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方阵当然不是无敌,兵战凶危,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能保证100%打胜仗的军队和体系,强如冷战时的美国,尚且有越战之失,二战的德军装甲部队歼敌何止百万千,一样也有诺曼底阿登巴拉顿湖之败。西班牙方阵真正的主要亮点在于,1它能打赢法军,2它能在胜仗中保持一个很低的伤亡率。
这两者基本上是西欧任何军队取得威名的先决条件,前者是因为在西欧谁能打垮法国,自然就是龙傲天;后者则是因为,自从百年战争以来,西欧大战的常态就是,法军可以动不动就几万人全军覆没,然后还能集结出一批生力军再战,而如果是法国的任何一个敌国遭受同样规模的损失,估计很快就得投降了。正因为如此,三十年战争、路易十四时代乃至拿破仑战争,打出1:1的交换比很多时候对法军也是有利的(你别说,孔代、杜伦尼、卢森堡公爵和拿破仑打的损失1:1的硬拼战胜利还真不少),而对于法国的对手,要求往往是不但要能打赢,还要尽量压低本方的伤亡。
就这点来说,西班牙的大方阵体系在1557-1558年的最后一次意大利战争中确实达到了这两个要求。所以不难看出一个特点,之前意大利战争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交战双方连年征战耗资巨亿,战局却仍然僵持不下,因为双方都并没有取得足以击垮对手的连续决定性胜利,而最后一次则不同,西班牙神罗军队在法国本土连续打出歼灭战,所以战争只用2年就打完了。
首先在1557年的圣昆廷战役中,由王室统帅蒙莫朗西率领的26000名法军被联军瞬间打崩,阵亡步兵6000人、骑兵3000人,6000人被俘虏(包括蒙莫朗西本人),数千人溃散,损失达到全军的三分之二以上。而西班牙方面的损失,按奥曼的说法是500人,按西班牙书籍的说法是57人阵亡,无论哪个更准确,西班牙神罗一方在此战中都确实没有损失任何军官。
在1558年的格拉弗兰海岸之战中,法军再遭惨败,14000名法军(奥曼说法12000-13000)除少数骑兵逃走之外几乎全军覆没,而西班牙军损失是700人阵亡,1000人负伤(按西班牙书籍)。
当然,这两战西军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一大原因是法军自己做死。圣昆廷战役法军本身就是以少打多,包围圣昆廷的联军按奥曼所说达到5万多人(包含了不少荷兰的临时征兵),而法军因为战略严重错误,已将吉斯公爵率领的主力派往南意大利,所以总兵力只有对方一半。格拉弗兰战役则是法军背靠海滩布阵,结果进入了英军舰炮的射程。
但是总得来说,西班牙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两战后法军连败军都没有收集到多少,两支军队几乎完全丧失了战力。加上之前驻意大利法军在马尔西亚诺(Marciano)大败,法军成建制的损失已近4万,而西班牙方面损失最多不超过300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法军在连续覆灭之后应该只剩下吉斯公爵的部队一副家当(约27000人),已无力再战,因此亨利二世不得不求和,总得来说,这就不能说西班牙军队仅仅是数据刷得好看了,确实已起到了质变的效果,所以战争才仅用2年就搞定了,显得很容易。
而且1550年代的法军至少算不上很菜,中坚仍以瑞士和德意志雇佣军为主(虽然瑞士兵在吉斯手里,这次没发挥多大作用),骑兵除了传统的宪骑士之外,也引进了一部分德意志手枪骑兵,而且这场战争中吉斯公爵还打下了加莱,这对英国人来说是颇为惨痛的。
此后的事情大家可能接触的比较多,在法国陷入宗教战争之后,西班牙大方阵又连续在德意志和荷兰叛军面前“刷”了一大笔战绩,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威名,这些战斗也可谓是圣昆廷和格拉弗兰式的,典型特征是西军多次以少胜多且自身损失极小。如果说德意志新教小邦和荷兰人拼凑的杂牌部队本就不是西班牙方阵的对手的话,这种局面也是西班牙自己造成的,法国都已经退出了战争,意大利战局已经平定,当然只剩下叛军可打了,正如科尔特斯皮萨罗时代一样,西班牙鼎盛期的战略运气也可谓暴表,而这种好运一直维持到了三十年战争后期法国再度参战。
