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礼记中所言季夏月戊己日是那一天?(2017)如何确定?

回答
您好!关于《礼记》中“季夏月戊己日”在2017年的具体日期,这其中涉及到中国农历、干支纪日法以及古代礼制与现代历法之间的换算。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一、 理解“季夏月戊己日”

首先,我们需要拆解这个概念:

季夏月 (Jì Xià Yuè):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
春季:正月、二月、三月
夏季:四月、五月、六月
秋季:七月、八月、九月
冬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季”有“末”的意思,所以“季夏月”指的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六月。

戊己日 (Wù Jǐ Rì): 这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法”来记录日子的方式。
天干 (Tiān Gān): 分为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Dì Zhī): 分为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按照甲子、乙丑、丙寅……的顺序循环相配,共组成六十个组合(即“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戊己日”指的是在某个日期,这一天的干支组合中的“日”是“戊”或“己”。

《礼记》中的意义: 《礼记》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思想。其中涉及到的“季夏月戊己日”,通常与祭祀、节庆或其他特定的礼仪活动有关,具有一定的时令意义。古代的君王或贵族会在这些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祈求丰收或国泰民安。

二、 如何确定2017年的“季夏月戊己日”?

要确定2017年农历六月里,哪些日子是“戊日”或“己日”,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的历法工具和干支纪日法的计算方法。

步骤一:确定2017年农历六月的具体日期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2017年的农历六月具体对应的是公历的哪些日期。农历以月亮的周期为基础,因此每年的农历日期与公历日期并不固定。

通过查询2017年的日历,我们可以得知:
2017年的农历六月,从公历的2017年6月23日开始,到2017年7月22日结束。
(请注意:农历六月的大小月不同,2017年的农历六月是小月,共29天。)

步骤二:确定2017年公历6月23日至7月22日期间的干支

现在,我们需要找出在公历2017年6月23日至7月22日这个时间段内,哪些日子是“戊日”或“己日”。这可以通过查找历法信息或使用干支计算器来完成。

我们知道,干支纪日法是固定的循环。我们可以从一个已知的干支日期开始推算。

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
查找2017年公历的每日干支表。

根据2017年的干支日历(您可以上网搜索“2017年每日干支表”或使用专门的农历查询工具),我们可以找到:

2017年6月23日(农历六月初一日)是丁未日。
2017年6月24日(农历六月初二日)是戊申日。

找到了第一个“戊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干支纪日法每天顺延一位来推算:

戊日之后是己日。
己日之后是庚日。
庚日之后是辛日。
辛日之后是壬日。
壬日之后是癸日。
癸日之后是甲日。
甲日之后是乙日。
乙日之后是丙日。
丙日之后是丁日。
丁日之后又是戊日。

我们来具体列出2017年农历六月(公历6月23日至7月22日)的干支日期,并找出其中的“戊日”和“己日”:

