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军有大炮,后金没有,为什么萨尔浒之战明军还输了?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装备了当时号称“红夷大炮”的先进火炮,而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差距下,明军还是惨败于后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军事指挥、军队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炮虽然是威力巨大的武器,但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它的作用并非万能。 大炮的优势在于远程杀伤和攻城,但在复杂的野战环境下,其机动性、装填速度、射击精度以及战场地形的影响都很大。

一、 明军装备大炮,但为何“纸上谈兵”多于实战?

明朝确实拥有数量不少的大炮,而且不少是从欧洲引进或仿制的。例如“红夷大炮”就是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这些火炮在理论上非常强大,可以对集结的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然而,问题出在“运用”上:

训练不足,指挥官对火炮的理解有限: 装备了先进武器,不代表士兵和将领就能立刻熟练掌握。明朝军队内部,尤其是在基层部队,对火炮的射击原理、装填流程、弹道计算、阵地选择等都存在严重的认知不足和训练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将领更习惯于传统的冷兵器作战方式,将大炮视为一种“辅助”而非“核心”火力。
协同作战能力差: 火炮要发挥最大威力,需要与步兵、骑兵形成有效的协同。但是,明军的各兵种之间配合生疏,往往是“各自为战”。炮兵阵地一旦被敌军近身,缺乏步兵的及时掩护和支援,就容易被摧毁。
战场环境限制: 萨尔浒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地和丘陵,这给笨重的火炮部署和机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起伏的地形上,要建立稳固的炮兵阵地、进行精准射击,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而一旦战事胶着,尤其是遭遇后金骑兵的快速冲击,明军的炮兵阵地很容易被打乱。
后勤保障的瓶颈: 火炮的威力也依赖于充足的弹药(炮弹)和火药供应。明朝朝廷虽然拨付了军费,但效率低下,层层克扣,导致前线炮兵往往面临弹药不足的窘境。即使有炮,也可能因为没有合适的炮弹或火药而无法发挥作用。

二、 后金虽然没有先进大炮,但其优势在哪里?

后金虽然在火炮上落后,但他们在其他方面拥有明军难以匹敌的优势:

统一的指挥和绝对的忠诚: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后金政权高度集权,军事指挥统一高效。将领们对最高统治者绝对忠诚,能够坚决执行命令,不存在明朝军队中常见的“尾大不掉”或将领各自为政的问题。
精锐的骑兵和优秀的战术: 后金军队以八旗兵为核心,他们是久经沙场的老兵,骑术精湛,弓马娴熟,战斗意志顽强。后金尤其擅长骑兵的机动和冲击,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利用骑兵的快速优势打破敌军阵型,进行分割包围。
对战场环境的熟悉: 萨尔浒战役发生在辽东地区,这里是后金长期活动的区域,他们对当地的地形、气候、道路都非常熟悉。这使得他们在兵力部署、行军路线选择上能够占尽优势。
“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 在军事行动之前,努尔哈赤就成功地分化了明朝的盟友,尤其是对“四化”的蒙古部落(即与明朝关系疏远的蒙古部落)进行了拉拢和招降,使得明朝在战前就失去了重要的骑兵支援力量。
奇袭与集中优势兵力: 努尔哈赤深谙兵法,他采取了“避实击虚”的策略,利用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尽管总兵力可能不及明军)对明军的各个孤立的军镇进行各个击破。他避开了明军坚固的城池,专门攻击那些远离主力的野战部队。
士气高昂与求胜欲望强烈: 后金将士们怀揣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士气高昂。而明朝军队则因为长期遭受战争消耗、官兵腐败,士气相对低落,很多人并非真心为国效力。

三、 萨尔浒之战的具体过程与明军的失误

萨尔浒之战,明朝兵分四路,分别由李如松之弟李如柏、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巡抚张承承(原文误,应为张承廑,后又误为张承贤,此处应为总兵李秉诚或副总兵李如柏,但根据史实,应为杜松、李如柏、马林、刘綎四路。这里为修正和叙述方便,以杜松为例)为首。