如此看来,如果说西班牙军队最大优点是他胜仗损失小的话,那它可能更适合的反而是后金军队。仔细一想,古斯塔夫的瑞典军很多方面就和后金有相似之处,首先是本国人口极少(只有100多万),靠全民征兵和大量使用外国部队来弥补兵源不足,并且也与周围邻国都多线开战。西班牙的人力和伤亡承受能力和法国一比也相形见绌。但后金军战术上其实也有不少粗糙之处,松锦、山海关之类的大战役,清军损失其实都不小,松锦之后甚至无力强攻宁远,山海关之后多日没有追击,在李自成放弃北京后方才放心穷追猛打。也就是说后金可能反而更需要这种精锐步兵以减少本方胜仗、消耗战的无谓伤亡和人力损失。
明军可能反而更接近法国,6000万的户籍人口决定了它至少还是有源源不断的人力,可以弥补几次大败造成的损失,也不怕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对耗战。明军的当务之急倒是首先要保证能把野战打赢,因此我看更需要的反而是训练一支数量可观的精锐骑兵,别说对付后金铁骑了,华伦斯坦的军队和法国人为了对付为数不多的西班牙和瑞典步兵,首先想到的也是多发扬本方的骑兵优势(华伦斯坦的军队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 近代西班牙为何衰落?),因为方阵体系的弱点反而在于不容易对敌方侧翼猛攻机动反应(圣昆廷法军之所以输得这么惨也是这个原因,一上来两翼就崩了)。这可能也就是袁崇焕等人的想法,但因为明军多线作战、财政紧张、崇祯没有耐心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实现。
阵型这玩意属于战术,而战术永远不会凭空出现。
他一定是在有了足以实现战术构想的武器出现后才会经由优秀的军事人才创造。
就像你不可能在春秋时期搞主力骑兵冲锋,在中世纪玩儿抢t头,在一战打闪击战等等。
另外,阵型这种战术没有无敌的。
因为这玩意一眼就能看透,不是傻子打几次都学会了。
如果一个国家能靠一套战术包打天下,那要么就是这个战术包括一堆黑科技没人能学,要么就是国家体制太先进,要么就是将领太牛逼玩儿的过于溜。
你只看了主角们改变战术,却没有看到主角们从军队体制(总参谋部制度、打击腐败、军队组成、避免军阀化等)、兵源(一般参照戚家军)、士兵体质(基本个个吃蛋吃肉)、士兵训练(天天操练、实弹训练、针对训练等)、军中风气(禁止欺凌、注重配合等)、金钱(有粮有饷,发到实处)、思想教育(这个不说了,大家都懂)、武器研发(基本就是三件宝,燧发刺刀铁模炮)、战术变革(前有鸳鸯阵,后有线列阵)、分地(有恒产者有恒心,每个兵分个五亩十亩)等等,然后才能战胜清军。这已经不是明军了,这是另起炉灶的新军。
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单单学一个战术,用些先进武器有什么用???明军没有能打的军队吗?有!白杆军、戚家军、天雄军、秦军等等等等,全部自己人祸祸了。明军没有敢战的将领吗?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祖大寿等等,不是被自己人坑死了,就是打光自己的兵背黑锅,反倒是左良玉之流,御敌无方,扰民有数,见敌转进千里,保存实力,反而次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何也?手里有兵。
明朝非亡于流寇,实亡于自己。
问题是,西班牙的大方阵也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呀.仅仅是军团的基本队形而已,这么设定不是为了防骑兵,而是为了方便一次性一起指挥而已。拜一些穿越小说所赐,都特么把这种基本的列阵队形胡吹成反骑的方阵了,欧洲步兵对付骑兵也不是靠方阵的,而是靠诱敌进入预设战场打埋伏的。比如瑞士人就是把敌军的骑兵引入丛林,乘着骑兵减速后,伏兵四起。
更何况,面对骑兵规模较大的部队,只要指挥官脑子正常是绝不会把步兵为主的部队直接暴露在敌军的骑兵面前。当然了,这种愚蠢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日本的立花宗茂在碧蹄馆的表现,就是把自己的步兵大队直接暴露在骑兵的面前了。
