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军可以在正德年间取得应州大捷,而在嘉靖时期就发生了庚戌之变的奇耻大辱?

回答
要深入探究明军在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与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之间天壤之别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领导、军队素质、战术运用、边患形势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应州大捷:朱厚照的“亲自出马”与明军的“回光返照”

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发生在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即正德皇帝)亲率二十万大军,在应州(今山西应县)与也先率领的鞑靼(蒙古)军队展开了一场正面较量。这次战役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总体而言,明军确实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击退了鞑靼的进攻,尤其是在朱厚照“御驾亲征”的戏剧性安排下,被后世渲染为一次扬眉吐气的武功。

1. 皇帝的“亲临”与提振士气:
非同寻常的皇帝形象: 正德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热衷于军事、渴望建功立业的皇帝。他厌恶朝堂上的繁文缛节,更愿意体验“武将”的生涯,甚至给自己起了“朱寿”这个名字,模仿武将的作战风格。这种“任侠”的皇帝形象,虽然被朝臣视为荒唐,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将士的战斗热情。
凝聚力的象征: 皇帝亲自出现在战场,尤其是在前线指挥,对于当时的明朝军队来说,是一种极强的心理鼓舞。这意味着皇帝对这场战争的重视,也意味着将士们的生死与皇帝的安危紧密相连。这种“君王与士卒同在”的氛围,能够极大地提升军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使得将士们更愿意拼死作战。

2. 明军将士的战斗力(相对而言):
仍然保有一定的精锐: 尽管明朝中后期军事实力有所下滑,但在正德年间,军队中仍保有一定数量的精锐部队,特别是那些长期驻守边疆、经验丰富的将士。这些部队经历了前朝的战火洗礼,仍然具备一定的战斗意志和军事素养。
地形的利用与战术配合: 应州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有利于明军利用坚城和险地进行防御。虽然具体战术细节存在争议,但有证据表明,明军在应州之战中,能够有效利用火器(如火铳)和弓箭进行远程压制,并在近战中发挥骑兵和步兵的配合。

3. 成功的战术运用与运气成分:
“围点打援”或“诱敌深入”: 具体的战术布置至今仍有讨论。一种说法是,明军利用应州城作为诱饵,引诱鞑靼主力前来攻城,然后布置精锐伏兵,在其侧翼和后方发起突袭。另一种说法是,明军主动出击,以劣势兵力消耗鞑靼,再伺机反击。
鞑靼战术的局限性: 也先虽然是优秀的军事领袖,但他所领导的鞑靼骑兵,虽然勇猛,但在攻坚能力和大规模协同作战方面,相较于训练有素的明军,可能存在一定短板。并且,蒙古军队的进攻往往是掠夺性质,一旦受挫,士气也容易迅速衰竭。
运气与临场发挥: 战争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战役的成功也离不开将领的临场判断和士卒的英勇发挥,甚至可能包含一些运气成分。

4. 边患形势与战略背景:
蒙古的内部分裂: 此时的蒙古部落虽然仍然构成威胁,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先的崛起和领导力,也面临着其他部落的挑战。明朝正好利用了蒙古的这种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整体攻击力。
明朝的战略调整: 正德皇帝的“亲征”,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明朝对北方边患的一种积极应对策略,尽管其方式有些“儿戏”,但这种姿态本身就向边疆将士和潜在的敌人传递了一种信号。

庚戌之变:嘉靖皇帝的“无为”与明军的“失魂落魄”

相比之下,发生在1549年(嘉靖二十七年)的庚戌之变,是明朝在嘉靖年间一次更为惨痛的边境挫败,发生在宣大防线上,当时瓦剌(蒙古一部)进犯,明军惨败,甚至有说法认为朝廷方面有内应,导致了混乱和溃败。这场失败的背后,则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和思想层面的问题。