杜松部孤军冒进: 杜松率领的这支部队,轻敌冒进,没有与主力靠拢,也没有建立稳固的防御阵地。在萨尔浒地区,杜松部遭遇了后金主力。尽管杜松部有一些火器装备,但面对后金骑兵的犀利冲击和精妙的战术(如诱敌深入,利用地形),他们很快陷入了被动。
火炮的局限性暴露: 当后金军队利用骑兵优势迅速接近并冲击明军阵地时,明军的火炮虽然开火,但由于装填缓慢,射击精度不高,以及地形的影响,无法有效阻止后金军队的冲锋。特别是当后金军队利用骑兵快速绕到炮兵侧翼或后方时,炮兵阵地迅速被摧毁或俘获。
各路明军互不支援: 最致命的是,明朝的四路大军相互隔绝,通信不畅。当杜松部陷入重围时,其他路明军并没有及时收到消息,或者收到消息后因为指挥失误、地形阻碍或自身安全考虑,未能及时支援。例如,马林部在接到杜松部求援信号后,选择了观望,最终也被后金各个击破。而刘綎部,在试图支援的过程中,也因为后金的阻击和自身的行军失误,未能有效抵达战场。
后金战术的成功: 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了战场上的“烟幕弹”和“烟火信号”,对明军进行欺骗和指挥。他还利用后金士兵善于攀爬的优势,让士兵爬上山坡,居高临下地向明军阵地射击,进一步瓦解了明军的抵抗。

总结来说,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大炮不如人的问题,而是整体军事体系的落后和指挥上的严重失误。 明军装备的先进火炮,因为缺乏与之匹配的训练、战术、协同和后勤,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笨重的累赘。而后金军队则凭借着高效的指挥、精锐的部队、灵活的战术以及对战场环境的熟悉,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标志着明朝在辽东军事上的重大转折点,也为后金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萨尔浒之战明军输了,原因是明军带兵主将没有执行统帅布战前指定的“分进—合击”战术。

和有没有大炮,大炮厉害不厉害没关系。



四路明军,分别从抚顺—浑河河谷(西路)、铁岭—三岔口(北路)、清河—鹘鸦关(南路)、宽甸——阿布达里刚(东路)出击,呈四路合围,瓮中捉鳖之势。这是“分进”

四路明军,各自兵力在1.6~3万人不等,其中西路杜松约3万,北路马林约1.6万,他们作为主力。尤其是杜松,他从抚顺出发,兵力最多,路最好走,距离赫图阿拉也最近,是主力里的主力。

明军统帅部要求,西路和北路两部作为主力,要在3月1日在萨尔浒地区会师,然后折向东南,从浑河河谷进入苏子河河谷;3月2日突破“建州三关”中的代珉关(建州女真在素子河河谷中,利用险峻地形把守的三道关隘,分别是雅尔哈关、代珉关、札喀关)。3月3日杀到赫图阿拉城下,攻破“奴酋”巢穴,剿叛战役结束。这就是“合击”

之后该处置的处置,该斩首的斩首,至于请功赐赏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建州三关”见图——


把比例缩小点,做个简陋的示意图——

中间三个箭头处是建州三关,位于苏子河谷,地势险要。苏子河(苏克素护河)从东南流向西北,在红圈附近汇入浑河,也就是萨尔浒之战后金击败西路军的战场。右下方黑圈是赫图阿拉城,左上蓝圈这个哈达镇,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北路马林延误军期,故意驻足不前的地方。

“分进—合击”,战术指定的清清楚楚。如果四路明军能100%贯彻统帅部的决定,这场仗根本不会输。N多声音说杨镐是个庸才,要为战败负最大的责。其实杨镐没犯错,战术指定的很有水平。


问题一,出在马林身上。

马林行军有意延误军期,北路军从三岔口开始即放缓行进速度,到了哈达镇附近更是观望不前,未能在规定时间与西路杜松回合。

问题二,出在杜松身上。

过于狂傲的杜松,未能在萨尔浒看到马林的北路军,出于贪功之念,急于进兵,首先把西路军里辎重较多、行动缓慢的枪炮车营甩在后面;到了萨尔浒河叉口,又不作仔细侦查,即贸然孤军深入,下令渡河,强攻界藩山吉林崖。

本来就孤军深入的杜松,居然又一分为三(渡河攻吉林崖一部、未渡河守萨尔浒山一部,后面行动迟缓的枪炮车营)