而步兵反骑的问题明朝人也总结了。
臣观奴贼远技。不过弓矢。而皮弦木箭。所及不过六七十步之间。惟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若以劲弓利镞。制之於百步之外。则可以挫其锋】矣。至於鸟铳。极是远技。而藏放甚迟。若非凭城据险。则难以措手。平原易地。决非与铁骑角胜之器。虽以倭贼之善炮。稷山之战。解摠兵以铁骑蹂之。此其验也。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兵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
也就是说,如果看到你们这些没有掩体保护的步兵,骑兵要想冲你,你根本来不及变换队形应付,甚至也没有还手的机会。等你反映过来了,骑兵已经把你家步兵冲散了。明军长时间针对的是敌人是蒙古人的骑兵,蒙古人骑兵多重甲少盾车更是没有,因此,明军也基本知道蒙古人的战术了,蒙古人都是乘着明军的步兵缺少掩护时,突然搞事,以人多搞人少的战术迅速干掉明军的巡逻步兵,然后再半路上依然是靠人数和速度优势埋伏明军的骑兵,于是明军就不断的发展车营了,目的是抵消蒙古骑兵的突然冲击带来的战术优势,这样自家的步兵就可以从容的放枪放炮屠杀那些骑兵了。
至于哥萨克人,俄罗斯人也是长期对付鞑靼人,对付鞑靼人的骑兵俄罗斯人也不是用大方阵的,而是用马车阵。用欧式长矛阵对付骑兵俄罗斯人试过,可惜在南俄草原地带,长枪兵没法发挥太大作用不说,反而容易送人头。于是索性学习哥萨克人的办法,自己组建火器战车消耗敌军的骑兵。土鸡当初一直对付匈牙利的轻骑兵,于是也用车阵对付突然袭击自己的匈牙利人。而捷克人也是为了对付神罗的骑兵,也是用马车阵。
完全靠步兵反骑,要么步兵的人数比骑兵多出数倍,而且舍得死人。要么就是实在没办法了,自己的骑兵被消灭了,被敌军骑兵围困,不得已而为之。就算是靠步兵侥幸打赢了骑兵,也是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能打赢也仅仅是击退了骑兵的进攻,但是无法扭转被动的局面,骑兵想来打你随时都可以来,而且,步兵的行踪也随时被骑兵盯梢,我想从哪打你就从哪打你,步兵只能疲于引发,时间长了,骑兵可能就损失几匹马,但是步兵的士气直接崩了。如果步兵输了,那就是直接全军覆灭了。即便是在欧洲的战场,也是先打败敌军的骑兵来决定胜负。比如1644年的马其顿荒原之战,议会军就是成功的打败了王军的骑兵,导致步兵孤立无援,输掉了战争。可见17世纪,骑兵依然是欧陆各国的决胜因素,关键的战役基本都是靠骑兵打赢的。而不是靠步兵大房子。在东欧,波兰2000骑兵大破瑞典3万步骑。
现代人有不怕死的,做过骑兵直冲步兵队形的试验,结果是,即便是骑兵没全速冲锋,步兵队形也顶不住的,而战场上,在平地上全速冲锋的骑兵,除非步兵的人数比骑兵多出数倍的人数优势,否则仅仅是让骑兵减速,都很难做到的,也别提什么马怕尖的东西和突然出现在马面前的东西,那是没训练过的野马才会出这种岔子,受过训练的军马是不惊不乍,非常听话的。对于突然出现的东西的敏感度很低,到了近代,军马训练好后,连枪炮声都不怕的。蒙古人面对明军的火炮,会导致马匹惊讶,也是源于蒙古人很少经历过火器战争,从而没注意降低军马对巨响的敏感度。军用马不是性质越烈越好,而是必须要听话的。
西欧那头,主要是大规模的骑兵战斗烈度低,骑兵数量相对于欧亚草原是完全不够看的,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镇压尼德兰革命是西班牙在16世纪最大规模的远征了,将近两万人的规模里,就2000骑兵的占比。这算是西班牙当时能拿出来的最多的骑兵了。可想而知,犯不上为了防骑兵设计专门的战术了。大方阵也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而是西班牙的军团的基本列阵队形,主要也是跟对面的步兵方阵对推的,而不是拿来反骑。到了17世纪,欧陆各国的骑兵数量上来了,西班牙大方阵也就开始不符合时代要求了。