1. 皇帝的“失位”与军心涣散:
嘉靖皇帝的“修道”与“不理朝政”: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极其有争议的皇帝。他一登基就陷入了“大礼议”的权力斗争,之后又沉迷于道教,长期不上朝,将朝政大权交给内阁大臣处理。这种“修道”的生活方式,让他与军务、国事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缺乏“精神领袖”: 与正德皇帝“亲自出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嘉靖皇帝从未真正关心过边疆的军事,也从未有过“御驾亲征”的念头。当边疆危机爆发时,皇帝的“缺位”使得军队失去了最高精神统帅,士气更加低落,将士们不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2. 明军军力的“全方位衰退”:
军备废弛与腐败: 经过几十年的相对和平,加上嘉靖朝的吏治腐败,军队的军备和训练状况严重下滑。军饷发放不及时,装备陈旧,基层军官的素质也大幅下降。军户制度的瓦解,使得军队的来源和训练都出现了问题。
制度的僵化与指挥的混乱: 明朝中后期的军事制度,虽然在前朝奠定了基础,但在实践中却变得越来越僵化。指挥体系存在弊端,文官干预军务,武将的权力受到限制,导致在战场上难以灵活应变。
将领的贪腐与怯懦: 很多边将本身就是靠贿赂或裙带关系上位的,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边防的巩固。面对强敌,很容易出现畏战、避战,甚至临阵脱逃的情况。

3. 北方边患的“升级”与战略环境的变化:
蒙古的统一与强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北方蒙古各部,特别是瓦剌,在领导人的带领下,重新变得强大起来,形成了对明朝的巨大威胁。他们的骑兵战术更为成熟,对明朝边境的袭扰也更加频繁和有组织。
战略重心的偏移: 嘉靖朝时期,明朝虽然也在努力维持边防,但由于内部问题重重,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反击。而且,国家也面临着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等其他威胁,导致边防资源分散。

4. 战术上的“被动”与“溃败”:
缺乏有效的战术应对: 面对蒙古骑兵的冲击,明军在战术上显得非常被动。由于缺乏精锐部队和有效的指挥,在野战中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导致溃败。
“内应”传言的打击: 庚戌之变之所以“耻辱”,还在于有传言称有明朝的内应向蒙古人泄露了军情,导致了明军的措手不及和内部混乱。这反映了当时边防体系的脆弱性和军队内部的严重问题。

总结:从“精气神”到“形形色色”的衰败

应州大捷与庚戌之变之间的巨大反差,并非简单的一个胜利或失败,而是明朝军事实力和国家状态在不同时期、不同皇帝治下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面貌:

皇帝的角色: 正德皇帝的“亲征”代表了皇帝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精神感召力”,即使方式不当,但其出现在战场上至少能凝聚人心。而嘉靖皇帝的“袖手旁观”,则让军队失去了灵魂。
军队的“精气神”: 应州之战时,明军虽然有弊端,但仍保有一定的战斗意志和精锐。而庚戌之变时,军队则呈现出“魂不守舍”的状态,军备废弛、士气低落、将领腐败,整个军队系统都出现了严重的“功能失调”。
战略环境的演变: 边患的性质和强度也在发生变化,蒙古力量的整合和明朝自身问题的积累,使得边防的压力在嘉靖时期更加严峻。
制度的维护与腐蚀: 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维护,对于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正德时期,尽管有皇帝的“胡闹”,但一些前朝形成的军事惯性和制度仍在发挥作用。而到了嘉靖时期,制度的腐蚀和破坏更加严重,导致了军队的整体衰败。

可以说,应州大捷是明朝军事能力在某个时期、某个点上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庚戌之变则是明朝积重难返的军事衰败在边境战场上的一次集中体现。这之间的转变,是制度、人心、战略、军事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为明朝后续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嘉靖帝表示:我他妈也想知道啊!

