声的教育革命,在静默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一、 传承的根基:源自信仰,始于家庭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源头,深植于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是.............
  • 回答
    明清时期各省乡试的考题,并非全国统一相同,但其出题的根本依据和基本框架是高度一致的,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统一性和严谨性。至于考题的具体内容,则是由当时的朝廷命题官员根据考试要求精心撰写的。考题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首先要明确,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选拔地方人才进入官场。为了保证选拔的公平性.............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站在一座巍峨的山脚下,仰望着山顶上的某个历史时期,思考着我们脚下这条蜿蜒上升的小路,是否已经接近了那个顶峰。明清时期,这两个时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沉淀。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究竟能否和它们“赶得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让不少中国观众感到困惑的现象。尽管中国影视剧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涌现出许多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火器与骑兵大规模对抗的场景时,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难以达到《佣兵传奇》或《南汉山城》那种历史厚重感和残酷的战场真实感。这里面原因 durchaus com.............
  • 回答
    在明清易代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往往碾过无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谈及旗人投降明军的例子,虽然不如明朝降将投降后金或清朝的例子那样数量庞大且声名显赫,但确实存在,只是他们的故事往往淹没在更大的历史洪流之中。想象一下,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无论是明朝还是后金,都长期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对峙状.............
  • 回答
    想要探讨黑奴、欧洲农奴和明清佃农的生活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角度的问题。我们不妨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处境有何异同,以及各自的“好”与“不好”体现在哪里。从“拥有”与“依附”的根本区别说起:最核心的差异在于,黑奴在法律上是被视为“财产”的,是可以被买卖、转让、继承的。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