于是17世纪欧陆各国开始研究横队战术,主要了堆更多的火力来压制骑兵的火器投送了,因为17世纪的骑兵,基本也都装备的火器和步兵对射,而且骑兵还能边射边冲,大防阵的火力密度已经遭不住骑兵密集冲击中途的火力打击密度了。16世纪的半回旋战术,是因为当时欧陆的骑兵大部分都是冷兵器的骑兵,装备了火器的骑兵数量不多,加上那会,步兵的火力密度也低,给了当时少数的手枪骑兵发挥的空间,后来,步兵的火力密度上升,靠半回旋战术已经很难跟步兵的火力抗衡了,于是,17是世纪,有条件的国家,基本都给骑兵普及火器了。尤其是神罗,这种舍得砸钱的势力,骑兵基本人手三把火枪,在冲锋途中尽可能射击三次,然后拔刀砍人。于是这时候,骑兵的火力密度开始压制旧的大方阵的火力密度了。17世纪,整个西欧势力都在堆骑兵的数量和火力。也就瑞典是最奇葩的,因为实在太穷了,都靠拉未成年人当兵,当时瑞典的骑兵基本都没有盔甲。少数的火器基本都是从荷兰进口的,因此,古斯塔夫二世索性放弃了给骑兵装备火器,而是让骑兵们发挥不怕死的精神来给自家精锐的炮兵争取时间。我们认知上是古二爷身先士卒带骑兵当莽夫,实际上是古二爷在拿命给自家的炮兵争取时间呢,因为瑞典的军事改革重点主要放在炮兵训练上了,因此那个年代,瑞典的炮兵是当时最优秀的炮兵,许多势力都喜欢雇佣退休的瑞典炮兵来训练自己的炮兵。而瑞典的骑兵嘛,基本就是一群没多少盔甲,缺乏火器,但是有进战能力的轻型骑兵,精锐的贵族骑士门,古斯塔夫二世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法调动他们。因此,古二爷能依靠的只有这些苦哈哈们组成的轻骑兵了,相对于神罗那种武装到牙齿,还有火器的重骑兵,根本不够看的。但胜在人多,不怕死,而为了拉拢那些穷光蛋组成的骑兵,古二爷每次都是冒着枪林弹雨带着他们冲。最后在吕岑战役,古二爷成功的把自己的命给莽没了,死后,被神罗的骑兵扒光了金银首饰和衣服,连条裤衩都没给留,及不体面。
臣观奴贼远技。不过弓矢。而皮弦木箭。所及不过六七十步之间。惟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若以劲弓利镞。制之於百步之外。则可以挫其锋】矣。至於鸟铳。极是远技。而藏放甚迟。若非凭城据险。则难以措手。平原易地。决非与铁骑角胜之器。虽以倭贼之善炮。稷山之战。解摠兵以铁骑蹂之。此其验也。上年。我军专恃炮手。当兵冲突。未及再藏而贼骑已入阵中矣。------------那些YY穿越开金手指的废物们,真穿越过去搞那种玩法,只能是这种下场。
另外在提一嘴,17世纪的重要战役全是靠骑兵打赢的,17世纪欧洲军队骑兵占军队的一半 ,从玛格达西亚会战,到马斯顿荒原会战都是如此,而不是什么大方阵。哪怕是18世纪以后,单兵火器进步以后也绝非是和骑兵正面刚的。等到步兵真正能轻松干掉骑兵那也得等到马克沁机枪问世以后。
首先用骑射(弓箭骑射和火枪骑射都能做到)削弱敌军士气,杀伤敌军,然后等待敌军疲惫后一举冲破,这是标准的骑兵使用方法 当敌军骑兵被击败后,本军 骑兵就将敌军步兵环绕起来射击,敌人要散开就会被冲击摧毁,集中就会被远程火力杀伤,这样来回几波拉扯和围攻,任何方阵都会变成俘虏。
克伦威尔对付英国王军是如此。蒙古人对付宋军一样如此,清军在保宁,三岔口击败大西军一样如此。
三岔口的大西军主力由孙志望亲率,使用绩效新书严格训练,排列丈二长枪如同山积,掩护鸟枪手和弩手作战,清军无法突破正面,但当清军蒙古兵从侧翼击败西军象兵和骑兵后,被清军骑兵夹击的西军还是战败了。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 双方军队均有约7000名骑兵,但议会军队有2万名步兵,而国王军仅有11000名步兵。曼彻斯特、费尔法克斯及李芬联合指挥议会军与苏格兰联军,不过曼彻斯特显然是第一指挥官。克伦威尔则率其骑兵及苏格兰军一部,并打败了位于国王右翼的鲁珀特骑兵。国王军队左翼的乔治、哥林则率骑兵移至费尔法克斯背部,冲散了苏格兰人步兵,但作战中,国王军队自身也秩序大乱。克伦威尔率其纪律严明的铁骑军转至国会军队右方,跟进哥林,帮助剩余的议会军队步兵冲散了军队中心的队形。此役国王军队损失近3000人,圆颅党损失近2000人。此战的失利,导致了国王北方要塞的投降,7月16日,约克投降;10月16日,纽卡斯尔也投降了。鲁珀特率6000名幸存者,穿过兰卡郡逃至南方,同查理会合。