《皇明经世文编》记载,朱厚熜有过一次策问,提到了正德年间将卒优良,自己很是羡慕。

问我國家建都北平,以宣大薊州為肩背,以遼東為左臂,謂其外與虜接而內距京師不遠也。故先朝謀臣於此數鎮恒注算焉。
正德中北虜突入宣大,寇白羊,南逼居庸近矣。巳而見我軍三面至,虜輒遁去,卒無所得。于時兵何卒辦,將何卒良,至今人有傳其事者,可為訓乎!

朱厚熜一句:于時兵何卒辦,將何卒良,至今人有傳其事者,可為訓乎!

可见在嘉靖帝的眼里,正德时期将良兵辦,以至于今人还有传颂当时边军的事例,这语气里不知有多少嫉妒与叹息。




我不是很明白,有的答案居然能从《实录》里,随便摘抄几个明军战败的案例,然后可以论证出正德年间的明军战斗力很菜?

这论证的方式不科学吧?

按照你这种以偏概全的手法,我也可以摘抄几个明军战胜的例子,来论证出正德年间的明军战斗力爆表呀:

正德四年十二月,虏酋亦孛来部众入套驻牧,乘隙屡寇边境,总兵官马昂统领官军与战于木瓜山等处,共斩获贼首三百五十六颗,生擒男女九人,夺获战马二百一十一匹,骆驼二十四只,牛羊四百一十五只,夷器弓箭二千九百二十六件,番文三本,昂与镇守太监刘保,巡抚都御史黄珂,各以捷闻,得旨,保等写敕奖励所遣赍捷者各升一级,赏纻丝衣一袭,新钞千贯。

……

正德五年夏四月,甲午虏寇庄浪巡抚都御史张翼,镇守太监宋彬,总兵官卫勇督,游击将军吴英,参将吴鋐,都指挥鲁经等御之,左监丞王欣,副总兵徐谦继后,虏败走,斩首百五十八级,各以捷闻,翼彬等赐敕奖励奏捷,人各升一级,赏纻丝衣一袭,新钞千贯。

……

正德六年十一月,甘肃巡抚都御史张翼,总兵官王勋奏虏入寇,败之于观音山,斩首二百六十六级,赐敕奖励奏捷人升赏如例。

……

正德七年春正月,巡抚甘肃都御史张翼等奏虏犯肃州,都指挥董杰等御之,斩首百十有九级,赐敕奖励奏捷人升赏如例。

……

正德十一年冬十月,先是虏二万骑分路掠偏头关等处,我军追袭败之于岢岚州斩首八十余级,都御史李钺御史朱鉴以捷闻,各赐敕奖励奏。

……

正德十二年二月,虏入开原镇夷堡,参将孙棠太监王秩等御之,追至创忽儿河斩首八十七颗,巡抚都御史张贯总兵官韩玺以捷闻,赐敕奖励奏捷人升赏如例,有功官军令巡按御史查奏。


就这些个玩意儿,你下载个《明实录》用关键词搜索一下,一抓一大把。

敢问,又能证明什么?

有位答主说得好:光看贼吃不记贼挨打。

《明实录》那么多卷,漫长的那么多年,由于明蒙战争的规模太小,决定不了什么,而大大小小战役又不计其数。

那么,要找出几个战胜与战败的例子,那还不轻而易举?

可并没有什么意义吧?




自从明中期开始,蒙古没心思反攻中原、恢复大元,只想抢一把就走;明军也没心思征服蒙古、吞并草原,只要保障自己不被抢就足矣。

于是,不论鞑靼破关劫掠,还是明军出塞捣巢,都会下意识的避开对方主力,因为他们的战略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与后来的明清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判断正德与嘉靖年间的明军战斗力,从战绩上看,那就是一堆流水账,看不出什么,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你得去看双方的组织度。

对此,面对嘉靖关于安边的策问,王维桢的解释就可以看出,正德年间的军队素质与组织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

