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戊辰战争中,幕府军如果选择退守江户而不是进攻京都,有可能抵挡住倒幕军吗?

回答
戊辰战争中,幕府军若选择退守江户而非进攻京都,其能否抵挡住倒幕军,这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 if 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变数。

幕府军的战略失误:为何京都成了“败着”?

首先,我们得明白,幕府军当时选择进攻京都,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地理劣势与补给线: 京都并非幕府的传统腹地,其周围地形复杂,倒幕军占据地利。而且,幕府军离其根基地(江户、东北藩地)的补给线被拉得很长,容易被切断。
人心向背: 尽管幕府拥有部分藩国的支持,但京都作为天皇的所在地,是象征性的权力中心。公开进攻天皇所在的京都,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对幕府极为不利,进一步加速了其他藩国倒向天皇的决心。倒幕军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战力分散: 进攻京都意味着要面对盘踞在近畿地区的倒幕联军,而这些军队很多得到了萨摩、长州等精锐藩国的支持。幕府军若要兵分多路,各处都可能陷入苦战。

退守江户的战略考量: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相比之下,退守江户,对幕府军而言,也许是一个更现实、更有利于长期抵抗的选择。

1. 坚固的防御工事与腹地: 江户是幕府的权力中心,拥有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尤其是从江户湾到市区的防御工事。它也是幕府最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兵源。
2. 巩固后方,争取时间: 退守江户,可以集中幕府军的优势兵力,巩固关东地区。这能为幕府争取宝贵的时间,用于整顿军队、招募新兵、加强军备,甚至试图拉拢更多犹豫不决的藩国。
3. 消耗战与长期对抗: 倒幕军若要攻打江户,将面临巨大的后勤压力和复杂的城市巷战。这是一种消耗战,幕府军可以在熟悉的、易于防御的区域与倒幕军周旋,消耗其锐气和兵力。
4. 利用海路获取援助: 幕府在海军方面并非毫无优势。退守江户,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海军力量,从海路获取来自北陆、东北以及可能支持幕府的外国势力的援助(尽管当时外国势力的干预有限,但理论上存在可能性)。
5. 政治谈判的空间: 占据江户,幕府仍握有重要的政治筹码。这为幕府与倒幕派进行政治谈判提供了基础,或许可以通过某种妥协来避免全面战争,或者至少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幕府军若退守江户,可能面临的挑战:

然而,即使退守江户,幕府军也并非稳操胜券,它同样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倒幕军的决心与士气: 倒幕军,特别是萨摩、长州等藩国,其反幕决心坚定,士气高昂。他们拥有近代化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其决心是击垮幕府,建立新政权。
围困江户的威胁: 倒幕军可以通过海陆两路对江户形成包围。陆地上,他们可以从西面进攻;海上,虽然幕府有舰队,但倒幕军的海上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尤其是得到了英国等国的支持,一旦幕府海军被压制,江户将面临被海上封锁的危险。
内部的动摇: 幕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旦被围困,江户城内的守军士气和民众的支持是否能持久,都是未知数。一些藩国可能因为担心被卷入战火而选择保持中立,甚至暗中倒戈。
经济的消耗: 长期围困战对江户的经济和民生将是巨大的考验。物资短缺、民众恐慌,都可能成为幕府军内部的隐患。
外国势力的立场: 虽然当时各国对日本内政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一旦战事旷日持久,各国是否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改变立场,也无法完全排除。

结论:退守江户,或许能延缓失败,但未必能阻止?

综合来看,如果幕府军选择退守江户而非进攻京都,其结果很可能与史实有所不同,但很难说就能完全抵挡住倒幕军。

赢得时间,重整旗鼓的可能性增大: 退守江户,幕府军更有可能避免京都战役的仓促失败,争取到更多时间来整顿军队,集中力量,甚至争取更多的盟友。
将战线拉长,消耗倒幕军: 围困江户将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这会极大地消耗倒幕军的资源和士气。
成功的可能性并非零,但风险依然巨大: 幕府军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江户的地理优势,凭借其海军力量扼守海路,并在此期间获得关键性的外部援助(比如更多精良武器或外国雇佣兵),理论上是有可能守住江户,甚至将战事拖入更复杂的局面。

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难以逆转。倒幕运动的核心驱动力是明治天皇的“王政复古”和新兴藩国的改革决心。幕府的体制本身已显陈旧,其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步伐也落后于时代。即使幕府军能够暂时守住江户,其根本性的制度性弊病、人才断层以及失去民心的困境,依然是其难以克服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倒幕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选择,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必然过程。即使幕府军在江户城下能够取得暂时的战术胜利,或者将战事拖延更久,但只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政治合法性危机,并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其最终的衰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幕府军选择退守江户,或许能够让戊辰战争的进程变得更加曲折,为幕府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甚至有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比如促成某种形式的“德川幕府”的延续(即便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但要指望其完全抵挡住声势浩大、顺应时代潮流的倒幕军,其可能性依然渺茫。江户终究是政治和军事的枢纽,一旦被围困,除非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很难长期维持。