1644年7—9月,查理在南方取得胜利 自在克罗普雷迪桥取得胜利以后,查理从其敌手中争得了主动权。他突然向西南进逼,在那里,埃塞克斯正企图加强国会的控制。9月2日,埃塞克斯在康沃尔的洛斯威塞尔战败,率其骑兵逃跑,其8000名步兵及炮兵投降。英格兰西南被保皇党控制。但9—10月,曼彻斯特及克伦威尔会同沃勒尔,对于查理控制的英格兰南部及中心地区又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644年8月28日—1645年9月13日,蒙特罗斯的战役 蒙特罗斯侯爵于8月28日在阿托尔起兵支持国王,他的军队的总人数为3000人。军队由三部分组成,其一部为由阿拉斯代尔率领的爱尔兰一流士兵,一部为高地步兵,另一部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骑兵。经过一系列勇敢的作战,蒙特罗斯打败了考文特及其联合军队。这些胜利包括:9月1日在蒂普尔穆特的胜利;9月13日在阿伯丁的胜利;1645年2月2日在因费尔罗奇的胜利;5月9日在奥尔迪因的胜利;7月2日在阿尔福德的胜利;以及8月15日在基利希斯胜利。最后这次胜利是一个完全一边倒的作战。此战中,其对手威廉、贝利的部队伤亡达6000人,而其总数仅6800人;蒙特罗斯的军队几乎丝毫未损。这次胜利也对爱丁堡形成了极大威胁,并使在英格兰指挥苏格兰人作战的李芬伯爵十分震惊。李芬分兵一部去攻击蒙特罗斯,该部由大卫、莱斯利指挥,力量十分强大,其大部是骑兵。1645年9月13日,在塞尔扣克附近的菲利法奥斯,蒙特罗斯军队遭到突然袭击,经抵抗后及时投降了。但曾立书保证的受降者却连同营地非军人一起全部杀掉了。
1650年7—9月,克伦威尔入侵苏格兰 由于费尔法克斯拒绝统领苏格兰远征军,克伦威尔被任命担任远征军总指挥,远征军由16000人组成,其中近6000名骑兵。克伦威尔率该部越过边界向爱丁堡进军。苏格兰军队由18000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组成,由大卫;莱斯利指挥。他们小心谨慎地向前开进。他的焦土战略使得圆颅党不得不依靠海上运输来保证其军需供应。由于疾病和风餐露宿,克伦威尔军队减至11000人,使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克伦威尔不得后撤至马塞尔堡,不久又撤至邓巴尔。但苏格兰军队已环绕占领了邓巴尔丘陵地带。由于误认为克伦威尔会从海上逃跑,苏格兰军队于9月2—3日,从丘陵冲入平地进攻克伦威尔,邓巴尔之战随之拉开序幕。 9月3日拂晓,克伦威尔集中其骑兵的左翼,在约翰、兰伯特率领下,突然向苏格兰军队的右翼发起突然进攻,并打败了他们(9月3日午夜,由于误以为克伦威尔不会立即发起进攻,莱斯利已命其六分之五的火绳枪士兵熄灭了引发枪机的火绳)。这次作战的胜利是巨大的:苏格兰人有3000人被杀,而圆颅党死亡不足30人,苏格兰军队另有9000人被俘。莱斯利在一片混乱中撤退,从而使克伦威尔得以控制苏格兰南部,并打开了通向爱丁堡的道路。
1690年7月1日,弗勒律斯之战 卢森堡率领45000人法军,充分利用其骑兵,经两次来回的卷击,打败了由沃尔迪克率领的37000人联军,这支联军由英国人、西班牙人和德国人组成。法军仅有2500人的伤亡,而联军死6000人,被俘达5000人。(这个时候,步枪用的刺刀已经装备军队了)
1693年7月29日,兰登之战 威廉统领一支7万人的部队在兰登附近掘壕安营。由于列日受到诺伊里斯的威胁,威廉派一支2万人的分遣队去支援列日。卢森堡则统领8万人的部队向联军阵地发起攻击。在三次失败的强攻之后,法国骑兵突破了联军的防御战线,威廉率部逃亡。法军损失9000人,联军则伤亡19000人。
谢邀。
直接做一个数据对比好了。以题主所提到的战役为例,数据直接引用维基好了
西班牙方面拥有23050总兵力,其中包括骑兵5050,还有18门火炮。
同时期可以用松锦之战的清军比较。
以数据来看,仅以火炮一项西班牙的数据丢松锦战场上就完全不够看了。
