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松锦之战中为什么有数万明军被逼入海水淹死也不回头拼命?

回答
松锦之战,明朝末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其结局之惨烈,尤其是数万明军被逼入大海,宁死不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回头拼命”,而是错综复杂的军事指挥失误、心理崩溃、严酷的战场环境以及士兵绝望的连锁反应。

一、被围困的绝境:海边的绝望牢笼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士兵宁愿溺亡也不愿回头拼杀的景象,必须先明确明军当时的处境。松锦之战,明军主力,包括总督洪承畴率领的精锐部队,被清军在锦州城外层层包围。清军采取了经典的“围三阙一”战术,但这次并非真的留有生路,而是将明军逼向了更加绝望的方向——大海。

当时,明军被围困的地点,多集中在锦州城西和北面,而其退路,特别是海上撤退的可能性,被清军的骑兵和炮火严密控制。即便有少数船只,也无法容纳数万大军,而且会被清军的水师(虽然规模不如明朝,但当时已能有效封锁沿海)和岸边火力拦截。

随着战事不利,粮草断绝,疾病蔓延,明军士气早已跌落谷底。清军步步紧逼,攻势凌厉,明军的阵线不断被撕裂。在这样的绝境下,绝大多数明军士兵已经失去了突围的希望。

二、指挥失灵:方向错误与信任危机

这场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明朝指挥系统的混乱与失误。

错误的判断与决策: 洪承畴虽然是名将,但在松锦之战中,其战略判断出现了偏差。例如,他对清军的实力低估,对后勤补给的依赖过度,以及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了一些能够挽回局面的机会。
各自为战的部队: 明朝军队的组成复杂,各路援军抵达后,虽然名义上归洪承畴指挥,但实际上的协调与统一指挥存在严重问题。各部队之间配合不默契,甚至存在各自为战、保存实力的心态。
“退”比“进”更可怕: 当明军被逼至绝境,如果选择向西突围,则要面对更加严密的清军包围圈,那里骑兵优势更明显,战场地形也对明军不利。而向大海方向,虽然看起来是死路,但在某些士兵看来,也许还有一丝海上逃生的渺茫可能,或者至少是远离清军刀枪的另一种死亡方式。
对上官指令的麻木: 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和苦战,士兵们已经身心俱疲,对上官发出的“拼命”指令,可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牺牲,看到了太多指挥官的失误,当“拼命”变成无谓的送死时,士兵的求生本能会压倒忠君报国的号召。

三、心理崩溃:绝望吞噬了勇气

想象一下,你被围困了数月,饥寒交加,伤病缠身,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而对方的攻势却从未停止。这种长期的折磨,足以摧毁任何人的心理防线。

“求死”的心态: 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一部分士兵可能已经产生了“求死”的心态。与其被清军俘虏,遭受折磨,或者在无望的战斗中惨死,他们宁愿选择一种相对“迅速”的结束。溺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被乱刀砍死或炮火轰炸来得“平静”一些。
对生的希望渺茫: 当突围无望,逃跑无路,士兵们对生的希望已经完全破灭。这种绝望感,比战场上的任何恐惧都要可怕。它会让士兵放弃一切抵抗的意志,甚至放弃求生的本能。
“不回头”的连锁反应: 当一部分士兵开始向海边逃窜时,周围的士兵可能会受到感染。如果周围的部队也在崩溃,那么“不回头”就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逃亡”行为。即使有人想回头拼杀,在混乱和恐慌中,也很难组织起来,反而可能被自己人冲散。

四、严酷的战场环境:身体的极限与死亡的诱惑

饥饿与疲惫: 长期被围困,明军士卒早已饥肠辘辘,体力枯竭。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即使想拼命,身体也可能无法支撑。
严寒的冬季: 松锦之战发生在冬季,严寒的天气使得作战环境更加恶劣。在饥寒交迫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急剧下降。
“相对安全”的死亡: 对于一部分士兵而言,面对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清军,拼杀就是必死无疑。而向海边逃跑,虽然会溺水,但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可以暂时摆脱清军的刀剑。在极度恐慌中,这种“暂时”的解脱,可能比死亡本身更具诱惑力。

