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时期大炮的炮弹是铁球吗?

回答
明清时期的大炮,其炮弹确实主要是以铁球为主,但并非仅限于此。说它们是“铁球”比较笼统,实际上炮弹的种类和材质在不同时期、不同用途下都有一定的演变和区分。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

一、 早期与主流:铁质实心弹

这是最普遍也最常见的明清时期大炮弹药形式。

材质: 主要就是铸铁。当时的冶炼技术虽然不如近代,但已经能够生产出质量尚可的铸铁。铸铁弹相对成本较低,易于大量生产,所以成为主力。
形态: 最基本的形态就是一个实心的铁球。大小不一,根据大炮口径而定。炮兵会根据战场的需要,选择不同尺寸的弹丸。
威力: 这种实心铁球的威力主要体现在其巨大的动能上。发射出去后,依靠炮管赋予的初速和质量,撞击目标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无论是撞击城墙、船体还是步兵密集队形,都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杀伤。例如,撞击城墙时,可以击碎石块,造成坍塌;击中船体,可以穿透木板,引发火灾或造成船体散架。
局限性: 缺点也很明显。实心弹主要依靠动能杀伤,对付装甲目标效果有限,无法穿透厚重的铠甲或坚固的工事。而且,它在命中时产生的碎片效果也相对较弱,杀伤范围相对集中。

二、 进阶与变化:开花弹的出现

到了明清中后期,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战术需求的提升,实心弹并非唯一的选择,出现了一些更具复杂性的炮弹,其中最典型的是“开花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榴弹。

概念: 开花弹的本质是在一个空心的金属弹体(通常也是铁制,但也有铜制的情况)内装填火药,并配有引信。引信在炮弹飞行过程中被点燃(或在触碰目标时被触发),然后在预定时间或地点爆炸,将弹体炸裂成无数个弹片,向四周散射。
材质与结构:
弹体: 早期可能是铸铁或铸铜制成,后期则转向钢制,以增强弹体的强度,使其在爆炸时能产生更多、更锐利的弹片。弹体通常呈圆柱形或椭圆形,比实心弹更大一些,以便容纳更多的火药和弹片。
火药: 就是当时使用的黑火药,用来提供爆炸的动力。
弹片: 弹体内部会预先填充一些小块的金属(如铁砂、铁钉、玻璃碴等),这些在爆炸时会随着弹体一起被抛射出去,增加杀伤力。
引信: 这是开花弹的关键技术。引信的种类也很多,有燃烧式引信(通过燃烧时间控制爆炸)、撞击式引信(触碰目标即爆炸)、延期引信等。引信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开花弹的实战效果。
威力与用途: 开花弹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炮兵的杀伤效率,尤其是在对付步兵密集阵列、骑兵冲击或易燃的军事目标时。弹片散射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造成面杀伤。

三、 特殊用途炮弹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类型,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针对特定战术需求的炮弹:

燃烧弹: 主要用于纵火,攻击木质结构建筑、船只或粮草堆。燃烧弹的弹体内部装有易燃物质(如松脂、硫磺、浸油的布料等),发射后撞击目标或在预定地点引燃。
毒气弹(早期形态): 虽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化学武器,但也有一些尝试将有毒物质(如燃烧含硫化合物产生的烟雾)装入弹体,意图制造有毒烟雾进行杀伤。但这种技术非常原始,效果也十分有限且难以控制。
链弹(場合があります): 是一种由两个半球形弹体通过铁链连接而成的炮弹。发射后,铁链会在旋转中展开,形成一个扫击的动作,专门用于破坏帆船的帆索、绳索或敌方步兵的阵形。

四、 生产与制造

明清时期大炮炮弹的生产主要依靠铸造工艺。

模具: 使用砂模或金属模具。根据所需炮弹的尺寸和形状,制作相应的模具。模具的精度对炮弹的圆度和质量有很大影响。
铸造过程: 将熔化的生铁或熟铁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取出弹丸,进行修整和打磨,去除毛刺,确保其表面光滑,便于装填和发射。
质量控制: 当时的质量控制相对粗糙,经常会出现铸造缺陷,如砂眼、裂纹、变形等,这些都会影响炮弹的性能甚至导致发射时发生危险。因此,选用品质好的炮弹,并进行一定的检验,是炮兵部队非常重视的一环。

总结来说, 明清时期的大炮弹药,最主要的还是以铁质实心球为主,这是因为其制造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且威力可靠。但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开花弹(榴弹)这类更为复杂的弹种,通过内部装填火药和弹片,增加了杀伤范围和效果。此外,还有针对特定用途的燃烧弹、链弹等。这些炮弹的材质、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战争的需求。说它们是“铁球”,准确但不够全面,更精准的说法是“以铁为主要材料制造的,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弹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代的长身管火炮主流就是大铁球+铅铁散弹,开花弹基本上是臼炮用的,不说铁球,说几个开花弹和所配火炮吧。

一种是嘉靖时期的满天星火炮,用料重1500斤,材质铜铁都行,铸造炮,而且用霰弹则说明它可兼职直射炮。火炮长6尺(192㎝)、内径8寸(256㎜)、外径14寸(448㎜),如果是铁质,那就加厚外径为16寸(512㎜),药室底部比内径狭窄到1/10,为7倍径左右的短管榴炮。满天星火炮用的炮弹有三种,霰弹、实心弹、开花弹。开花弹名叫混江龙,装填时先放火药、再放霰弹、最后放混江龙和铅弹。火炮尾端药室开两个火门,一个火门插入用熟铜或熟铁卷成的信管,信管插入火药中,然后往里面放引线,信管上边还有一个小机关插梢,下雨的时候可以封闭起来以免进水。另一个火门干嘛用的原文没说,我也实在想不出来,就不说了。我也不知道在火炮里放两种炮弹是不是唐顺之自己搞的,因为我实在不明白在榴弹上面放一个实心弹是什么神经病操作?略有些迷惑…


第二种是比较小的一种类似将军炮的火炮,用的开花弹叫飞云霹雳炮,大小如碗,生铁外壳。跟满天星相比多了个木马子,跟前期就一截木头的木马子相比还多了个弹座,这个倒是挺先进的。另外这门火炮弹种单一,不混打霰弹和实心弹,只打开花弹,倒是非常合理。

开花弹外型参考了鑽风神火流星炮,也是一种生铁外壳的开花弹,用坚木或卷纸筒制成信管插入引信,木信管外再包一层纸防潮。这种开花弹也用火炮发射,但不知道使用它的火炮什么样,可能是臼炮。


另外明代在实战中用的比较多有明确装备记录的还有两种单兵手持小臼炮,跟掷弹筒似的,即子母炮和飞礞炮。子母炮又叫惊营炮,是明军用来晚上偷家用的,制造敌营混乱,它用的开花弹生铁外壳叫天坠炮,取飞至半空坠落爆炸之意;飞礞炮又叫雷飞炮,直径96㎜长30~40㎝,我怀疑铁棒雷飞炮说的就是它,用的开花弹是一种直径8㎜长13㎝左右的生铁外壳炸炮,为圆柱体,此外木把长64㎝,加上炮身近1米,用来充作铁棒为近战兵器。




还有一种用的比较多的盏口将军随阵使用,发射药8两(300克),一次装生铁小炸炮20个,每个装火药5两(190克),依靠爆炸后破片杀伤,属于密集轰炸了…

虽然看着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早期的开花弹基本上都是臼炮使用,虽然陆陆续续出现了榴炮,但操作麻烦、危险性大、哑火率高,一直到18世纪都不是算太高效的武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