“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0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清军一次即可出动红夷大炮37门,十余斤炮弹说明火炮约为西制12磅火炮以上。参考其它记录可知清军红夷大炮从12磅到24磅皆有
18门对37门…emmmm
清军战术可以参考我写的一篇文章如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31622881
西班牙那种密集长矛方阵,遇到清军这种带着火炮直接撸的打法…画面不要太美。其表现不见得比宋伟车营强哪去。
西班牙区区5050骑兵对鞑贼的骑兵存在数量级的差距,完全无力威胁鞑贼火炮。
也别和我扯Musket……这种东西并不能击穿满清用五六寸厚木板包牛皮和铁皮做成的盾车。
更新一下。
实话实说,我非常厌恶架空脑补党,因为这些人的套路无非是游戏思维,例如我手里有门大炮,威力大,火力强,你没有,所以我就能吊打你。
呵呵。太搞笑了。你炮再大,一发炮弹能打死几个人?缺乏保护让一支精骑突进到炮兵阵地,有炮也是摆设。而且,陆地野战并不需要太大的火炮,机动性和单位时间投射更多的炮弹才是野战火炮所需要增强的方向。这也是欧洲从古斯塔夫到拿破仑在野战火炮上改进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
所以架空党们这种思维就是游戏玩多了的表现。
当年写小说的把西班牙方阵吹的天花乱坠就是如此。完全无视西班牙方阵运用的战场环境,无视对手,无视方阵本身需要骑兵,炮兵等多重兵种配合的本质,单纯把方阵架空到明清战场上就以为能大杀四方了。
要我说这是有病。
一个破长矛方阵,中国自古就有,无非是没单独拿出来列阵罢了。中国传统25人一伍的基本战术单位就是一个个方阵,用长矛的就是长矛方阵。
吹个毛线吹?
再更一下…
话说,整天把西班牙方阵或者西班牙长矛阵挂在嘴边吹的又有几个知道,Tercio这个词其实更接近“团”,几个Tercio合起来类似“旅”和“师”。国内翻译成方阵并不准确。至于架空将这个方阵省略成纯长矛阵就更谬之千里了。
事实上,Tercio被费尔南德兹科尔多创建之初的目的是创制一种对付骑兵的编制,并尝试将火枪运用在野战中。因此,最初的Tercio以10%军官,30%火枪手60%长矛手组成。随着时间发展,火枪手比例甚至上升到60%。
因此…作为一种编制Tercio,它的主要伤害输出显然不是长矛,而是火枪
架空党们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搞清楚就乱脑补了。
“西班牙方阵,腓特烈线列或空心方阵”的描述本身就略显奇怪~其中西班牙方阵相对清晰一些,而腓特烈线列或许是想强调腓特烈二世在若干个步兵营中穿插布置以中队为单位的骑兵?至于空心方阵,我实在不确定一个自身不能独立成为体系的存在为什么会被放到此列。
腓特烈时代的野战是两条单薄且脆弱的战线,这和明清战争的模式本就存在巨大的差距。缺乏用纵队进行冲击的腓特烈的战争(其实还有西王)和对机动以及冲击要求更强的拿战有很大的区别。我个人不认为腓特烈二世活跃的时期(奥王或者七年)的野战的模式对明军的野战习惯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如果要讨论西班牙方阵或者欧洲军队到19世纪还频频在殖民地使用的方阵,不妨做一个更为基础的思考:方阵和车营的区别是什么。欧洲军队的方阵在殖民地持续出现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解释为殖民地有比较多的火力不怎么样又特别喜欢冲锋的敌人,这一解释也可以进一步解释方阵的抛弃晚于横队。如果认为长枪兵/刺刀是人肉拒马,那么长枪兵/刺刀挡住了敌人的冲锋和车营挡住了敌人的冲锋有什么区别呢。不可否认存在近距离齐射摧毁敌军组织/士气的案例(比如布赖滕费尔德),但是这些案例一方面数量少,另一方面做出了这些操作的军队会被评价为质量更好的部队(至于质量是不是真的比较好,当然是值得就不同案例的具体情况商榷一番的)。