| 公历日期 | 农历日期 | 干支日 | 是否为戊己日? |
| : | : | : | : |
| 2017年6月23日 | 农历六月初一 | 丁未 | 否 |
| 2017年6月24日 | 农历六月初二 | 戊申 | 是 (戊日) |
| 2017年6月25日 | 农历六月初三 | 己酉 | 是 (己日) |
| 2017年6月26日 | 农历六月初四 | 庚戌 | 否 |
| 2017年6月27日 | 农历六月初五 | 辛亥 | 否 |
| 2017年6月28日 | 农历六月初六 | 壬子 | 否 |
| 2017年6月29日 | 农历六月初七 | 癸丑 | 否 |
| 2017年6月30日 | 农历六月初八 | 甲寅 | 否 |
| 2017年7月1日 | 农历六月初九 | 乙卯 | 否 |
| 2017年7月2日 | 农历六月初十 | 丙辰 | 否 |
| 2017年7月3日 | 农历六月十一 | 丁巳 | 否 |
| 2017年7月4日 | 农历六月十二 | 戊午 | 是 (戊日) |
| 2017年7月5日 | 农历六月十三 | 己未 | 是 (己日) |
| 2017年7月6日 | 农历六月十四 | 庚申 | 否 |
| 2017年7月7日 | 农历六月十五 | 辛酉 | 否 |
| 2017年7月8日 | 农历六月十六 | 壬戌 | 否 |
| 2017年7月9日 | 农历六月十七 | 癸亥 | 否 |
| 2017年7月10日 | 农历六月十八 | 甲子 | 否 |
| 2017年7月11日 | 农历六月十九 | 乙丑 | 否 |
| 2017年7月12日 | 农历六月二十 | 丙寅 | 否 |
| 2017年7月13日 | 农历六月廿一 | 丁卯 | 否 |
| 2017年7月14日 | 农历六月廿二 | 戊辰 | 是 (戊日) |
| 2017年7月15日 | 农历六月廿三 | 己巳 | 是 (己日) |
| 2017年7月16日 | 农历六月廿四 | 庚午 | 否 |
| 2017年7月17日 | 农历六月廿五 | 辛未 | 否 |
| 2017年7月18日 | 农历六月廿六 | 壬申 | 否 |
| 2017年7月19日 | 农历六月廿七 | 癸酉 | 否 |
| 2017年7月20日 | 农历六月廿八 | 甲戌 | 否 |
| 2017年7月21日 | 农历六月廿九 | 乙亥 | 否 |
| 2017年7月22日 | (农历七月初一) | 丙子 | 否 |

结论:

在2017年的“季夏月”(农历六月),“戊己日”指的是:

农历六月初二(公历6月24日)—— 戊申日
农历六月初三(公历6月25日)—— 己酉日
农历六月十一(公历7月4日)—— 戊午日
农历六月十二(公历7月5日)—— 己未日
农历六月廿二(公历7月14日)—— 戊辰日
农历六月廿三(公历7月15日)—— 己巳日

这就是2017年《礼记》中所言“季夏月戊己日”的具体日期。

补充说明:

准确性: 这种计算方法依赖于准确的历法转换和干支纪日法的应用。现代的日历应用、万年历查询工具都能提供非常准确的结果。
古今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季夏月”可能与现代历法中对月份的感知略有不同,但从历法定义上来说,农历六月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具体礼制: 《礼记》中对“季夏月戊己日”的提及,很可能是指向某个具体的祭祀或节令活动。如果想了解其在《礼记》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则需要查阅《礼记》原文,并结合相关的注释和研究。例如,是否有特定的祭祀对象、祭祀规程等。

希望以上的详细解释能帮助您理解“季夏月戊己日”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特定年份确定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重 邀。额……这是很久以前的邀请了。我其实没开邀请提醒,邀请都是没有提示红点的……


目前所有答案都是错误的,包括很多前人解释的《礼记·月令》中“其日某某”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

唯一对的内容就是,戊己是指某个干支含有戊或者己的一天。

出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礼记》本身这段他就是胡逼抄的,搞不好抄的人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写的是什么。

不只是《礼记》有问题,和《月令》同源的《吕氏春秋》开头十二月纪也是如此。包括后续大量道教书籍,抄的时候都是自己穿凿附会一个意思就凑合过去了。

抄作业最怕这个,不明原理,生搬硬套,结果往往是驴唇对不上马嘴。

啥?你说《礼记》是周公所作?请注意您的浏览器,右上边有个x,点一下对你我都好。


  • 月令此章,是阴阳家的

为啥?