总结来说,松锦之战中数万明军被逼入海水淹死而不回头拼命,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清军高超的围困战术,将明军逼入了绝境。
明朝指挥系统失灵,战略判断失误,导致部队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长期的围困、饥饿、疾病和残酷的战斗,导致明军士气彻底崩溃,士兵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绝望感。
在求生无望的情况下,一部分士兵可能选择了“求死”,或者在恐慌情绪的蔓延下,集体性的走向了绝望的终点。

与其说是“不回头拼命”,不如说是在彻底的绝望面前,他们丧失了“拼命”的意志和能力。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降临,在那一刻,对于他们而言,可能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这场悲剧,是军事指挥失误、战场残酷性以及人性的脆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集中爆发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松锦大战有份很有趣的史料。皇太极御驾亲征的同时,强迫在沈阳做人质的朝鲜世子(昭显世子)随行。从当年8月20日,昭显到达锦州城下,直至9月12日皇太极听闻宸妃海兰珠病重的消息迅速回师为止,这场战争的很多细节被记述在等同于昭显世子“起居注”的《沈阳日记》一书中。

因为是松锦大战的亲历者留下的见闻录,这份史料的价值相当高。

昭显世子到达前线的第三天,就有“汉兵潜入汗阵”,偷袭皇太极大营,引发了大骚乱。战火一度烧到昭显世子的住地眼前。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晚,据《沈阳日记》载,清军告诉这帮朝鲜人,跟他们交战的明军“有走向海边而尽为清人所杀者”。

《沈阳日记》在其后的战争更详细写了从清人那里得知的,明军投海之前因后果,读来可谓悲壮。

“汉兵人多食少,海仓之粮未及运入,为清所夺。松山城中守兵自有一年之粮,城外列屯十万援兵。”

明军粮草被清军所夺,大军无以为粮,松山又城门紧闭。无奈之下,援军只能考虑“西归”。

本来清军是惧怕松山城的火炮,不敢离明军营地太近。有时候还有一堆炮弹就落在昭显世子的营帐旁边。

“以大炮向放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城中亦为应......松山炮丸大于鹅卵,屡落于幕次近地矣。”

这下好了,发现大批明军拔营,真是天赐良机,清兵便“邀击中路,铁骑长驱”,接着就出现了明军“饥卒莫当,匿山投海”的场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这段:

“清人三日搜杀,极其惨酷。而汉人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拥其将立于海中......中箭不失礼敬,死而后已。此事清人亦言之。”

这些惨遭伏击的饥饿士兵,死时是非常有骨气的。连清人自己都向朝鲜人感慨这事。

所以明军有拼命吗,当然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有“驰突得归者”。那些拼不过送命的,送的也壮烈。

user avatar
清太宗实录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历史上并没有数万明军淹死。事实上按清实录记载,是松锦之战一共斩杀明军53783人(数字统计真精确),包括各种死法,也包括淹死罢了。

逃往海边指的是小凌河出海口,那里有明军的船队,监军张若麟即从小凌河乘船逃走,清军牛录额真谭泰率四百人赶到小凌河追击阻截逃走的明军。

当夜自王朴先逃,吴三桂紧随其后,明军已经陷入混乱状态。黑夜中逃向海边的明军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倒霉正赶上了涨潮……逃都逃了,跳海自杀岂不是有病?

松锦之战是明清最后一次赌国运的大决战。皇太极见围锦战不利,满蒙男子15岁以上全部征来从军了

这种大战,研究起来没那么容易。

真心希望少点情绪输出,多有点细节研究的回答才好。

user avatar

日本军队在战局不可逆转时候为什么不坚持战斗而是徒劳的板载冲锋?连栗田这种打仗带脑子,开打前严禁自杀冲锋,号召每个日本兵得打死十个美军才能死的指挥官,最后也是死在自杀式冲锋里?

为什么不像苏联军队惯常做法放弃阵地化整为零转入游击坚持抵抗?折钵山有淡水,藏他个把小队没有问题

一个道理

板载冲锋和主动溺死在海里一样,是在绝望中已经失去了抵抗意志 失去了对胜利的信念,但是忠诚仍在,但求向世人展示,我等为国家赴死矣。

如果他们还相信自己仍有希望胜利,他们无论如何都会坚持抵抗只到走投无路。

可惜他们效忠的是昏庸腐朽的明廷

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