愚聞正德中,虜酋駐牧威寧海子。威寧在宣大二鎮間,時王恭襄在本兵書聞,乃即選大將一人,參將二人,督京營兵練習之。又徵遼東兵赴薊州備之,又檄宣大整兵備之。既半歲,虜不來,申令營兵在練者無得怠,諸鎮兵亦不解。忽而虜果入白羊口,南嚮而趨居庸,書連至告急,乃即遣所選將,所練士出擊之。遼東兵自左臂至,宣大兵隨肩背至,諸軍既合,虜狼顧駭慄,一日輒移去。是歲也,虜春駐威寧,秋乃始入者,伺我懈而冀得縱也。借使我兵以久待不至,弛焉,彼計中矣。盖虜凡大入,必召集諸部落,以利啗之,不得利不足示信。自虜駐威寧,即識其計而備之。若恭襄者,真謀臣也。


这里提及的,是正德十一年,鞑靼驻军威宁海子(王越表示,这地名怎么这么熟悉呢)。

王琼得到消息,令部下整军备战,可过了半年,敌军也没来。

其实这是鞑靼的诡计,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鞑靼以为明军会就此懈怠,到时候再趁虚而入。

可谁知王琼严令,诸军必须整齐操练、以备不时之需,而明军也能令行禁止、枕戈待旦。之后鞑靼果真大举入侵,而明军迅速做出反应,完成合围,鞑靼无奈,被迫出了边墙。



鞑靼人表示,你南朝人马杀了我多多达达,继而就仰天哭痛、悲声不止,最后两万余人撤出威宁海子。

这一战,比之当年王越在威宁海子的奇袭,恐怕也不遑多让吧?




再说说应州大捷,关于最后的这个结果,我认为是没有水分的。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但你们居然把这句话总结成蒙古军死了16个、明军死了52个?

明粉看了气急败坏,坚持认为这是假数据,明黑看了喜出望外,嚷嚷这分明是应州惨败,你们还能再滑稽一点吗?

这段史料,你得拆成两部分看,再去扣出你想要的信息。

第一部分: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

明代战争的常识:斩虏首十六级≠一共就杀敌十六人。

所以蒙古方面的损失,肯定是比这个数字大的,至于到底大多少,不得而知。

但我上面举的例子,王琼对战两万蒙古骑兵,杀的人家“仰天哭痛、悲声不止”,可到了最后一统计,也才一百四十一颗首级而已。

你总不会真以为,明军一共才杀了一百四十一个人,然后就把鞑靼两万人都吓破胆了吧?

所以,斩首数与杀敌数,这之间到底有多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一般。


第二部分: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应州之战最吊诡的地方,就在这里,重伤居然比死亡高出了十倍之多?

这在战场上是很罕见的,记得温相给过解释,当时双方没有正面交战,说什么从清晨砍到黄昏,都是在扯淡。真实情况应该是明军不停追击索战,而蒙古则用小部队骚扰、以箭阵试探,双方始终处于对峙状态,最后小王子见占不到便宜,就选择了退去。


于是,这一切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问:为何死亡少而重伤多?

答:因为那都是被乱箭伤到的。


问:蒙古方面为何死亡数少?

答:因为小王子整齐退兵,明军因大雾难以追击,蒙古方面有时间带走大量的死者,而不被计入明方的战后统计。


问:从数据上看,明军为何看起来伤亡更重?

答:因为统计方是明廷,自己这边的数据肯定会更加详尽。


问:为何这一战还叫“大捷”?