固然可以强行解释为火枪+刺刀主要是为了火力,但是这一解释在方阵中,尤其是殖民地战争的方阵中,很难被认为有多强。火力固然可以削弱敌军,但是能挡住敌军,特别是在心理上对冲锋中的敌军造成最后的压力的,主要是刺刀。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足够的人力来维持横队或者方阵的时候,面对强调冲击能力的敌人(特别是骑兵),欧洲军队更常见的选择是方阵而不是横队。有兴趣的话Bugeaud元帅的作品可以考虑一下,他主张较低级的单位维持方阵(而不是师级单位维持方阵),同时他的履历足够多样(1815的团长,后来担任过阿尔及尔总督)。方阵间的间隙依然会承受火力打击,但是划水/摸鱼的敌军依然会选择进入这一区域而非选择强行冲击方阵进行肉搏。
有一个特别冷门的案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布尔祖鲁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斗Ncome河战役(1838年)。布尔先民全军大概有900多人,其中战兵大概有六百多人,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什么军事训练。祖鲁人有一万多人,仅仅是夜间行军然后队伍脱节导致独立活动的左翼就有大约2500人。Ncome河战役前布尔先民主动向祖鲁人的首都前进,交战地离祖鲁人的首都大几十英里(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懒得翻书),发现祖鲁大军后布尔先民摆了个车营。祖鲁人夜间行军,大概是发生了脱节(没有祖鲁方资料,根据布尔人的记录分析/猜的),2500人的左翼自行在过了河,绕到了车营的另一侧。白天先是祖鲁左翼反复冲击车营无果,承受了巨大伤亡后停止了冲击,随后祖鲁人的主力多次冲击车营,均被击退。祖鲁人当天承受了非常大的损失,Ncome河也获得了血河一称。按照多份布尔人的日记,祖鲁人根本就没有冲进过车营十码内。当然更神奇的是布尔先民无一阵亡。这部分信息来自The Zulu-Boer War 1837–1840,作者是Michał Leśniewski,今年新出的书,应该是目前英语界关于这场战争唯一一本专著。
考虑到布尔先民的质量比较差,而四十年后数量更多的英军(理论上可以强行解释为这些英军的质量还不如布尔先民,但这只能说过于逻辑鬼才了)都没有能成功靠方阵撑过祖鲁人的冲击,那么只能理解为车营(还有河)为布尔人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换句话说,车营是可以阻挡攻击方的冲锋的(为防守方提供巨大的心理buff以及对攻击方造成巨大的心理debuff)。而如果认为车营挡住敌人和长枪兵/刺刀挡住敌人根本就没有区别,那么西班牙方阵或者空心方阵(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俩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分类标准下)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本来就有的,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额外训练的必要,唯一一个理论上可能成立的解释是空心方阵可以维持营方阵,而营来维持车营实在是太小(布尔人在Ncome河战役也存在这个困境,没有能力同时填满两个方向的车营),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毕竟也有理论支持比较大的方阵。
明军有车营,但是历史上干了啥大家也都知道。车营不适合野战炮的运用(看一下18到19世纪野战炮,特别是重炮,怎么摆的,看不懂的话的不需要说了),而明军的火器发展似乎同样也不支持车营的运用(这个问题比较主观,有一部分答主自然是比较认同明军的火器发展的思路的,无非是瞬间的投射量和远距离的火力哪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么自然无法依靠车营来挡住敌军。基于这一分析,把车营换成人肉拒马大概率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当然也可以盘一个反逻辑,满州巴图鲁练过金钟罩铁布衫,数量更多的棒子火枪兵依托工事(well,工事)二两药打20发子弹根本打不死几个满洲巴图鲁,那上什么阵型都白搭。至于为什么一方打了20枪另一方才冲锋,那就不是一般人能解释的了。(我指的是谁大家也都知道)
