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政策举措,对于规范教育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具有深远意义。这次专项整治涉及面广,影响大,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关注和深入了解。

以下是这次专项整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信息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整治的背景与重要性

为何启动专项整治? 这是此次整治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回应社会关切与民生痛点: 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长期以来是社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有偿补课: 变相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加剧教育焦虑,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挤占了教师的正当休息时间。很多家长出于“不补课孩子就落后”的焦虑,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参与补课,形成了“教育军备竞赛”。
违规收受礼品礼金: 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可能导致教师在评价、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出现不公正行为,甚至滋生腐败。
落实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多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范教育行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通过整治,旨在引导教师回归教育初心,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重要性体现在:
维护教育公平: 打击违规行为,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 遏制过度补课,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休息、娱乐和发展兴趣爱好。
提升教育质量: 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而非功利性的有偿服务。
净化教育生态: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阳光向上的教育环境,重塑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信任。

二、 整治的主要内容(“两个严禁”)

这次专项整治的核心是针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这两大类问题。

1. 中小学有偿补课:
严禁在职中小学校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 这是红线,不允许任何形式的突破。
严禁中小学校组织或变相组织有偿补课; 学校作为管理主体,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严禁在职中小学校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场所或“家校社协同育人”名义变相组织有偿补课; 这指的是一些学校和教师绕道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或者打着其他旗号进行变相收费补课的行为,是整治的重点。
严禁通过培训机构、其他教师、微信群、QQ群等任何方式,为校内学生或其他学生进行有偿补课。 这一点非常具体,堵住了很多变相操作的漏洞。

2. 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
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商业预付卡等; 这明确了“谁”送,“什么”不能收。对象是学生和家长,物品范围包含但不限于礼品、礼金、证券、预付卡等。
严禁教师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活动等; 这类活动的本质是变相的利益输送,同样被禁止。
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向学生及家长索要财物或与教学无关的“好处”。 这强调了主动索要和间接索要行为都属于违规。
严禁教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学生及家长谋取不正当利益。 这是最严重的违规行为之一,可能涉及教育公平的根本问题。

三、 整治的重点对象与范围

重点对象:
在职中小学校教师: 这是最直接的执行主体。
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管理部门: 学校是第一责任人,其管理和监督失职也会被追责。
校外培训机构: 如果它们成为教师有偿补课的“通道”或“帮凶”,也会被纳入整治范围。
范围:
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包括公办和部分民办,视具体政策细则而定)。
延伸到教师的课外行为,只要涉及违规收费和收礼。

四、 整治的措施与问责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日常监督: 学校内部的自我检查、学生和家长举报的受理。
专项检查: 教育行政部门会组织不定期或定期的专项检查。
社会监督: 鼓励媒体曝光,畅通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建立举报机制: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都会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或平台,方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举报。
对举报线索要认真核查,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强化问责处理:
对于违规的教师: 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扣除绩效工资、撤销教师资格、甚至解除聘用合同等处罚。
对于学校:
如果学校主体责任不落实,默许或纵容教师有偿补课,将对学校负责人进行问责。
对于管理不力、顶风作案、情节严重的学校,将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减少评优评先资格,甚至取消某些荣誉称号。
信息公开与通报:
对于典型案例,会进行公开通报,以儆效尤。
整治情况也会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公开。

五、 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与挑战

1. 界定“有偿补课”的模糊性: 有些教师可能会以“答疑”、“辅导”、“学科竞赛指导”等名义进行变相有偿补课。如何准确界定和识别这些行为,需要明确的标准和细致的调查。
2.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边界: 现阶段大力提倡家校社协同育人,但一些学校可能会利用这个概念模糊有偿补课的界限。如何确保协同育人回归公益性、互助性,不与有偿补课混淆,是关键。
3. 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 虽然整治重点是校内教师,但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教师之间的联系(如教师兼职、提供生源等)是问题的“灰色地带”。如何有效监管校外培训机构,防止其成为教师有偿补课的“蓄水池”,需要联动机制。
4. 教师的合理诉求与职业发展: 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也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途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求有偿服务来弥补。因此,单纯的“禁止”可能不够,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
5. 长期化与常态化: 专项整治需要确保其效果的长期性和常态化,避免“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是根本之道。
6. 保障学生课后辅导需求: 一刀切地禁止所有课后辅导,可能会让一部分学习困难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失去帮助。如何构建一个合规、公益的课后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又避免过度辅导和功利化,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7. 教师的收入与激励: 一部分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可能是出于经济压力或获得更高收入的动机。解决教师待遇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总结: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它直击教育领域的痛点和难点,旨在重塑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整治的进展、成效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这次整治不仅是管理层面的强化,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价值观和使命感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宰”一对一这种事情,意义不大。

这是从供给侧整治教育服务供应过量的情况,就是为了将普通学历教育从业者(中小学)和非学历教育从业者区隔开。以控制学历教育从业者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的规模为手段,高速拉高鸡娃成本。

真正要“宰”一对一,为什么不实行教资定岗?

即教资生效必须与学历教育机构的岗位绑定,否则教资不生效;

无效教资执教,完全可以刑事化,抓一个判一个。

真正要“宰”一对一,为什么不把高等学校教师一并纳入管理?

显然这些短时间不会出台,有些甚至完全不会出台。

所以目的显然为的不是彻底消灭这个行业,而是提高这个行业的消费门槛而已。

2000r/h也好,4000r/h也罢,只要大部分人掏不起,有智识的人不会(不用)掏,那这个政策就取得了历史意义上的成功。

还有,普通家长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个东西撑腰吗?教师可以不私收家长的财物,但是能阻止某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出资设立特别津贴吗?能阻止共建吗?能阻止附属吗?


所以关心这个不如考虑一下多刷一下学历,把师范类专业要学的东西全部学完。可能比2000r/h的一对一,要有效而且省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