答:虽说这特么就没真正打起来,可从客观上讲,明军确实阻止了蒙古南下劫掠的意图;从主观上讲,朱厚照也确实赢得了这场军事对峙的胜利,最终怂了的那个人是小王子。


最后,小王子不一定就是达延汗。

明朝几乎把鞑靼的各个部落首领都叫小王子,而这次到底是哪个小王子……我估计明朝的官员自己也说不清楚吧。

user avatar

光看贼吃不记贼挨打啊,俺达是打到过明朝首都北京附近,明军也烧了俺达板升行宫呐。

明朝嘉靖时期,在大同右卫边境之外,由玉林旧城而北经黑河、灰河,约三百余里的范围,有一个名叫丰州的地方,这个地方崇山环合、水草甘美。当时有内地的白莲教徒丘富、赵全、李自馨等人带领大量人口叛逃出明朝在这个地方建造城寨居住,并且修建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宫殿,还在当地靠近东胜川开辟了数千顷良田,被蒙古人称之为板升城。可能有人会感到奇怪,他们修建房屋城墙无非是居住自保,还可以理解,修建这么多宫殿是为什么?很简单,丘富等人很明白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抵挡明军的围剿的,于是他们选择投靠俺达,这些宫殿就是给俺达修建的,他们在这里奉俺达为天子,极力带路鼓噪进军中原,而早期俺达入寇明朝边境攻打各城堡所使用的钩杆、云梯等攻城器械就是丘富他们教导制作的。宫殿修建完毕之后,俺达就把板升城当作了自己的行宫,并且每次入寇明朝时也都会留下一千多人守卫宫城及部落老幼,但由于夏天太过炎热,所以俺达在酷暑时节也会迁移到大青山口外避暑,丘富等白莲教徒仍然居住城内防守。而这一情况就给了明军发动奇袭的条件和机会,大同总兵官刘汉早就想一把火烧了这个违章建筑,巡抚李文进和原任总兵俞大献也早有打算趁虚而入剿灭板升城里的白莲教徒,解决掉这些祸根。于是嘉靖三十七(1558)年七月,刘汉命令参将王孟夏、麻禄,游击徐钦,把总捕儿害、葛柰,守备刘本经等军官五十三人,挑选精锐士兵三千人分别率领飞驰出境,他本人与副总兵赵苛,参将孙吴、郑晓则另外率领重兵分三哨出境抵达玉林旧城后驻守,以做后援接应。王孟夏等人率领这三千精兵星夜进军,明军在狂奔一夜之后于黎明时分抵达丰州,随即对板升城展开进攻,板升城守军毫无发觉,猝不及防之下陷入混乱崩溃,明军斩首八十三颗、俘虏六十七人,其余敌军全部逃窜。攻入城内的明军迅速找到并进入宫殿区,然后纵火将这些违章建筑全部烧了个干净。可惜当时丘富随俺达出去避暑不在城内,而赵全则走匿墩台之上龟缩,于是麻禄督兵挖掘墩台,眼看就要挖塌,俺达派来救援的大部蒙古骑兵赶到,于是明军迅速脱离撤退,李自馨趁这个机会逃走,不过他的弟弟李自桥和母亲胡氏则被抓获,赵全的弟弟赵贤被杀。明军驱赶俘虏以及一百多头牛马橐驼撤回,但在黑河被蒙古骑兵追上,于是三千明军分为数哨轮流接战、交替撤退、且战且走,总之你来了我就打,你一退我就走,就这样成功撤入玉林旧城与留守的大部队汇合,而蒙古骑兵看明军势大,也只好退走。明军各部在经过一天的休整之后,于第二天返回国土境内,这次奇袭行动往返一共历时五天,虽然斩获不多,但成功摧毁了俺达的板升城行宫,并且打退了前来追击的蒙古骑兵,保住了胜利果实。

之后总督都御史葛缙以大捷上报朝中,嘉靖皇帝下令兵部各按功劳商议论功行赏。最终决定升刘汉为都督同知,荫一子为本卫所千户;升葛缙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仍旧总督;荫李文进一子为国子生,并各赏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麻禄、王孟夏、刘本经、葛柰、捕儿害以及总旗黄国相等人各升迁二级,赏银二十两;户部郎中魏学曾、兵备副使王之诰各升俸一级,俞大猷官复祖职。其余如参将李官、参议杨守愚等人各按功劳奖励,此外又从太仆寺抽出马价银一万两运到军营,用来分发犒赏出战士兵。至于阵亡指挥张戢等人,则升他们承袭职位的儿子各二级,被抓获的李自桥等数十名俘虏被下令论罪全部处死。


