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礼记》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回答
关于《礼记》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要说哪种“绝对正确”,其实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句话本身具有历史性和语境性,其含义也随着时代和解读角度有所演变。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和学者的解读来梳理出最主流、最被认可的解释。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基本含义:

出处: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
字面含义: “礼”的教化和标准不施加于普通百姓,“刑”的惩罚不加于大夫(高级官员)。

对这句话的两种主要解释:

我们可以将对这句话的解释归纳为两种主要的侧重点,尽管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强调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原则。

解释一:强调等级制度下的“各安其位”与社会秩序

这是最传统、也是最普遍接受的解释,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礼不下庶人”:
教育与教化层面: 指的是对于普通民众,国家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礼”)的施行方式与内容,与贵族阶层是不同的。古代的“礼”包含了复杂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很多内容是为维护贵族统治秩序和生活方式而设计的。普及这些复杂的“礼”对庶民来说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国家更侧重于通过简单的法律、风俗教化来约束庶民,让他们遵守基本的社会秩序,从事生产劳动即可。
行为规范层面: 庶民的行为准则更偏向于朴素和实际,不要求他们像贵族那样具备精美的礼仪和复杂的行为规范。他们遵守的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定,而非高层次的文化教化。
特权象征: 这里的“礼”也包含了一种特权,是贵族阶层用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普通百姓无权也无资格参与到这种象征着身份的“礼”的活动中。

“刑不上大夫”:
法律惩处方式的特殊性: 这句话并不是说大夫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惩罚。而是说,对于大夫这类官员,对其进行刑事审判和惩罚,有着一套比普通人更复杂的程序和更高的要求。
程序正义与政治考量: 大夫是国家的栋梁和管理者,对其进行惩处,涉及到政治稳定、权力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不能像惩处普通人那样随意地施加刑罚,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审查、听证,甚至需要由更高级别的官员或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这是为了避免因对官员的误判或滥用刑罚而导致社会动荡。
“礼”的约束: 在很多情况下,对大夫的惩罚会首先通过“礼”来体现,例如降职、罢免、撤销官职、剥夺俸禄等,这些都是比直接的肉体刑罚更温和、更符合其身份的惩处方式。只有当这些“礼”的约束失效,且罪行极其严重时,才会动用“刑”。
维护统治稳定: 惩处大夫的特殊性也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关。过度惩处或随意惩处官员,会打击士气,影响政务,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总结解释一: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有别”、“各安其位”的原则。庶民接受基础的教化和法律约束,而大夫则在更复杂的程序和更温和的惩处方式下被管理。这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一种方式。

解释二:强调“德主刑辅”与有限度的惩戒

另一种解释则更侧重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理念,并认为这句话并非为大夫提供免罪金牌,而是强调对有德之人的优待和对违法行为的谨慎处理。

“礼不下庶人”:
教化为主的策略: 认为国家应该以“礼”为主要手段来教化百姓,使其成为有德之人。这句话并非说庶民就完全不受礼的约束,而是说,国家在推行礼教时,会考虑庶民的实际情况,以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化,不强求他们达到贵族那样的高度。
“宽仁”的思想: 也包含了一种“宽仁”的思想,即对普通百姓,在施政时应更侧重于仁爱和教化,而不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对待。

“刑不上大夫”:
“刑”是最后的手段: 这里的“刑”被理解为一种严厉的、可能损害其名誉和地位的惩罚。这句话强调的是,对于大夫这类有身份、有地位、有贡献的人,在他们出现问题时,不应轻易使用“刑”,而是应该首先通过“礼”和政治手段来纠正和处理。
鼓励贤能: 这也是一种鼓励贤能、不轻易打击士气的方式。如果动辄就用刑罚对待官员,会使得有才能的人不敢担当,害怕犯错。
“疑罪从无”的原则: 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官员的宽容,如果证据不足,或者情节轻微,不应轻易动用刑罚。

总结解释二: 这种解释更强调“以德化人”、“刑罚的审慎使用”。国家应该以“礼”为主要手段教育和引导所有民众,包括庶民;而对于官员,在处理其过错时,应优先使用“礼”和政治手段,而非轻易动用刑罚,这是为了鼓励贤能,维护政治稳定。

哪种解释更“正确”?