司马谈《论六家旨要》评价阴阳家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而《汉书·艺文志》中评论阴阳家说: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按照时令季节安排行事法则,就是阴阳家的活计。月令正是“序四时之大顺”,“以为天下纲纪”者。

详细看类似《月令》的文本,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某月五行如何;天子应该做什么事情、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吃什么味道的食物……这样做有怎样的好处,不这么做会又会什么样的灾祸降临……

如《吕氏春秋》: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
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
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概括的很准确了。


  • 其日某某是指在特定时间发布政令

其日某某当为阴阳家之术语。

这是废话。阴阳家的书里面的术语当然是阴阳家的术语。所以你不按术语解释怎么都是错的。

其日某某说的这么简略,是干啥的啊?

去阴阳家典籍里面找。肯定有说的更详细的。

确实有的。

《管子·四时篇》说:“管子曰:令有时。”,其时是针对政令的。

后面又详细讲到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发五政。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发五政。

哦,原来其日某某是指分别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之日发布政令啊。发五政是指发布五种政令。《四时篇》还分别记录了四时分别“发五政”的具体内容。如春天的政令内容为

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
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
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
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
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芋。

不得不说,其政令内容总体来看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繁荣的,无怪乎阴阳家的人认为是否遵循政令会影响国运。


  • 其日某某是指五行五季历每季开头两天

天干十日一循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个一组一共五组。也是十日以循环。颁布政令固然有其时令要求,但是要求却绝不可能是说政令十天颁布一轮。

显而易见,虽然阴阳家规定了春季甲乙日应当颁布政令,但是肯定必须要指定特殊的一个或者几个日期。故而本题下面说“其日某某”即是指天干带某某的日子,那是有偏差的。

《月令》篇、《十二月纪》这样套都是套不上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对应中央戊己土的季节。是抽离破碎的阴阳五行理论。

完整的阴阳五行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五行配季节。但是季节只有四个,和五个配不上。所以《月令》和《十二月纪》抽出中央戊己土,不配四季。《淮南子·时则训》则将夏三月拆分,抽出农历六月,以四五月配丙丁火行,剩下一个月配戊己土行,与春、秋、冬三月共分五行。

这都是相当“凑合”的方法。很有点不伦不类的意思。其实阴阳五行家,自有一套五行五季历法。

我曾在之前的答案中有所提及:

抽出其中和日干支有关的:

这个日干支怎么看呢?依前面所说,当以一年360天(天有十日 , 日六竞而周甲 , 甲六复而成岁 , 三百六十日法也),一季72天论。那么一季地支循环六次。天干则循环7.2次。所以五个季节每个季节开头的日干为其日xx。


这样的内容在《管子》中说的更直接一些。

《管子·五行篇》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甲子,木行御……

以甲子日开始木行御,72天结束,第73天为丙子日——可参考上图,这是完全一致的内容,包括《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 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段,说的也是这个事情。

按此算法,其日某某的用法,实际上是指木行头两天天干甲乙,火行头两天天干丙丁,以此类推。所以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指的统统是五行五季历每个季节开头的两天

这就对了嘛,政令发布不可能十天就轮换,而是应该按照阴阳五行家的人的想法,依照时令季节来发布,其发布时间应当在每季开头。

这也就是其日某某的真实含义了。其后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阴阳五行家的全套理论,但是偶尔遇到会觉得“诶哟这个牛逼,我要抄一下”,支离破碎的东西抄来抄去,不出问题才有鬼了呢。


  • 现今如何确定?

真确定不了。72日均划五季这法子一年合360天。差得远了。而且冬至日干支也不是固定的。

阴阳五行家为了保证其神秘性,不得不采用一种比较粗疏的方法强行弥合,这都两千多年了,怎么可能还凑的上?

(吐槽一下,这点包括后世尤其宋代多位以易入历的易学家)

这点包括绝大部分古代不讲节气算法,硬点节气干支和日数的内容。比如古书所言15日一个节气,15日循环于干支排列特别好用,但是对于实际情况的遵循程度就要打折扣。你数一数现在15天这个数还凑的上么?

其实古代节气也不是15天的。这种“硬凑”一部分因为时移世易,另一部分则是,其实古代时候也是和显示不太符合的“硬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