user avatar
问我国家建都北平,以宣大蓟州为肩背,以辽东为左臂,谓其外与虏接,而内距京师不远也。故先朝谋臣,于此数镇,恒注算焉。【正德中北虏突入宣大,寇白羊,南逼居庸近矣,已而见我军三面至,虏辄遁去,卒无所得。于时兵何卒办,将何卒良,至今人有传其事者,可为训乎!】花当之子寇马兰谷也,射伤裨将,桀矣。本兵请使责问,求执其子,偿其罪,以明朝廷之威,自是朵颜诸部,畏威奉贡,何谋以制之也?成化末,海西建州诸夷,数犯辽东,守臣议主抚,本兵议主剿,卒用本兵议,兴师伐之,辽东以宁。由是言之,则主抚者非矣,乃复有言剿之非者,何哉?今朵颜诸部、海西诸夷,往往窃发为二境患,北虏益鸷悍莫御,故就尔诸士,讯所闻而知者,以裨边计,苟有自献而足效者,即不袭故计可也。
——《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六十二

在世宗关于边防的策问中,正德朝是正面例子,有异议的可以去找道长唠唠哈。


有答案举出几场正德年间的败绩就断定正德朝边防差,且不论这样的论述是否合理,如果按照类似的直接粗暴思路,倒是有这样的一个数据,统计的是实录记载里明朝各代皇帝在位期间的蒙古寇边次数和频率。

一般来说,蒙古侵扰频繁,意味着其时边防的相对疲弱,对吧?

明中后期的数据如下:


诚然,种种客观影响因素,如蒙古势力的兴衰变化和明蒙关系等也必须考虑在内,但即便如此,也不容易得出弘正嘉三朝“边防在正德年间严重下降,下降势头较嘉靖年间更重”的结论吧?

(嘉靖年间“扰边”频率不算突出,但据统计,蒙古猛烈入寇(人数过万)的次数占比较高,“北虏”严重这一印象或是由此而生。)



说下应州之战。

有些人把最后那串数据一列就开始大侃特侃,认定应州战役是战败,那么为啥看战役过程,最后是“大胜”的蒙军被武宗率领的“大败”的明军追着跑,还是因为大雾的阻碍才未能继续追击?

丁未,上亲督诸军御虏于应州,虏遁,驾还驻大同左卫城。
……上乃率……自阳和来援,众殊死战。虏稍欲,诸军乃合。会暮即其地为营垒,乘舆上焉。明日虏来攻,上复督诸将御之。自辰至酉,战百余合,虏乃退。【明日引而西,上与诸将且战且退,追至平虏朔州等边。上复进兵,会天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困,乃还。】复令勋及巡抚佥都御史胡瓒以捷闻于朝。
——《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嘉靖四十二年蒙古入寇,道长曾有言曰:

然,(杨)选等正是送去,敢言追杀,其谁欺乎?今外兵四集,内士又出,只游戏一场,不过庚戌之辙,又故事矣。兹看博等会东所计有甚奇方定策,付诸将行,如何以伸革威,如何以报人害,大剿一场。且闻彼邪夜战不能,或谓何不夜攻,然我军亦不禁,岂可取胜哉。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
——《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六

要是武宗当年打的是场大败仗,那还能“圣威震彼”嘛?

要是把有些官员的牢骚话当真理,那李梦阳同学还作诗讽刺说武宗打仗是自启边衅,没事找抽呢,也是真的喽?