界藩山上的后金兵力比西路明军的渡河部队还多,又有居高临下的地势优势,杜松强攻伤亡惨重还打不下来。随后后金主力赶到,界藩山上后金军也配合反攻,将被河水分隔来的两部西路明军分别歼灭。

三月初三,后金又击败西路军枪炮车营和马林的北路军。


西、北两路明军未能执行统帅部战术,没有合并会师,被后金各个击破,这才是萨尔浒明军战败的主因。和用什么武器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装备了当时号称“红夷大炮”的先进火炮,而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相对落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差距下,明军还是惨败于后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军事指挥、军队素质、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大炮虽然是威力巨.............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明朝军队那可是装备精良,有着重甲骑兵,长长的马槊,还有马镫,这简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翻版。而反观倭寇,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他们主要装备的不过是那种短小的日本刀,还有弓箭、长枪等,看上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那么,为何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明朝军队面对倭寇时,.............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明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强大军事力量,其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汇聚了数百年来的军事经验、技术革新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最终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以一股锐不可当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明军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脉络梳理:一、朱元璋的个人军事生涯与元末农民起义的继承:明朝的建立者朱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末那段复杂而动荡的历史的关键点。你提到的“松锦之战”和清军“前几年进关劫掠”这两件事,虽然都是明清在辽东和关内地区的军事对抗,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对的情况也大相径庭。简单地说,明军在松锦之战时已经是有备而来,而清军进关劫掠时,明朝的应对能力和战略部署都还远远.............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也是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实力差异的鲜明对比。1633年明军能击败荷兰殖民者,而到了19世纪中叶,满清百万大军却在英军面前溃不成军,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不仅仅是军队数量的简单对比。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先说1633年的那场仗。163.............
  • 回答
    松锦之战,明朝末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其结局之惨烈,尤其是数万明军被逼入大海,宁死不退,着实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回头拼命”,而是错综复杂的军事指挥失误、心理崩溃、严酷的战场环境以及士兵绝望的连锁反应。一、被围困的绝境:海边的绝望牢笼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士兵宁愿溺亡也不愿回头拼杀的景象.............
  • 回答
    咱就聊聊《窃明》里黄石的“长枪军”这事儿,看看它是不是真像书里写的那样能打。要我说啊,书里这描写,那是相当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细究起来,里头的一些东西,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关键还得看怎么去看。首先,咱们得把“长枪军”这玩意儿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放一块儿唠。明朝末年,你得知道当时是个啥光景。官军腐朽,战斗力.............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明朝军队与八旗兵的较量中,尽管面对骑射的强大威胁,却并未大规模发展专门克制骑兵的弩,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或战略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军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发展瓶颈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朝的军事传统与弩的使用历史明朝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军事思想.............
  • 回答
    明朝在辽东地区引入棱堡技术,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战略意义的话题。如果明朝能够充分且有效地运用这项技术,理论上是能够提升其在辽东地区的防御能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坚持更久”到改变历史进程的程度,具体能坚持多久,以及能坚持多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棱堡技术是什.............
  • 回答
    明朝的武官体系,尤其是基层的一些职位,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有些混乱,因为它的形成和演变都经历了不少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总”、“把”、“百”、“旗”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明朝的军事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卫所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卫所制的核心就是“军户制”,也就是士.............
  • 回答
    明朝军队在火器发展上确实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重火器而轻白刃战”,这一点是否是其后来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在火器上的投入和成就。从早期就借鉴和引进火药技术,到了明朝中后期.............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问题,涉及到明朝末年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军与日军的交战时期(万历朝鲜战争)和明军与八旗军的交战时期(明末清初)简单划等号,这中间隔着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在这二十多年里,明朝内外的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
  • 回答
    铁与血的碰撞:明军阵列能否抵挡八旗铁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明朝面对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军事威胁——八旗铁骑。他们的迅猛、凶悍,以及那股横扫一切的气势,让许多明朝将领束手无策。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充满想象的架空小说,设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够吸收当时欧洲先进的军事思想,比如西班牙的方阵、普鲁士的线.............
  • 回答
    要深入探究明军在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与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之间天壤之别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领导、军队素质、战术运用、边患形势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应州大捷:朱厚照的“亲自出马”与明军的“回光返照”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发生.............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