更何况,戊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和人心向背的综合体现。退守江户,虽然能在军事上提供更好的防御,但并不能解决幕府在政治上的失势和道义上的劣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幕府的崩盘不是在1868年戊辰战争开始的,实际上在1858年《安政五国条约》签订之后,它的经济崩溃就已经无可逆转了。


等到1866年,它连军事上也崩溃了……


1866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集结了压倒性的优势兵力进行第二次长州征伐,这也是幕府最后一次能够以自己的权威和朝廷的名义,来调动天下大名随之讨伐叛逆,结果压倒性的优势却带不来胜利,讨伐军被长州藩军打得节节败退,忧愤之下德川家茂也病死了……然后局面就不可收拾了,各地都在动乱(包括幕府的老巢江户)。


1867年继任将军的德川庆喜来了一出大政奉还的戏码,宣称要把权力交给京都的朝廷,是他不爱权吗?完全是因为形势所迫,他不得不做出让步而已。


江户幕府本身已经两百多年历史了,内部已经腐朽不堪,之所以还能够维持统治,只是因为两百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幕府的权威而已,而经济和军事双重崩溃之后,幕府的权威也完蛋了,这时候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了。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支持倒幕派的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实际上是倒幕派最后收割已经成熟的胜利果实而已。


当然德川幕府虽然不甘心大权旁落想要垂死挣扎,于是进攻京都,想要“清君侧”,但是大义名分没有(朝廷已经不站在幕府一边了),号令各藩的权威也没有(就连德川自己的谱代和亲藩也在动摇观望),自己的军事力量也衰弱不堪,所以这种垂死挣扎根本毫无意义。


注意,即使这个时候,幕府军队数量和资源仍旧是高于倒幕军的,但是就算如此也只能徒唤奈何,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很少有人再愿意为幕府卖命。


幕府的关键不是人少,不是资源少,甚至也不是军备军械少,而是人心散了,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要命,而且幕府也看不到挽回人心挽回权威的希望,这不是撤退能够解决的问题。


如果德川庆喜不进攻京都,而是缩回江户准备固守,那么,幕府最后仅剩的一点权威也会完全破产,接下来倒幕军打起天皇讨逆的旗号直接向江户进军就是了——就好像李自成从西安出发,除了宁武之外一路之下各个关口望风而降,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两个多月就一路打进了北京城,日本的地势再险峻还能险峻过居庸关不成……


实际上当一个政权只想着靠着地形来苟延残喘的时候,那么它肯定就要完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戊辰战争中,幕府军若选择退守江户而非进攻京都,其能否抵挡住倒幕军,这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 if 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变数。幕府军的战略失误:为何京都成了“败着”?首先,我们得明白,幕府军当时选择进攻京都,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地理劣势.............
  • 回答
    戊辰战争中,萨长新军那顶形似甜筒的帽子,其实是当时日本陆军的“步兵略帽”(兵用略帽),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早期的一种“开化帽”。之所以看起来像甜筒,是因为它的设计特色,以及当时日本陆军改革的背景。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时代背景:明治维新与陆军现代化戊辰战争(18681869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 回答
    绝对不行,戊烷这种物质是绝对不能饮用的。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东西,比如汽油、打火机燃料,里面都含有戊烷。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烷烃家族,而烷烃类物质的特点就是它们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伤害。首先,戊烷具有挥发性,也就是说它很容易变成气体。如果我们不小心吸入戊烷的气体,可能会引起头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异戊醇和冰醋酸之间的反应,以及它属于哪种生成酯的机理。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阴谋”或者“秘密”,而是化学中一种非常经典且基础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酯化反应。而具体到异戊醇和冰醋酸,我们指的是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通常在酸催化下进行。反应过程全景:简单来说,异戊醇(一种醇)和冰醋酸(.............
  • 回答
    .......
  • 回答
    吞噬山河的巨兽:如何理解“丁戊奇荒”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被深深铭刻在人民记忆中的灾难,它如同吞噬一切的巨兽,留下了无数的悲伤与绝望。这场灾难,就是“丁戊奇荒”。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颗粒无收的田地,更是一幅幅人间炼狱的画面:饥饿、死亡、易子而食,以及那些被逼到绝境的人们,他.............
  • 回答
    您好!关于《礼记》中“季夏月戊己日”在2017年的具体日期,这其中涉及到中国农历、干支纪日法以及古代礼制与现代历法之间的换算。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一、 理解“季夏月戊己日”首先,我们需要拆解这个概念: 季夏月 (Jì Xià Yuè):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