要说哪种解释更“正确”,我认为解释一(强调等级制度和秩序)是更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和制度的解释,也是主流的、被广泛接受的解释。

历史依据: 古代中国社会的确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享受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贵族在礼仪、教育、法律上都享有特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是这种等级制度的直接体现。
文献解读: 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史料都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不同阶层的服饰、车马、居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是“礼”的体现。同时,史书中也记载了官员犯错后,往往是先降职、流放等,而非直接处斩。

然而,解释二(强调德主刑辅和审慎用刑)也并非完全错误,或者说,它揭示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某种理想化的政治哲学。

理想化的政治追求: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德治”、“礼治”,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即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也存在着对“君子”、“贤臣”的推崇和对“君子不器”的强调,希望官员不仅仅是执行者,更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统治者。
对这句话的“辩护”: 在后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这句话的批判,一些学者试图从积极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将其理解为一种鼓励贤能、避免滥用刑罚的原则。

综合来看:

更准确的说法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首先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即等级制度下不同阶层享受的待遇和规范是不同的。 贵族阶层拥有复杂的礼仪和受到更审慎的法律对待,而庶民则接受更为基础的教化和法律约束。

同时,这句话也 折射出古代统治者的一种治国理念,即“以礼治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但这种理念在实际操作中,也夹杂着对特权阶层的维护和对统治稳定性的考量。

因此,我们可以说:

从历史的、制度的层面看,解释一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从政治哲学的、理想化的层面看,解释二揭示了这句话背后可能存在的“德治”和“审慎用刑”的考量。

现代社会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此,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反动的、不平等的体现。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接受或套用其字面意思。

但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的政治观念。它也提醒我们,在任何社会治理中,都需要兼顾效率、公平、秩序和人道,并不断反思和完善制度,以追求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补充中孔子和司马迁的观点是正确的,钱文忠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两句话就是涉及到一种叫做“脸面”和“尊卑”的东西,说到底,是有人不太理解在中国古代,“礼法”这东西的重要性。如果非要用现代“人人平等”的观点去套,解释出来的内容,兴许能让人高兴一下,但距离本意就十万八千里了。

从各类历史事件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并非“大夫犯罪不会受到惩罚”,而是“大夫犯罪会有个体面的死法”。

何谓“刑”?

这叫刑:

这也叫刑:

中国古代的重臣,通常死得会比庶民更有体面。庶民之死,其状惨烈,而高官之死, 赐鸩、赐剑、赐绫、赐绳,除非决定你生死的那人恨你入骨,那就对你动刑,这就叫“辱”。

一个枉法的士大夫是否应受到法律追究根本不成其为问题,重要的是不能用大堂之上动用肉刑这种野蛮的方式侮辱其人格 ”,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真实含义,其他再怎么解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

至于“礼不下庶人”,古人也有相应的解释:

礼不下庶人,欲勉民使至于士。鼓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也。

又曰:

礼不下庶人者,尊卑制度也。

意思很明显了。

礼节上不可以对庶人还卑下。

当然这种制度已经不算太明显了,只隐约存在于人们不自觉的行为当中。如果实在是好奇古人为何觉得“礼不下庶人”是对的,可以在酒席敬酒的时候感受一下。辈分和职位差距大的,会较为心安理得地让对方碰低一些。如果是辈分职位差不多的情况,则彼此争相压低自己的杯子,这是抬举。

“礼不下庶人”的对面,是“你比较受尊敬一些所以我对你有礼,比你卑下”。ta的杯子特意靠下,是为“敬”。

user avatar

直接干货,不啰嗦:

——冉有問於孔子曰:「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汙穢而退放之者,不謂之不廉汙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飭;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有坐罔上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干國之紀者,不謂之干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

出自 孔子家语 五刑解

核心意思是,当官的犯了罪,不能跟老百姓一样让人给捆成粽子,大耳刮子招呼,割鼻子剁脚大卸八块。应当麻溜儿的自首或者自裁,死也要死的有范儿。丢命事小,丢脸事大!

那么礼不下庶人的意思相信题主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关于《家语》的争论:

  对《孔子家语》,历来颇多争议。宋王柏《家语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均认为是伪书。宋朱熹《朱子语录》、清陈士珂和钱馥的《孔子家语疏证》序跋,黄震《黄氏日抄》等则持有异议。然而一千多年来,该书广为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曾精辟论述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晚近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定论。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它陆续成于孔安国以及与王肃同时的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应当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