天设居庸百二关,祁连更隔万重山。
不知谁放呼延入,昨日杨河大战还。
——李梦阳《经行塞上·其二》

武宗巡边时官员们嘴上也没消停,可也妨不着武宗搞阅兵吓唬人。

……帝西狩榆林。从师十万,猎古梁城,观兵走马梁。虏百骑临墙稽首,贡马四、犬二,营帐皆北徙横山后。帝居榆者三月余,虏不敢入犯。
——《延绥镇志》卷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探究明军在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与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之间天壤之别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领导、军队素质、战术运用、边患形势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应州大捷:朱厚照的“亲自出马”与明军的“回光返照”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发生.............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何时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与明军一战,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节点,而是一个逐步积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增强的信念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理解这个转变。早期的积累:从“一人之下”到“足以抗衡”努尔哈赤的早期生涯,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女真各部。在这过程中,他确实有过与明朝的接触,但更.............
  • 回答
    创办小米时,雷军一直能够占绝大多数股份,这背后是一个精心策划且基于信任的股权结构设计,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强强联合”直接决定。虽然小米的初创团队成员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但雷军之所以能持有绝大多数股份,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雷军的“核心创始人”与“主导者”地位: 资本的驱动者与资源整合者: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的。简单来说,“黑小米”和“黑雷军”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一个是对产品、商业模式的讨论和批评,另一个则是对个人品格、领导力的评价。虽然这两个维度在某些时候会交织,但区分开来,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把话说透了。为什么“可以黑小米”?“黑.............
  • 回答
    曹德旺捐建福耀科技大学,雷军给自己发高薪,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挺大的差异,而且这个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曹德旺捐大学这事儿。首先,你要知道曹德旺是谁。他不仅仅是一个“玻璃大王”,更是中国实业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福耀玻璃,是全球最大.............
  • 回答
    这确实是历史上很有意思的对比,虽然两者都是军事决策,但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决策动机以及王国对军事策略的容忍度。我们先聊聊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拿破仑的“大军”不可阻挡地向莫斯科逼近时,整个俄国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莫斯科,对于俄国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历史.............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统称中朝军队)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勇气”或“数量优势”可以概括,而是战略战术、政治军事考量、国际形势以及双方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步骑混合的宋军不敌游牧骑兵,几乎同期同编制的十字军为什么可以?”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核心难题,也让不少熟悉宋朝军事状况的人感到困惑。毕竟,宋朝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高度的文明和技术进步,为何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较量中,尤其是步骑协同方面,却常常处于劣势,甚至不如远道而来的十字军?要解答这个.............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关于意大利语系贴吧(我理解您可能指的是与意大利语言、文化或留学相关的网络社群)之所以能营造出友善可爱的氛围,并且兼具良好的学术氛围,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解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共同的热爱与目标作为粘合剂: “萌”的共同语言: 意大利语本身,以及与之相关.............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就像问大家是喜欢吃麻辣烫还是麻婆豆腐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个人口味和偏好的体现。不过,为什么黄日华版的萧峰在大众心中似乎更具“王者风范”,而你独独钟情胡军版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为什么黄日华版萧峰能成为“经典”和“大众心中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问题,涉及到明朝末年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军与日军的交战时期(万历朝鲜战争)和明军与八旗军的交战时期(明末清初)简单划等号,这中间隔着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在这二十多年里,明朝内外的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实力差异的鲜明对比。1633年明军能击败荷兰殖民者,而到了19世纪中叶,满清百万大军却在英军面前溃不成军,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不仅仅是军队数量的简单对比。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先说1633年的那场仗。163.............
  • 回答
    松锦之战,皇太极敢于和明朝军队进行决战,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精确的计算。这并非一次鲁莽的豪赌,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明朝现状以及战场形势的深刻判断。以下将详细阐述皇太极决战的深层原因:一、 清朝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与战略成熟: 八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战斗力的提升: 皇太极通过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将汉人、.............
  • 回答
    松锦之战,明朝末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其结局之惨烈,尤其是数万明军被逼入大海,宁死不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回头拼命”,而是错综复杂的军事指挥失误、心理崩溃、严酷的战场环境以及士兵绝望的连锁反应。一、被围困的绝境:海边的绝望牢笼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士兵宁愿溺亡也不愿回头拼杀的景象.............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