腓特烈就不必提了,和乾隆一辈的人,说他就是关公战秦琼了。
就说和明清战争处在同一时代的西班牙方阵,首先要明确一点,西班牙方阵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方阵厉害,是因为西班牙人厉害。
火绳枪加上长矛排成方阵,是17世纪所有装备得起火绳枪的军队的共识,不独西班牙一家,从日本到爱尔兰概莫例外。就连美洲原住民,挨西班牙人的打挨得多了,都会用这种战术,只不过西班牙人运用得格外了得而已。但是,问题就在这个“只不过”。
为什么美洲原住民不用方阵战术呢?当时很多部落里甚至有西班牙军队的逃兵手把手地指导,但是他们也绝不会学西班牙方阵。
原因很简单,比对射,你的火枪只有走私来的那么一点,也没有那么多火药用来训练,当然射不过西班牙人。比近战,你的冶炼技术不行,长矛和护甲都不如对手。粮食产量不够,军队的伙食就不能支持大量消耗体力的严格训练。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部落中的战士甚至无法脱产。既然如此,排方阵图什么?为了聚在一起方便西班牙人消灭吗?当然得老老实实地利用地利人和打游击才是正路。
不是说长矛兵和火枪兵排成队列往那里一站就天下无敌了,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等不同兵种的配合缺一不可。骑兵不如人,两翼、侧后被包抄,要死;炮兵不如人,人家把十几斤的大铁球子往你的方阵里砸,要死;工兵和辎重兵不如人,军队成天露宿荒野,挖野菜啃树皮,甚至集结都集结不起来,死得透透的。
还有很多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一发炮弹飞进方阵里,把指挥官的上半身打飞出去了,士兵们是目不斜视还是一哄而散?
比如说,敌情有变,要变换队形或者移动,整个方阵是如臂使指,还是几个命令一下就晕头转向了?
比如说,成千上万的骑兵正在抵达战场,连地面都在颤,士兵是准备应战,还是腿肚子跟着一起颤?
指望某个兵种天下无敌、某个阵型天下无敌,之后科技发展了,或许可以做到,但是在17世纪,那是绝不可能的。在17世纪的战争中,人的因素还是第一位的。
谁的工匠收入高,谁的武器装备就好。哪怕官方不去特意引进新装备,工匠都会主动研究新产品去推销,不服不行。
谁的士兵收入高、伙食好,训练时间长,伤病、退伍保障好,谁的军队就能打。只要军饷给得够,饭敞开了吃,练上一年半载,就算顶着枪林弹雨也不会轻易崩溃,不服不行。
谁对自家的炮兵舍得花大价钱去培训,学数学,实弹训练敞开了打,谁的炮兵就厉害,不服不行。
谁的骑兵军官比例高、训练时间长、作战经验丰富,马政做得好,战马膘肥体壮,谁的骑兵就厉害,不服不行。
谁的军官素质高,工资待遇和晋升机制合理,谁就能有效执行战术。合格的军官比例越高的军队,就越能保证纪律严明,越能保证每一个动作的高效准确,不服不行。
谁后勤保障通畅,谁的军队就人有粮马有料,弹药敞开了打。对面的人不管排什么阵,一旦吃不饱饭,也能被一顿炮轰加上猪突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战术干翻,不服不行。
谁国内政局稳定,能给军队最大限度的支持而不是拖后腿,谁的军队就厉害,不服不行。
谁有钱有粮有人,又能充分调动这些资源,那就算打不赢也能把对手拖死,不服不行。
至于排什么阵型,那是次一等的问题了,需要因地制宜,每场战斗都要做不同的调整。
就算是某支军队的某种战术很厉害,如果敌人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很强,那打上一两仗之后,你的战术就是别人的了。
不管清军还是顺军,他们哪项战术不是从明朝的边防军那里学的?但是学完之后就能用来杀明军,不服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