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前的努尔哈赤就是明军啊。要是辽东明军还能打,努尔哈赤敢造反吗?
这个问题来强答一记,在看明末财政问题相关书籍的时候,看到过明末军士的生存情况,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惨不忍睹啊,随便举几个我用过的材料:
军士月饷止四钱五分,救死不赡,何暇操演。(《明熹宗实录》卷二七,天启二年十月丙寅)
班军月粮,单月领米四斗,双月领银二钱,每一领粮经手衙门不下十余处,稍一停阁,便过月余。(《明熹宗实录》卷三五,天启三年六月丁亥)
全无衣甲器械,惟有张空拳以当白刃。(《明熹宗实录》卷一二,天启元年七月乙卯)
守戍穷军,有一年乏粮者,有二年乏粮者,甚有三年乏粮者,向犹典衣以自计,今则无衣可典矣;向犹卖妻以茍活,今亦无妻可卖矣...(高推《新饷苦累难支疏》,《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六)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崇祯长编》卷一,天启七年八月丁巳)
赤手空拳,卖妻卖子,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呢?贪污问题加上官僚主义才是关键,明末那么多哗变、投敌不是没原因的。
所以我觉得明末军队战斗力下滑与其说是什么野战能力、装备火力的问题,还不如说贪污以及官僚主义带来的必然结果,更内在的就是封建专制王朝本身的运行时间一长而导致的机制衰变。
问题是,日军和明军不是一个级别的。毕竟,兵力优势,战争主动权还被人数劣势的明军攥住了,明显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但是八旗军就不一样了,人家八旗军再怎么说也是明军体制内的。本质就是另一伙明军造反而已,而且,八旗军在没有绝对的人数优势下是不敢轻易和明军硬碰硬的。在人数相当的战斗力,八旗军对明军其实也讨不到什么便宜。毕竟,大部分时候明军都是以少打多,这是常识性的基本问题。
日本训练战术装备都谈不上先进,你要说所谓日本先进的火绳枪,
我能看到的文禄役跟庆长役的文书火器这块,后者恰好是相比前者的各种提升变革。
明军在朝鲜对日军尽量在维持局部兵力优势,平壤之战明军大约有二万战兵。
平壤日本第一军的出阵人数看似一万八,但是实际战兵这里你要砍一半,不过由于大量朝鲜人投日这个问题,就所谓明军对朝鲜人吐槽的“尔国之箭”,平壤按后期沿海朝鲜投日标准,按1/3左右算,日军跟棒子伪军对攻城明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虽然当时人员劣势不是很大,但是明军在技术兵器即器械装备上是碾压日本人的。
其后明军依托骑兵的高机动性+号称维持天兵的庞大形象,好比沈惟敬在汉江上跟日本人谈的时候,对明军的数量翻去到70万人。实际上只有三万八千,里头一万八千老弱被打发去做后勤了,后续的刘綎只有五千人。
但是,明军在总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局部能集结起来的兵力在王京之前没有劣势,依托骑兵的高机动性在平壤——临津江一线可以迅速维持一支二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量下的实际战斗力是超过任何一个日本的军的。所以日本人只能集结再集结,王京集结的兵力确实够了,但是粮食没法维持,所以只能跑去庆尚。
然而到日本开始龟缩集结到一起,明军在当时的后勤和兵力条件下是无可奈何的,同理,日本一旦前出西进,保证后勤下就没有足够抵消明军兵力优势的数量了。所以才两边互喷嘴炮之下,你诈唬我我诈唬你的坐下来和谈。
这不叫尚可一战,这是当前兵力、装备、兵种、器械、后勤等一系列条件下的双方军事态势上的平衡。
明军后勤只能维持到忠州,再多要死。
日军前出二千里,过长的战线导致其兵力严重不足被推回去
同理,辽东边墙二千里,有多少人能对着后金的6W人集中兵力维持这条线?或者说至少维持住面向后金的东北这条线。
辽镇本身是否后勤可以维持这种规模的军队呢?
无非是当年前出平壤的日军战略弱态,被辽东方面的明军更大规模的继承了罢了。
所以跟明军一路推日本人的纵线布置去到庆尚南一样,
这边压力更大的辽镇圆弧线也是容易被戳穿的。
只是纵线压缩好梯次而退,横着列在纵深上的冗余度不够,容易跑不脱。
后金当时带来的实际问题是:在明廷无法长期维持对等军力的区域,有着出动十万左右级别战兵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